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脾主升清”源澄流,指出萌芽于《黄内经》,初步发展于金元,临床丰富于明清,系统归纳于现代。“脾主升清”源于阳气升发与脾气散精之论。东垣详述其理,明清医家繁衍于临床,为其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认为,金元时,张元素开“补脾气佐风药”之先河;东东醒创“补中气升清阳”之大法,明清时,医家颇有发挥,喻嘉言详病机阐发升清,张景岳治重危力主升举,黄元御经旨纵论升降,叶天士重胃阴不育升脾、张纯论大气巧升拟升陷。  相似文献   

2.
<正>脾主升清是指脾有吸收水谷精微并上输到心、肺、头目及固定内脏位置的作用,如《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李东垣释之曰:"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实于皮毛,散于百脉,脾禀气于胃,而浇灌四旁,营养气血者也。"并据此创立了"补中气、升清阳"之法,其所著《脾胃论》载方63首,而应用升清法则  相似文献   

3.
脾主升清,主要强调脾气的特点以上升为主。"升"即上升,"清"即水谷精微。脾气上升,可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头目,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此所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失健运,大小肠传化失常,升降失调,清浊不分,发为泄泻,泄泻病与脾胃相关性不言而喻。现通过对2则临床病案分析,阐释此思想在泄泻病中的应用体会。  相似文献   

4.
"脾主升清"理论由来已久,从古至今在临床各科都有广泛应用,在妇科也同样应用广泛."脾主升清"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脾将胃中的水谷精微向上向外布散,从而达到濡养全身的目的;二是指脾能升托脏腑器官、气血津液,使之不妄移妄行.基于以上理论,总结出其在妇科崩漏、胎动不安、滑胎、阴挺等病症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脾主升清临证运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福葵 《河南中医》2001,21(6):67-68
《素问·经脉别论》云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脾主运化 ,宜升则健。升是指升其清阳之气和精微物质 ,若“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近年来笔者从脾胃着手 ,运用脾主升清理论 ,对某些顽固性疾病采用益气升清法辨证治疗 ,疗效满意 ,现举例如下。1 慢性咽炎李某 ,男 ,35岁 ,教师 ,1998年 10月 12日初诊。患者咽痛声沙反复发作 5a余 ,甚则不能言语。五官科检查为慢性咽炎 ,声带充血、肥厚、无息肉 ,服消炎药不解 ,严重影响工作 ,转中医治疗。症见口干咽痛声沙 ,咽充…  相似文献   

6.
脾主升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庆莲 《山东中医杂志》2001,20(11):643-645
从气的生成和运行 ,血的生成和统摄 ,津液的化生和输布 ,以及内脏位置的恒定等方面 ,系统论述脾主升清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同时指出脾气升清还能调节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四肢百骸的功能 ,对临床实践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静脉性阳痿是男科常见疾病,而目前临床上单用西药治疗本病难以维持疗效,中医药治疗本病历史悠久,疗效显著,且副作用较少,文章总结了秦国政教授治疗静脉性阳痿的临证经验。秦国政教授认为,静脉性阳痿与脾升清功能失常密切相关,主张治疗本病应以健脾益气、升阳举陷为治法,基于此临床运用补中益气汤合升陷汤加减治疗静脉性阳痿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朱甜甜 《河南中医》2011,31(2):131-132
人体统血功能,主要与脾气对血的统摄、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清等作用有关。通过脾的统血、生血及行血,达到人体血液运行功能正常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升清是中医学基础性词汇,因“升”“清”词义多样,造成升清法确切含义模糊不清。升清具有丰富的医学内涵,被《内经》《伤寒论》《脾胃论》《寓意草》等提及并论述。在生理上,升清与脾、胃、胆、肾等脏腑相关;在治疗细则上,升清法包含了健脾升清、理胃升清、风药助升、补肾升清等具体方法,在临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范晔  张炎 《北京中医》2006,25(8):499-500
本文从生理基础、病理机制、临床证候、用药分析及现代研究等方面对“脾主裹血”进行了阐述。认为临床诸多出血疾患为脾失裹血所致,并以出血、气虚、脾失健运、失濡等为特点,其中脾失健运症征是脏腑辨证定位标志;气虚和出血现象是病理性质及病理机转标志。提出脾与出血、凝血机制有关;脾虚失运失摄是脾失裹血病证的本质所在,对诸多出血性疾患当思责脾,以此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赵军  师建平  段迎喜 《河南中医》2020,40(3):344-347
脾胃之气的充足和清气的正常升发对人体生命活动具有决定意义,饮食、劳倦、情志、外感对脾胃的损伤往往影响中焦脾胃清阳的生成及升发,脾胃病以本虚为主,多由虚致实,虚实兼有,病机关键为升降失常,脾气不升。肝对人体气机具有升宣调畅作用,脾气的升清有赖于肝气升发促进。在补中益气的同时,要补肝益气。同时,肾精气充盈,元气方能充沛,肾阳又主气化,肾精不封、肾气不固者必致肾气下陷。治疗须温肾壮阳、升阳举陷。脾胃中气不足,气机郁滞而化火,并脾之清气下流而生泄泻,相火乘其土位更加耗伤中焦清阳之气。段老师特别注重脾气生长、升发,只有清阳升发,脾气上升,元气才能充沛,阴火才会收敛潜藏。治疗时运用辛甘之药以补益中气,借升阳风药以助肝胆之用,补其中而升其阳,升浮变通,使生长之气健旺。段老师善于运用甘温之品,温补中气,升发清阳。  相似文献   

12.
"胆气主升",其意有二,一为胆具有主管升发阳气的作用,二为胆具有条达舒畅之性.胆具有"胆气升而胆汁降"的生理特性,其一升一降的运动特点,谓"一阴一阳谓之道"也.  相似文献   

13.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2526-2527
脾主升清在脾运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通过化生气血使脾气充足而能统血。在脾病的辨证中以食积蕴脾、痰湿困脾和瘀血积脾为主要临床表现者为实证。该文试从脾失升清导致食积实证、痰湿实证、瘀血实证3个方面来分析脾失升清与脾实证的关系,这对于脾实证的病机认识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林轶群  逄冰 《北京中医药》2017,36(6):535-536
通过对古籍文献的全面疏理,补前人所未逮,完整地展现脾瘅演变的历史源流:脾瘅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初指以口甘为主的一种病证,病机为中满内热,治以兰草除陈气。宋代开始对脾瘅临床表现的认识逐渐多样化,其方药也不局限于"治之以兰",至清代对其病机的认识则转向以痰湿内蕴为主。  相似文献   

15.
调脾升清法治疗中老年眩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燕梅 《河南中医》2002,22(5):30-30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多发于中老年人 ,常常反复发作 ,变生他病。笔者近几年以调脾升清法治疗中老年眩晕 ,疗效显著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86例患者均符合眩晕诊断标准[1] ,其中男 37例 ,女 4 9例 ;年龄最小者 4 5岁 ,最大者 78岁 ,平均年龄为6 2岁。根据眩晕轻重分级标准[1] ,轻度眩晕者 38例 ,中度眩晕者 32例 ,重度眩晕者 16例。 86例患者中明确患有脑动脉硬化症者 4 1例 ,原发性高血压病 4 6例 ,低血压 9例 ,颈椎病 38例 ,内耳眩晕症 9例 ,冠心病 2 8例 ,其中有 1人兼患两种或两种以上上述病症。1.2 证候特点①…  相似文献   

16.
匡调元 《中医药学刊》2002,20(5):554-557,563,567,584
  相似文献   

17.
脾主运化与脾主肌肉的关系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主运化是脾的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其运化功能一方面将水谷精微输送到各脏腑组织中去,以发挥滋润濡养的作用;另一方面将代谢后的水液通过其运输作用不断排除体外,从而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相对平衡。  相似文献   

18.
脾统血理论源流及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理清“脾统血”理论源流。综述近几年国内相关临床和实验研究资料,证实脾不统血与凝血因子结构、活性改变,血管密闭作用减弱有关;并从现代研究角度揭示瘀血与出血的内在联系。结合现状,为今后“脾统血”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中医脾肾相关学说萌芽于秦汉,发端于晋唐,兴盛于宋元,深化于明清,至近代发展为一门理、法、方、药俱备的完整理论. 中医脾肾相关理论渊源甚古,早在《内经》、《难经》中根据五行生克承侮的相互关系,以五脏配五行对脾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论述.在生理上,脾肾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病理上,肾病及脾、脾病及肾、脾肾同病.《素问·玉机真脏论》在论述疝瘕病名时曾提出:"弗治,脾传之肾."在《难经·五十三难》中也有五脏病之间相互传变的记载:"假令心痛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一藏不再伤,故言七传者死也."虽然这些论述还比较抽象,对具体的变化、用药没有论述,但奠定了脾肾相关学说的基本框架,可以说是脾肾相关学说的萌芽.  相似文献   

20.
东垣清燥汤为主治疗干燥综合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荣峰 《中医药学刊》2006,24(1):162-163
干燥综合征人们一般认为属于中医的“燥证”范畴,但临床上纯属中医燥证者并不多见,而苔白、身倦等湿象的存在,体现了水液代谢与输布;饮食精微转榆与利用障碍者,十有八九;笔者用健脾燥湿升清行津之法为主的清燥汤治疗,疗效肯定,更证明了脾的生津、升津,肺的布津功能障碍是本病的根本病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