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筛选大黄酸结肠靶向微丸包衣处方,并评价其释药性能.方法 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大黄酸丸芯,以微丸体外释放的结肠靶向性能(结肠段的净体外释放程度)为评价指标,通过流化床包衣技术对包衣处方进行筛选,并对其释药方程进行拟合,通过f2相似因子法进行评价.结果 最优处方为膜控材料Eudragit S100-Eudragit ...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大黄总蒽醌对SD大鼠的泻下效应及对结肠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 AQP4)表达的影响及大黄酸、大黄素对体外培养LoVo细胞AQP4的调节效应。 方法 雄性SD大鼠24 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大黄总蒽醌泻下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分别予大黄总蒽醌悬液或蒸馏水灌胃5 天,观察大鼠结肠粪便含水量;应用Western blot、RT PCR方法观察其近端结肠AQP4表达的变化。体外培养LoVo细胞并予不同浓度大黄酸/大黄素含药培养液作用24 h及大黄酸/大黄素含药培养液(20 mg/L)不同时间作用,采用Western blot及RT-PCR检测AQP4蛋白及mRNA的表达。 结果 大黄总蒽醌泻下剂量组及高剂量组作用后,大鼠结肠内粪便含水量明显增加,同时其近端结肠AQP4表达降低且表现为量效关系。大黄酸/大黄素能够显著下调体外培养LoVo细胞的AQP4蛋白及mRNA表达,且表现为剂量-效应及时间-效应关系。 结论 大黄总蒽醌在发挥泻下作用的同时,能够有效下调大鼠近端结肠AQP4的表达;大黄酸、大黄素可抑制体外培养LoVo细胞AQP4的表达,可能是大黄泻下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18β-甘草酸对大黄酸在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18β-甘草酸对大黄酸在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大鼠分别灌服大黄酸和甘草酸+大黄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黄酸的血药浓度。色谱柱为Zorbox SB C18(1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冰醋酸(77∶22∶1);检测波长为428nm;流速为1.0mL·min-1;柱温为室温。血药浓度数据采用3P97药物动力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大黄酸血药浓度在0.1~15μg.mL-1范围线性关系良好。大鼠灌服大黄酸和甘草酸+大黄酸后,大黄酸血浆浓度-时间曲线均符合二房室模型。灌服大黄酸组和甘草酸+大黄酸组相比较,两者的AUC、Cmax,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18β-甘草酸可影响大黄酸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使大黄酸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和生物利用度降低。  相似文献   

4.
甘草大黄汤治疗胃肠活动紊乱已有上千年历史。为弄清该方对大鼠结肠环状肌能动性的影响,作者通过长期植入力量传感器的方法研究了甘草和大黄配伍的重要意义。在测试大黄对结肠功能影响的实验中,设大黄水提取物500 mg/kg 组(1)、大黄甘草汤组(大黄水提取物500 mg/kg+甘草水提取物125 mg/kg)(2)、甘草水提取物125mg/kg组(3)。结果显示,第1组给药4~4.5  相似文献   

5.
大黄泻下效应的药理学新解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大黄以"泻下"效应著称,其效应部位在结肠、且与"水"密切相关,对大黄蒽醌衍生物构效关系分析证实,具有1,8-二羟基且在2,3,6或7位没有羟基的蒽醌苷(emodin,rhein,chrysophanol)能产生较强的"水泻作用";结肠上皮细胞AQP丰富表达,AQPs表达异常可能导致结肠对水的吸收减少和/或肠液分泌增加,这可能是以结肠为主要药理效应部位的药物(泻下药)重要的效应分子之一,为大黄"泻下"功效的药理效应机制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大黄这一"水泻作用"是否与结肠AQP变化有关。通过对中医药理论、大黄功效与药理和AQPs研究资料分析,认为大黄对结肠AQP的调节效应可能是其"泻下"功效的药理学新解释,亦可能是大黄具有多重功效的缘由。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疏肝健脾法对结肠粘膜MPO含量及结肠粘膜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疏肝健脾组,给予大鼠反复直结肠灌注中药大黄造成炎症刺激,炎症恢复后予小量电刺激诱发高敏感性的肠道发生应激反应,制备IBS动物模型,观察疏肝健脾法对结肠粘膜MPO含量及结肠粘膜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结果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PO活力明显升高(P0.01);疏肝健脾组与模型组比较,MPO活力有一定程度降低(P0.01)。通过HE染色镜下观察,造模前后可见炎性细胞浸润产生。结论大黄-电刺激大鼠模型可有效制备IBS动物模型;基于"脾主运化"理论的疏肝健脾法能够改善该模型的细胞能量代谢,对IBS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拟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动物炎症改善分析-分子作用机制探索”等多个层面,研究大黄有效组分大黄酸与大黄素联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药效及作用机制。采用网络药理学预测“大黄酸-大黄素”联合干预UC作用机制,筛选出52个潜在靶点,主要参与癌症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癌症中microRNAs以及细胞凋亡通路,其中PI3K/AKT信号通路被报道与UC密切相关,为最佳的候选联合治疗通路;采用葡聚糖硫酸钠建立经典UC小鼠模型,记录空白组、模型组、大黄酸组、大黄素组、联合用药组、柳氮磺胺吡啶阳性药物给药后各治疗指标差异,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大黄酸和大黄素联合用药组的小鼠体质量、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长度、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髓过氧化物酶(MPO)均有显著改善(P<0.01);结肠黏膜损伤显著降低;结肠组织p-PI3K/PI3K及p-AKT/AKT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1),且以上所有指标均较大黄酸/大黄素单独用药组效果更好;结合金氏Q值法评价其联合作用,其在结肠长度、TNF-α、IL-6、IL-1β、MPO、p-PI3K/PI3K及p-AKT/AKT的作用效果均大于1.15,说明大黄酸与大黄素具有协同作用。研究显示大黄酸与大黄素具有协同治疗UC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通路及下调促炎因子有关,是值得关注的治疗UC新组分。  相似文献   

8.
张波  丁义江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7):1815-1816
目的运用单体大黄酸建立泻剂结肠大鼠模型,观察模型的结肠传输功能。方法用活性炭灌胃法测定首粒黑便排出时间的方法及活性炭悬液推进法测定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肠道传输功能。结果大黄酸组首粒黑便排出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其活性炭推进长度及百分比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别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以单体大黄酸建立泻剂结肠大鼠模型,单体质量稳定,浓度易于控制,方法简单,经济易行,造模的时间相对较短。  相似文献   

9.
王新  唐方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215-216
目的通过研究单品小量巴豆霜及巴豆霜并用大黄对腹泻模型结肠上皮细胞Na+-K+-ATP酶活力及肠道电解质吸收的影响探讨小剂量巴豆霜与巴豆霜并用大黄的止泻功效。方法采用番泻叶诱导腹泻模型,实验动物分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巴1组、巴2组、巴+黄组,比较各组血清电解质及结肠上皮细胞Na+-K+-ATP酶活力。结果各实验药物均能调整血清电解质浓度,与模型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P<0.01),巴豆霜并用大黄组血清钠浓度显著低于单品巴豆霜组(P<0.01),且对钾的调整作用优于单品巴豆霜。各实验药物均能有意提高腹泻模型结肠上皮细胞Na+-K+-ATPase活力(P<0.05),而以并用大黄组作用最为明显(P<0.01)。结论小量巴豆霜及高剂量巴豆霜并用大黄可以通过调节脾运化功能实现其止泻功效,而尤以并用大黄后作用为最优。  相似文献   

10.
大黄牡丹汤中大黄不同配伍对大黄酸含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摘 要】大黄牡丹汤中大黄不同配伍对大黄酸含量变化的影响席先蓉李邦银*陈维敏(贵阳中医学院药学系贵阳550002)大黄牡丹汤出自《金匮要略》,由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和芒硝组成,为历代治疗肠痈的代表方剂。肠痈多由热毒蓄结肠中,血瘀成痈,可用荡热逐瘀攻下法治之,使瘀热脓血随大便而去,则肠痈得愈。方中君药大黄泻热逐瘀,荡涤肠中热毒瘀滞,结合型大黄酸与游离大黄酸分别为大黄的部分泻下及抑菌有效成分,其作用与该方清热通里攻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大黄酸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以及黄芪多糖、黄芪甲苷分别对大黄酸肠吸收的影响。方法建立检测大鼠肠道灌流液中大黄酸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通过测定肠灌流液中大黄酸的浓度,计算大黄酸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有效渗透率(Peff),以研究其低、中、高(27.2,47.6,68.0μg·mL-1)3个浓度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并观察黄芪多糖、黄芪甲苷对大黄酸肠吸收的影响。结果大黄酸的测定方法专属性、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准确度、稳定性、基质效应、绝对回收率均符合相关规定。大黄酸在27.2~68.0μg·mL-1质量浓度范围内,空肠、回肠中Ka、Peff值显著高于十二指肠和结肠。与黄芪多糖配伍后,大黄酸在空肠中Ka值减小(P<0.05);与黄芪甲苷配伍后,大黄酸在十二指肠中的Ka、Peff值增大(P<0.05),在回肠中的Peff值增大(P<0.05)。结论大黄酸在空肠和回肠中的吸收效果优于十二指肠和结肠,黄芪多糖可抑制大黄酸在空肠中的吸收,黄芪甲苷可显著促进大黄酸在十二指肠、回肠中的吸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和比较大黄4种炮制品(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提取物的泻下作用异同。方法:昆明小鼠单次给药,比较大黄4种炮制品提取物泻下效应的ED50及观察各组小鼠服药后首次泻下时间、5 h内泻下次数及总排便次数;用炭末推进法比较大黄各炮制品提取物对小鼠小肠推进率的影响;大鼠给药5 d后测定结肠肠壁细胞Na+-K+-ATP酶的活性。结果:生大黄与酒大黄ED50相当,熟大黄和大黄炭即使在生大黄全致泻量(2ED50)的20倍下也无致泻作用。生大黄和酒大黄两者均在给药后3 h左右产生泻下作用,但酒大黄从泻下时间和泻下次数上都较生大黄有所延迟和减少。生大黄高剂量、酒大黄的高、低剂量组以及大黄炭的低剂量组均能明显提高小鼠的小肠炭末推进率,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显著;而熟大黄的高、低剂量组及大黄炭的低剂量组能降低小鼠的小肠炭末推进率,但与空白组比较均未见显著差异。对大鼠结肠肠壁细胞Na+-K+-ATP酶的活性,各炮制品都对其产生明显抑制作用,生大黄的酶抑制作用强于其他。结论:大黄4种炮制品提取物均有一定的泻下作用,但泻下作用强度有所不同。生大黄泻下效力最强,酒大黄次之,而熟大黄和大黄炭作用最弱。  相似文献   

13.
5种大黄游离蒽醌大鼠在体肠吸收的单向灌流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5种大黄游离蒽醌混合物(FAM,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状况.方法 运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肠吸收模型,HPLC法测定灌流液中FAM的浓度,分别考察FAM中5种物质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及胆汁引流十二指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药物表观吸收系数(Papp).结果 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和大黄酸主要吸收部位为十二指肠,大黄酚在十二指肠和结肠段的吸收均较大,大黄素甲醚主要吸收部位为结肠;各物质在回肠段的吸收速率均最低(P<0.05).结论 FAM作为肠灌流液时,各物质的吸收与肠道的酸碱内环境和物质本身的脂溶性有关,同时可能存在相互间吸收的竞争与拮抗作用.胆汁对FAM在十二指肠的吸收有抑制作用.单向肠灌流实验表明FAM在各肠段吸收良好,这与体循环血液中除大黄酸外各物质测定浓度较低存在矛质,推测这与相关物质的肠道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4.
大黄酸提取工艺的改革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大黄粉用20%硫酸(1:8)于70℃在3h可完成结合态大黄酸的水解,水解后大黄酸增加91.55%.丙三醇作为助溶剂加入三氯甲烷中可增加大黄酸的溶出量且不会增加杂质的溶出.丙三醇在三氯甲烷中的最佳量为10%,此时提取的大黄酸比纯三氯甲烷的多315%,溶剂的用量节约三分之二以上.用0.1%KHCO3革取大黄酸纯度高于85%、净收率0.66%,比2.5%KHCO3革取纯度54%、净收率0.51%高.  相似文献   

15.
大黄酸提取工艺的改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大黄粉用20%硫酸(1:8)于70℃在3h可完成结合态大黄酸的水解。水解后大黄酸增加91.55%。丙三醇作为助溶剂加入三氯甲烷中可增加大黄酸的溶出量且不会增加杂质的溶出。丙三醇在三氯甲烷中的最佳量为10%,此时提取的大黄酸比纯三氯甲烷的多315%,溶剂的用量节约三分之二以上。用0.1%KHCO3革取大黄酸纯度高于85%、净收率0.66%,比2.5%KHCO3革取纯度54%、净收率0.51%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大黄酸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并考察P-糖蛋白(P-g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2)对其肠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法考察大黄酸在不同肠段的吸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肠灌流液中大黄酸的含量;分别计算大黄酸单独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以及在P-gp抑制剂盐酸维拉帕米和MRP2抑制剂吲哚美辛存在的情况下,在大鼠肠中吸收的Ka和Papp值;比较计算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大黄酸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中的吸收均具有较高的Ka和Papp值,并且随肠道的生理走向吸收率降低,但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当加入不同浓度P-gp抑制剂和MRP2抑制剂后,与空白组比较大黄酸的吸收无显著性改变。结论:大黄酸属于易吸收化合物,并且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和结肠具有相似的吸收特性;其在大鼠肠内的吸收不受P-gp抑制剂和MRP2抑制剂的影响,因此推测大黄酸的吸收不受P-gp和MRP2的外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新  唐方 《陕西中医》2009,30(10):1426-1428
目的:研究巴豆霜及巴豆霜配伍大黄药理作用。方法:采用番泻叶诱导腹泻模型,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BDS1、BDS2、BDS+DH组,比较各组结肠SP及VIP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腹泻模型组大鼠结肠SP及VIP含量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巴1组、巴+黄组大鼠结肠SP及VIP含量均降低(P<0.01)巴2组大鼠结肠VIP含量降低(P<0.01),SP含量无变化(P>0.05)。各给药组大鼠结肠VIP含量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低剂量单品巴豆霜能够降低腹泻大鼠结肠SP及VIP含量,作用优于中剂量。伴随剂量的增加与大黄配伍,药理作用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五种大黄苷元四四结合在脑缺血模型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复制脑缺血模型,随机分5组,将芦荟大黄素13.05 mg/kg、大黄酚39.45 mg/kg、大黄素34.65 mg/kg、大黄素甲醚26.4 mg/kg、大黄酸17.25 mg/kg五种药物四个结合成组(组1.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酸;组2.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大黄酸;组3.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酸;组4.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酸;组5.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灌胃给药,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浆。采用UPLC-MS/MS法测定五种成份在大鼠血浆中的浓度,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其它组合比较,芦荟大黄素与大黄酚在第4组合中t_(1/2)、Cmax、AUC_(0-t)、MRT_(0-∞)显著升高,而Cl/F明显降低(P0.05);大黄酸在第2组中AUC_(0-t)、MRT_(0-∞)达最大值,V/F与Cl/F降至最小,而在第3组合时t_(1/2)显著降低,Cl/F达最大值(P0.05);大黄素与大黄素甲醚药代动力学特征类似,与其它组合比较,在第3组中Tmax、Cmax、AUC_(0-t)显著升高达最大值,而Cl/F明显降低(P0.05)。结论:同一成分在不同结合组药代动力学参数变化较大,不同组合可影响药物在大鼠体内的代谢过程,药物间存在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黄炮制品各组分泻下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比较大黄不同炮制品各组分的泻下作用及机制.方法: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大黄各炮制品组.除对照组外,各给药组均给与相应组分生药剂量10 g·kg-1,观察5h内各组泻下只数、各小鼠首次泻下时间、5h内泻下次数和总排便次数;采用炭末推进法,研究各大黄炮制品对小鼠炭末推进的影响;大鼠随机分成13组,除对照组外,其余按生药剂量7 g·kg-1连续给药5d,取结肠组织测定Na+-K+-ATP酶的活性.结果:生大黄组分2和生大黄组分3产生泻下作用,其余组别未见泻下作用;从总排便次数来看,除熟大黄组分2、组分3以及生大黄组分4和大黄炭组分4外,其他各组分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 <0.05或P<0.01);与生大黄组分2相比,熟大黄组分2的总排便次数显著减少(P<0.05);与生大黄组分3比较,熟大黄组分3和大黄炭组分3两组的总排便次数明显减少(P<0.01);大黄炮制品各组分除熟大黄组分2外,均有提高小鼠小肠炭末推进率的作用趋势,生大黄组分2和组分3小鼠小肠推进率与空白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炮制品组分之间比较,生大黄组分2炭末推进率显著高于熟大黄组分2(P<0.05);生大黄组分3炭末推进率显著高于熟大黄组分3(P<0.05);大黄炮制品各组分均对大鼠结肠Na+-K+-ATP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其中生大黄组分2,生大黄组分3,大黄炭组分3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5或P<0.01).组分2各炮制品之间,生大黄组分2抑制作用最强,与熟大黄和大黄炭相比差异显著(P <0.05或P<0.01);组分3各炮制品之间,生大黄组分3的活性低于其他两组,其中与熟大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所有大黄各炮制品组分中,生大黄组分2和组分3的泻下作用最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a+-K+-ATP酶活性、促进小鼠肠推进有关.  相似文献   

20.
大黄酸对LoVo细胞水通道蛋白4表达的调节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黄酸对体外培养LoVo细胞水通道蛋白4(AQP4)的调节效应。方法:体外培养LoVo细胞并予不同浓度大黄酸含药培养液处理24 h及大黄酸含药培养液(20 mg/L)处理不同时间,其中不同浓度分为大黄酸高(40 mg/L)、中(20 mg/L)、低(10 mg/L)剂量组和正常对照组;不同作用时间分为3、6、12、24、48 h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LoVo细胞AQP4蛋白表达定位,采用Western blotting及半定量RT-PCR检测AQP4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AQP4主要表达于LoVo细胞的细胞膜上,在细胞浆也有少量表达。随着大黄酸用药剂量增加,AQP4表达持续下降;大黄酸低剂量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QP4表达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大黄酸中、高剂量组,AQP4表达则呈显著性下降。在时间效应方面,大黄酸3、6 h组AQP4表达无显著性下降,但在12、24、48 h组则显著下降;同时研究发现,AQP4表达下降的程度与大黄酸剂量及大黄酸作用时间均存在相关性。结论:大黄酸可抑制LoVo细胞AQP4基因转录与翻译,提示大黄酸对AQP4表达的调节可能与大黄的泻下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