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食管中下段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8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食管中下段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情况,并作治疗探讨。方法:术中将87例食管癌病人的胃左动脉周围组织整块切除,送病理检查。结果:下段食管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的阳性率高于中段;随着病变长度的增加,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的阳性率明显增高。结论:食管下段癌根治手术中,胃左动脉旁淋巴结清扫十分重要,能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胸段食管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与相关病理因素的关系,探讨胃左动脉旁淋巴结清扫的意义。方法:对178例胸段食管癌切除术的患者,全部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根据术后病理分为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和阴性组,分析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178例食管癌中发生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21.91%。胸段食管癌病变部位越低、病理分期越晚,贲门旁淋巴结转移越多,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越大。同时,本资料还显示食管旁、隆突下和贲门旁淋巴结转移阴性的患者其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也均在18%以上。结论:食管中下段癌需常规进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清扫,这对于有效的控制癌肿术后复发转移,改善预后,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胸段食管癌222例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2 2 2例胸段食管癌术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2 2例中 86例 (38.7% )淋巴结转移。清扫淋巴结 1342枚 ,转移度 15 .7% (2 11/1342 ) ,其中胸上、中、下段癌转移度分别为 35 .2 %、12 .3 %、2 0 .2 % ,胸上段食管癌转移以颈部、食管旁、支气管旁为主 ;中段癌以瘤旁、胃左动脉旁、食管旁、贲门旁及隆突下转移为主 ;下段以瘤旁、贲门旁、隆突下及胃左动脉旁转移为主。不同浸润深度的转移度有差异 (P <0 .0 1) ,不同分化程度的转移度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胸段食管癌病灶部位越靠上转移度越高 ,但胸下段比胸中段转移度高 ,转移率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胸段食管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左动脉旁淋巴结在食管癌转移中的规律及意义。方法  315例食管癌手术中常规作胃左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整块送病理检查。结果 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 2 6 7% ,转移度为 17 4 %。肿瘤不同部位、不同长度、不同侵犯深度、癌细胞不同分化程度与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发生率 ,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结论肿瘤部位、长度、侵犯深度及癌细胞分化程度均是影响食管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 ,对于胸上段、<3cm、高分化癌、T1等组食管癌 ,不可忽视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的清扫  相似文献   

5.
王成  祝会斌  方汉林  卢荣鑫 《安徽医学》2013,34(12):1797-1799
目的 分析150例食管癌术中淋巴结清扫,分析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探讨食管癌术中淋巴结清扫方式的依据.方法 150例食管癌根治术,术中常规清扫各部位淋巴结,并分别标记送病理分析,研究淋巴结转移规律和清扫方式.结果本组136例患者有淋巴结转移.本组清扫淋巴结累计1 233枚,平均每例清扫淋巴结8.3枚,517枚淋巴结有转移,转移率为42.6%.胸上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多见于中上纵隔,颈部食管旁及锁骨上,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在上纵隔、颈部和腹部均能发现转移,胸下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多见于中下纵隔和上腹腔.肿瘤长度,肿瘤浸润深度越深,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率相关.结论 胸上段食管癌行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胸中段食管癌行隆突下淋巴结,下胸段食管旁,胃小弯侧淋巴结清扫.胸下段食管癌行隆突下淋巴结,下纵隔淋巴结,胃小弯侧,胃左动脉旁淋巴结清扫.食管癌病灶长度越长,肿瘤分化越低,淋巴结转移率越高.  相似文献   

6.
切除胸段食管癌胃周淋巴结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食管癌胃周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探讨合理的腹腔淋巴结清除范围。方法对117例手术切除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周淋巴结转移率29.1%(34/117),转移度11.7%(143/1227)。其中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的转移率为19.2%(22/117)、贲门旁淋巴结为12.4%(14/117)、胃小弯侧淋巴结8.1%(9/117)。影响胃周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为肿瘤部位和浸润深度。有胃周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为27.3%,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40.0%。结论胃周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食管癌切除患者预后的一个主要因素,对胃周淋巴结的根治清除可以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少辉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0):1897-1899
目的 分析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以便探讨提高胸段食管鳞癌的根治性、减少复发、改善长期疗效的术式.方法 选择2000-2004年在我院行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术的200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其中Ivor-Lewis术145例,右胸、腹正中、左颈三切口55例,清扫的淋巴结详细标记后送病理检查.分析不同部位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本组共清扫淋巴结3 219枚,有癌转移752枚(23.4%).食管癌旁(252枚,占33.5%)、隆突下(156枚,占20.7%)、胃左血管旁(150枚,占20.0%)、下肺静脉旁(108枚,占14.4%)、贲门旁(80枚,占10.6%)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胸上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部位主要是食管癌旁(占60.0%)、隆突下(占33.3%)和颈部(占6.7%);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部位主要是食管癌旁(38.2%)、隆突下(28.8%)、下肺静脉旁(16.1%)等;胸下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部位分别是食管癌旁(28.6%)、胃左血管旁(27.0%)、贲门旁(15.6%)、隆突下(14.6%)和下肺静脉旁(14.2%).患者5年生存率达54.3%.结论 胸上段食管癌主要向颈部淋巴结转移;胸中段食管癌主要向颈部、纵隔、腹部淋巴结转移;胸下段食管癌主要向纵隔、腹部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贲门及部分胃小弯侧组织切除加胃整形在食管癌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手术中应用的优越性.方法 对116例胸内中、下段食管癌患者行食管次全切除的同时,将贲门及部分胃小弯侧组织切除,把胃整形后经食管床上提至颈部,行颈部食管-胃吻合.结果 此种手术方法能使整形的管状胃经食管床顺利上提至颈部,符合生理解剖,不减少胸腔内容积,保证了食管-胃能在无任何张力的情况下进行吻合,且管状胃的血运良好,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结论 贲门及部分胃小弯侧组织切除加胃整形在食管癌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手术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近端胃癌191例手术范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近端胃癌合理的切除范围。方法: 分析191例近端胃腺癌根治手术临床资料,评价各组淋巴结清扫效能。结果: 淋巴结清扫效能指数从高至低依次是:贲门旁、胃左动脉旁、脾动脉旁、左肾静脉上旁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侵犯食管时,下段食管旁和膈上淋巴结清扫指数较高。结论: 淋巴结清扫范围应根据肿瘤部位来定,进展期近端胃癌应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瘤侵犯食管时应清扫低位食管旁和膈上淋巴结。  相似文献   

10.
食管癌胃转移14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癌胃转移临床上较少见 ,本院 1 976年至 2 0 0 1年 5月共手术治疗食管癌 6 86 8例 ,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发生胃转移 1 4例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9例 ,女 5例 ,年龄 32~ 6 8岁 ,平均5 5 .6岁 ;食管胸中段癌 1 1例 ,下段癌 3例。胃转移灶居贲门1 1例 ,胃小弯 3例 ;术前均未确诊 ,术前X线检查诊断为食管癌 9例 ,食管贲门重复癌 5例 ;内镜检查 1 1例 ,诊断为食管贲门重复癌 4例、食管中、下段双源癌 1例 ,2例因镜身不能通过食管病变而漏检胃 ,4例诊断为食管癌 ,但胃粘膜正常。1 .2 治疗方法与结果 本组手术探…  相似文献   

11.
贲门癌经腹淋巴结清扫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明扬  张军  黄斌  邓思寒 《西部医学》2009,21(11):1954-1956
目的探讨贲门癌手术经腹淋巴结清扫的方法和意义。方法对63例进展期贲门癌患者行经腹D2+根治术治疗,并对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术后生存时间进行分析。结果全组均完成D2+手术,全胃切除9例,近侧胃切除54例,其中联合脾切除3例,联合脾、胰尾切除2例,联合左肝外叶切除2例。术后病检均未发现切缘癌残留。淋巴结转移主要为1、2、3、7、8、9、11组淋巴结。术后1年生存率100%(51/51),2年生存率97.2%(35/36),3年生存率73.7%(14/19),4年生存率60%(3/5)。结论贲门癌淋巴结清扫的重点在腹腔,规范性淋巴结清扫是提高贲门癌术后生存时间的关键。对于侵犯食道&lt;2cm的贲门癌经腹手术易于完成淋巴结彻底清扫。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对食管下段、贲门胃结合部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70例食管下段、贲门胃结合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MSCT检查所得结果进行诊断分析;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评估MSCT检查对食管下段、贲门胃结合部癌术前T、N分期的诊断准确率。结果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MSCT对食管下段、贲门胃结合部癌术前T分期诊断准确率为67.14%,对食管下段、贲门胃结合部癌术前N分期的诊断准确率为87.14%;食管下段、贲门胃结合部癌在MSCT图像上可见贲门及食管管壁呈环状或结节状增厚,管腔变小而不规则;贲门呈鸟嘴样变浅39例,鸟嘴消失呈向内突起改变31例;受侵胃底、胃体及胃窦壁增厚;增强扫描轻到中度均匀强化;其中有21例患者发现淋巴结转移,9例发现肝转移。结论MSCT检查可清楚显示食管下段、贲门胃结合部癌的影像学特点,对早期食管下段、贲门胃结合部癌敏感性强,对肿瘤分期可做出准确判断,为临床医师提供重要的参考,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曾富春  刘胜中  丛伟 《四川医学》2011,32(9):1369-1371
目的总结管状胃重建消化道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经验,并探讨其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0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34例胸段食管癌患者,分为管状胃组和传统全胃组,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指标。结果管状胃组与传统全胃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pTNM分期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状胃组术中清扫淋巴结数量及阳性淋巴结数量均多于传统全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状胃组术后吻合口瘘、胸胃综合症、心肺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均低于传统全胃组(P〈0.05)。管状胃组随访期内胸胃综合症、反流性食管炎、吻合口狭窄、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和死亡发生率均低于传统全胃组(P〈0.05)。结论管状胃重建消化道在食管癌根治术中不延长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操作简单、安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薛信乐  韩大力 《河北医学》2014,(8):1281-1284
目的:探究不同分型食管癌交界部腺癌(AEG)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规律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以我院2007年4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58例食管癌胃交界部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经上腹、左胸入路淋巴清扫术,术后对各分型淋巴结转移的规律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手术方式的选择予以探讨。结果:158例患者术中共清扫淋巴结2449枚,平均每例清扫15.5枚,其中证实有105例患者伴有淋巴结转移,阳性淋巴结总数转移度711枚,转移度为29.0%,其中胸下段食管旁及下纵隔淋巴结转移以SiewertⅠ型患者为主。AEG患者淋巴结转移与否在肿瘤大小和病理分期方面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EG患者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和病理分期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Siewert分型,Ⅰ型、Ⅱ型的AEG患者均可选择经上腹左胸两切口,而Ⅲ型AEG患者则可选择单一经腹切口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胸及经左胸腹联合行下段食管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胸入路(34例)和经左胸腹联合入路(40例)行下段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行胸、腹淋巴结清扫,术后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了解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观察2周,比较2组忠者的淋巴结肿瘤转移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住院时间.结果:经胸与经左胸腹联合行下端食管癌根治术比较,手术时间短[(2.6 4±0.8)h vs(4.7 4±1.1)h,P〈0.05]、出血量少[(418.5 4±112.5)mLvs(693.5.4±124.8)mL,P〈0.05]、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5.9%(2/34)vs 22.5%(9/40),P〈0.05]、手术住院时间缩短[(15.5±4.7)dvs(24.8 4±6.5)d,P〈0.05];2组手术切除淋巴结肿瘤转移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胸行下段食管癌根治术,手术损伤小、恢复快,但远期存活率仍需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现代二野清扫术在胸中段食管癌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必要性。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本院30例可手术的胸中段食管癌患者完全随机分成两组(n=15):A组(研究组):经右胸上腹左颈三切口食管次全切除左颈吻合+现代二野清扫术;B组(对照组):经左胸食管次全切除左颈吻合+标准二野清扫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和手术切除率。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切除率均为100%。两组在胸部平均淋巴结清扫个数、喉返神经链平均淋巴结清扫个数和喉返神经链淋巴结转移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中段食管癌经右胸三切口行现代二野清扫操作安全可行,可更彻底清扫胸中段食管区域淋巴结,术后病理分期更准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证实常规病理检查(HE染色)结果全部阴性的胃癌淋巴结(pN0)存在微转移(MM),探讨pN0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的关系。方法:选取行胃癌根治术,常规病理检查(HE染色)证实淋巴结转移全部阴性的胃癌(腺癌)病例40例,收集其淋巴结蜡块146个,淋巴结共298枚。分别用鼠单抗CK7和鼠单抗CK19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定其有无微转移。结果:两组有10例(25%)共计26枚淋巴结(8.72%)发现微转移。其中CK7组6例,阳性率15%,CK19组4例,阳性率10%。胃癌微转移淋巴结的检出数量分别为:CK7组16枚(5.37%),CK19组10枚(3.35%)。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存在与肿瘤的侵及深度有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小等无关(P〉0.05)。结论:常规病理学检查全部阴性的胃癌淋巴结存在微转移,CK7和CK19均是免疫组化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理想指标,对指导胃癌的手术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放疗靶区勾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CT资料完整的食管癌术后患者,对CT扫描淋巴结转移靶区的勾画与术后病理提示淋巴结转移靶区的勾画进行比较,分析肿瘤不同位置(锁骨上、食管气管沟、后纵隔、气管旁、主动脉下、前纵隔、隆突下、食管旁、肺韧带、气管支气管、肺内、横膈、贲门旁、胃左、肝总、脾门及腹膜后)及不同区域(1-4、5-6、7、8-10和胃左淋巴结及腹主动脉旁)的术前CT检查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并比较两种方法的吻合度。结果两种方法在食管旁、胃左和腹膜后、1-4区域、8~10区域、胃左淋巴结及腹主动脉旁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锁骨上、后纵隔、前纵隔、肺韧带、横膈、肝总和脾门淋巴结转移的检查结果吻合度较强,在食管气管沟、气管支气管和贲门旁的吻合度一般,在气管旁、主动脉下、隆突下、食管旁、胃左和腹膜后及以上区域的吻合度较弱。结论CT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放疗靶区勾画中有良好的价值,但在部分区域应结合腔内超声及PET-CT等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