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人体脏腑的升降功能,是生命的一种形势。其平衡是相对的,其不平衡是绝对的。只不过是在生理状态下,则表现为不断产生新的平衡;在病理状态下,则表现一段时期内的不平衡。个人拟从临床实践,谈谈其理论的临床意义。《内经》首先从自然现象的“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进而谈到人体”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以及“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等一套生理过程。并指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等病理机制。汉·张仲景、金·刘完素、张洁古等医家,对升降浮沉理论均有所发展。及至李东垣更进一步提出升降运动以脾胃为主。“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其后历代医家对升降平衡理论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均有所阐述发挥。  相似文献   

2.
分5节16目,概括了气用于临床的各个方面:如第1节对中医基础理论有关气的分类,气与精气神的关系,气的运动形式的解说。第2节“气”对病机的指导涉及到病因、病机、外感内伤、运气与疫气、正气与邪气的消长。第3节“气”指导病证诊断,实际上是气的虚实、郁、闭等证。第4节辨“气”的治则,根据不同“调气”总则选用以补、益、理、纳、利、导、开、行、外、降、破气等方药为治。第5节概括气学对人生命科学如现代解剖生理学、生物心理社会学、病因学和诊疗学的启示及充实等效用。  相似文献   

3.
气学理论对中医临床的指导意义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410006)王明辉,王风雷主题词气(中医),中医学说,临床研究中医的气学理论源远流长,它与我国古代的哲学和医学思想与实践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渗透的、辩证的发展历程,并自远古以来就具备有指导中医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4.
气街理论对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街以其特有的横向联系方式,将人体各部联系成为相对独立的功能系统。作为表里内外横向联系的捷径,加强了针灸对内脏疾病的治疗效果,扩大了腧穴的主治范围。并对说明脊柱或间盘病变的病理机制及其治疗有重要意义。四气街之划分与西医对疾病按系统分类方法有相似之处,却又不能简单地用诊断方法而论之。  相似文献   

5.
6.
7.
刘晋闽 《中医正骨》2002,14(3):51-52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径路.它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将内部的脏腑同外部的各种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人体各部的功能保持相对的协调和平衡.医家有"不明经络脏腑,开口动手便错"的告诫.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且广泛应用于骨伤临床实践中.作者在运用经络学说理论指导骨伤临床诊治中,对两者的关系有一较粗浅的认识,现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9.
经络皮部理论对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湖南中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412000)龚憬主题词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经络系统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经络系统最外表的部分,它是经络机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十二皮部的分布以十二经脉及其络脉在体表的分...  相似文献   

10.
从中医理论对心、脑功能的认识以及心和脑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联系阐述了脑心同治理论提出的生理病理学基础。重点阐明脑心同治理论在双心疾病治疗中应用的基础,指出炎性反应是脑心同治共同的病理基础,"气痰瘀同治"是"脑心同治"的主要治法。进一步明确了脑心同治理论的适用范围,评价了脑心同治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试论气机理论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医气机理论与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EH的中医辨证分型,探讨其病位在脑,发生、发展与肝、脾、肾三脏及三焦气化功能障碍密切相关,明确EH的中医病机是:脏腑气机功能失调,津液代谢障碍,精气血失濡,从而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2.
穴位敏化在机体病理状态下普遍存在,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及表现形式,将穴位敏化理论作为放血疗法的理论基础,应用到放血疗法中,对疾病谱、放血工具、放血部位、放血时机及放血量等均具有临床指导作用,是对放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补充,扩大了放血疗法的主治范围、适应证及放血部位,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内经》气血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气血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桑曜指导黄永昌江苏省常熟市中医院(215500)《内经》素、灵162篇,气血理论贯穿始终,对临床辨证施治、选方用药、判断预后等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故有“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除邪疾”之用,临床不可不通。1作为辨证诊断...  相似文献   

15.
研究已证实不当的饮食结构与习惯对肿瘤的发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现代研究也从多个角度阐述了饮食与肿瘤的关系,而传统中医学对于食物与疾病的关系也早有认识,其忌口思想是中医食疗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肿瘤病人而言,饮食忌口问题涉及到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防复等全过程,当前忌口对肿瘤患者治疗、预后等研究相对较少,对其价值存在争议。本文简述忌口概念的沿革,阐述了现代相关研究,探讨了忌口理论对肿瘤患者的临床意义,并提出忌口不仅应根据患者病、证、症,同时应综合检查、治疗、用药并兼顾地域、体质、时节等。  相似文献   

16.
先天伏寒证理论内涵及其对临床指导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伏邪为病,其病理表现为病情重,病位深,病程长,具有反复发作,正气多虚、脏腑多损等特点,其本质是脾肾阳虚,寒伏于内,先天伏寒于肾是其病因所在。伏邪潜伏于人体正虚之处,待时而发,有外感、内伤、先天、后天之分。任继学教授"伏邪"理论,阐述了冠心病先天伏寒证的临床特征、病机演化及治疗方法。通过对门诊病人的回顾统计,提示:将伏寒病因理论运用于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经筋的释义、生理作用、病理表现,经筋与卫气、大脑的关系,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与经筋病的关系,经筋理论指导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康复的原则、方法等角度,阐述经筋理论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气街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席海霞 《河北中医》2008,30(7):741-741
气街早在《内经》中就有较明确的定义,但对气街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应用,历代重视较少.现据《内经》理论结合临床经验,就气街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应用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9.
从《黄帝内经》"心主血脉"理论浅析,认识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使血液循行于脉中,通达全身,无所不至,如环无端,滋养着全身的组织器官,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而"心主血脉"和"心藏神"之间关系密切,结合临床运用"养心、治血、通脉、调摄神志"之法防治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脾胃升降理论及其临床运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素问·六微旨大论>谓:"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己,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说明升降出入包含着机体的一切功能活动,其中以脾胃升降功能最为重要.脾与胃以膜相连,位于腹中,一脏一腑,互为表里,为机体气化升降的枢纽.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为胃行其津液,升清降浊,输布水谷之精微,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强脾健则水谷气盛,精足神旺,气机畅和,先天得养,后天得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