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蜂胶水提液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04在泰山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完成。组织块法培养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取3~5代细胞进行实验。将培养的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随机分为4组:①对照组:不加任何药物。②模型组:加入100nmol/L的血管紧张素Ⅱ。③蜂胶组:分别加入50mg/L、100mg/L、200mg/L的蜂胶水提液预处理2h后,再加入终浓度为100nmol/L的血管紧张素Ⅱ。④氯沙坦组:加入1.5μmol/L的氯沙坦预处理2h后,再加入终浓度为100nmol/L的血管紧张素Ⅱ。同步化后,按分组分别加入处理药物孵育24h,倒置显微镜下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学的变化,同时计数细胞存活率,并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各组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并分析细胞不同周期所占比例。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计算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百分率。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百分率(%)=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总数/血管平滑肌细胞总数×100%。结果:①相差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加药前后形态学无明显变化,细胞存活率均达95.0%以上。②模型组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和氯沙坦组(P<0.01),100mg/L和200mg/L蜂胶组低于模型组(P<0.01);50mg/L和100mg/L蜂胶组高于氯沙坦组(P<0.01),200mg/L蜂胶组与氯沙坦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模型组G0/Gl期细胞百分比低于对照组、氯沙坦组(P<0.01);100mg/L和200mg/L蜂胶组高于模型组(P<0.01);50mg/L蜂胶组低于氯沙坦组(P<0.05),100mg/L、200mg/L蜂胶组与氯沙坦组差异显著性(P>0.05)。④模型组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率高于对照组、氯沙坦组(P<0.01);100mg/L和200mg/L蜂胶组低于模型组(P<0.01),蜂胶各浓度组与氯沙坦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氯沙坦能阻滞该作用;一定浓度的蜂胶水提液可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限制细胞由G1期向S期转变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吴宣  刘斌  曹竹龄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1):73-75,i0004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 AT1受体阻滞剂氯沙坦及转换酶抑制剂依拉普利对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分泌内皮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3/11在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研究所实验室及武汉市七医院检验科完成。取大白鼠腹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用贴块法进行血管平滑肌细胞原代培养,进行消化传代后,取生长状态良好的3-6代血管平滑肌细胞,分别用含0.1,1.0,10,100μmol/l。不同浓度的氯沙坦(氯沙坦组)和依拉普利(依拉普利组)的培养液培养,测定细胞倍增时间(T1=t[log2/(logN1-logN0)],TD:细胞倍增时间,t:培养时间,No:接种后的细胞数,M:培养t小时后的细胞数),进行细胞增殖核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计算增殖指数(增殖指数=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核个数/400)。用均相竞争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管平滑肌细胞上清液内皮素-1的含量。 结果:①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倍增时间:随氯沙坦和依拉普利浓度的逐渐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倍增时间逐渐延长(P〈0.0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增殖指数:氯沙坦组和依拉普利组增殖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上清液内皮素-1的含量:氯沙坦组和依拉普利组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氯沙坦组0.1~100μmol/L,依拉普利组1.0~100μmol/L)内皮素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两组之间比较,氯沙坦组显著低于依拉普利组(P〈0.05)。 结论: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抑制氯沙坦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拉普利均能有效抑制体外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两者作用差异无显者性,氯沙坦和依拉普利均能有效降低血管平滑肌细胞分泌内皮素水平,前者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对血管紧张素Ⅱ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胶原生成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9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①采用组织贴壁法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②实验分组:空白对照组;1&;#215;10^-9 1&;#215;10^-8 ,1&;#215;10^-7,1&;#215;10^-6mol/L血管紧张素Ⅱ组;1&;#215;10^-9,1&;#215;10^-8,1&;#215;10^-7,1&;#215;10^-6mol/L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组;1&;#215;10^-7mol/L血管紧张素Ⅱ+(1&;#215;10^-9,1&;#215;10^-8,1&;#215;10^-7,1&;#215;10^-6mol/L)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组。③以^3H脯氨酸掺入试验测定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胶原合成功能,以四氮唑盐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分别观察不同浓度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合成胶原的影响。 结果:①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及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胶原合成功能的作用: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组的。H脯氨酸掺入率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均无显著性。随着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的增高,血管平滑肌细胞的。H脯氨酸掺入率呈递增趋势。血管紧张素H+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组的^3H脯氨酸掺入率在血管紧张素H浓度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浓度的增高,血管平滑肌细胞的^3H脯氨酸掺入率呈递减趋势,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②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及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随着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浓度的增高,四氮唑盐比色值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随着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的增高,四氮唑盐比色值增也明显增高,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1)。血管紧张素Ⅱ+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组中,在血管紧张素Ⅱ浓度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浓度的增高,四氮唑盐比色值均显著降低(P〈0.01)。 结论: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对血管紧张素Ⅱ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及胶原的生成起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颖  燕树勋  王晋明  李华  贾玲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8):49-51,i0002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反义寡核苷酸(AT1-AS-ODNs)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心肌细胞心钠素合成的生物学效应。 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07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将其分为4组:①对照组:无血清Opti—MEM培养48h。②血管紧张素Ⅱ组:无血清Opti-MEM培养24h+10^-6mol/L血管紧张素Ⅱ刺激24h。③AT1-AS-ODNs组:200nmol/LAT1-AS-ODNs孵育24h+10^-6mol/L血管紧张素Ⅱ刺激24h。④顺义序列组:200nmoL/LAT1-S-ODNs孵育24h+10^-6mol/L血管紧张素Ⅱ刺激24h。显微荧光技术检测脂质体包裹的AT1-AS-ODNs在心肌细胞内分布;免疫沉淀法检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2蛋白表达水平;放射性免疫法检测心钠素(ANF)表达。 结果:①在脂质体的包裹下,AT1-AS-ODNs成功转染心肌细胞。120min转染效率为60%。②血管紧张素Ⅱ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2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低25%,21%(P〈0.05),AT1R-AS—ODNs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蛋白表达水平下调60.7%(P〈0.01)。血管紧张素Ⅱ受体2蛋白表达水平无改变。③血管紧张素Ⅱ组心钠素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780&;#177;38),(430&;#177;23)μg/L,P〈0.01]。AT1-AS-ODNs组心钠素表达为(589&;#177;19)μg/L,明显低于血管紧张素Ⅱ组(P〈0.01),顺义序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 结论:AT.-AS-ODNs可成功转染心肌细胞,通过特异性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蛋白表达,拮抗血管紧张素Ⅱ的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阻滞剂氯沙坦及转换酶抑制剂依拉普利对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分泌内皮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3/11在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研究所实验室及武汉市七医院检验科完成。取大白鼠腹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用贴块法进行血管平滑肌细胞原代培养,进行消化传代后,取生长状态良好的3~6代血管平滑肌细胞,分别用含0.1,1.0,10,100μmol/L不同浓度的氯沙坦(氯沙坦组)和依拉普利(依拉普利组)的培养液培养,测定细胞倍增时间(TD=t犤log2/(logNt-logN0)犦,TD:细胞倍增时间,t:培养时间,No:接种后的细胞数,Nt:培养t小时后的细胞数),进行细胞增殖核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计算增殖指数(增殖指数=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核个数/400)。用均相竞争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管平滑肌细胞上清液内皮素-1的含量。结果:①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倍增时间:随氯沙坦和依拉普利浓度的逐渐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倍增时间逐渐延长(P<0.0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增殖指数:氯沙坦组和依拉普利组增殖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上清液内皮素-1的含量:氯沙坦组和依拉普利组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氯沙坦组0.1~100μmol/L,依拉普利组1.0~100μmol/L)内皮素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两组之间比较,氯沙坦组显著低于依拉普利组(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抑制氯沙坦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拉普利均能有效抑制体外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两者作用差异无显者性,氯沙坦和依拉普利均能有效降低血管平滑肌细胞分泌内皮素水平,前者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6.
丹参酮ⅡA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新荣  李艳平  邓湘蕾  王兰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55-57,F0003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高糖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分析该作用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传导通路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01/2005—06在东南大学医学院发育与疾病相关基因实验室完成。①取大鼠胸主动脉,用组织贴壁法原代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并传代,实验使用第4~8代细胞。②按实验分组干预细胞,正常对照组,培养液含5mmol/L葡萄糖;高糖组,培养液含30mmol/L葡萄糖;高糖对照组,培养液含30mmol/L葡萄糖&;#177;10g/L二甲亚砜;丹参酮ⅡA组,培养液含30mmol/L葡萄糖&;#177;0.5mg/L丹参酮ⅡA;U0126组,培养液含30mmol/L葡萄糖&;#177;25μmol/LU0126。③用二步法测定0.125,0.25,0,5,1.0,2.0,5.0,10.0mg/L丹参酮ⅡA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毒性。④BrdU掺入DNA的EUSA法测定细胞内DNA合成水平。⑤同位素示踪法测定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活性。结果:①高糖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呈现快速增殖状态。②当丹参酮ⅡA剂量大于1,0mg/L时,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四甲基噻唑蓝法测定结果表明1.0,2.0,5.0,10.0mg/L丹参酮ⅡA组血管平滑肌细胞线粒体脱氢酶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654&;#177;0.023,0.580&;#177;0.032,0、465&;#177;0.041,0.376&;#177;0.053,0.840&;#177;0.085,P〈0.01),表明此浓度可造成细胞功能障碍,有明显的细胞毒性。③随着丹参酮ⅡA作用浓度的增加,细胞内BrdU掺入DNA的量逐渐下降,0.03125mg/L丹参酮ⅡA与高糖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0.958&;#177;0.086,1.059&;#177;0.047,P〈0.05),0.0625,0.125,0.25,0,5mg/L丹参酮ⅡA与高糖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分别为0.865&;#177;0.058,0.781&;#177;0.099,0.738&;#177;0.071,0.616&;#177;0.028,1.059&;#177;0.047,P〈0.01)。④高糖组血管平滑肌细胞内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活性相对于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分别为(1048.59&;#177;94.78),(395.82&;#177;43.53)μkat/g,P〈0.011,丹参酮ⅡA组和U0126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活性低于高糖组[分别为(450.55&;#177;50.47),(417.30&;#177;62.96),(1048.59&;#177;94.78)μkat/g,P〈o.01]。结论:丹参酮ⅡA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的机制可能是其部分阻断了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传导通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及原癌基因c-fos mRNA表达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09/12在十堰市人民医院临床研究所完成。①将100只出生后1周内乳鼠心肌细胞原代培养24h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对照组:心肌细胞培养液中未加入任何药物;血管紧张素Ⅱ组:心肌细胞培养液中加入1&;#215;10^-6mol/L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丹参酮ⅡA组:心肌细胞培养液中预先加入1&;#215;10^-6mol/L丹参酮ⅡA作用30min后,再加入1&;#215;10^-6mol/L血管紧张素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批号0766—200010);血管紧张素Ⅱ+缬沙坦组:心肌细胞培养液中预先加入1&;#215;10^-6mol/L缬沙坦后,再加入1&;#215;10^-6mol/L血管紧张素Ⅱ;丹参酮ⅡA组:心肌细胞培养液中加入1&;#215;10^-5mol/L丹参酮ⅡA;缬沙坦组:心肌细胞培养液中加入1&;#215;10^-6mol/L缬沙坦。所有实验均重复3次。②持续加药作用7d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心肌细胞总蛋白含量。采用^3H-亮氨酸掺入法测定心肌细胞蛋白质合成速率。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心肌细胞原癌基因c-fos mRNA表达。③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①血管紧张素Ⅱ可以使心肌细胞蛋白总量增多(P〈0.01),预先加入丹参酮ⅡA或缬沙坦作用30min,可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P〈0.01)。②血管紧张素Ⅱ作用24h后,血管紧张素Ⅱ组心肌细胞合成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900&;#177;97),(1205&;#177;75)min^-1,P〈0.01],丹参酮ⅡA和缬沙坦本身对心肌细胞蛋白质的合成没有影响,但能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蛋白质合成速率的增加(P〈0.01)。③在培养液中加入血管紧张素Ⅱ作用30min后,c-fos mRNA的表达显著增强(P〈0.01),预先加入丹参酮ⅡA或缬沙坦作用30min,可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P〈0.01),而丹参酮ⅡA和缬沙坦本身对原癌基因c-fos mRNA的表达无影响。 结论:丹参酮ⅡA可以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这与其抑制了原癌基因c-fos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已知血管紧张素Ⅱ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核因子KB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血管紧张素系统可能有调节作用。 目的:观察抑制核因子KB活性与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及其1型受体mRNA表达的关系。 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实验。 材料:实验于2000-03/04在中山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用51只纯种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 方法:①对其中39只大鼠进行造模,采用链脲佐菌素溶于枸橼酸缓冲液(0.1mmol/L,pH=4.5),按60mg/kg腹腔内注射,制备糖尿病模型,空腹血糖维持在13.9mmol/L以上则模型制备成功。随机将造模后39只大鼠分为3组:模型组(n=17,未给予其他干预措施,正常饲养)和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核因子κB活性抑制剂)干预组[n=22,腹腔内注射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剂量20mg/kg),2次/d]。其余12只为正常对照组。未造成糖尿病模型,正常饲养。②各组饲养18周后取出肾脏,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技术检测核因子κB活性,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mRNA表达,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管紧张素Ⅰ与血管紧张素Ⅱ含量。37℃水浴后的血管紧张素Ⅰ水平减去4℃检测的血管紧张素Ⅰ水平则为肾素活性。③计量资料差异性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经正态转换后再作统计学处理。 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Ⅰ,Ⅱ含量和肾素、核因子κB活性及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mRNA表达比较。 结果: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干预组大鼠各脱失1,6,13只,进入结果分析11,11,9只。①核因子κB活性: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干预组(P〈0.01),正常对照组与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干预组相近。②肾组织肾素活性:3组相近。③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Ⅰ含量: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组(P〈0.01)。④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含量: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近,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组明显低于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mRNA表达:模型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组明显低于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 结论:糖尿病大鼠肾组织核因子κB活性增加,抑制核因子κB活性后可导致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及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mRNA表达下降。  相似文献   

9.
丹参酮ⅡA对心肌细胞肥大及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在原代培养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上,观察丹参酮ⅡA对血管紧张紊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凋亡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06/2005-09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急诊科实验室完成。实验选用Wistar乳鼠12只。胰酶消化,差数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心肌细胞。于心肌细胞培养的第4天,换无血清的DMEM培养基,再培养1d,随机分为4组加入不同的干预因素:对照组,血管紧张素Ⅱ(1&;#215;10^-4mol/L)+丹参酮ⅡA(1&;#215;10^-5mol/L),丹参酮ⅡA(1&;#215;10^-5mol/L),血管紧张素Ⅱ(1&;#215;10^-6mol/L)。采用相差显微镜测量细胞大小,测定心肌细胞^3H-亮氨酸掺入作为心肌细胞肥大的指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心肌细胞凋亡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基因FasmRNA的表达。 结果:①血管紧张素Ⅱ作用7d,血管紧张素Ⅱ组心肌细胞直径明显大于对照组[(29.2&;#177;3.1),(19.9&;#177;1.8)μm;t=4.244,P〈0.01];丹参酮ⅡA抑制血管紧张紊Ⅱ介导的心肌细胞直径增大,与血管紧张素Ⅱ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21.3&;#177;2.7)μm,t=3.046,P〈0.05]。②血管紧张素Ⅱ作用24h后,血管紧张素Ⅱ组心肌细胞合成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1951&;#177;141)。(1123&;#177;121)min;t=7.067,P〈0.01];丹参酮ⅡA对心肌细胞蛋白质合成没有影响,但能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刺激的心肌蛋白质合成速率的增加[(1198&;#177;123),(1951&;#177;141)min^-1;t=6.378,〈0.01]。(3)血管紧张素Ⅱ作用48h后,心肌细胞凋亡率血管紧张素Ⅱ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加[(35.4&;#177;2.6)%。(17.7&;#177;1.5)%;t=9.653,P〈0.01];丹参酮ⅡA能抑制血管紧张紊Ⅱ刺激的心肌凋亡率的增加[(23.2&;#177;2.4)%,t=5,456,P〈0.01]。④在培养液中加入血管紧张素Ⅱ作用12h后,心肌细胞Fas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0.890&;#177;0.104),(0.291&;#177;0.043);t=9,112,P〈0.01],预先加入丹参酮ⅡA作用30min,可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0.358&;#177;0.063),(0.890&;#177;0.104);t=7.123,P〈0.01]。 结论:丹参酮ⅡA可以抑制由于血管紧张索Ⅱ诱导的心肌细胞直径、心肌蛋白质合成速率及凋亡率的增加。降低凋亡基因Fas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褪黑素替代治疗对去松果体成年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3在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完成。将40只成年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去松果体组、褪黑素20μg/kg、200μg/kg和2mg/kg组。术后第2天开始进行干预,分别按20μg/kg、200μg/kg和2mg/kg剂量将褪黑素溶于0.5mL的50g/L乙醇-生理盐水,每天在固定时间(18:00)腹腔注射1次,连续给药21d。在相同条件下,每天给予假手术组或去松果体组的每只大鼠腹腔注射0.5mL的50g/L乙醇一生理盐水。用Morris水迷宫测定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区的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的变化。结果:40只大鼠实验中无死亡,全部纳人结果分析。①去松果体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较假手术组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32.02&;#177;2.54),(18.58&;#177;1.97)s,P〈0.01]。褪黑素20μg/kg组和200μg/kg组的平均逃避潜伏期较假手术组稍延长[(23.29&;#177;2.74),(24.94&;#177;2.81),(18.58&;#177;1.97)s,P〉0.05],但比去松果体组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1)。褪黑素2mg/kg组的平均逃避潜伏期(30.57&;#177;2.43)s比假手术组、褪黑素20μg/kg、200μg/kg组明显延长(P〈0.01),并接近去松果体组的水平(P〉0.05)。(雪去松果体组大鼠平均游泳距离明显大于假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性[(826.24&;#177;32.28),(611.27&;#177;27.63)cm,P〈0.01]。褪黑素20μg/kg和20μg/kg组的平均距离均明显小于去松果体组[(680.27&;#177;25.15),(692.96&;#177;26.42)cm,P〈0.01],而褪黑素2mg/kg组大鼠的平均距离(804.81&;#177;34.22)cm均明显大于假手术组、褪黑素20μg/kg、200μg/kg组(P〈0.01),并接近去松果体组的水平(P〉0.05)。③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区的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反应产物定位于细胞核,呈棕黄色。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核呈圆形、椭圆形或梭形,各组大鼠的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核的形态无明显差异。去松果体组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数较假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性[(58.50&;#177;7.73),(82.69&;#177;7.36)个/切片,P〈0.01]。褪黑素20μg/kg、200μg/kg组的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74.20&;#177;6.74),(72.00&;#177;6.77)个/切片]分别较去松果体组升高37.6%和23.1%,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仍未能达到假手术组的水平(P〈0.01)。褪黑素2mg/kg组的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数(61.23&;#177;6.61个/切片)分别比假手术组、褪黑素20μg/kg、200μg/kg组下降25.9%、17.5%及14.9%,组间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并接近去松果体组的水平(P〉0.05)。结论:低剂量(20μg/kg,200μg/kg)的褪黑素替代治疗对去松果体成年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区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学习记忆能力均有相似的正性调节作用,而高剂量(2mg/kg)的褪黑素替代治疗对上述指标具有负性调节作用;去松果体或褪黑素替代治疗与否,神经干细胞的形态均无明显的改变,提示褪黑素的作用可能是通过神经干细胞上的相应受体介导的机制使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上调,加速细胞周期进程,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裂。  相似文献   

11.
背景:血管平滑肌细胞是血管壁的主要细胞成份之一,在动脉粥样硬化中所起的病理作用已得到证实和认同。如何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而起到预防冠心病的作用已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目的:观察呋喃二氢吡啶二羧酸酯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设计:以体外培养的兔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心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3-08/2004-06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脏内科实验室完成,选用新西兰兔5只,将动物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血管紧张素Ⅱ组,血管紧张素Ⅱ+吡啶二羧酸酯组。方法:高脂喂养新西兰兔,再用球囊损伤其胸主动脉内摸,取胸主动脉分离血管平滑肌细胞进行培养,实验采用培养的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应用3H-TdR掺入法,观察在血管紧张素Ⅱ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过程中,呋喃二氢吡啶二羧酸酯对血管平滑肌细胞DNA合成的影响及其时间效应。主要观察指标:记录各组细胞3H—TdR掺入的放射强度,显示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过程中DNA的合成情况。结果:血管紧张素Ⅱ可促进兔血管平滑肌细胞DNA的合成,36h时细胞DNA的合成达到高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358.00&;#177;49.01 vs 272.42&;#177;54.96,P&;lt;0.01)。呋喃二氢吡啶二羧酸酯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现出明显的浓度依赖关系,即随着呋喃二氢吡啶二羧酸酯浓度的升高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抑制率也逐渐增加,36h时78.40μmol/L的呋喃二氢吡啶二羧酸酯与0.08μmol/L的呋喃二氢吡啶二羧酸酯相比其抑制作用明显增强(281.50&;#177;15.28 vs 349.25&;#177;32.10,P&;lt;0.05)。结论:呋喃二氢吡啶二羧酸酯可明显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并存在一定的量效依赖关系及时间反应性,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级康复预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彭军  章军建 《中国康复》2006,21(5):299-301
目的:探讨当归对高浓度葡萄糖所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葡萄糖(葡萄糖组,7.5—60mmol/L)、不同浓度当归(当归组,12.5—200mg/L)及联合组,当归联合24h半数致死量(24hIC50)葡萄糖,30mmol/L作用于人体脐静脉内皮细胞(VEC-304)24h,观察细胞生长状态、MTT法检测细胞增长率、RT—PCR检测细胞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及Westernblot检测VEGF蛋白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作用VEC一30424h,葡萄糖组A值明显降低;当归组则明显升高(P〈0.05或P〈0.01);联合组于低浓度当归(12.5—100mg/L)联合葡萄糖对细胞起抑制作用,高浓度(100—200mg/L)当归联合葡萄糖则有增殖作用。RT-PCR和West—ernblot显示,葡萄糖组VEGF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联合组则表达正常。结论:高浓度葡萄糖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当归可保护高浓度葡萄糖下血管内皮细胞,这可能是当归治疗糖尿病并发组织缺血性疾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脑动静脉血管畸形发生发展过程中血管生成因舌的作用。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1999—08/2001-05手术切除的完整脑动静脉畸形新鲜标本47例(Spetzler Ⅰ-Ⅴ级),其中以出血为首发症状者28例,癫痫5例,头痛7例,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7例:另取外伤内减压术切除的正常脑组织8例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动静脉血管畸形标本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Tie受体、血管生成素1、血管生成素2、原癌基因c-myc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情况。结果:脑动静脉血管畸形标本中血管内皮细胞表达极低水平的Tie受体1和血管生成素1,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Tie受体2、血管生成素2、c—myc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上调,并随脑动静脉血管畸形的Spetzler-Martin分级升高而递增,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c—myc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呈正相关(r=0.728-0.916,P〈0.05)。出血组较未出血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血管生成因子表达与脑动静脉血管畸形发展扩大和破裂出血有重要关系,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可能通过上调c-myc表达而发挥促血管生成的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免腹主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平滑肌增殖和和血管平滑肌(VSMC)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P27kipl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量的变化。方法:45只健康的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n=15),给予正常饮食;对照组(n=15)和实验组(n=15),采用含1.5%胆固醇的高脂饮食加腹主动脉内皮剥脱术制造免腹主动脉狭窄模型。内皮剥脱术后第10周实验组和对照组服用阿司匹林25mg/d,氯吡格雷12.5mg/d,3d后,分别行支架植入术。术后实验组继续服用辛伐他汀5mg/d,服药至第30d处死动物,取腹主动脉含支架段血管,进行血管组织形态学变化观察和检测P27kipl蛋白、PCNA、α-平滑肌肌动蛋白在各组的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血管造影发现内皮剥脱术后第10周实验组和对照组腹主动脉均可见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和血管内狭窄(P〉0.05)。组织形态学观察发现服用辛伐他汀的实验组免腹主动脉支架段内的血管膜厚度(P〈0.01)、新生内膜面积(P〈0.01)均明显降低,而残余管腔面积明显增大(P〈0.01),且血管的狭窄程度较轻。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对照组腹主动脉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明显比正常组下降55.4%,辛伐他汀治疗组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比对照组进一步降低了约29.7%(P〈0.05)。实验组免腹主动脉支架段内的血管新生内膜中的VSMC的胞核P27kipl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而血管新生内膜中VSMC的胞核PCNA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辛伐他汀能明显抑制支架植入术后平滑肌细胞增殖,降低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其机理可能与抑制平滑肌细胞DNA增殖周期的P27kipl蛋白表达量增加和促进DNA增殖标志物PCNA表达量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刺激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生长率的影响及血管平滑肌细胞不同增殖程度下p27和p57蛋白表达量的变化。方法:实验于1998-09/2000-05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心内科实验室完成。①选用七八周雄性SD大鼠80只,体外分离SD大鼠主动脉中层平滑肌,贴壁法培养平滑肌细胞,选用2~4代培养的细胞。②胰酶消化的血管平滑肌细胞,浓度为1&;#215;10^8L^-1,分别接种于6孔板上,无血清的培养基静止48h,分别加入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10和20μg/L,无血清的培养基为对照组,分别在刺激1,3,5d后,计算不同剂量的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刺激下的血管平滑肌细胞数量。每组重复4次,取平均值。③在用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10和20μg/L刺激6,12,24h后收集细胞,用免疫印迹分析法检测细胞中p27和p57蛋宴表达量。结果:①血管平滑肌细胞数量: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刺激1和3及5d后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10和20μg/L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4.06-21.76,P〈0.05-0.01)。②血管平滑肌细胞中p27蛋白表达量(A值):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刺激12和24h后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10和20μg/L.几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20μg/L组明显低于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10μg/L组(P〈0.01)。p57蛋白表达量(A值):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刺激24h后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10和20μg/L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20μg/L.几组明显高于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10μg/L组(P〈0.01)。结论:①在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刺激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过程中,p27和p57蛋白表达量变化不同。②在增殖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中随刺激因子作用时间的延长,表达量逐渐下降,而p57蛋白表达水平随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而增加,p27蛋白表达量的变化可能是决定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食管断端正常鳞状上皮与鳞癌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的表达。 方法:实验于2005-07/10在河南省肿瘤重点实验室完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9例食管断端正常鳞状上皮及53例食管鳞癌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的表达。在高倍镜下选取阳性细胞最多的区域。记录5个高倍视野中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阳性细胞的百分比,计算其平均值。阳性细胞〈10%为(-);10%-30%为(+);30%~50%为(++);〉50%为(+++)。 结果: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定位于胞浆和胞膜。血管紧张素Ⅱ主要为弥漫性表达,在正常鳞状上皮和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51.02%(25/49)和86.79%(46/53)。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在46.94%(23/49)的正常鳞状上皮的扁平细胞层和棘层细胞表达.在77.36%(41/53)的鳞癌组织中主要呈弥漫性表达,部分癌巢可见“阴性外围”表达模式。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在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鳞状上皮(均P〈0.01)。血管紧张素Ⅱ在各级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在Ⅰ级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Ⅱ、Ⅲ级鳞癌组织(分别P〈0.05,P〈0.01),在Ⅱ、Ⅲ级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在鳞癌侵及食管深层和浅层、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的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可能与食管鳞癌的分化有关,血管紧张素Ⅱ及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可能参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但与食管鳞癌的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高血压病程早期外周血单核细胞的预激活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病程早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黏附活性及分泌活性,分析此时期单核细胞是否处于预激活状态。 方法:①选择2003—01/2004-1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就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例。男16例,女14例;病程6-56个月。均为高血压Ⅰ-Ⅱ级,且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选择同期本院血压正常的健康体检者30人为对照组,男女各15人;平均年龄(45&;#177;8)岁。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②分离出纳入对象静脉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后,调整细胞数至4&;#215;10^7L^-1,接种到24孔培养板上。每份标本设3孔,分别为基础分泌孔、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孔(加入血管紧张素Ⅱ1&;#215;10^-8 mol/L)、氯沙坦预处理孔(在1&;#215;10^-8 mol/L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前先将外周血单核细胞与氯沙坦共同孵育30min)。③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待细胞生长至对数增长期后,每孔加入100μL外周血单核细胞悬液,37℃下分别孵育2,4h,经显微镜-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计数黏附细胞。高倍镜下每孔计数40个视野,取其平均值。④采用双抗体夹心酶链免疫吸附法,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测定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上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⑤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细胞因子基因表达。⑥组间计量资料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例和健康体检者30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孵育2和4h,外周血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数:高血压组在基础状态下均与对照组相当(P〉0.05);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后两组均升高,且高血压组明显多于对照组(t=2.445,5.656, P〈0.05,0.01);氯沙坦预处理后两组又降至同一水平(P〉0.05)。②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上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基础状态时,两组均较低,且差异不明显;经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后,高血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2.537-6.984, P〈0.05-0.01);氯沙坦预处理后两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组间差异不明显。③外周血单核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及白细胞介素6mRNA表达:在基础条件下两组处于同一水平;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后高血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2.381—3.974, P〈0.05—0.01);氯沙坦预处理后两组均减低,但差异不明显。 结论:病程早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处于预激活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维生素D3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及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的影响。方法自发性高血压大鼠20只分为2组各10只,实验组给予维生素D3注射液3μg/(kg·d)溶于100pL丙二醇中腹腔注射,连续注射7d;对照组给予单纯丙二醇100μL腹腔注射7d。药物干预完成后观察2组大鼠血压变化。分别于1,3周后分批处死大鼠,收集血清和组织标本。ELISA法检测血清中25(OH)D3、血钙、甲状旁腺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水平。结果药物干预结束后1周,实验组大鼠收缩压较对照组低14mmHg(P〈0.01),25(0H)D3(156.00±28.50ng/mL)、血钙水平(59.00±7.67ng/mL)均高于对照组((2.28±0.17)mmol/L)和((2.06±0.12)mmol/L)(P〈0.05),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3周后2组大鼠血压和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D3可抑制。肾素的合成和分泌,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从而降低血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衍生物-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肌肥大及p-JN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表达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11/2006-03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中心完成。取ld龄新生清洁级Wistar乳鼠10只。雌雄不拘,取心室肌组织分离培养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将细胞均匀地接种于6孔培养板,每孔2mL。第3天将培养的细胞分为5组,即对照组。血管紧张素Ⅱ组,丹参酮ⅡA磺酸钠2,10。50μmol/L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均给予血管紧张素Ⅱμmol/L进行心肌细胞肥大诱导。在此基础上,丹参酮ⅡA磺酸钠2,10。50μmol/L组再分别给予相应浓度的丹参酮ⅡA磺酸钠,以上浓度为培养基内终浓度。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心肌细胞蛋白含量;采用[^3H]亮氨酸掺入法测定蛋白合成速率作为心肌肥大指标;用Western-blot测定p-JN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表达。观察各组心肌细胞总蛋白质含量、[^3H]-亮氨酸掺入测定结果、p-JNK,MKP.1蛋白表达。 结果:①用刺激因素处理24h后,2。10,50μmol/L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总蛋白含量明显低于血管紧张素Ⅱ组[(65.38&;#177;1.26),(53.41&;#177;3.63),(48.42&;#177;2.61),(80.42&;#177;3.28)μg/孔,P〈0.05—0.011。②1μmol/L血管紧张素Ⅱ作用24h后,2,10,50μmol/L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心肌细胞合成速率显著低于血管紧张素Ⅱ组[(140.52&;#177;12.04)%,(120.58&;#177;8.72)%。(111.88&;#177;10.06)%,(163.04&;#177;11.38)%。P〈0.011。⑧1μmol/L血管紧张素Ⅱ作用24h后,2,10,50μmol/L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p—JNK蛋白表达显著低于血管紧张素Ⅱ组[(145.96&;#177;11.98)%,(133.04&;#177;6.54)%,(116.56&;#177;11.61)%,(167.04&;#177;12.72)%,P〈0.05—0.011。④丹参酮ⅡA磺酸钠(10μmol/L)显著上调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表达,在40min时达到高峰达(132.16&;#177;7.88)%,随后下降,在60,80min分别为(110.72&;#177;10.94)%。(104.32&;#177;9.55)%,(P〈0.01)。 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以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机制可能与上调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表达。降低p-JNK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激活剂吡格列酮对体外肥厚心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水平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04/12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药理毒理室完成。体外培养新生Wistar大鼠心肌细胞,以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建立心肌肥厚模型。将心肌细胞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心肌细胞肥大模型组及吡格列酮5,10,20μmol/L组,其中肥大模型组仅诱导心肌细胞肥大,不加吡格列酮处理;吡格列酮5,10,20μmol/L组分别在加入血管紧张素Ⅱ前30min,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吡格列酮(5,10,20μmol/L)处理;正常对照组不加血管紧张素Ⅱ。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心肌肥厚特征性基因心钠肽、脑钠肽、基质金属蛋白酶2,9以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 mRNA的表达水平,通过测定^3H-亮氨酸掺入量检测心肌细胞蛋白合成速率,并用软件分析心肌细胞表面积。 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心肌细胞肥大模型组心肌细胞表面积增加了49%(P〈0.01)、蛋白合成速率显著增加(P〈0.01),心钠肽、脑钠肽、基质金属蛋白酶2,9的mRNA表达也显著增加(P〈0.0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的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1)。②与心肌细胞肥大模型组相比,吡格列酮10μmol/L组心肌细胞的表面积减小了19%;吡格列酮5,10,20μmol/L组的蛋白合成速率及心钠肽、脑钠肽的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0.01),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吡格列酮5,20μmol/L组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9mRNA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0.0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 mRNA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0.01),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结论:吡格列酮能够抑制大鼠的心肌肥厚,这一作用可能与其增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量体γmRNA表达.下调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