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益肾调督养心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症2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益肾调督养心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成针刺组、药物组各25例,针刺组采用益肾调督养心针法,药物组给予安定片睡前口服,共治疗4周。用睡眠障碍改善有效率和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睡眠改善总有效率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匹茨堡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益肾调督养心针法能够改善脑卒中后失眠症患者睡眠、生活质量,远期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调督安神针法对失眠症的疗效,传承燕赵高氏针灸学术思想。方法:将68例失眠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针刺组及药物组,每组34例。针刺组采用调督安神针法治疗,每日1次,每星期治疗5次,休息2d,共治疗4星期。药物组予艾司唑仑片治疗,每日1mg,睡前口服,共治疗4星期。治疗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价睡眠质量,根据P SQI减分率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针刺组PSQI总分及各单项评分均明显下降,与本组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均P<0.01);药物组P SQI总分明显下降,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除睡眠障碍外,其余各单项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或P<0.05)。针刺组治疗后P SQI总分明显低于药物组(P<0.01)。除入睡时间及睡眠时间外,针刺组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及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均低于药物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刺组愈显率显著高于药物组(P<0.05)。结论:调督安神针法治疗失眠疗效确切,疗效优于口服艾司唑仑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以调理督脉、健脑安神为治则,对41例失眠症患者采用针刺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九十项症状自评表(SCL-90)评分。结果:PSQI、SCL-90各成分及总分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SCL-90总积分治疗前后的差值与PSQI总分治疗前后的差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4(P〈0.05)。结论:调督健脑针刺法能显著改善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及心身症状,且心身症状的改善程度与睡眠质量的改善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继承燕赵高氏针灸学术思想,观察调督安神针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心脾两虚失眠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对照组36例(2例脱落)。在口服归脾汤基础上,治疗组予调督安神针法针刺,对照组予普通针刺法,2组均治疗4周。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价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减分率进行疗效评定。结果:2组治疗后在疗效上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治疗后PSQI减分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PSQI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和睡眠障碍方面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督安神针法结合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失眠疗效确切,且不同腧穴组方和下针顺序可能是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王磊  黄荣高  陈进法  李璟 《中国针灸》2012,32(4):297-300
目的:比较多元时间针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差异。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时间针法组、常规针刺组,每组25例。两组取穴相同,均取足三里、三阴交、神门、尺泽等,时间针法组按照患者就诊时间,首先针刺上述穴位中属于该时辰气血旺盛经脉上的特定穴,再按照十二经循行顺序依次针刺其他特定穴;常规针刺组按常规从上向下顺序取穴。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6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总分和各分项积分。结果:两组治疗后PSQI总分均明显降低(均P<0.05),且治疗后时间针法组PSQI总分低于常规针刺组(7.20±2.45vs 9.44±3.07,P<0.05);时间针法组对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及睡眠障碍积分的改善优于常规针刺组(均P<0.05)。结论:多元时间针法治疗失眠症可明显改善睡眠,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镇静安神针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失眠症患者70例,取镇静安神组穴(四神聪、神门(双)、二阴交(双))针刺,观察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的改善情况。结果针刺治疗后失眠患者的睡眠状态、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PSQI因子分数均有明显改善。结论镇静安神针法治疗失眠效果显著,方法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任珊 《新中医》2011,(5):109-110
目的:观察比较调卫健脑法与养心安神法针刺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予调卫健脑法针刺;对照组予养心安神法针刺,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治疗前后的自身以及组间比较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试验组为93.1%,对照组为82.1%,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PSQI总分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调卫健脑法不仅能够提高失眠症患者的夜间睡眠质量,而且能够改善失眠症患者白昼的机能状态,从而提高失眠症患者的昼间生活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8.
针刺经外奇穴治疗失眠症58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经外奇穴为主治疗不同证型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4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58例)和药物组(56例)。针刺组选用经外奇穴为主治疗,药物组口服艾司唑仑,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针刺组疗效优于药物组(P〈0.05);针刺组改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积分优于药物组(P〈0.05);针刺明显改善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肝阳上亢3型PSQI总积分(P〈0.05),但改善脾胃不和PSQI总积分不明显。结论:针刺经外奇穴为主治疗失眠症疗效肯定,加强辨证有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夏筱方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2):869-870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症的疗效。方法将82例确诊为阴虚火旺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42例和药物组40例,针刺组采用调理任督针刺法,取穴以任、督二脉为主,药物组采用口服艾司唑仑,疗程均为4星期。观察两组失眠改善有效率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高于药物组(P〈0.01),两组治疗后PSQ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调理任督针刺法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症疗效显著,较艾司唑仑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症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李平通督调神针法对失眠症患者睡眠与心理状态的改善作用,探讨通督调神针法治疗失眠症的机制。方法:以30例失眠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予通督调神针法针刺百会、水沟、风府、神庭等穴,每日1次,连续治疗14 d。比较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积分变化情况,对PSQI减分率与SCL-90减分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针刺治疗后,除在入睡时间方面得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PSQI其他各项因子得分及PSQI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方面得分及SCL-90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L-90其他各项目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患者PSQI减分率与SCL-90减分率呈直线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r=0.460。4通督调神针法治疗失眠症总有效率为86.7%,其中临床痊愈16.7%(5/30),显效10%(3/30),有效60%(18/30),无效13.3%(4/30)。结论:通督调神针法能改善失眠症患者睡眠及心理状态,对睡眠及心理状态的良性调节作用可能是其治疗失眠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益肾调督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庞勇 《辽宁中医杂志》2002,29(8):475-476
缺血性中风 6 0例随机分为益肾调督取穴组和普通取穴组各 30例 ,治疗 30天。观察针刺前后两组病类评分、血浆内皮素 (ET)的水平 ,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疗效差别有显著性 ,益肾调督取穴组优于普通取穴组。两组均能降低患者血浆ET的含量 ,此效应以前者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调督安神法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患者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72例原发性失眠患者按1∶1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调督安神法为治疗原则进行针灸治疗,要求得气,取穴百会、神庭、印堂、神门、安眠、三阴交;对照组为假针灸治疗,假针灸针不刺破皮肤,取穴同治疗组。两组每次均治疗30 min,每周3次,连续治疗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以及治疗结束后2周、4周随访时对患者进行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的评估,观察并记录针灸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完成32例,脱落4例;对照组完成30例,脱落6例。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的ISI评分在治疗后及随访时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2周、4周随访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2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SAS及SDS评分在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2周、4周随访时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但在治疗2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针灸疗法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督安神法针灸方案治疗原发性失眠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调任通督针法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调任通督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纯音听阈测试数值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1%,对照组为65.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纯音听阈测试数值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纯音听阈测试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调任通督针法可提高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听力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调补督任法治疗中风后尿失禁80例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中风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调补督任针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两组均每日针刺1次,14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19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痊愈9例,有效2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0%。两组比较,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两组均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调补督任法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调神健脾"针刺与匹维溴铵片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疗效,从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区(5-HTTLPR)基因多态性角度探讨针刺疗效的相关机制。方法:将231例IBS-D患者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为针刺组(154例)和西药组(77例)。针刺组予"调神健脾"组方针刺,穴取百会、印堂、天枢、上巨虚、足三里等,隔日1次,每周3次;西药组口服匹维溴铵片,每次50 mg,每日3次,均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及3个月随访期评价两组IBS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与IBS生活质量量表(IBS-QOL)总分,于治疗后比较两组疗效及安全性;在治疗前测定患者5-HTTLPR基因型。结果: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患者IBS-SSS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针刺组低于西药组(P<0.01);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患者IBS-QOL总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且针刺组随访时高于西药组(P<0.01)。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9.2%(122/154),高于西药组的58.4%(45/77,P<0.01),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针刺组LS及SS基因型患者IBS-SSS总分治疗前后差值均大于LL基因型(P<0.01);西药组SS基因型患者IBS-SSS总分治疗前后差值大于LL基因型(P<0.01);针刺组LS及SS基因型患者IBS-SSS总分治疗前后差值均大于西药组同基因型(P<0.01)。结论:"调神健脾"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优于匹维溴铵片,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针刺临床疗效与5-HTTLPR基因多态性具有相关性,LS、SS基因型患者针刺治疗的疗效可能更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干扰素γ(IFN-γ)及白细胞介素4(IL-4)的含量变化,探讨针刺对辅助T(Th)1/Th2细胞功能失衡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慢性荨麻疹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针药组、针刺组和西药组.针药组采用针刺、拔罐、刺络放血加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针刺组采用针刺、拔罐和刺络放血治疗,西药组仅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观察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三组症状评分的变化及血清IgE、IFN-γ及IL-4的含量变化.结果:治疗后三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药组愈显率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三组症状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针药组治疗后症状总分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三组各单项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针药组瘙痒程度、风团大小、风团数目评分的改善优于西药组(均P<0.05),针刺组风团大小评分的改善优于西药组(P<0.01).治疗后,三组患者体内IgE和IL-4的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IFN-γ的含量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针药组治疗前后血清IgE与IFN-γ含量的差值均大于西药组(均P<0.05).针药组和针刺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西药组(均P<0.05),针药组复发率显著低于西药组(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可提高临床愈显率,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与盐酸西替利嗪片相当,且针药结合与针刺治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针药结合和针刺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针药结合治疗的复发率低.针药结合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更好地调节IgE和IFN-γ含量,改善Th1/Th2细胞功能失衡.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的基础上加用足太阳经穴对抑郁症大鼠的疗效。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针刺1组和针刺2组,采用长期不可预见性中等强度应激结合孤养造成大鼠抑郁症模型,分别测定大鼠糖水消耗量以及行为学的改变。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糖水消耗量下降,旷场法测定行为水平活动和垂直活动次数均下降;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督脉和足太阳经治疗组的糖水消耗量增加,行为学评分升高。结论:针刺督脉和足太阳经可以改变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异常,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122 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 3 组。针刺组 52 例予以针刺。西药组 40 例予布洛芬口服治疗。安慰剂组 30 例,予以口服维生素B1治疗。治疗 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疗效。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 96.2%,西药组为 80.0%,安慰剂组为 13.3%,经统计学处理,针刺组与西药组、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和西药治疗对原发性痛经皆有效,且针刺优于布洛芬治疗。  相似文献   

19.
头皮针为主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寻找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最佳方法。方法 治疗组采用头皮针配“督脉穴”的针刺方法治疗 ,对照组采用西药口服百忧解治疗 ,共取 6 0例 ,两组均经 3d治疗观察。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0 % ,平均起效时间 5 d;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 % ,平均起效时间 15 d,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 ;平均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结论 头皮针配督脉穴治疗中风后抑郁症有良好疗效 ,与药物治疗疗效相仿 ,且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