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王凌 《北京中医药》2012,31(9):668-672
腹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经》《难经》都有关于腹诊的论述,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发挥和发展了腹诊这一诊断方法,并将其应用临证.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将胸腹的各种征象、症状与病因病机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内脏疾病反映于外在腹部客观的实质征象,冠以特有的证名,与治疗、方药相结合,从而直接指导临证施治,为后世开辟了腹诊辨证施治之先河.其不仅为历代医家所遵循,而且影响了日本汉方腹诊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在《内经》腹诊基础上发展建立了仲景腹诊学术体系,将腹诊区域详细地划分为胸胁、胁下、心下、大腹、少腹、脐等部位,并将望、闻、问、切四诊综合运用于腹部的诊断,强调了腹诊的临床意义,将腹诊、腹证与病证、方药有机地联系起来,提出了根据腹诊腹证的结果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阐述疾病的病因病机、明确疾病的治法治则及禁忌以及判断疾...  相似文献   

3.
彭清华 《国医论坛》1991,6(3):42-44
二、临床研究随着腹诊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及日本腹诊方法和内容被广大医者所熟知,腹诊的临床应用研究在国内已逐步开展起来,其研究情况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腹诊方法的研究关于腹诊的方法和具体内容,刘文臣将手法分为伏手压按法和三指深按两种.腹诊的顺序一般自上而下,先观胸胁及虚里,次为上腹部,再为脐部,最后为下腹部.李灿东归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中医古代文献记述,参考国内外有关论文,特别是大量参考日本汉方医腹诊,并结合临床,对许多腹诊内容进行了临床研究而写成。全文分为腹诊的源流与基本理论、腹诊的临床应用、腹诊法等几个部分,并以腹诊的临床应用为重点。  相似文献   

5.
彭清华 《国医论坛》1991,5(2):44-47
中医腹诊是通过诊察患者胸腹部的胀、痛、满、悸、痞、硬、急、结等病变征象,以判断内在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方面的病理变化,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的一种体现中医特色的诊断方法.国内对腹诊的研究于50年代中、后期业已开始,近十年来的研究则愈来愈深入.并于1985年出版了国内第一本腹诊学专著《中医与汉方医腹诊》,1987年在秦皇岛市召开的全国首届中医腹诊学术研讨会收到论文189篇,将腹诊的研究推向高潮.为了推动腹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本文拟从理论研究、临床研究、研究思路和方法三方面,就腹诊研究的进展情况作一综述,供同道研究时参考.  相似文献   

6.
腹诊始见于《内经》,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将其发挥发展并运用到临床,开创了腹诊辨证施治的先河。《伤寒论》提出腹诊分区为全腹、心下、胸胁、脐、少腹等几个部位,明确各个诊区常见腹候,如腹满、腹胀、心下痞、心下硬痛、少腹硬满、胸胁苦满等。每一腹候,辨其病因、病性、病位之阴阳,确定其相应的治则,合以方药,方证结合,为后世腹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王凌 《北京中医药》2011,30(8):590-592
腹诊是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中切诊的一个重要部分,最早起源于《黄帝内经》,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创造性地对腹诊进行了发挥、发展,依据病家的自觉症状-腹症和他觉体征-腹证冠以各种各样的腹证名称和采取相应的腹诊手法,用以指导临证的诊断和治疗,为后世医者开拓了腹诊应用之先河.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中医智能腹诊仪从腹力角度对中风急性期进行探索性研究。方法:运用中医腹诊仪的腹力测定系统,观察了64例中风始发72h以内患者,并自中风始发72h至中风后14天连续性观察54例患者,并分别与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中风72h以及第14天时左右两侧平均腹力没有显著性差异,(P1>0.10,P2>0.05);中风72h以内腹力高于第14天腹力(P<0.05),二者腹力均高于正常人腹力(P1<0.01,P2<0.05)。结论:中风急性期腹力高于健康正常人;运用中医腹诊仪有助于中风病中医病机病因的客观化、定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9.
腹诊是重要的临床诊疗方法。《腹证奇览(全)》承袭张仲景腹诊论治学术思想,对腹诊手法、部位、各类方腹证及医案等都有详述。分析《腹证奇览(全)》并归纳得出:腹诊法起源于中国;主要有覆手按压法、抚循法和三指探按法等手法;腹证部位以三焦为框架,以六经划分为基础,再细分为胸胁、腹、少腹;腹诊对确定疾病病位、病性、病因、病机、治疗及预后有指导意义,亦可判断人体正气盛衰,防病于未然。  相似文献   

10.
谢建军 《国医论坛》1991,6(5):24-26
腹诊是一种古老的中医诊法,在许多方面具有特殊的诊断意义.中日腹诊虽然同出一源,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自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下面拟从腹诊的地位、腹诊的学术流派、腹诊的原理、腹诊的临床运用和腹诊的现代研究等方面对中日腹诊研究特点及现状作一比较,不妥之处,恳请斧正.一、腹诊的地位腹诊在汉方医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中医四诊之外的又一诊病奇法,其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  相似文献   

11.
张仲景十分重视疾病的诊断,因此《伤寒论》的诊治体系非常完备,完全是围绕伤寒病的诊治展开,书中所记载的疾病以及病理状态完全可以用现代医学的理论解释,不能一味强调辨证论治。当然有时候辨病论治更客观、更准确、更容易操作,只有建立在疾病诊断上的辨证论治,才更有针对性,才能更准确的应用经方。  相似文献   

12.
痛泻要方对慢性胰腺炎腹痛、腹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痛泻要方治疗慢性胰腺炎腹痛、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104例慢性胰腺炎腹痛、腹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胰酶替代疗法,治疗组采用痛泻要方加减,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在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痛泻要方治疗慢性胰腺炎腹痛、腹泻优于胰酶替代疗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郑蒙  俞晓飞 《河南中医》2021,41(1):31-35
中医腹诊对于诊察病位之在气、在血、在脏、在腑,辨病性之寒热虚实、鉴别诊断、指导遣方用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掌握常见的腹证,对临床辨证论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中医腹诊及所得腹证对于审察气滞、血瘀、痰饮、宿食、燥屎等病因病机,确定病位、鉴别疾病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并可根据腹证直接选方用药,相对于脉诊,更易于临床医...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乃经方之祖,而其中关于腹诊论述的条文达1/4以上,是临床选方用药的重要依据,临床实践中对于经方的使用,更应该注重腹诊。大陷胸汤出自《伤寒论》,乃峻下之剂,然今之医者,恐其太过峻猛,鲜有人使用此方,近年来相关报道也较少,但若处方用药恰当,则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指导经方临床应用开阔了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部外伤合并肾损伤的诊断与治疗的经验,以提高对腹部外伤手术中合并肾损伤诊治的认识。方法:对25例腹部外伤合并肾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中如何处理肾损伤的关键是结合临床经验准确判断肾损伤的程度与并发伤的情况,及早诊断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温中止痛方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温中止痛方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功能性腹痛患儿随机按单盲法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口服温中止痛方,对照组口服山莨菪碱(654-2),连续治疗2周后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体征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83%)明显高于对照组(82.35%),在改善腹痛症状、减少腹痛发作次数以及减轻腹痛程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复发率方面,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温中止痛方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山东中医杂志》2016,(2):96-97
目的 :研究《景岳全书·杂证谟》中治疗心腹痛的学术思想及方药运用特点。方法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景岳全书·杂证谟·心腹痛》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所用方剂及药物的功效分类和频次。结果:张介宾治疗心腹痛,所列81首方剂中,和阵居多,高频药物中,温性者居多。结论:张介宾论治心腹痛以三焦辨证为主,以"和其不和"为特色,详辨虚实,辨证施药,且善于温补。  相似文献   

18.
贾建义 《天津中医药》2011,28(5):401-402
张锡纯先生治疗女子癥瘕经验丰富且独特,主要体现在病因上主张:女子癥瘕,血瘀、冷积;治疗上以"补破并用"为原则,用黄芪、党参等与三棱、莪术或牵牛组成益气活血,扶正祛邪之剂,以理冲汤(丸)为代表方,采取"久服"之策略,以达到"徐徐消之"之目的;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正邪力量对比之不同,不失时机地加用水蛭"专药消之",促进癥瘕的消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诊断及治疗腹部闭合性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2年12月应用腹腔镜对96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进行诊治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得到确诊;完全腹腔镜手术63例,手辅助腹腔镜手术2例,中转开腹手术20例,无需手术5例,阴性探查6例。术后未发生与腹腔镜技术相关的并发症和死亡病例。结论:腹腔镜在诊治腹部闭合性损伤时诊断价值确切,治疗效果满意,避免不必要的剖腹手术,创伤性小,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诊治手段。  相似文献   

20.
李媛 《西部中医药》2011,24(10):33-35
从脉、证方面分析<伤寒论>在少阴寒化证中的辨证施治规律,提出少阴寒化证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仲景在<伤寒论>中各证经方辨证遣药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