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由于服法不当,达不到预期效果。为此,我们就服药的用量及方法问题略呈意见。1 关于用药剂量问题1.1 凡大苦、大寒、大辛、大热、攻伐之品用量宜偏小;健脾益气、消食化滞、补气补血剂量可偏大;剧毒药物选用应慎,用量宜小。1.2 根据药味在处方中起的作用,君药量应大,佐药量宜小。1.3 根据疾病轻重确定用量,一般重者剂量应大,轻者药量应小。再者根据患者体质、年龄以及临床医生临证经验辨证、配伍投药。2 服药时间及方法服用方法妥当与否,将直接关系到疗效。汤药一般一日分2~3次服用,多为早晚各1次,病重可适时进服,…  相似文献   

2.
<正> 中药用量的大小对临床疗效有直接的关系。确定用量是根据药物的性质,疾病的轻重,处方用药的多少,年龄体质的差别等,其用量有所不同。除了毒性、烈性较强的药物外,一般中药质地较轻易溶的用量不宜过大;质量难溶解的用量宜加重;病轻的用量宜小;病重的用量须稍大;久病应低于新病的用量;处方药味多时,其中单味药用量宜小;处方药味少时,其中单味药用量可稍大;复方主药用量宜大,辅助药用量宜小;用单味药治病用量可较大。 用药量,称为剂量,这里指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也是指干燥生药(饮片)入汤剂中的成人一日内服量。 中药用量的计量单位,自明清以来采用16进位旧制:即1斤=16两=160钱。现在中药用量的计算单位采用公制,即1kg=1000g。为了处方和调配的方便,按规定以近似值进行换算:即一两=30g,一钱=3g,一分=0.3g,一厘=0.03g。 现在本文重点要讨论的问题.是中药科技书的规  相似文献   

3.
中医不传之秘在药量上。药量轻重变化,直接关系治疗效果。柴胡为人们熟知的中药。其用量轻重不同,临床效果各异。若将其用于和解少阳、清除寒热时,药量一般宜大,以12至18克为宜,少则乏效。用于疏肝解郁时,只用中量4至6克即可,过大容量耗损肝血肝阴,过小,难于达到疏达气机之目的,若取其升提中气,必须配合大剂量  相似文献   

4.
李兴运  陈水君 《陕西中医》2002,23(8):744-745
小剂量用药分两个概念 ,一是指单味药剂量小 ,二是指整个处方药物味数少。临床治疗中 ,药味之多少 ,药量之大小 ,要与病情相对应 ,要符合病机 ,用药目的要明确 ,针对性要强 ,要分清主次缓急 ,君臣佐使虽作用地位不同。现就药味和药量两方面谈谈小剂量用药。1 药味宜少的几种情况   1 .1 病情单纯或病情较轻者药味宜少 :病情单纯 ,病机简单者临床用药不应复杂 ,针对病机单刀直入 ,抓住要害一举取胜。如麻黄汤、桂枝汤、芍药甘草汤等汤证。病情较轻者用药物味数亦不应多且药量宜轻 ,如葱豉汤证等。1 .2 病情过于危重或过于复杂者治疗时药…  相似文献   

5.
目前,医生使用大处方、大剂量的现象十分普遍。这种现象的形成,或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或由于对疾病的某种特殊需要。但总的来说,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考虑社会效益,能用少量药物取得疗效的,药的用量不宜过大。煎服中药,一般以水为溶媒。加水量一般为药量的4~5倍为宜。药量增多势必增加水的用量。同一方剂,在一定的条件下,加水量愈多。其煎出的有效成分也增高。但加水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如加大剂量,其煎出的  相似文献   

6.
当归芍药散出自《金匮要略》,由三味“血分药”和三味“水分药”组成,共奏肝脾调和、气血水同调之功。血虚为主者,三味水药量宜小,血滞者三味血药量宜大,湿盛浮肿者,三味水药应重用,以达药专力宏之效;水酒同煎,取其宣通药势。临床用于妇人腹痛、子肿、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等妇产科疾病,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浅谈中药剂量与功效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雪连  刘国成 《河北中医》2010,32(9):1352-1353
中医临床处方中剂量大小是能否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之一。中药剂量运用原则是要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势、病程、地域以及药物性质等选择不同的剂量。历代医家都很重视中药剂量的运用,临证用药都以药味精专,配伍精当,药量小巧为度。现代药量之轻重关乎甚大,兹将中药剂量与功效关系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方药用量是中医辨证施治、遣方用药和获得疗效的基础.恰当的用药剂量是保障中药安全有效的关键.剂量最惮轻重,是中医所谓"不传之秘".剂量轻则效果不达,所谓"药不眩瞑,其疾不瘳",量重则药过病所,"有病病当之,无病身当之".可见药物剂量与疗效关系的重要性.理想的药物用量,应是能够获得最大疗效而不良反应又最小的量.阐明中药量效关系,寻找临床最佳用药剂量,明确最大量和最小量,是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柴胡乃为少阳经药,有软硬两种,与银柴胡是不同的二种科属,临床上应用一般都用软柴胡、炒柴胡、醋炒柴胡、鳖血炒柴胡、酒炒柴胡,根据余之体会,肝郁者宜用醋炒柴胡以疏肝,阴虚而有柴胡证者可用鳖血炒柴胡,用于调经才则宜酒炒柴胡。余对药物研究:时间较长,研究之方法与本草上亦不相同,而是观察运用某药在某方中对某病所起之作用,是否变换原有之性能,经过实践观察,药物之性味乃随不同病种,不同配伍而改变其原有的性能,今将本人廿余年来在临床上使用柴胡治疗疾病的观察体会介绍于下: (一)柴胡之退热: 一、柴胡之性味在本草记载中为苦寒,然与其它苦寒之药如黄连、黄苓、大黄等作比较则根  相似文献   

10.
俗云“医家不传之秘在于剂量”,可见中医处方药量之大小 (或轻重 )是临床疗效高低的关键之一。笔者从事中药调剂工作近 2 0年 ,在众多的处方中 ,大多数药物的用量还是遵从一般规律 ,但不循常规 ,惊人之量也时有所见。询问病人煎煮、服用之切身感受 ,就教医生处方遣药之心得体会 ,对药量大小之利弊略有心得 ,浅议如下。药量大小 ,古人亦各不相同 ,《内经》里总的原则是“有故无殒 ,亦无殒也。”《伤寒杂病论》中除鳖甲煎丸 ,薯蓣丸等方药味稍多 ,总量略重外 ,一般方药味少 ,药量小 ,且一味药在不同的方剂 ,取不同的用意时药量大小亦不相同。…  相似文献   

11.
中药含药血清实验动物灌胃给药剂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使用中药含药血清进行体外实验的实验动物灌胃给药剂量的计算方法。方法目前关于实验动物灌胃给药剂量的计算方法有很多种,尚无统一标准。结合近年相关文献中药含药血清制备的体外实验操作中的动物灌胃给药剂量现状,如按成人、按体重、按固定剂量等计算方法,探讨相对合理和有效的计算方法。结果给药量计算应参考成人用量、体质量、血清浓度等因素计算。结论具体计算公式的选择要根据不同的研究内容而定。  相似文献   

12.
中药重剂应用历史久远,作为一种临床现象长期存在,而超大剂量应用必然无法避免由此而产生的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也为临床安全用药埋下隐患。笔者从方剂中剂量的比例关系、剂量与药效关系、剂量与产地品种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结合中药毒副作用客观存在的事实,中药饮片应用中有关炮制、煎服等的特殊要求,提出中药超大剂量应用有明确的用药特点,是充分考虑临床治疗安全及有效的辩证施治,但中药量效关系中的最低有效量、最佳剂量、中毒量依然是模糊概念,而中药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不容忽视。有关方面应加快对中药量效关系、中药长期毒性、方剂药理及剂量比例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以确保中药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正> 中药方剂调配剂量准确,直接影响临床疗效。一般要求处方中各味中药的单剂量及每帖总重要均不得超过标准±5%。因此,每味药总剂量须称准,每味药需分匀。一、应根据称取中药剂量的多少来选用适当感量的戥秤。感量是指称衡能称出的最小剂量,而感量决定了称取药物重量的误差;  相似文献   

14.
服用中药时,应根据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服药时一定要谨慎,尤其是老年人,一是要注意用药剂量要适宜,二是用药品种要恰当。 药量品种选择霎得当 老年人用药,剂量宜从轻,最好选用安全有效的药材治病。因老人气血虚弱,不能载药,若用重剂,常产生腹胀、少食、呕吐、烦躁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人参片剂     
中药制剂,根据药性有宜丸、宜散、宜水煮、宜酒渍、宜膏煎,和一物兼宜的不同。根据疾病也有宜大量、宜小量、宜丸散、宜水煎酒子的不同。因此一种药,需要有数种制剂,才能适应疾病的需要。人参药性,是属于一物兼宜的,但因疾病的不同,有宜大量的,如独參湯治虚脱症候,有宜小量的,如人参片治消渴病(糖尿病)。宜普通剂量或大剂量的,可用人参煎剂;宜小剂量的(宜普通剂量的也可以)可用人参片剂。  相似文献   

16.
方药用量在施治上的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药多属植物,性味平和,很少剧毒之品。但在用量上,对方剂的作用很有关系,一多一少,既可以上下药力;一进一退,亦可以左右药效。在临床论治的措施中,是絕对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日人渡边熙說过:“汉药之秘不告人者,即在药量。”这是具有識見的話,窺見了中国古代名医制方当中的訣窍。茲选择前哲有关这方面的論說,并举出些在用量上明显突出的古方,加以解說,向大家請教。  相似文献   

17.
所谓中药的不良反应 ,是指中药对机体产生的除治疗作用以外的毒性作用、副作用和过敏反应。一般认为中药大多是植物、动物药 ,性平 ,毒性小。但随着中药的广泛应用 ,其不良反应的报道也日渐增多。1 不良反应的产生原因1.1 用量过大 每味药都有其一般 (常用 )用量 ,这是长期临床实践积累的经验。药量不足 ,达不到治疗效果 ;剂量过大 ,则易发生不良反应。一般地说 ,副作用与剂量成正比。如治外伤、妇科血证等的云南白药 ,超服可引起头晕眼花、心悸呕吐、烦躁不安、舌及全身发麻、胸闷气短、口唇青紫等[1] 。威灵仙煎服过量可致低血容量性休…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中药剂量难以把握的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策略:①结合现代考古学成就,掌握古代不同时期度量衡单位与现代中药剂量单位的转换关系。②以经方、名方为基础,正确体会其用量。③根据病变部位、药物性质选择药量。④组方要药少而精。⑤积极吸收现代药理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9.
突破中药传统用量局限,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增加中药用量角度,寻求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重大举措。通过对中医药疗效的现状、中药用量与疗效的关系、传统中药用量规定的合理性等进行回顾性和前瞻性分析,阐释了从增加中药用量角度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科学性、必要性和可行性。中医药之所以屡屡受到诟病,关键还是中医药的疗效问题;中药疗效平平或者不够确切,剂量偏低是其重要原因,中药大剂量应用在中医临床上往往有上佳表现;从西药的临床剂量和中药有效成分的有效剂量看,一些中药传统用量设定是欠严谨和科学的;"中庸思想局限论"、"沙锅容积局限论"、"肚皮容积局限论"、"超大剂量风险论"等是中药用量难以突破的制约瓶颈;阐明中药量-效(毒)关系,突破中药传统用量局限,增加中药用量,可能将是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重大乃至根本性举措。"治疗窗"摸查法、生物效价比测法等可作为寻找和科学制定中药临床最佳用量范围的重要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反过来讲,药物用量大小确是获得临床疗效的关键,笔者试对中药剂量与其功效之间之关系作如下探讨,仅供参考.1.药物作用强度与用量的关系:经过反复多次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