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总结中医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临床研究进展,为临床、科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检索中医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结果近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中医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特色和优势。结论中医治疗失眠症有独特的优势,但还需要规范研究过程和改进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查阅大量与中医方药治疗失眠相关的文献,进一步探讨了解中医方药治疗失眠症的研究现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从中医辨证施治的角度出发,综述失眠症的诊断、发病机制、辩证施治等几个方面的现状,并浅谈一下中医方药治疗失眠的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3.
中医经穴疗法治疗失眠症临床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国内近 5年来中医经穴疗法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概况 ,反映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和进展。方法 :共综合 40余篇相关文献 ,对中医经穴疗法治疗失眠症的方法、经穴部位及疗效进行综述。结论 :中医经穴疗法治疗失眠症有一定的疗效且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沙岩 《中医药信息》2002,19(5):31-33
目的:介绍国内近5年来中医经穴疗法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概况,反映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和进展。方法:共综合40余篇相关文献,对中医经穴疗法治疗失眠症的方法、经穴部位及疗效进行综述。结论:中医经穴疗法治疗失眠症有一定的疗效且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围绝经期失眠症是妇女在围绝经期出现的以失眠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中医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症的手段多样,大致包括内治法、外治法和综合治疗。相比西医而言,中医治疗的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是中医优势和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6.
回顾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治疗失眠症的文献,认为失眠症的中医病因病机主要为:情志所伤;饮食不节;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四个方面,治疗上以辨证论治为主,专方专药、针刺和耳穴疗法亦显现一定的优势。中医治疗失眠症方法较多、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中医推拿治疗失眠症,探讨中医治疗失眠症的疗效。方法:经过对2009~2010年70例失眠症患者的中医推拿治疗包括推、拿、点、按、揉、擦手法。结果:笔者采用推拿点穴治疗失眠70例,疗效显著。结论:通过中医推拿治疗失眠症效果明显。适合各类失眠症患者。  相似文献   

8.
中医治疗失眠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中医对失眠症的病因病机认识,以及对失眠症的辨证论治、经方化裁、专方专药、中成药治疗、中医特色疗法等方面,探讨了中医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失眠症是临床多发病,临床表现有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难以入睡。中医治疗失眠有其独特的优势,且疗效显著。本文主要探讨中医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及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笔者就近年来中医治疗失眠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浅议中医诊治失眠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医对失眠的认识,总结、分析了中医药治疗失眠症具有方法 多、疗效可靠、毒副作用小等优势,值得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调研近年来国内外胃溃疡的相关研究资料,整理胃溃疡的中医辨证分型论治、胃溃疡动物模型、中医药治疗胃溃疡的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医药对胃溃疡在辨证论治下具有高治愈率、副作用小、价格较低等优势和特点.但在研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如仍以实验动物模型为主,缺少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评价模型,且临床研究深度不够,大多只是简单推测某几个指标,缺少对指标间关系的摸索等.在全面介绍了近年来抗胃溃疡中医药的研究进展的基础之上,对中医药抗胃溃疡研究的发展前景也作了分析,以期为广大医药工作者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用高质量的循证证据阐明中医药的临床应用价值,是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但是,现阶段的中医临床研究质量不高,这主要是由于中医和西医分属不同的学科体系,二者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论根源,中医药研究如果直接照搬西医的研究方法就会失掉中医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因此,迫切需要方法学上的创新.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RCT)由于其自身的优势更加...  相似文献   

13.
中医证候的科学实质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的关键,本文尝试阐述一种中医证候基础研究的初步思路,即通过考查现有的小儿腺病毒肺炎及其中医药治疗现状、代谢组学及其在中医证候的应用现状,探讨 其在小儿病毒性肺炎诊疗规范中的应用价值。该方法主要通过能体现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代谢组学作为技术手段,研究小儿病毒性肺炎中最常见的痰热闭肺证;并通过与健康儿童的代谢物质进行比较,确认小儿病毒性肺炎之痰热闭肺证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芙岩  杨佳颖  王志刚  李贤煜  陈鹏  杨洪军  郭娜 《中草药》2022,53(14):4512-4526
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整体观”具有一致性,通过现代分析技术手段检测生物体系内代谢产物的变化,更准确、直接地反映生物体系的终端和表型信息,揭示中医药治疗复杂疾病的作用机制。将中医药研究与代谢组学方法相互结合是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之举,为探求中医药研究新思路和新方法奠定重要基础。通过对近10年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概述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候、中药作用机制、中药安全性评价和中药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分析和总结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中的研究方法,并提出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思考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中药(TCM)外治法是目前所知起源最早的治疗疾病方法,起源于先秦,成长于汉唐,创新于宋元,发展于明清,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现代药源性疾病的大幅攀升,药物外治因其不良反应小、应用方便、疗效确切等,受到了国内外广泛关注。随着中药外用药物、剂型、方法等的增多,中药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已广泛应用到儿科、妇科、内科、肿瘤科等,但多无用量、用法、用药时间、疗程等的规范,随意性较大。中药外用治疗局部病变,可以在局部发挥直接的作用。中药外用多以"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来阐述外用机制,以内服功能只能从中医理论部分阐述其外治特点,多不能很好指导相应中药临床外用。对于中药外用机制鲜有现代研究的报道,多是从理论到理论的论述,缺少现代研究的证实和支撑。也有散在的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相关报道,但中药外用多为打粉、水煎、醇提等粗制剂,剂量、剂型、疗程、外用方法等多随意性大,加之成分复杂、含量较低等,单纯从透皮吸收很难阐述其外用的机制,也不符合中药临床应用的事实,外用机制的不明确,限制了中药外用的发展。本文通过前期大量的文献研究、数据库研究、实验研究等,提出了中药外用通过局部微作用、微刺激、微吸收,即"三微调平衡",调整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紊乱,而发挥外用疗效,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从中医药学的历史看中医药研究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方文贤 《山西中医》2003,19(6):41-43
分析了中医药学发展历史过程中各个时期共存的发展模式: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在临床实践中研究、深化、发展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以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临床,从临床研究中发现问题、创新思路、建立新学说;引进其他国家、民族医药学治疗方法,补充归化为中医药学理论内涵;引进各种有疗效的药物,补充、增加为中药的新品种。论述了现代中医药学研究和发展应遵循的方向: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发展方向的指导思想;中医药学现代研究的误区在于脱离中医药学理论指导,脱离临床实际;中医药现代研究必须引进现代一切有关生命科学的新进展、新认识、新方法、新技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进行符合中医临床实际的科研设计和科学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从SARS、禽流感到新冠肺炎(COVID-19)的肆虐,中医药对烈性传染病的防治逐步得到重视,但存在中医介入过晚、缺乏较全面“四诊”资料、重药轻医等不足之处。鉴于此,为科学决策及防治COVID-19,我们从中医疫病学研究特色及中医药参与研究的得失出发,探讨中医药防大疫的研究思路:建议通过动物实验研究,采用“以方测证”的研究思路;组织中医外感热病学专家对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与动物实验相互印证;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研究需要医学家、防疫学家、兽医学家、气象学家等多学科通力合作;中医药研究必须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从发病早期开始全面收集中医“四诊”资料,真正从中医角度探讨其发病、证候、传变规律以及中医和(或)中西医结合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中风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给病人、家庭及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直是全世界医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的切入点和优势在于以下6个方面:充分发挥中医药多环节、多靶点、多系统的治疗优势和结合中医"治未病"的治疗思想,开展大规模的中西医结合防治中风临床试验是近两年脑血管病临床研究的趋势;中西内外结合以及融入国际先进管理理念的"高级卒中中心"是治疗脑血管病的未来医学发展方向;中西医结合脑血管病围手术期各种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提高远期疗效已成为国内医学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仍然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热点和优势所在;以循证医学为指导的中西医结合多学科联合临床治疗方法学评价研究和中医证候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还有好多不足之处;与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相结合,中成药的个体化治疗和相关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以指导临床治疗,进一步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从而科学规范中成药的使用。  相似文献   

19.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但置入支架后再狭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医学工作者。本文对近年来术后再狭窄中医病因、病机、中药治疗方面临床研究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0.
张燕  韩旭 《环球中医药》2012,(12):893-896
本文在循证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近年来有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中医证候学的相关报道进行总结,探讨了冠心病中医证候要素血瘀、痰浊、气虚、阳虚、阴虚、内热、血虚、气滞与现代医学客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冠心病中医辨证论治标准化、疗效评价客观化提供初步理论基础,进一步提出现代冠心病中医证候研究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引入系统生物学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更新颖、更深层次以及更加具有综合性的研究,寻找到特异性更强的现代化客观指标,将之定量化、标准化,使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更加有理有据,最终阐明其辨证本质,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