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偏侧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是常见的功能性神经外科疾病。目前公认血管压迫是导致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MVD)是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等颅神经疾病的有效外科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显著而持久,术后并发症少。我院自1998~2008年,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偏侧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共58例,效果良好。现就手术治疗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3D-TOF-MRA联合3D-FIESTA-C序列对于判断面肌痉挛患者责任血管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109例面肌痉挛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并于术前行3D-TOF-MRA和3D-FIESTA-C扫描。对比MRI表现及术中所见,分析3D-TOF-MRA联合3D-FIESTA-C判断面肌痉挛责任血管的准确性。结果症状侧面神经受微血管压迫108例,而非症状侧面神经受微血管压迫8例,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对比影像学表现以及手术结果,3D-TOF-MRA联合3D-FIESTA-C序列对于判断面肌痉挛患者责任血管的敏感性为99.08%,特异性为92.66%,诊断符合率为91.28%。结论 3D-TOF-MRA联合3D-FIESTA-C序列检查可以清晰显示面神经与邻近微血管的压迫关系,对于判断面肌痉挛的责任血管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锁孔乙状窦后入路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方法、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对2008年9月-2009年5月收治的43例面肌痉挛患者行MVD,其中男13例,女30例,年龄32~65岁,平均47岁,病程6个月~9年。发病均为单侧,左侧24例,右侧19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乳突后发际内小切口,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探查桥小脑角,寻找并判断责任血管,在面神经根部出脑干区(REZ)分离责任血管,植入Teflon垫棉分隔并减压。观察术后效果和并发症,电话随访1~6个月。结果术中均发现明确的责任血管压迫REZ。43例中,39例术后症状立即消失,3例症状明显减轻,1例无效。2例术后听力明显下降,其中1例1周后恢复,1例未恢复。随访1~6个月无面肌痉挛复发。结论锁孔乙状窦后入路MVD治疗面肌痉挛安全、有效。正确的手术方法是提高手术效果及减少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老年面肌痉挛患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共收治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面肌痉挛患者147例,均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分析临床疗效。结果137例患者施行了微血管减压术,手术过程中均发现有责任血管压迫面神经REZ区域,其中,治愈126例,缓解20例,无效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随访,随访时间3~35月,平均28.65月,治愈138例,缓解7例,无效1例,复发1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一种治疗老年面肌痉挛安全可靠的手段,但需要完善术前检查,仔细评估,是否手术治疗需要权衡风险-效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磁共振体层血管造影在面肌痉挛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磁共振体层血管造影成像技术(MRTA)在面肌痉挛病因研究中的价值,方法 面肌痉挛病人共121例,均行双侧面神经多平面成像MRTA检查,其中23侧面神经随后接受了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结果 242侧受检面神经有面肌痉挛症状者123侧,其中MRTA检查显示面神经出脑干段(RFZ)有血管压迫者116侧,敏感性94.3%,无症状者119侧,其中MRTA检查显示REZ无血管压迫者112侧,特异性94.1%,23侧面神经接受MVD手术,有21侧术中所见与术前MRTA所示相吻合。结论 多平面成像MRTA检查方法有助于明确面肌痉挛的病因,对MVD的术前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神经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患者3D-TOF MRA表现,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面肌痉挛患者3D-TOF MRA表现与手术结果。结果:32例面肌痉挛患者共64侧面神经,3D-TOF MRA检查发现症状侧血管压迫或接触,经统计学分析,患者症状与是否存在血管压迫或接触有显著性意义(P<0.01)。32例患者症状侧行手术治疗,术中证实均有血管压迫或接触者,3D-TOF MRA诊断血管与手术不符者6例。结论:3D-TOF MRA能清晰显示面神经与毗邻血管之间的关系,对面神经血管压迫或接触的正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提供手术依据。  相似文献   

7.
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功能性疾病。乙状窦后入路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能有效解除病人的痛苦。手术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减少了手术损伤,不切断神经,保留了神经的完整性和生理功能,较少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但手术需开颅,有开颅术后的并发症。2008年9月~2009年5月,本院对42例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疗效较好。但发生术后并发症16例,现将并发症观察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3D-FIESTA-C联合3D-TOF-MRA序列在诊断原发性面肌痉挛微血管压迫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微血管减压术(MVD)的84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3D-FIESTA-C和3D-TOF-MRA序列扫描,以MVD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3D-FIESTA-C、3D-TOF...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3.0 T磁共振3D扰相梯度回波(3D-VIBE)序列对于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责任血管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3D-VIBE的原始图像重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神经与血管的走行关系,发现责任血管,并与临床微血管减压术(MVD)进行比对。结果进行3D-VIBE序列扫描后发现责任血管,与术中所见基本符合。血管呈高信号,神经呈等信号,对比良好,能够直观显示血管与神经的解剖结构。三叉神经痛的症状侧的血管压迫阳性符合率为90.6%(29/32),面肌痉挛的症状侧的血管压迫阳性符合率为89.4%(17/19)。结论 3D-VIBE序列对于发现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责任血管,明确血管与神经的关系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行显微血管减压术面肌痉挛患者围术期管理中采用加速康复(ERAS)模式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某医院行显微血管减压术的面肌痉挛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围术期管理,观察组采用ERAS模式进行围术期管理.观察比较两组术后进水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