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休克治疗(ECT)是精神科某些重性疾病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尤其对木僵和严重自杀企图的精神病患者其疗效更为突出。但由于ECT会产生精神错乱和记忆损害等急性脑器质性综合症,而影响和限制了ECT的使用。对ECT引起的神经生理学变化,学者们从脑电图(EEG)的角度作了不少研究,但对EEG和脑脊液  相似文献   

2.
ECT治疗老年抑郁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肯定 ECT 对老年抑郁性疾病的治疗作用,并分别叙述了对 ECT 有效的预测性症状、老年人对 ECT 的效果可能比年青人更好、老年人的躯体疾病并不构成对 ECT 的威胁、ECT 治疗中常见副反应以及单侧和双侧 ECT 疗效等问题。当然这里说的是肌肉松弛剂与全身麻醉下的 ECT。  相似文献   

3.
ECT的治疗作用至少在抑郁症是与其抽搐发作有关,而与引起发作的电流无关。然而,ECT所引起的记忆障碍及其他器质性表现则与电刺激直接有关。ECT时以出现全身强直性痉挛发作疗效最好,阈下刺激引起的顿挫性发作或局灶性发作疗效比大发作差。但增加电量并不增加疗效,相反电量过大器质性遗忘会因而增加。因此治疗时应采用足以引起一次全面发作的最小电量。我们认为短促脉冲刺激比正弦波刺激为好。同时可使用非优势半球单侧电极,以减少言语记忆功能障碍。ECT的适应症最常是内源性抑郁和符合DSM-Ⅲ诊断标准的伴有忧郁的重性抑郁  相似文献   

4.
电休克治疗(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是抑郁症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是快速缓解抑郁症状的最佳治疗手段[1]。但研究也发现,虽然ECT能快速改善患者症状,但其疗效却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约10%~30%的抑郁症患者对ECT治疗应答欠佳[1]。因此,如何提高以及维持ECT的临床痊愈率,改善患者预后是临床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在目前抗抑郁治疗的临床实践中,缺乏客观可靠的生物学指标在治疗前筛选具有ECT疗效敏感倾向的患者,也缺乏客观可靠的指标在治疗早期对ECT可能获得的疗效进行预测。鉴于此,本文从临床特征及生物学指标等两大方面综述ECT抗抑郁疗效的有关影响因素,以期找到ECT抗抑郁疗效佳的预测指标,从而筛选出最适宜做ECT的患者,以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节约卫生资源。  相似文献   

5.
正电休克治疗(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是抑郁症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是快速缓解抑郁症状的最佳治疗手段~([1])。但研究也发现,虽然ECT能快速改善患者症状,但其疗效却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约10%~30%的抑郁症患者对ECT治疗应答欠佳~([1])。因此,如何提高以及维持ECT的临床痊愈率,改善患者预后是临床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6.
虽然 ECT 对抑郁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但这种治疗对脑常有一些持续的影响。由于记忆受损是 ECT 的主要副作用,所以大多数研究力图去鉴定它的严重性和持续时间。目前几乎没有关于病人 ECT 后可能会出现脑形态变化的资料。为此,本文作者采用对照研究,报导 ECT 治疗患者 CT 扫描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正电休克治疗(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通过人工诱发脑部皮层放电来治疗各类精神疾病。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在传统ECT技术基础上引入肌松剂及麻醉剂,避免了肢体抽搐等并发症,ECT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治疗精神疾病的常规手段之一。躁狂发作是双相障碍躁狂相的表现形式,以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意志活动增多为主要特点。除药物治疗外,ECT是治疗躁狂发作的重要手段,尤其在治疗急性期躁狂患者时ECT具有起效快且疗效显著的特点。但ECT存在神经认知功能损伤的副反应,并且其确切的疗效机制也尚未阐明。因此本文就近年来有关ECT治疗躁狂发作的研究进展作综述,以期进一步理解ECT的疗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国外八十年代的电抽搐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抽搐治疗(ECT)自 Cerletti 与 Bini 于1938年倡用以来已近半个世纪。在50年代随着精神药理学的兴起,ECT 逐渐少用。但ECT 的作用迅速,且对某些病例有较好疗效,因而它在精神疾病的躯体治疗中仍能保持一席重要地位。由于“电”与“休克”在人们心目中被看作是一种危险事物,故ECT 较难为公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9.
电抽搐治疗(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是精神科常用的治疗手段,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磁共振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是无创测定活体生化代谢改变的技术,有助于即时了解ECT前后相关脑区的代谢变化。本文将就MRS检测ECT有关生化代谢改变的研究进行综述,以进一步探讨ECT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对单纯由电休克(ECT)治疗引起的记忆丧失和记忆模糊,已日益受到重视。有不少文献报告,采用双侧电极ECT治疗比非优势半球单侧电极ECT治疗较常见到记忆障碍。但均未采用双盲研究。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方法:本研究共有35名病人(女24人,男11人)。根据DSM-Ⅲ诊断标准诊断为重  相似文献   

11.
随着抗精神病药物和现代ECT的应用,传统ECT逐步被淡忘,但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手段,对某些患者有特别的疗效,但同时也存在有不少的副作用。本文报告的是1例在无任何禁忌症下,应用传统ECT治疗后出现哮喘发作的病例,供大家探讨。 患者男性,26岁,农民。以妄想、兴奋燥动、伤人而入院,入院后被约束,给予氯丙嗪150mg/日。患者拒绝进食,经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第3日给予ECT治疗,治疗过程顺利,抽搐完全,呼吸恢复良好。约10分钟后,患者  相似文献   

12.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电休克疗法(ECT)是治疗重性抑郁障碍最快速起效的疗 法,但其相关作用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本文总结ECT治疗抑郁症的核磁共振结构相和功能相的研究进 展,为探索ECT 相关神经生理改变及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磁痉挛治疗     
临床上大约1/3的抑郁症患者经多种规范化药物治疗后仍然无效,即所谓的难治性抑郁症[1].对这部分患者,电痉挛治疗(electroconvulsive treatment,ECT)是大多数人仅有的选择.虽然ECT有效,但其不良反应限制了患者的使用,特别是认知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2-4].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作为一种目前使用日益广泛的脑刺激治疗方法,对部分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有效,但其疗效和ECT尚不能相当[5].  相似文献   

14.
电抽搐治疗(ECT)至今仍是精神医学领域中最有效的治疗之一,但由于广大群众和部分医务人员对其有效性与安全性认识不足,以致影响广泛应用,许桐道(1985)、高柏良和陈彦方(1986)等人对八十年代初、中期ECT应用情况作过介  相似文献   

15.
电休克治疗(ECT)是治疗严重抑郁症的一种有效措施。ECT治疗如何发挥作用呢?由于脑功能与情绪之间的关系尚未很好了解,所以目前不可能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由于研究人脑功能有困难,我们只得求助于动物实验来寻找ECT对抑郁症患者如何产生治疗效果的答案。我们发现,重复的ECT增高大鼠对摸拟  相似文献   

16.
认知功能损害被认为是患者接受一系列电抽搐治疗(ECT)后的主要后遗症状。经ECT后许多患者有逆行性和顺行性记忆障碍,但几个月后症状会明显消失。在长期接受ECT的患者中,有重度认知机能退化者,常被认为是ECT的后果。经过长期神经心理学的临床观察,认为ECT不会导致严重认知缺陷。本文作者收集了一生接受100次以上正弦波改良ECT病人认知缺陷和记忆障碍方面原始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无痉挛电休克(m ECT)和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于改善难治性抑郁症住院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住院治疗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64例,按照年龄、性别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评分进行配对,每对患者随机选择进行m ECT治疗或r TMS治疗,治疗周期均为4周,治疗后均进行HDRS测量。结果两组治疗后的HDR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大幅度下降(P0.05),但是m ECT组的减分明显高于r TMS组(t=4.271,P=0.001);r TMS治疗在改善患者的认知障碍上优于m ECT治疗,而m ECT治疗在改善迟缓和绝望感方面更为突出。结论 m ECT治疗和r TMS治疗均可有效缓解难治性抑郁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m ECT的即时疗效明显高于r TMS治疗。  相似文献   

18.
ECT与脑CT(英)     
有人假设电抽搐治疗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脑损害。在ECT期间或ECT后不久死亡的患者,其尸检发现其神经损害常是由心血管或脑疾患所致。气脑造影和CT研究未发现与ECT有关的异常现象。有些研究发现ECT与脑萎缩有联系,但我们的研究结果与此不符。方法:40例受试者,男12,女28,平均年龄60  相似文献   

19.
有关ECT的分歧意见在某种程度上与怀疑它会引起记忆和其他认知功能的永久损害有关,本文作者研究了一组接受ECT的忧郁症患者,在ECT治疗前及治疗后2年内定期检查,评定ECT对记忆功能的长期影响。方法:研究对象得符合以下忧郁症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20.
尽管ECT对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对其治疗过程对生化的影响,看法却不一致。本研究较为详细地测定了ECT对脑脊液(CSF)中胺代谢物浓度的影响。方法:入组病人12例,都符合Feighner等人(1972)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均用过ECT治疗。有4人从未用过神经阻断药。在研究开始的前一天,用曼彻斯特量表(Krawiecka,1977)和Wing氏病房行为量表(1961)对所有病人进行基础评分。在第一天上午的9点至10点,做腰穿,采集CSF。第二天,行首次ECT(均采用双侧额颞部电极的无抽搐疗法)。第三天采集第二次CSF。ECT每周二次,直到每例病人都接受了6次治疗。在第二、四、六次治疗后的第二天,再用量表作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在最后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