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接 2 0 0 1年 10期 )3 4 四时阴阳的稳态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人与天地相应”的思想是贯穿《内经》始末的。五脏系统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密切相关。五脏系统的稳态一方面靠系统本身来维持 ,但同时又受到四时阴阳的影响 ,所以四时阴阳的稳态与否能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稳态。四时(五时 )春夏 (长夏 )秋冬化生出风暑湿燥寒五时主令之气 ,以促进生物的生、长、化、收、藏的发展。所谓四时的稳态亦即四时阴阳变化无过亢无不及 ,适宜万物生化的状态。四时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阴阳消长过程 ,使气候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同时五时五气之间…  相似文献   

2.
恒动观渗透到中医学中的许多方面,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有着深刻的影响,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之一。中医学不但强调以恒动观念来认识人的生理状态,同时更强调以恒动观念来把握患者的疾病过程及病理变化。恒动观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也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六经辨证恒动观思想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侠 《江西中医药》2007,38(7):10-14
中医学有两大特色,一为整体观,一为辨证论治.对于整体观的恒动性,已有人对此做过研究探讨,而对于辨证的恒动观,却极少有人提出,更鲜有人进行系统的讨论.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包含了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等等方面,而这其中又以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寓涵了丰富的辨证恒动观内容,最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恒动性,最能体现中医学的诊疗特色,值得我们探讨、研究和继承.  相似文献   

4.
何泮 《时珍国医国药》2000,11(9):F004-F004
疾病的转归发展 ,是临证中难于阐明而又不容忽视的重点问题。仲景在《伤寒论》中多处论及了疾病的转归与发展 ,作者就其中有关“病向愈”方面的观点 ,试归纳论述仲景的思维特点 ,揭示“病向愈”的实质 ,在临证工作中对疾病的治疗、发展预测和预后判断等有较大的指导作用。1 阴阳和调观原文 58条“凡病…… ,阴阳自和者 ,必自愈”,“和”即一种平衡状态。阴与阳是矛盾的对立面 ,涉及面广 ,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健康的机体 ,其阴阳处于平衡和调状态 ;人体一旦患病 ,机体必然阴阳失调。仲景强调人体通过自身调节或 /和药物的调剂 ,令阴阳达到…  相似文献   

5.
杨志军  杨秀娟  李硕  宁艳梅  张金保  王燕 《新中医》2020,52(21):169-171
中和指人体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适中、和谐、平衡的生理状态。机体发病是外邪侵袭,或正气不足引起气血、脏腑、经络功能失调,导致机体阴阳失和的病理状态。“致中和”是中医治疗观,既强调“以偏纠偏”,又强调“纠之有度”,重视中药偏性之利、弊的协调平衡。“致中和”思想的精髓是动中求和、和而不同,而因人、因时、因地用药是其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的理、法、方、药,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学术体系,但其最核心的理念则可用"整体恒动,辨证论治,以人为本,自然中和"16个字概括之。即在对人与疾病的认识上强调天人相应、五脏一体、形神合一的整体恒动观,在对疾病的治疗原则上重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论治观,在对疾病的具体治法上坚守"顺应自然"和"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通为安"的中庸适度观。文章紧密结合经典,并举临床验案佐证,可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以恒动观为着眼点,用动态变化的眼光看待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探讨恒动思维对中医理论的影响,并结合恒动观,分析误诊常见原因。四诊信息采集的误判与不全,辨证论治与选方用药忽视动态变化以及从医者受到思维定势与经验主义思维的影响是导致中医临床误诊的常见原因,揭示出恒动观在中医诊疗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与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健康的核心问题是稳态,即个体在生理上保持平衡状态的倾向,内稳态是一种健康标志。中医把人体健康看成是人体阴阳最优协调的综合表现,这种协调就是非平衡稳态。从养生的角度来说,人体内稳态理论正是源于对中医阴平阳秘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发展,是中医阴阳学说在日常生活保健与大众休闲体育理论的应用。通过科学系统的运动训练以达到机体内环境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与和谐统一,使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养生与健康。  相似文献   

9.
仲景在《金匮要略》虚劳病篇中阐发虚劳义理,将中医哲学理念三大观——整体观、辩证观、恒动观融会于虚劳病辨治之中。在整体观思维指导下,仲景将血痹虚劳合论,务求完整阐释疾病发展,治法上兼顾五脏,同调阴阳。在辩证观思维指导下,仲景以对立统一的理念看待症状、脉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并创造性地拓展了药物的治疗效用。在恒动观思维指导下,密切关注邪之深浅、证之缓急、阴阳之互损,认为证情恒动,治疗当随之而变。  相似文献   

10.
论中医学的传统优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岳旭东 《光明中医》2010,25(2):171-174
中医学从人体与外界环境密切联系出发,从人体本身是对立统一有机整体出发,来观察人体对周围环境的反应状态,并透过临床征象来探究疾病的本质,从而把握住人体反应状态的主要矛盾,并运用动态平衡的理论,运用各种治疗手段,通过调控,使病者重新建立起新的阴阳协调的平衡,达到促使疾病痊愈的目的。这就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最突出的特点,即整体恒动统一的思维模式和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1.
论中医健康认知理论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是相对于疾病而言的,无论健康或是疾病都是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人体阴阳、脏腑、气血的不同状态,即"天人合一"、"阴阳自和"、"形与神俱"功能状态的反应。长期以来,中医学侧重于对疾病状态的辨识,借鉴对疾病的辨识实现对健康的认知。从系统的角度看,健康是一种状态,中医的"证"、"体质"、"生理病理特点"等,也都是一种状态,因此,个体人的状态是健康认知理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2.
郭鑫  张玉惠 《天津中医药》2005,22(6):490-491
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是人体内在的阴阳处于平衡状态,以典型方剂为例,阐述了中医学阴阳学说中对立统一的思想,并对虚证、实证、虚实夹杂证的辨证施治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3.
人体健康状态应是从生理、心理、社会等不同角度对人的生存状态所给予的一种客观的积极的评价。中医学理论范畴内所认可的人体健康状态应为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脏腑和调、形神和谐统一、人与自然及社会和谐统一的机体生理性平衡状态,主要包括天人和谐状态、形神和谐状态、人我和谐状态等。归纳了中医学健康状态调摄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4.
阴阳源于太阳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永林 《河南中医》2010,30(12):1150-1151
阴阳变化是宇宙有节律运动的最根本的原则与法则,阴阳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万物的生长收藏均受阴阳的支配,阴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全过程中。阴阳的来源就是日光的向背,起源于原始人类对太阳的崇拜,了解阴阳概念的由来及发展成为阴阳学说的过程,有助于我们对中国传统灿烂文化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5.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出自《内经》,在中医学中作为人体的一种生理常态,是人体最佳生命活动状态的高度概括,指"阴"以适用为平,"阳"以潜藏为贵,相互协调,维持正常状态。立足现代医学,可以看成是指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而且是一种有序的稳态。"气阳血阴,人身之神,阴平阳秘,我体长春",因此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深谙"阴平阳秘"之道,如此才是养生得法,形神协调,才能实现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16.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之间的稳态对维持宿主的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起着关键作用,这也与中医认为"气机升降"运动维持着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等功能作用的发挥,使机体实现动态平衡的观点有许多相似之处。越来越多研究证实肠道微生物功能失调可影响宿主信号传导途径,从而导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而肠道关键菌的调控已逐渐成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的重要新靶点。气机升降理论立足于"动态平衡",将气机升降与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精微物质的输布、能量的代谢等环节紧密渗透连贯,高度概括了机体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的基本表现形式。气机升降障碍是导致机体各系统内环境失衡的主要原因。本文藉气机升降理论,动态阐释肠道微生态失衡在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中的病机演变规律。笔者认为气机升降有序是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及物质代谢"内稳态"的必要条件。若气机升降失权,金失敛降,土不散精,木郁不疏,元阳虚损,则清阳不升、浊阴下陷,肠腑受盛、传道功能失常;这种失衡状态进一步发展会加剧气血津液代谢障碍,使精不归正化,郁滞化火而变生糖尿病。因此,在气机升降理论指导下,探讨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对糖尿病的调节机制,将有助于揭示中医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维持机体物质代谢"内稳态"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7.
焦虑与抑郁障碍已成为我国转型期人群最常见的心身病理状态。中医在天人合一、形神统一、脏腑协调、阴阳平衡理论指导下,通过辨证论治,对该类疾病具有心身同调的优势。文章从焦虑与抑郁障碍的中医范畴、病理机制、治疗大法等方面进行梳理与探讨,概括其病机要点:实在三焦枢机不利、虚在脏腑气血阴阳亏虚,提出和解枢机、调和阴阳为其治疗大法,这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了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认为阴平阳秘是机体处于"稳态"的条件,而阴阳失衡则会使机体处于"病态".现代医学认为免疫自稳、免疫平衡与机体的"自稳态"有着密切关系,若免疫功能出现失衡则相关疾病就会发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简称慢阻肺,与免疫失衡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的机理,对进一步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中药治愈慢乙肝,既不是通过直接清除乙肝病毒(HBV),也不是通过准确地直接调控免疫功能而实现。而是遵循中医理论,顺应四时“避其毒气”,“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以清除有损人体正气的外部因素;同时通过整体调理,辨证论治,祛除体内热毒、湿热、瘀血诸多邪气,激发、调动、增强机体正气,使之阴平阳秘,气血调和,脏腑各司其职,经脉通利疏畅,改善机体内环境,恢复机体动态平衡,从而调动机体正气即抗病能力来清除HBV,终止免疫损伤,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周易》中乾坤二卦,延伸到代表生命状态的泰否二卦及解读《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关系,创造性提出阴阳本体观,不同层次解读了人体阴阳的本质及其体用关系。其中,阳内阴外是生命最初的状态,阳往外、阴往内的运动轨迹代表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运行不息的变化过程;一旦内阳外阴结构失衡,必然容易产生各种病理状态。基于上述理论,笔者认为血管性痴呆(VD)的病因病机为年老之人肝肾亏损、肾精不足,直接导致阴阳本体结构中内阳不足,则内阳外阴结构失衡,痴呆病生。因此,VD病机为阳虚阴实,阳虚为本。由此进一步探讨治疗VD的精神症状,为VD的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