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心理素质教育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依据。资料来源:应用网络CNKI学术期刊网检索近5年内关于心理素质教育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依据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人本主义心理学,心理素质教育。资料选择:选择心理素质教育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相关文献60余篇。资料提炼:在60余篇文献中,筛除内容重复和与综述主题关系较远的文章55篇;对剩余5篇文献进行分类整理用于分析。资料综合:提出了人本主义的心理健康观,并从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根本目标、基本目标、基本内容等方面寻找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最佳结合点,深入分析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启示。结论:心理素质教育注重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人本主义理论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人本主义理论也为心理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心理素质教育中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依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心理素质教育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依据。资料来源:应用网络CNKI学术期刊网检索近5年内关于心理素质教育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依据的相关献,检索词:人本主义心理学,心理素质教育。资料选择:选择心理素质教育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相关献60余篇。资料提炼:在60余篇献中,筛除内容重复和与综述主题关系较远的章55篇;对剩余5篇献进行分类整理用于分析。资料综合:提出了人本主义的心理健康观,并从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根本目标、基本目标、基本内容等方面寻找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最佳结合点,深入分析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启示。结论:心理素质教育注重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人本主义理论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人本主义理论也为心理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近20年逐步系统起来的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医学工作者根据国内一定历史时期的需要,综合吸收国外有关学科中的各部分精华内容而建立起来的新型交叉学科,几乎是与康复医学同时出现的康复心理学是医学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伴随着临床康复医学在国内外的发展、壮大,医学心理学与康复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研究范围、基本概念、研究进展及方向也有了飞跃的发展。文章对康复心理学及康复相关的医学心理学问题作以整理和编辑。  相似文献   

4.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它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人类积极品质和美德的心理学。《护理心理学》是一门护理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已使我国的护理心理学教学水平得到了长足进步,但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式及考评等方面,仍存在影响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因此,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引领,尝试构建新的《护理心理学》教学模式,对激发护生自身内在的积  相似文献   

5.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由美国当代心理学家Seligman倡导,“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力量与美德的科学”,对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个体特征及促进它们发展的制度体系开展科学研究。Seligman认为积极心理学与传统临床心理学存在一种互补关系。积极心理学的临床研究受到众多心理学家的关注,基于积极心理学所建立的临床体系已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建立了积极心理学取向的病因学、诊断系统和干预体系。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一般内容出发,对其临床体系及干预实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智力落后研究的积极心理学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的大量关于智力落后研究都集中在适应行为、生活质量、双重诊断、个性动机和家庭等领域,很少涉及幸福感、美德等。随着智力落后者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有必要将关注点转移到其内在状态或积极方面的研究中去。随着积极心理学的蓬勃发展,作为积极心理学重要研究方向的积极体验和积极个人特质等研究结果,可以指导智力落后研究的新方向。智力落后在积极心理学领域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积极心理学理论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6年5月,便利抽样法选取解放军第155中心医院内科护士30名为研究对象,采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对护士进行为期3个月的心理干预。在实施积极心理学理论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采用情感平衡量表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其进行调查,并比较结果。结果干预前、后,护士情感平衡量表得分分别为(4.34±1.71)分和(6.55±1.14)分,幸福感指数量表得分分别为(7.11±1.99)分和(9.22±1.7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干预,能显著提升护士工作幸福感,提高工作积极性,发挥其潜能,是稳定提高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人本主义思想对教育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观念和教学方式。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对教学效果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对培养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构建以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积极心理学是更加关注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致力于研究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的学科[1]。众多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学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提升幸福感有着重要意义[2-4]。在当今的社会形势下,我国护理工作者在执业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工作压力,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亟待关注。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目前积极心理学在护理临床实践、护理管理、护理教育等护理领域中的应用现状,总结积极心理学在护理领域的应  相似文献   

10.
护理心理学     
<正>临床心理护理的理论与模式1概述1.1心理护理的定义及简析1.1.1心理护理的定义心理护理(Psychological care)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包括主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帮助患者在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身心状态。心理护理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护理,指不拘泥于具体形式、给患者心理活动以积极影响的护士的一切言谈举止。狭义的心理护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精神科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以期为提高护士的主观幸福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调查问卷、总体幸福感量表及大五人格问卷对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的205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精神科护士的主观幸福感得分为(76.50±13.33)分,不同性别护士主观幸福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护士主观幸福感和人格特征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精神科护士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人格特征神经质维度是影响精神科护士的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医院管理者应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努力打造人文关怀,进而提高护士的主观幸福感现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儿科护士如何应对临终患儿家长的不良心理反应及行为表现.方法 选择住院确诊为重症临终患儿及经评估具有不良心理反应及行为表现的家长198人,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人和对照组98人.对照组患儿家长给予一般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人文关怀及加强健康教育等护理干预的方法.观察2组患儿家长不良心理反应及行为表现变化隋况.采用χ2检验.结果 观察组临终患儿家长经护理干预后其不良心理反应及行为表现较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 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临终患儿家长不良心理反应及行为表现,对临终患儿及家长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科护士如何应对临终患儿家长的不良心理反应及行为表现。方法选择住院确诊为重症临终患儿及经评估具有不良心理反应及行为表现的家长198人,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人和对照组98人。对照组患儿家长给予一般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人文关怀及加强健康教育等护理干预的方法。观察2组患儿家长不良心理反应及行为表现变化情况。采用X^2检验。结果观察组临终患儿家长经护理干预后其不良心理反应及行为表现较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临终患儿家长不良心理反应及行为表现,对临终患儿及家长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Undergraduate psychology students have been largely excluded from 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 (IPE) initiatives. In contrast to many health professions, undergraduate psychology students do not engage in work placements as part of their degree, and many enter careers outside the health care context. However, the collaborative skills gained through an IPE experience may well be beneficial to students who work in this wider context. This research examines whether undergraduate psychology students’ views of IPE vary according to their planned career directions, and if so, whether the perceived relevance of IPE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s. A sample of 188 Australian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psychology students completed an online questionnaire following completion of a first-year IPE health sciences program. Path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psychology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IPE are associated with both 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practitioner orientation, fully mediated through the perceived relevance of IPE to future career and study plans. Stronger 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practitioner orientation were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perceived relevance and more positive and less negative attitudes towards IPE. Placing a stronger emphasis on the generalizability of IP skills taught may increase students’ awareness of the relevance outside of the health context, reducing disengagement of students planning alternative careers.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review we argue in favour of further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disciplines of positive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We argue that most of the constructs studied by both positive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exist on continua ranging from positive to negative (e.g., gratitude to ingratitude, anxiety to calmness) and so it is meaningless to speak of one or other field studying the “positive” or the “negative”. However, we highligh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 which have led positive and clinical psychologies to focus on different constructs; thu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ields is more due to the constructs of study rather than their being inherently “positive” or “negative”. We argue that there is much benefit to clinical psychology of considering positive psychology constructs because; (a) constructs studied by positive psychology researchers can independently predict wellbeing when accounting for traditional clinical factors, both cross-sectionally and prospectively, (2) the constructs studied by positive psychologists can interact with risk factors to predict outcomes, thereby conferring resilience, (3) interventions that aim to increase movement towards the positive pole of well-being can be used encourage movement away from the negative pole, either in isolation or alongside traditional clinical interventions, and (4) research from positive psychology can support clinical psychology as it seeks to adapt therapies developed in Western nations to other culture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积极心理资本、适应性情绪表达在护生个体社会资本与人文关怀能力之间的多重中介效应。方法2018年12月—2019年8月,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法选取某医科大学2015-2018级本科护生238名为研究对象。采用人文关怀能力评价量表、个体社会资本测量问卷、积极心理资本量表和中国大学生情绪表达量表对其进行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变量间关系。结果238名护生人文关怀能力(185.79±17.52)分;个体社会资本(20.26±2.38)分;积极心理资本(125.24±17.71)分;抑制性情绪表达(17.23±3.86)分,适应性情绪表达(20.85±3.91)分,过度性情绪表达(9.70±3.97)分。个体社会资本、积极心理资本、适应性情绪表达、人文关怀能力两两间均呈正相关(r值为0.223~0.627,P<0.01)。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显示,积极心理资本、适应性情绪表达在护生个体社会资本与人文关怀能力间起多重中介作用(P<0.05);积极心理资本、适应性情绪表达和链式中介的相对中介效应分别为83.37%、11.64%、4.77%。结论该校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偏低,情绪表达倾向适应性情绪表达。护理教育者可通过提高护生的个体社会资本水平,丰富其积极心理资本、增强适应性的情绪表达,共同促进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COPD患者自我效能与心理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COPD患者自我效能与心理状况的关系,为运用自我效能理论指导COPD患者维护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我效能量表调查了100例COPD患者的自我效能和心理状况,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本组COPD患者自我效能偏低,平均值为2.25分;41例(41%)患者存在焦虑情绪.55例(55%)患者存在抑郁情绪;自我效能总体及各维度与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呈负相关(P<0.001).结论 COPD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与心理状况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可运用自我效能理论,如注重患者的直接性经验、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避免负性刺激以及注重社会和家庭的支持.来减轻COPD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定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儿科护士心态调整方案,评价其实施效果。方法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框架制定儿科护士心态调整方案,选取本院儿科护士142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本院常规心态调整方案进行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依据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制定儿科护士心态调整方案,使用该方案进行心理干预,两组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工作倦怠量表(MBI-GS,2002,李超平标准)、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Pavot&Diener,1993)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经组内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在干预实施前后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组间比较,观察组得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制定的儿科护士心态调整方案能提高儿科护士自我效能感、减轻工作倦怠和提高生活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