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致死率约40%,再次破裂出血后的死亡率50%~75%。因此及时发现颅内动脉瘤,并选择合适手术方法,提高手术技巧,积极防治动脉瘤再次出血,对降低颅内动脉瘤患者死、残率,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2003年1月--2008年1月本科对经DSA明确诊断的21例颅内动脉瘤行开颅显微手术夹闭,现将该组病例有关资料结合作者在动脉瘤显微手术夹闭手术治疗中的初步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颅内动脉瘤47例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47例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严密监测病情变化,预防和早期发现动脉瘤破裂出血,控制脑血管痉挛.结果:39例恢复良好,2例轻残,3例重残,3例死亡,1例术后再出血,再次手术后痊愈,5例发生脑血管痉挛,经治疗痊愈.结论:及时预防和发现动脉瘤破裂出血,是降低死残率,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破裂来势凶险,致残率、死亡率非常高,首次出血死亡率约55%,再次出血死亡率约75%。5年死亡率75%以上,因此,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16层螺旋CT的使用有利于动脉瘤尤其是复杂型动脉瘤如夹层、宽颈、梭形及假性动脉瘤的诊疗,能明显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正>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是常见的颅内动脉瘤之一,约占全部颅内动脉瘤的20%[1]。由于其破裂出血后易形成颅内血肿,造成额颞叶的脑组织损伤,故较其他部位颅内动脉瘤对预后的影响更大。而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检查能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的DSA诊断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 评价颅内动脉瘤的DSA诊断价值。方法 对2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就诊患者行超选择性DSA脑血管造影,分析颅内动脉瘤的大小、部位、形态及检查方法。结果 动脉瘤单发21例,多发2例;小型5例,中型10例,大型8例,巨大型2例;囊状18例,梭状7例。结论 DSA脑动脉造影能准确诊断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是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约占正常人群的3%~6%,在首次破裂后,可引起脑血管痉挛、脑水肿等并发症,因此,需要早期诊断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治疗。近年来,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y,3D-CTA)技术发展迅猛,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成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致死率约40%, 再次破裂出血后的死亡率50%~75%.因此及时发现颅内动脉瘤,并选择合适手术方法, 提高手术技巧,积极防治动脉瘤再次出血,对降低颅内动脉瘤患者死、残率,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2003年1月~2008年1月本科对经DSA明确诊断的21例颅内动脉瘤行开颅显微手术夹闭,现将该组病例有关资料结合作者在动脉瘤显微手术夹闭手术治疗中的初步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头部外伤起病的颅内动脉瘤临床特点,减少误诊误治的发生率.方法 整理分析了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近5a来收治的以头部外伤起病,经CTA或脑血管造影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的12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住院期间发生颅内再出血6例,再出血率50%;12例患者中,4例术后恢复正常,3例轻残,3例重残需人照料,死亡2例.结论 及早明确诊断,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案是这类患者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致死率接近40%,再次破裂出血后的死亡率约为50%~75%[1]。因此及时发现颅内动脉瘤,并选择合适手术方法、提高手术技巧,积极防治动脉瘤再次出血,对降低颅内动脉瘤患者死、残率,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本院自2001年6月至2005年9月,对36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  相似文献   

10.
陆方晓 《浙江临床医学》2010,12(12):1387-1389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主要的原因,在美国大约有200~1000万人患有隐匿性颅内动脉瘤,其中每年大约有3万人发生动脉瘤破裂。颅内动脉瘤病死率和致残率达60%~75%。首次出血后的幸存者,3周内将有40%的病例发生再出血,再出血的致死、  相似文献   

11.
柏慧华 《护理研究》2006,20(3):702-703
颅内动脉瘤(AN)是由于颅内动脉管腔局部异常扩张而形成的。临床症状隐匿,绝大多数病人以动脉瘤破裂,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就诊。首次出血病死率高达37%,反复出血者病死率达70%以上。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栓塞技术,其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可达到近似手术夹闭的效果。我科1999年12月-2004年7月共对58例颅内动脉瘤施行了GDC;栓塞术。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过程中的可靠性。方法对240例CT检查怀疑为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行3D—CT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者直接进行显微手术,未发现动脉瘤者进行重复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检查,并将CTA图像与术中所见及DSA图像进行对比。结果240例患者检出动脉瘤者227例,发现动脉瘤239个;首次检出率为94.6%(227/240);8例重复CTA与DSA检查发现动脉瘤,5例两种检查均未发现动脉瘤;CTA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为100%,诊断符合率为100%[(235+5)/240&#215;100%]。假阴性率和假阳性率均为0%(0/235)。术中所见动脉瘤的部位、数量、大小、瘤体指向、瘤体上有无穿支血管、与栽瘤动脉及周围骨性结构的关系均与CTA影像相一致。结论多层螺旋CT结合CTA可以替代DSA作为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可靠方法,CTA能为手术计划提供详实的影像学资料,对颅内动脉瘤的术后效果评价、随访复查以及流行病学调查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三维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computedtomographic angiography,3D-CTA)在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方法2003年6月至2005年2月间,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128例患者,在CT平扫确定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使用GELightspeed pro16层螺旋CT扫描仪行3D-CTA检查(时间在发病后2h到4d)。其中6例在3D-CTA之前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111例在3D-CTA之后行DSA检查。3D-CTA后处理图像与DSA图像由2位放射科医生用双盲法进行分析。结果经3D-CTA和DSA共同证实发现112例患者有130个动脉瘤,动脉瘤大小为1·1~28mm,其中单发动脉瘤97例,多发15例33个动脉瘤(12例2个动脉瘤,3例3个动脉瘤)。在112例动脉瘤患者中,3D-CTA发现111例125个动脉瘤,其中多发12例26个动脉瘤(10例各2个动脉瘤,2例各3个动脉瘤)。在DSA检查的117例中,动脉瘤患者107例(5例未行DSA,3D-CTA后直接手术),DSA发现其中104例122个动脉瘤,显示多发动脉瘤15例(12例2个动脉瘤,3例3个动脉瘤)。112例患者在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3D-CTA检查过程中,病情无加重或无其他意外发生。结论3D-CTA对颅内动脉瘤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具有快捷、经济和相对无创等优点,可以完全替代DSA作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对颅内动脉瘤形成的影响和病理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辉 《浙江临床医学》2007,9(12):1689-1690
颅内动脉瘤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在颅内动脉壁的囊性突起。8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都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危险因素中,高血压诱发出血的危险性居第四位,仅次于家族动脉瘤史,酗酒和多囊肾。尽管很多学者都认为高血压是颅内动脉瘤的危险因素,但是目前还缺乏确切的证据。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探讨高血压同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以及诱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关系和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3D-CTA诊断颅内多发动脉瘤(含颅内镜像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7例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患者进行3D-CTA检查,层厚0.625mm,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层面重建、表面遮盖三维重建、容积显示重建、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并对照手术及介入栓塞治疗结果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3D-CTA共发现47例110个动脉瘤,其中2个动脉瘤者35例(含镜像动脉瘤15例),3个动脉瘤者例9例;4个动脉瘤者2例(含镜像动脉瘤1例),5个动脉瘤者1例。3D-CTA能清晰显示颅内多发动脉瘤,并能清晰显示每个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顶指向、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与临近血管和骨性组织间的空间关系。结论3D-CTA诊断颅内多发动脉瘤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颅内多发动脉瘤诊断的首选方法,在指导动脉瘤治疗方面可对DSA起到重要补充作用。将颅内镜像动脉瘤分为Ⅰ型和Ⅱ型有助于判断破裂出血的责任动脉瘤。  相似文献   

16.
基底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瘤的一种,约占颅内动脉瘤的2%。小的动脉瘤可无临床症状,大的动脉瘤可表现为占位效应,导致邻近脑组织受压,累及脑干、脑神经等重要结构。基底动脉瘤破裂可导致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血肿以及出血后血管痉挛所致的脑梗死改变。因此,在动脉瘤未破裂之前诊断此病尤为重要。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3月-2003年3月共17例基底动脉瘤诊断,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仅为0.5%~i%,但其破裂出血后的病死率却高达42%,早期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被认为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其为创伤性检查,具有检查时间长、价格昂贵、以及不能观察动脉瘤与周围脑组织的关系等缺点。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为颅内动脉壁瘤样异常突起,因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占70%左右.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约1/3在就诊前死亡,约1/3死在医院内,约1/3经过治疗得以存活[1].早期、及时、准确诊断动脉瘤、进一步行手术治疗对于患者生存具有重大意义.以前诊断动脉瘤多行DSA检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64排螺旋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作用日益得到临床认可.本文就52例行64排螺旋CTA诊断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进一步探讨64排螺旋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蒋小丽 《全科护理》2014,(13):1215-1216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结构发育不良或因脑外伤、动脉硬化造成动脉壁损伤或硬化,使局部血管向外膨大形成囊状瘤体。颅内动脉瘤形成后易在突发的紧张、用力、疲劳等血压升高的过程中突然破裂,引起颅内蛛网膜下隙出血,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首次出血后的幸存者,若未得到及时而正确的处理,可在血压增高的情况下发生再出血,再出血的病死率高达80%[1]。术前实施有效的血压控制是预防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及再出血的重要措施。脑血管痉挛(CVS)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蛛网膜下隙出血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35%~60%[2]。“三高”疗法目前是动脉瘤术后预防和治疗 CVS 比较公认的方法之一[3],“三高”疗法即高血压、高血容量、高血液稀释度,做好颅内动脉瘤术后病人的血压管理是保证“三高”治疗顺利实施的关键措施之一。2012年8月-2013年8月我科收治5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隙出血的病人,通过实施术前、术后的血压管理,病人无一例发生再出血,脑血管痉挛的症状也由于有效的“三高”治疗而得到控制和缓解,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周广立 《大医生》2023,(10):98-101
目的 研究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一致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曹县人民医院接收的106例疑似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06例患者均接受3D-CTA、DSA检查,统计患者的检查结果,并对比3D-CTA、DSA检查的瘤体最大径、瘤颈径;以DSA为“金标准”,分析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能及其与DSA之间的一致性。结果 在106例患者中,DSA共检出83例颅内动脉瘤,3D-CTA共检出84例颅内动脉瘤。以DSA为“金标准”进行分析,发现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敏感度为97.59%、特异度为86.96%、准确度为95.28%、漏诊率为2.41%、误诊率为13.04%。3D-CTA检查的瘤体最大径、瘤颈径与DSA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颅内动脉瘤检出及测量的判读,3D-CTA与DSA之间判读一致性为优。结论 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3D-CTA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且3D-CTA诊断与DSA诊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