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
心肌梗塞的预后因素国内外均已有众多的报道。本文着重综述了近年来研究揭示的新预后因素心率变异性、压力反射敏感试验、无证状性心肌缺血、心电图左心室肥厚表现、血浆遣传性假性血友病因子浓度,血小板的大小、血液乳酸和心钠素浓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我院近三年来207例AMI中,女性发病率达24%,与同期男性相比,近期预后差、死亡率高,分析报告如下: 一、一般资料方法 按性别将207例AMI分成两组,女性(女组)50例平均年龄66.90±8.76岁,男性(男组)157例,平均年龄59.58±9.91岁。分别将两组合并糖尿病史,高血压及脑血管意外阳性率及急性期AMI主要合并症及死亡率进行对照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与性别有关的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4.
酷似室扑的超急性期心肌梗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津明 《心电学杂志》1996,15(2):116-117
患者男,58岁。因劳动时突然心悸、胸闷、呼吸停止、晕厥急诊入院。入病房时阵发性抽搐、神志不清,血压测不到。心电图(附图上)Ⅱ、Ⅲ导联出现室性紊乱心律、心室停搏。当即胸外按压,电复律,静注肾上腺素、呼吸兴奋剂和利多卡因,5min后呼吸心跳恢复,HR150次/min,BP11/6 kPa(80/45mmHg),神志仍不清,血电解质检查正常(钾4.19mmol/L)。此时心电图(附图小)示Ⅱ、Ⅲ、aVF导联QRS-T融合无法区别,无等电位线,呈正弦样波,频率150次/min,似室扑,V_(1、2)分别呈rS型及RS型,ST段压低,T直立,aVR呈qr型,ST段压低,T波低平,均未见P波。但仔细观察Ⅱ、Ⅲ、aVF导联,在正弦样波波谷有小正相P波,P-R间期0.12s,分析为下壁超急性期心肌梗塞,ST段抬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临床心内科的急危重症,病人病情重,发作急,卧庆时间长,对病人的活动限制严格,排便是心梗的诱发因素之一,也是AMI病人入院后所面临的一大难点,此问题解决不好,就有可能引起心功能不足,心律失常甚至猝死,顺利解决病人的排便问题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我们结合临床,在严密心电血压监测下,记录比较了几种不同排便  相似文献   

6.
7.
目的:研究雷米普利对急性下壁心肌梗塞预后的影响。方法:8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被分成雷米普利组和普通治疗组,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的发作情况,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变化,随访6个月。结果:雷米普利组的心绞痛发生率较普通治疗组明显降低(P<0.01),LVEF值较普通治疗组明显改善(P<0.01)。结论:雷米普利可缓解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心绞痛,改善其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病史对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对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8例有高血压病史和262例无高血压病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心血管并发症和住院期间死亡率等.结果高血压患者既往有糖尿病(16.2%)、高胆固醇(33.8%)和心绞痛(43.9%)者明显多于无高血压患者(P〈0.05),且冠状动脉造影多支病变发生率(80.2%)也较无高血压患者高(62.4%)。心肌梗死后发生心衰者高血压组(48,0%)多于无高血压组(35.5%).而室性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和住院死亡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不是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病史并不增加心肌梗死急性期死产率、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塞893例急性期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0.
不同性别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不同性别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入选2003-2004年我院住院的sT段抬高AMI患者904例,并随访728例,根据性别分为两组,共随访4.5年.结果 与男性相比,女性入院时合并糖尿病及高血压病者多,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成功再灌注率低(P<0.05),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高于男性.随访期间女性坚持应用β受体阻滞剂明显少于男性,病死率及因再次AMI、心力衰竭再住院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是住院期间病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OR=2.130,95%CI 0.954~4.754,P=0.045),但不是远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多种因素导致女性AMI患者的预后差,重视女性的临床特征,积极干预危险因素才能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凌琳  承燕  顾少华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6,24(7):698-700, 70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骨膜蛋白水平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178例AMI患者入院后血清骨膜蛋白水平,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分别随访12个月和18个月,统计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死亡、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再发胸痛、缺血再入院情况,评估骨膜蛋白水平与心血管疾病预后的关系。结果随访结果显示,AMI患者高骨膜蛋白组随访12个月后MACCE复合终点较低骨膜蛋白组升高(P0.05);随访18个月结果显示高骨膜蛋白组再发胸痛、缺血再入院及MACCE复合终点较低骨膜蛋白组增高(P0.05)。结果提示血清骨膜蛋白可能作为预测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疾病预后的指标。结论骨膜蛋白水平可能与AMI患者心血管疾病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影响青年人(≤45岁)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年龄≤4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预后不良为发病至随访时出现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脏骤停、急性心力衰竭发作、心肌梗死复发。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18例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排除4例,失访5例,最后纳入分析109例。平均年龄41.0±7.0岁,其中男性97例(89.0%),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所有患者中,预后不良者12例(11.0%)。经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是否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OR0.061,95%CI 0.008~0.474,P0.007)和入院心率(OR1.084,95%CI 1.029~1.143,P0.002 )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对于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是否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入院心率可能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早期活动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早期活动对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把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2组在相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早期活动干预,对照组绝对卧床休息,并对2组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结果观察组2年非心梗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总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活动干预能够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对心功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合并右心室梗死对病情和转归的影响,并探讨早期再灌注治疗对预后的作用.方法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304例,其中单纯下壁心肌梗死232例,合并右心室梗死72例,记录一般资料、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情况.结果 右心室梗死组心源性休克、机械并发症、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颤动、持续性室速和再梗死均明显增高.单纯下壁心肌梗死组病死率为8.6%,右心室梗死组病死率为34.7%.右心室梗死组进行再灌注治疗者病死率为27.8%,保守治疗者病死率为55.6%.结论 右心室梗死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危亚组,其严重并发症和病死率显著增加.通过早期再灌注治疗能显著降低右心室梗死的住院期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6 h内C反应蛋白水平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预测意义.方法 测定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6 h内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将患者分为C反应蛋白升高组(>5 mg/L)和C反应蛋白正常组(<5 mg/L).所有患者均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既往病史、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等因素,随访记录心脏不良事件(再狭窄、同一部位再梗死、再发心绞痛、心功能衰竭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情况.结果 C反应蛋白升高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和C反应蛋白峰值均高于C反应蛋白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反应蛋白升高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多于C反应蛋白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反应蛋白升高组患者随访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9%(7/27),明显高于C反应蛋白正常组(9.3%,5/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6 h内C反应蛋白水平可作为预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aVR导联ST段抬高在预测首次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分析426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心电图。结果aVR导联无ST段抬高(n=281)、抬高0.05~0.1mV(n=68)和抬高≥0.1mV(n=77)患者的住院死亡率分别是1.8%、7.4%和15.6%。调整基线预测因子和入院时ST段压低的影响,aVR导联ST段抬高0.05~0.1mV和抬高≥0.1mV患者死亡的优势比分别是4.2(95%可信区间为1.4~13.5;P<0.001)和6.1(95%可信区间为2.4~17.3;P<0.001)。住院期间复发心肌缺血事件和心力衰竭发生率随aVR导联ST段抬高程度增加而增加,而不同程度aVR导联ST段抬高患者血清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相似。aVR导联无ST段抬高、抬高0.05~0.1mV和抬高≥0.1mV患者左主干或3支血管病变发生率分别为16.9%、37.1%和56.2%(P<0.001)。结论首次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伴aVR导联ST段抬高患者预后较差,而这种差的预后与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有关,对这些患者进行早期介入治疗也许有重要的益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利用外周动脉张力测定技术评价入院时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是否可以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方法 连续入选116名临床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72 h内利用外周动脉张力测定技术评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计算反应性充血指数.以反应性充血指数正常值截点1.67将研究对象分为内皮功能障碍组(反应性充血指数<1.67)和内皮功能正常组(反应性充血指数≥1.67),随访住院期间、出院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院内随访中位数8.0天,院外随访243.8±68.3天.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期间再发不稳定型心绞痛、缺血性脑卒中、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因心血管原因再住院.结果 外周动脉张力测定内皮功能障碍组(反应性充血指数<1.67)和内皮功能正常组(反应性充血指数≥1.67)住院期间及出院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98和0.104).结论 本研究中外周动脉张力测定未能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外周动脉张力测定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预测价值较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结合珠蛋白(Hp)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AMI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的患者98例,非冠心病的健康体检者9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浆Hp浓度,对比AMI组与对照组血浆Hp浓度的差别;分析AMI患者血浆Hp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结果 AMI组的血浆H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支病变、三支病变AMI患者的Hp浓度明显高于单支病变AMI患者的Hp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ensini积分30的AMI患者Hp浓度明显高于Gensini积分30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Hp血浆浓度与Gensini积分有显著性正相关(P0.05)。结论 Hp水平的升高与AMI的发生有关,Hp水平与AMI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AMI)患者和非冠心病患者骨膜蛋白(PN)水平,探讨PN水平与STEAMI患者心功能、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4年9月住院并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50例STEAMI患者为观察组,非冠心病住院患者36例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浆PN水平和其他指标。观察组患者针对临床终点事件随访6个月。收集数据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P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45.43±40.10 mg/L比10.25±11.64 mg/L,P0.0001)。观察组PN水平与Killip分级呈正相关(r=0.531,P0.0001),与LVEF呈负相关(r=-0.342,P0.05)。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PN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力衰竭及复合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STEAMI患者高PN水平可能预示着较差的左心室收缩功能和心肌梗死后半年内更容易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