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抗胰腺腺泡抗体(PAB)联合肠道菌群检测对炎症性肠病(IB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并行结肠镜检查的IBD患者130例设为IBD组,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74例为UC组,克罗恩病(CD)患者56例为CD组,42例非IBD患者为疾病对照组,46例同期来我院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各组的IL-6、ANCA、PAB及肠道菌群水平,比较各组的ANCA、PAB阳性率,及联合检测对IBD的检测效能。结果:IBD组的ANCA、PAB、肠球菌(EC)、酵母菌(SB)、双歧杆菌(BL)、拟杆菌(BD)、真杆菌(ES)阳性率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健康对照组(均P<0.05);联合检测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单独检测(P<0.05);UC组的ANCA、ES及肠道菌群联合检测敏感度、阳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CD组,PAB检测敏感度显著低于CD组(P<0.05);UC组的SB、ANCA+PAB+肠道菌群联合检测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CD组(P<0.05);IBD组、疾病对照组、健康对照组的IL-6、SB、肠杆菌(EMB)、EC、BL、ES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敏感度、特异度均显著高于单独检测(P<0.05)。结论:IL-6、ANCA、PAB联合肠道菌群检测有助于IBD的临床诊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杨梅  许翠萍  李倩 《当代医学》2014,(11):11-12
目的:探讨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CA)、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在炎症性肠病(IBD)诊断、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分析其与病变程度及范围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36例UC、20例CD、25例疾病对照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ASCA-IgA、ASCA-IgG和ANCA水平。结果36例UC组血清ANCA水平和阳性率显著高于CD组、疾病对照组、健康对照组[ANCA水平:(24.43±34.24)×10-3 U/L比(4.53±2.46)、(2.84±1.17)、(2.82±0.71)×10-3 U/L(均P<0.01);阳性率:52.8%(19/36)比5.0%(1/20)、8.0%(2/25)和0%(0/30),χ2值分别为12.783、13.104、22.234,均P<0.01]。20例CD患者ASCA水平和阳性率均高于UC组、疾病对照组、健康对照组(均P<0.01)。ANCA和ANCA+/ASCA-诊断UC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52.8%、96.0%和50.0%、97.3%,ASCA+和ASCA+/ANCA-诊断CD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55.0%、94.6%和50.0%、95.6%。ANCA的阳性率高低与UC的严重程度、病变范围无关, ASCA的阳性率高低与CD严重程度无关。结论 ANCA阳性有助于UC的诊断,ASCA阳性有助于CD的诊断,ASCA/ANCA联合检测有助于鉴别UC和CD。ANCA与UC患者病变程度及范围均无相关性,ASCA与CD患者临床严重程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炎症性肠病血清相关抗体检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pANCA)、抗小肠杯状细胞抗体(GAB)、抗胰外分泌腺抗体(PAB)和抗酿酒酵母菌抗体(ASCA)在炎症性肠病(IBD)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薄片法检测54例溃疡性结肠炎组(UC)、17例克罗恩病组(CD)、26例肠道疾病对照组及5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4种抗体的表达. [结果] pANCA在UC组阳性率为44.4%,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GAB在UC组阳性率为35.2%,与疾病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CD组阳性率为23.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者的表达均与UC严重程度无关.ASCA在CD组阳性率为17.6%,略高于UC组(1.9%),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疾病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0.05).PAB在实验中无一例阳性表达.联合检测4种抗体诊断IBD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4.9%、90.3%、92.9%和46.7%.pANCA+/ASCA-诊断U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42.6%和94.1%,pANCA-/ASCA+诊断C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17.6%和100%.[结论] 炎症性肠病相关抗体检测的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低,联合检测能明显提高敏感性.pANCA和GAB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UC较有价值,而ASCA和PAB对于诊断IBD意义不大.pANCA联合ASCA、GAB检测,对于UC和CD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了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诊断意义.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52例UC、28例克罗恩病(CD)、36例肠结核和30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清ANCA阳性率.结果 52例UC患者中,ANCA阳性33例,敏感性63.5%,特异性96.1%,ANCA阳性率与病情轻重、性别、药物治疗等均无关(p>0.05);28例CD患者中,ANCA阳性2例(呈低滴度阳性),敏感性7.1%,特异性56.2%;36例肠结核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血清中ANCA均呈阴性.结论 ANCA对UC的诊断特异性强,可作为UC诊断的一项血清学指标,同时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李南南 《当代医学》2021,27(29):75-77
目的 探讨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与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和抗小肠杯状细胞抗体(GAB)联合检测对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IBD患者63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名作为对照组,全部受检者均行血清ANCA、ASCA和GAB检测,比较两组检测阳性率及联合指标检测与单项指标检测诊断IBD的结果.结果 观察组血清ANCA阳性率(71.43%)、ASCA阳性率(75.60%)、GAB阳性率(80.95%)均高于对照组(32.00%、26.00%、2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NCA、ASCA、GAB联合检测诊断IBD特异性(100.00%)、敏感性(95.24%)、准确性(97.35%)均高于单项指标ANCA(64.00%、68.25%、66.37%)、ASCA(78.00%、69.84%、73.45%)、GAB(74.00%、79.37%、76.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ANCA、AS-CA和GAB联合检测诊断IBD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湖北省武汉市地区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探讨IBD与艰难梭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确诊的56例IBD患者作为IBD组,包括36例溃疡性结肠炎(UC)和20例克罗恩病(CD),收集其粪便标本及临床资料,包括IBD诊断、疾病活动性、分型及病变累及部位等.纳入同时期体检的4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采用EIA法检测研究对象粪便中艰难梭菌毒素A&B,分析IBD临床资料与艰难梭菌感染的相关性.结果:IBD组中共检出6例阳性(10.71%),对照组未检出阳性.UC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低于CD患者(P<0.05),处于疾病活动期的IBD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P<0.01),初发型IBD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高于非初发型患者(P<0.01),结肠受累者艰难梭菌感染率显著高于非结肠受累者(P<0.01).结论:与健康成年人相比,IBD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明显升高,活动期及结肠受累的IBD患者可能更易感染艰难梭菌.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小血管炎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靶抗原的系列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是80年代中期发现的原发性小血管炎的特异性血清学诊断工具. ANCA相关小血管炎主要指韦格纳肉芽肿病(Wegener's granulomatosis, WG)、显微镜下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 MPA)和局灶节段坏死性肾小球肾炎(FSNGN).该类疾病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肺、肾受累后多进展迅速,可危及患者生命或发展为肾衰竭.80年代我国对此类疾病认识不足,未诊断1例小血管炎引起的肾损害.10年来作者开展了对原发性小血管炎及ANCA靶抗原的系列研究.(1)80年代末在国内率先建立并逐步规范了ANCA的检测方法.(2)系统地研究并报道引起ANCA阳性小血管炎的一系列疾病并总结了相应的治疗方法.(3)发现了两种新的ANCA靶抗原:杀菌/通透性增高蛋白(BPI)和天青杀素(azurocidin).(4)开展了其他ANCA阳性疾病的靶抗原研究,证明组蛋白酶G是SLE-ANCA最为重要的靶抗原并证明抗组蛋白酶G抗体与狼疮肾炎的病理活动密切相关;同时在国内率先研究了溃疡性结肠炎的特异性靶抗原.上述工作填补了国内对ANCA相关小血管炎认识上的空白,提高了临床危重急症的救治水平,为进一步研究ANCA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血清中S100A12水平及肠道组织标本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对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诊断和鉴别的诊断意义.方法 ELISA法检测IBD患者72例(UC患者53例,CD患者19例),已排除IBD的其他胃肠疾病的患者24例和15例健康人血清中S100A12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人肠道标本的S100A12表达情况.结果 血清中S100A12水平检测:CD组高于UC组,分别为(3 781.39±721.09)ng/L和(3 362.40±596.24)ng/L;S100A12水平与疾病活动度相关性,UC组高于CD组.S100A12水平在UC组和CD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1).免疫组化结果表明,S100A12在IBD患者中表达阳性,健康对照组和疾病对照组未见表达.结论 S100A12阳性有利于IBD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抗核小体抗体(AnuA)和抗dsDNA抗体在狼疮肾炎(LN)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98例LN患者(LN组)和79例非LN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非LN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AnuA和ds-DNA抗体,并进行比较.两组标本行抗Sm抗体、抗nRNP抗体、抗核糖体P蛋白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LN组患者血清中AnuA和抗dsDNA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63.69%和67.86%,非LN组阳性率分别为44.21%和51.39%,LN组阳性率明显高于非LN组(P<0.05).LN组与非LN组和ANC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SM抗体抗nRNP抗体和抗核糖体P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uA和抗dsDNA抗体可作为诊断SLE的指标,其与SLE患者发生LN密切相关.同时检测多种自身抗体有助于诊断SLE和LN.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临床感染性心内膜炎(IE)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阳性和阴性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39例确诊为IE的患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ANCA,根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ANCA阳性组和阴性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一般情况、易感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指标和受累瓣膜等),并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39例IE患者中,13例ANCA阳性,阳性率达33.3%,均为PR3-ANCA阳性;26例为ANCA阴性患者.37例患者为自然瓣膜心内膜炎,其中34例有器质性心脏病,3例无基础心脏疾病.ANCA阳性组和阳性组间各种易感因素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贫血(66.7%)、脾脏肿大(38.5%)、肾病变(28.2%)、关节肿痛(23.1%)、下肢水肿(17.9%)等,其中ANCA阳性组患者下肢水肿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组(38.5% vs7.7%)(P<0.05).实验室检测指标显示,所有患者出现C反应蛋白(CRP)水平升高现象,89.7%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加快,66.7%的患者血红蛋白(Hb)水平下降,53.8%的患者出现蛋白尿,50.0%的患者出现血尿,但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7例患者进行了血培养,其中15例(40.5%)血培养阳性,ANCA阳性组血培养阳性率高于阴性组(69.2%vs 25.0%)(P<0.05).共分离出17株致病菌,其中14株为链球菌.ANCA阳性组3例患者死亡,其中2例被误诊为ANCA相关小血管炎(AAV);阴性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ANCA在IE中有一定的阳性率,临床上将IE误诊为AAV存在一定的比例.因此,IE伴ANCA阳性的现象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我院10年间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以及疾病预后情况.方法 收集我院10年间294例住院IB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电话随访其上皮内瘤变、手术及死亡率,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及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疾病预后的特点.结果 10年间我院IBD患者住院人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两者均好发于青壮年人群,发病无明显性别倾向性(P>0.05);临床及肠镜表现上,UC以腹泻、血便、里急后重、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表现为主,CD则主要表现为腹部包块、息肉样病变、肠管僵硬/狭窄及铺路石样结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UC手术肠管切除率明显低于C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在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率及死亡率上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C及CD均好发于青壮年人群,发病无明显性别倾向性;临床上UC主要以肠道粘膜受损为突出表现,而CD则以肠道增殖性病损表现为主;两者在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率及死亡率上相似,但UC手术肠管切除率明显低于CD.  相似文献   

12.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检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53例UC、60例对照组(其中20例肠结核、4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ANCA阳性率.结果 :53例UC患者中,ANCA阳性39例,敏感性73.6% ,特异性98.3% .对照组中20例肠结核患者血清中ANCA均阴性,40例健康体检者有1例ANCA阳性.结论:ANCA对UC的诊断特异性强,检查方便、无痛苦.可作为UC诊断的一项血清学指标,同时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204例患者及48名健康成人血清抗嗜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韦格纳肉芽肿(WG)患者ANCA阳性率为75%,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其它疾病组(P<0.05)。ELISA试验证明,髓过氧化物酶(MPO)是核周型ANCA(P-ANCA)的主要抗原。活动期WG患者胞浆型ANCA(C-ANCA)常阳性,且滴度高,稳定期C-ANCA转阴或滴度明显下降。结果提示C-ANCA对WG的诊断有较高特异性,C-ANCA可做为判断WG活动性的标志之一。P-ANCA无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率明显增加,本研究旨在检测缓解期和复发期IBD患者的粪便中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毒素B的水平.方法纳入研究的190例确诊的IBD患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120例及克罗恩病(CD)患者70例,均采集粪便标本.同时募集无肠道疾患的健康体检者100名为对照.通过人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毒素B型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ELISA)方法对粪便样本中毒素B进行检测,采用Graph Pad Prism 5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0例IBD患者中,感染者33例(17.4%),其中UC 23例(19.2%),CD 10例(14.3%),健康对照者中未发现感染者.IBD组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C组与CD组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处于复发期的IBD患者感染率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P<0.01).结肠型和小肠结肠型CD患者的感染率均显著高于小肠型CD患者(P<0.01).轻度UC患者感染率为7.7%、中度为16.7%、重度为40.6%;轻度CD患者的感染率为4.0%、中度为12.5%、重度为28.6%;感染率随疾病严重程度的加重而上升.结论IBD患者的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率较高,复发活动期的患者尤甚,感染率随IBD疾病严重程度的加重而上升.对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毒素B及其相应血清抗体的检测可能会进一步帮助我们理解IBD患者对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的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血清中S100A12水平及肠道组织标本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对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诊断和鉴别的诊断意义。方法 ELISA法检测IBD患者72例(UC患者53例,CD患者19例),已排除IBD的其他胃肠疾病的患者24例和15例健康人血清中S100A12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人肠道标本的S100A12表达情况。结果血清中S100A12水平检测:CD组高于UC组,分别为(3 781.39±721.09)ng/L和(3 362.40±596.24)ng/L;S100A12水平与疾病活动度相关性,UC组高于CD组。S100A12水平在UC组和CD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1)。免疫组化结果表明,S100A12在IBD患者中表达阳性,健康对照组和疾病对照组未见表达。结论 S100A12阳性有利于IBD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了溃疡性结肠炎(UC)及非溃疡性结肠炎(NUC)患者的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结果ANCA阳性率分别为UC组10.53%,NUC组4.76%,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UC组ANCA阳性率与病情程度、病变范围、病程长短、病理严重程度均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我国UC患者ANCA阳性率不高的因素可能是①被检患者人种不同,缺乏可比性;②UC病人中可能存在血清ANCA阴性亚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慢性蛋白尿患者血清ANCA测定在SLE诊断价值.方法 对SLE慢性蛋白尿患者40例(分为ANCA阳性组和ANCA阴性组)和非结缔组织病30例慢性蛋白尿患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和ELISA检测其血清ANCA及尿常规检测.所获数据采用x 2检验.结果 原发性小血管炎组ANCA阳性率55.56%.SLE患者ANCA阳性检率57.50%.对照组均未检出.SLE患者ANCA检测阳性与阴性组尿常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SLE患者ANCA阳性与阴性组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血沉与补体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ANCA阳性程度与SLE的进展和复杂程度呈正相关,慢性蛋白尿患者测定血清ANCA对诊断和鉴别系统性血管炎有其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ANCA)是血清中一类直接作用于中性粒细胞胞浆成分的自身抗体。最先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和韦格尔肉芽肿 (Wegener肉芽肿 )病人血清中检测到。自 1989年Targan等[1] 报告了ANCA与溃疡性结肠炎 (UC)的关系以来 ,深入研究发现它可作为UC的血清学标志 ,用于诊断和鉴别诊断。近年来国外学者对其相关抗原的研究较多 ,但确切抗原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UC病人血清中ANCA的阳性率及对其可能的相关抗原进行检测 ,以探讨ANCA与UC的关系及可能的临床应用价值。1 材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病例组选自 1999年 9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TLR-4在炎症性肠病(IBD)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6例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黏膜标本,通过RT-PCR检测肠黏膜中TLR-4 mRNA的表达量,ELISA检测NF-κB转录活性及ELISA检测血清中IL-8和IL-10的含量.并收集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UC及CD患者TLR-4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2.851±0.43及1.87±0.31 vs 0.24±0.1,P<0.05);IBD患者肠黏膜中NF-κB转录活性明显增强,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IBD各组血清中IL-8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UC组中IL-10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UC组患者TLR-4表达水平和IL-8呈正相关,和IL-10呈负相关.结论:TLR-4在IBD中高表达,其可能通过诱导NF-κB活化,增加IL-8的转录和表达和抑制IL-10的表达参与了IBD的发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CMV基因水平观察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相关性。方法:我们从2007~2010年.对76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52例,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24例的成人患者进行研究,研究CMV感染者肠道病理标本及其血液的分子水平、肠道组织标本免疫组化,以40例非炎症性肠病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免疫组化着色显示CMV抗原阳性9例(7例是UC、8例是严重IBD病例),对照组CMV抗原均阴性。PCR-CMV基因在全部IBD肠组织标本、血液中均阳性有23(30.3%)例,16(30.8%)例为UC,7(25.9%)例为CD。此外,5(6.6%)例IBD中(2例UC,3例CD)在肠道组织检测到CMV基因,而在血液中未检测到。在对照组,5(12.5%)例血液中检测到CMV基因,仅1例(2.5%)在肠道组织检测到CMV基因。结论:UC与对照组相比,更易检测到CMV(在血液和肠道组织样本)(P=0.034和P<0.0001),而CD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更易在肠道组织标本检测CMV基因(P=0.002),在血液或肠道检测到CMV基因与IBD持续时间明显相关(P=0.004和0.03),但与年龄、性别、疾病的严重程度、结肠镜下的活动性、全结肠炎、需要特殊治疗和外科手术无关。在本研究中,检测到肠道CMV基因或抗原常与IBD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