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胰弹性蛋白酶对糖尿病尿微量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04例Ⅱ型糖尿病患者6个月的观察,证实弹性蛋白酶能降低肾脏微量蛋白的排泄,其中以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UAEI和UTRFI最为敏感,提示对早期糖尿病肾脏病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而对计病变者可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同时此药可改善脂代谢 。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动脉弹性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了解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动脉弹性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200例高血压和(或)糖尿病患者进行晨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测定,根据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正常和升高两组.分别应用DO-2020动脉功能测定仪、Complior自动脉搏波速度测定仪测定动脉弹性相关指标:大动脉弹性指数(C1)、小动脉弹性指数(C2)、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WVcf).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C1、C2、PWVcf组间差异比较.结果(1)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升高组C1、C2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WVcf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年龄分层后发现,〈60岁组患者中,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升高组C1显著低于正常组,PWVcf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0岁组中,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升高组C1、C2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将患者分为单纯高血压、单纯糖尿病、高血压合并糖尿病3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组患者中尿白蛋白/肌酐升高组C1、C2均低于正常组,PWVcf均高于正常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的升高与其动脉功能有关,尿白蛋白排泄率高的患者存在明显的动脉弹性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3.
尿微量白蛋白试纸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肾病 (DN)为糖尿病主要微血管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之一 ,对其早期诊治是十分重要的 ,现公认的早期 DN(微量白蛋白尿期 )的临床诊断标准为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 ,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在 2 0~ 2 0 0 μg/min之间[1 ] 。本研究用 Micral-Test 试条测定晨尿微量白蛋白 ,并与放免法 (RIA )测定U AER进行比较 ,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 :本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 12 0例 ,诊断符合 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均除外酮症、肾炎、泌尿系感染、发热、心力衰竭 ,血糖控制较稳定 ,尿 (常规 )蛋白阴性 ,血 BU N、Cr在正常范围内。2…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 ,我们观察了 19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应用缬沙坦治疗前后血压及尿微量白蛋白的变化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组 2型糖尿病并肾病患者的诊断均符合WHO判定的标准 ,年龄 5 2~ 83岁 ,病程 0 .5~ 11年。空腹血糖 <7.8mmol/ L,餐后 2小时血糖 ( 2 h PBG) <11mmol/ L,糖化血红蛋白 ( Hb A1 C<7%。晨 1小时尿微量白蛋白 ( U AER)5 6~ 15 7μg/ min。无其他内分泌疾病及其它原因的肾病 ,无肝功能异常、酮症酸中毒、严重心功能不全、发热、泌尿系感染及应用肾毒性药物史。按血压正常与否分为两组 ,A组为正常血压组 7例 ,B组为高血压… 相似文献
5.
6.
糖尿病早期肾病诊断的最重要客观指标就是尿微量白蛋白升高。但是,笔者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发现:在某些情况下,尿微量白蛋白升高并不等于糖尿病早期肾病。下面介绍的是一年来笔者接诊的被误诊为糖尿病早期肾病的3个病例。 相似文献
7.
加强微量白蛋白尿的筛查提高糖尿病肾病防治水平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2003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是:“糖尿病将使你的肾脏付出代价……”这里所说的代价来自两方面,一个是健康乃至生命,另一个是费用的消耗。据统计,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20年后约有40%、2型糖尿病大约为15%(匹马印第安人)发生终末期肾病(ESRD);透析患者和肾移植患者分别有2/3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在诊断糖尿病肾病时使用尿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福建省级机关医院收治的7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人员76名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尿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检验,对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尿蛋白测定结果(165.48±30.11)mg/L、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结果(42.08±11.93)mg/L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132、25.401,P<0.05);尿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敏感度分别为96.05%(73/76)、94.74%(72/76),特异度分别为98.68%(75/76)、96.05%(73/76),准确度分别为97.37%(148/152)、95.39%(145/152)。结论 尿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的临床检测结果均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对后续诊治工作顺利开展带来积极作用,值得普及。 相似文献
9.
微量白蛋白尿: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关键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是肾小球滤过膜损伤的结果,是糖尿病肾损害的最早临床征象;伴微量白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其心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增高.对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期患者进行针对可能导致病情加重的多个危险因素的强化治疗,包括改变生活方式、严格控制血糖、RAS系统阻断、严格降压、他汀类调脂及抗凝等能延缓或阻止病变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11.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也是主要死因。目前临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DN早期临床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其后可出现持续性蛋白尿、高血压及进行性肾功能下降。近年来,我们应用阿魏酸钠(SF)辅助治疗30例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并观察了其对尿微量白蛋白(UAE)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hs-CRP、TNF-α、IL-6、IL-1β等炎症指标及TC、TG、LDLC、HDL-C、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90例T2DM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30例、观察组2: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l采用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观察组2采用辛伐他汀调脂治疗;对照组仅予基础治疗,不予他汀药物治疗.观察三组治疗前后炎症指标、血脂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炎症指标、TC、TG、LDLC、尿微量白蛋白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也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但观察组l的炎症指标及尿微量白蛋白较观察组2降低更明显(P<0.05).三组的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及辛伐他汀都可有效降低T2DM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炎症水平和血脂,并减少尿微量白蛋白排泄量,但阿托伐他汀的作用较辛伐他汀更显著.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观察黄芪注射液和阿魏酸钠联合应用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同期住院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24 h尿微量白蛋白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及组间治疗后比较,尿微量白蛋白定量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黄芪注射液阿魏酸钠联合应用能显著降低尿白蛋白排泄,延缓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氧化应激状态的关系。方法将72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无微量白蛋白尿的糖尿病组(DM组)和伴有微量白蛋白尿的糖尿病肾病组(DN组),选择30例无糖尿病患者作正常对照组(NGT组),测定三组的血清丙二醛(MDA)水平、生化指标及年龄、身高、体质量指数。结果DN组MDA水平明显高于NGT组及DM组,MDA水平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有显著相关性。结论与无微量白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肾病患者存在着严重的氧化应激状态,这可能与UAER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6.
拜唐苹对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RCT),对90例DN患分层为微量(DN1)和大量(DN2)白蛋白尿组,控制其影响因素,采用拜唐苹治疗12周,测定尿白蛋白等级。结果:拜唐苹能改善DN的尿白蛋白排量(P〈0.05)。结论:拜唐苹可用于DN的治疗,于DN早期治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前期尿白蛋白排泄率和微量白蛋白尿患病率的比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比较糖耐量正常 (NGT)、单纯空腹血糖受损 (I IFG)、单纯糖耐量低减 (I IGT)、糖耐量低减合并空腹血糖受损 (IGT/IFG)、新诊断的 2型糖尿病 (2型DM ) 5种不同糖代谢状态的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和微量白蛋白尿 (MAU )患病率。方法 根据 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75gOGTT)结果 ,将 2 93 4例受试者分为 :NGT组 13 3 2例、I IFG组 186例、I IGT组 470例、IGT/IFG组 2 3 6例、新诊断的 2型DM组 710例。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过夜 12h尿白蛋白。UAE在 2 0~ 2 0 0μg/min之间定义为MAU。 结果 (1)UAE水平 [中位数 (四分位数 ) ] ,在新诊断的 2型DM组为8 50 (4 89~ 15 95) μg/min、IGT/IFG组为 6 93 (4 85~ 10 89) μg/min、I IGT组为 6 51(4 0 9~10 74) μg/min ,均高于I IFG组的 5 56(3 70~ 9 2 3 ) μg/min(P值均 <0 0 1) ;I IFG组与NGT组的 5 2 6(3 50~ 8 12 ) μg/min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MAU的患病率在新诊断的 2型DM组为 2 0 7%、IGT/IFG组为 13 1%、I IGT组为 11 7%、I IFG组为 5 8%、NGT组为 5 6% ,同样呈现上述变化规律。(2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UAE与OGTT 2h血糖、舒张压、体重指数呈现独立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导致MAU危险性增加的因素有OGTT 2h血糖、舒张 相似文献
18.
尿微量白蛋白 (UAE)测定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方法。我们检测了 86例尿常规蛋白阳性的糖尿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排泄量(UAE) ,对其与糖尿病病程、血糖水平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 38例 ,女 48例 ;年龄 30~78岁 ,平均 55.4~ 2 4 .8岁。糖尿病 1型 5例 ,2型 81例 ,常规尿蛋白均阳性。另设正常对照组 2 6例 ,其中男 1 1例 ,女 1 5例 ;年龄 2 8~ 73岁 ,平均 52 .6± 2 1 .7岁 ;无慢性疾病及肾病史。1 .2方法 收集晨尿 5ml置 4℃待用 ,用放免法测定UAE,放免药盒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西洛他唑治疗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血压正常伴微量白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予口服西洛他唑片(50 mg,bid);对照组30例,予口服安慰剂维生素B1(10 mg,bid),两组均治疗3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UAER明显下降(P<0.01),下降幅度达51.6%,约3%病人仅有轻微头痛反应.对照组治疗前后UAER无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西洛他唑能显著降低糖尿病尿白蛋白的排泄,对糖尿病早期肾病具有治疗作用,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对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和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08-01~2009-06间246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分为糖尿病组(163例)与非糖尿病组(83例),所有病例均行24h尿白蛋白定量、空腹血肌酐、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及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差异,同时分析微量白蛋白尿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血糖组相比,糖尿病组高血压者多见,微量白蛋白尿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极显著意义(P0.01),且其造影阳性率(P0.01)、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发病率显著增高(P0.01)。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两者呈正相关。结论糖尿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患者更易发生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微量白蛋白尿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