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医苑丛谈——谈“治未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治未病是中医的特色之一。如何正确地识"疾"认"病"、治"疾"防"病",关键要知"机"治"疾",如此方能完整准确地理解把握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精髓,发挥中医药优势服务民众。  相似文献   

2.
顾平 《辽宁中医杂志》2011,(11):2257-2259
初步探讨在新形势下,人们在追求低碳、绿色、环保生活的过程中,通过对"治未病"与中医护理的理解与认识,结合几千年中医药文化内在精神和思想,在理论与实践中,如何有效构建中医护理与"治未病"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以期满足‘上工治未病’。这对人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和谐融入新的中医整体护理的观念,达到"治未病"的目的,都有极好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二沙岛社区中医"治未病"健康文化教育传播的现状与需求,分析社区"治未病"的知晓度和传播途径,为构建"治未病"健康文化教育传播平台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二沙岛社区350位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共获得337份有效问卷。77.45%受访居民听过中医"治未病",66.47%受访居民接受过中医"治未病"健康文化教育。有82.20%的人愿意参与社区中医"治未病"健康文化宣教。有92.58%的人希望社区定期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开展形式为按摩、健康调养咨询、针灸和药膳食疗。结论:社区对中医"治未病"及其健康文化认知度和接受度较高,更多的人希望社区定期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潜在需求已经实际存在。构建社区中医"治未病"健康文化教育平台要结合社区的需求,以定期组织义诊、健康讲座、中医保健培训等形式为渠道正确引导需求,以定期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活动为载体提升教育成果。  相似文献   

4.
中医体质学说与“治未病”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体质学说理论已经过近30年的蓬勃发展,中医学历来强调"治未病",按照中医体质学说,中医"治未病"可着重从调整体质入手,通过改变体质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贯彻健康观念"前移"、防治重心"下移"的方针,凸显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优势和方法优势。在现代社会发展的今天,实施中医"治未病"的"主体、实体、整体"战略,有利于发挥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完善中医"治未病"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医在"治未病"方面有着先天优势,能有效降低慢性病发病率,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节约医疗费用,改善居民健康状况。中医"治未病"在疾病的预防保健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目前对中医"治未病"的投入仍十分不足,许多"治未病"的中医干预措施和药物未能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和商业医疗保险等费用补偿范围,收费标准偏低,收费项目少,影响了中医"治未病"工作的推进。本文阐述了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意义、理论和基本内容,分析了中医"治未病"服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对建立主动型"治未病"服务的费用补偿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待能对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但当前对中医"未病状态"的认识不够清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治未病"干预技术和方法的推广和应用。对"未病状态"的表现分类概要进行阐述,为"未病状态"的辨识提供判别的临床参考,从而为明确中医"治未病"干预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对象,为中医"治未病"应用路径和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上工不治已病而治未病",中医"治未病"是开展预防保健服务工作的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法则。武汉市中医院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中,有效提升了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中医"治未病"思想内涵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王琦教授运用玉屏风散,在未病状态下调体,防病于先,在既病状态下扶正,固本防变,在瘥后调理,培元健体,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为健康管理调体用药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之论。其后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治未病",中医中药在疾病的预防与已病防变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重点转变的"前移战略",吴仪副总理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倡导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使"治未病"在新形势下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药配合五步调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福建省龙岩市中医院康复科就诊的颈性眩晕患者9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中药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配合五步调颈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功能评估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为(39.98±2.95)分,对照组为(30.14±2.27)分,两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42,P<0.05);治疗组的改善指数为(0.41±0.04),小于对照组(0.23±0.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31,P<0.05)。治疗组治愈率+显效率为88.89%,对照组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38,P<0.05)。结论中药配合五步调颈手法可改善颈性眩晕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常用补肾助阳中药对更年期综合征的作用及特点。方法:根据补肾及"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理论,分析常用补肾助阳中药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理论可行性;总结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归纳常用补肾助阳中药对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特点。结果:淫羊藿、鹿茸、龟龄集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有较好疗效,但缺少单味中药或龟龄集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药理及机制研究,也缺少单味中药应用治疗相应疾病中医药理论的较好支撑。结论:常用补肾助阳中药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有良效,其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病证效"结合的临床模式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趋势,该模式在病证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疗效评价,能够凸显中医临床诊疗的优势。机体在病证状态和药物作用下,引起全身水平的内源性代谢物及代谢网络变化。运用代谢组学技术考察和分析这些代谢的变化,可以探究病证本质,阐明药物作用机理。本文对近年来代谢组学在"病证效"结合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将代谢组学运用到"病证效"结合研究中,有助于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探讨中医中药治疗不孕的临床疗效。上海市李祥云名老中医工作室指导老师李祥云教授,以善治不孕不育及疑难杂症著称,被病家誉为"送子公公",近年以中医中药治疗IVF-ET失败患者,或促成自然怀孕,或提高种植后的成功率,多见效验。总结实录李教授IVF准备期间不孕症经典验案二则,通过中医中药成功治疗不孕。故认为,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中医在哮喘缓解期治疗、儿章哮喘治疗、同常护理和配合两医治疗方面疗效显著.西医多采用吸入型气雾剂约物、抗炎药物以及一些介入性治疗,在快速缓解症状、抢救哮喘重度发作和并发症治疗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能协同作用,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易京红 《世界中医药》2014,9(3):340-342
"六对论治"是吕仁和教授在长期诊治疾病的实践中,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对疾病的分期,总结创立的对疾病诊治的六种方法,该方法将"病-期-证-症"相结合,尤适用于临床慢性、复杂性疾病的诊治。运用"六对论治"思路诊治糖尿病心脏病(Diabetic Cardiopathy,DC)可优化临证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辨证应用中药汤剂/散剂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64例HP阳性门诊患者按中央随机方法分为4组,16例/组,均用西药抗HP三联疗法10天。A组标准三联疗法;B组中药散剂2周;C组中药汤剂辨证,1剂/d,水煎400~450mL,早晚分服4周;D组中药汤剂辨证1剂/d,水煎400~450mL,早晚分服2周。观测临床症状、生化指标、幽门螺杆菌、PRO量表评分、不良反应。随访1年,观测HP。[结果]根除率A组75.00%,B组100%,C组93.75%,D组93.33%。中药汤剂/散剂联合"标准三联疗法"疗效优于单纯"标准三联疗法"(P0.05)。[结论]中药汤剂/散剂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优于单纯"标准三联疗法",疗效满意,无副作用。应用中药4周或2周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无差别,中药汤剂或散剂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无差别;中药汤剂或散剂联合"标准三联疗法"延长治疗时间,影响患者依从性。  相似文献   

18.
弥漫性间质性肺病是一组以弥漫性间质性改变为主的疾病,临床病情重,预后差。笔者对于弥漫性间质性肺病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变症进行了论述,认为其当属中医学"肺痿""肺痹"范畴,致病多因外邪疫毒及素体本虚等因素,病理因素主要为"虚"、"痰"、"瘀",病位在肺、脾、肾,后期及心,临床常见喘脱、咯血等变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庆大霉素液联合湿毒清治疗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50例湿疹患者随机分成3组,即西药组105例,中药组120例,中西药组125例。西药组仅用体积分数0.1%庆大霉素液湿敷患处部位,每日4次,7 d为1个疗程;中药组仅用湿毒清外涂搽患处,每日4次,7 d为1个疗程;中西药组先用体积分数0.1%庆大霉素液湿敷,再以湿毒清外涂搽,每日4次,7 d为1个疗程。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和皮疹消退时间、有效率、复发率。结果:中西药组、中药组、西药组有效率分别为98.4%、83.5%、8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西药组临床症状和皮疹消退时间明显优于西药组和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西药组复发率低于西药组和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用药期间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3组不同疗法对湿疹均有效,其中中西药组疗效最佳,操作简单,经济实惠,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由于发病率高,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疾病模型的建立,有助于进一步研究疾病、评价药物疗效、开发新药。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中医"痞满","胀满","胃脘痛"的范畴,在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效果确切,因此,从中医角度研究疾病发病的生物学机制,探讨中医药的作用机理,将为本病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文章对文献中功能性消化不良动物模型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将为建立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提供前期基础,也为从中医角度研究疾病提供模型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