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脊髓损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SCI)后脊髓组织星形胶质细胞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探讨反应性胶质化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25只,随机分成5组(n=5);正常对照组,伤后1天组,伤后4天组,伤后7天组和伤后14天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图像分析的方法观察星形胶质细胞中GFAP的表达,和大量综合行为评分法(CBS)对各级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结果:SCI后星形胶质细胞中GFAP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1-14天内呈进行性增高趋势,损伤各组的CBS1-14天内呈降低趋势,两指标有显著的相关性(r=-0.775,P<0.001)。结论:SCI后星形胶质细胞通过其反应性胶质化对脊髓的再生和自身修复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脊髓损伤后propentofylline干预对星形胶质细胞GFAP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2组(n=2):药物干预组、对照组。用Allen法建立急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药物干预组SD大鼠腹腔注射propentofylline,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用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和组织扫描光度测定法观察脊髓GFAP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损伤边缘区GFAP细胞数目增加、胞体肥大,GFAP表达增强,干预组propentofylline干预后,GFAP表达增强被抑制,胞体肥大程度减轻,GFAP阳性细胞数减少。结论在急性脊髓损伤后,propentofylline对脊髓损伤后的的星形胶质细胞的活性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c-fos蛋白、GFAP—mRNA和GFAP在鼠脑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e,AS)损伤后反应性星形胶质化时的动态变化。用AS原代培养技术建立体外AS机械损伤模型.并结合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方法.结果:(1) c-fos蛋白于损伤后 45 min即有阳性表达,伤后 2 h消失; (2损伤边缘的 AS于损伤后 6 h开始表达 GFAP-mRNA, 1d达高峰,3 d则在损伤边缘少数 AS中可检出 GFAP-mRNA;(3)损伤后 1d,GFAP表达明显增强,胞体肥大,粗大突起伸向损伤区形成反应性星形胶质化。结论:(l) AS受损后原癌基因 c-fos首先被激活,c-fos蛋白呈-过性的表达,参与调节AS的激活;(2)AS损伤后,GFAP-mRNA的转录增加,GFAP表达增强是由于在转录水平上GFAP-mRNA表达增强的结果;(3)反应性星形胶质化是AS的自身特性,以AS肥大为主,AS受损后,原癌基因c-fos的蛋白参与调节AS激活的确切机制尚待阐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对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t)机械性损伤后反应性胶质化的影响。方法取新生3d龄SD大鼠的大脑皮层进行Ast原代培养,取第三、四代细胞制作细胞机械性损伤模型,电针刺激,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及免疫细胞化学荧光染色观察细胞生长增殖,细胞形态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的变化。结果模型组Ast机械性损伤后,细胞增生,体积变大,GFAP表达增强。电针组较模型组细胞增生减少,细胞体积变化不大,GFAP表达较弱。结论电针刺激可以抑制体外培养Ast机械性损伤后的增生,降低细胞内GFAP的表达,即电针可以抑制Ast的反应性胶质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大鼠脊髓半切损伤后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及损伤远端星形胶质细胞和近端少突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关系,探讨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将35只SD大鼠随机分成7组:对照组5只;实验组6组,每组5只,分别是伤后1天组,3天组,7天组,14天组,21天组,28天组。实验组动物均行T9左侧半切,分别于伤后1,3,7,14,21,28d行后肢运动功能联合评分(CBS)及Basso-Beattle.Bresnahan(BBB)评分。每次评分后处死5只大鼠,进行HE染色及GFAP、MBP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伤后后肢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1~2周时恢复幅度最大,2~3周时后肢运动功能继续恢复,3周时BBB评分最高达12分,3~4周运动功能无显著性恢复,损伤后1d损伤远端3-6mm处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开始增生肥大,3~4d灰质中星形胶质细胞明显增多,2周时达到高峰,损伤近端3~6mm处少突胶质细胞的增生反应过程与星形胶质细胞相似。结论 脊髓损伤后近端少突胶质细胞和远端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可能有助于损伤的修复和再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和巢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观察其细胞类型及相关性.方法 利用动脉瘤夹压迫法建立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利用BBB评分标准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双标法与LeicaQ500IW图像处理系统分析和显示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1、3、5 d,1、2、4、6、8、w)、不同部位脊髓损伤的程度以及巢蛋白与胶质酸性纤维蛋白(GFAP)的表达变化及细胞类型.结果 BBB评分结果显示术后所有实验动物双后肢(HL)评分低至0~1min,随后逐渐上升,1~2周内恢复的幅度较大,以后恢复较缓慢,较正常对照组具统计学意义(P<0.05).甲苯胺蓝染色可见损伤区有核固缩、胞浆溶解、尼氏体模糊且染色较深的神经元.随着动物存活时间延长,损伤范围逐渐扩大,约1周后损伤范同不再扩大.正常对照组脊髓神经元胞体和突起轮廓清晰.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及图像处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脊髓伤24h后可诱导损伤及邻近区域巢蛋白和GFAP高度表达,中央管周围室管膜区几乎均为巢蛋白/GFAP-细胞群.室管膜区以外的灰质和白质中几乎全是巢蛋白/GFAP 细胞群,3~7d逐渐达到高峰,之后逐渐减弱,在损伤后2周左右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正常对照组在脊髓中央管室管膜区有少量巢蛋白/GFAP-细胞,在室管膜区以外的灰质和白质中偶可见染色强度较弱的巢蛋白/GFAP 共存细胞.结论 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可诱导巢蛋白和GFAP的表达.巢蛋白的表达和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呈正相关,且表达多相互共存;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对脊髓损伤都有反应,并可能参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7.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是一种对神经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及再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对脊髓损伤的修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机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胚胎脊髓(fetal spinal cord, FSC)移植联合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的应用对脊髓损伤后脊髓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胸段(T8~T11)脊髓左侧半横切损伤模型.移植供体为同种异体妊娠14 d的孕鼠,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A组为损伤+FSC移植组;B组为损伤+FSC移植+bFGF组;C组为单纯损伤组.术后1~8周每周行综合行为评分(combined behavioral score, CBS)评定大鼠功能,并取术后8周损伤区脊髓组织0.5 cm作嗜银染色及NF200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分别标记轴突和胶质细胞,进行定量分析,观察神经纤维再生情况.结果:胚胎脊髓移植和外源性bFGF可以防止成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的萎缩,图像分析发现其作用A、B组优于C组,可以较好的恢复神经元形态.CBS评分提示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也有同样趋势,统计学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术后8周A、B组NF着色点较C组密集,且没有明显的胶质增生.结论:脊髓损伤后联合应用胚胎脊髓移植和 bFGF可以防止神经元的萎缩,并且对神经纤维再生及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大鼠脊髓损伤后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脊髓损伤前后的表达差异。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bFGF在脊髓中的分布,以图像分析技术对损伤前后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在正常脊髓中,bFGF定位于灰质星形胶质细胞核和一些神经元胞质中,脊髓损伤后,表达阳性细胞数增多(P<0.01),灰度值增加(P<0.01),结论:bFGF可能在脊髓损伤后的自身修复与再生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锋  刘文革 《医学综述》2007,13(11):812-814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是一种对神经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及再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对脊髓损伤的修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机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 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损伤后6 h、12 h、1 d、3 d、7 d组及假手术组共 6 组,每组6只,其中假手术组只做椎板切除.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GFAP和VEGF的动态表达情况,并进行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促进移植脊髓神经元存活生长的因素,观察比较NGF和aFGF对体外培养的胚鼠脊髓神经元生长发育的作用。方法利用神经细胞培养的方法,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发育情况。实验数据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和研究利伐沙班对于脊髓损伤术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影响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分析和比较2010-2013年于该院明确诊断为颈或胸脊髓损伤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83例,其中40例于术后给予口服利伐沙班(观察组),43例未给予抗血栓药物(对照组).结合随访资料,评价并比较二组患者在术后关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各临床指标以及利伐沙班的安全性指标.结果 利伐沙班组与对照组相比并未显著增加术后引流量、出血风险和不良风险(P>0.05),但利伐沙班组的深静脉血栓发病率和肺栓塞的发病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利伐沙班可以有效降低脊髓损伤术后患者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病率,并不增加术后出血等不良风险,在临床工作中可以进一步使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总结了56例创伤后脊柱稳定性与脊髓损伤的MRI表现,提示不稳定型脊柱脊髓损伤发生率高,且程度较重。MRI对脊柱稳定性可仿用平片或CT标准进行评价,脊髓损伤分为5型。多方位成像与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反,使MRI可同时、全面、纵向整体显示脊柱与脊髓的损伤情况,是任何其它影像学检查所不能完成的。结合参考文献与CT比较,MRI具有特殊的诊断价值。但CT对脊柱后部骨结构损伤的显示优于MRI。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脊髓全横断损伤对脊髓前角细胞Beclin-1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建立大鼠第2腰髓全横断损伤模型,分别于损伤后6h、1d、3d、7d、14d、21d取3-4腰髓,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大鼠脊髓前角细胞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损伤后各时间点大鼠脊髓前角Beclin-1免疫阳性细胞数明显升高(P<0.01,P<0.05)。脊髓损伤后3d脊髓前角细胞Beclin-1免疫阳性细胞数达到高峰,21d最低。结论:Beclin-1可能参与了神经元自噬状态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全横断后,NT-3在损伤部位相邻节段脊髓腹角神经元随时间的表达变化,为进一步探索脊髓损伤后的再生修复机制和神经营养因子治疗脊髓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体重为250g左右成年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六组。分正常组、假手术组及胸10脊髓节段全横断术后1,3,7,14d组。动物到达存活时间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NT-3在脊髓损伤相邻节段腹角的表达和分布。结果正常组的NT-3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腹角的大神经元和少量小神经元。损伤区上段的NT-3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在脊髓腹角的表达,均于术后1d组开始明显增高并达到高峰,术后3d、7d组逐渐回落,术后14d组接近正常水平。而损伤区下段的NT-3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在脊髓腹角的表达均于术后1d组开始明显增高,术后3d组达到高峰,于7d组开始下降,到14d组接近正常水平。结论在脊髓全横断术后,脊髓腹角神经元对NT-3的需求增加,提示NT-3在脊髓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SEP监测在甲基泼尼松龙防治脊髓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脊柱手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脊髓功能在指导甲基泼尼松龙(MP)大剂量冲击治疗脊髓损伤中的价值.方法 颈、胸椎手术病人280例,术前SEP正常术中SEP变化未达到预警标准168例.术前SEP异常术中SEP变化未达到预警标准80例,分为两组,A1组40例术中应用大剂量MP冲击疗法,B1组40例应用甘露醇和地塞米松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早期脊髓功能改善情况.SEP术中达到预警标准32例分为两组:A2组22例治疗同A1组,B2组10例治疗同B1组,观察两组早期脊髓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SEP术中未达到预警标准术前无SEP异常者168例,术后无脊髓损伤症状.A1组与B1组比较,神经症状改善情况无显著统计学差异.A2组与B2组比较,神经症状改善情况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 SEP术中监测达到预警标准,高度怀疑脊髓受到损伤时,及时应用大剂量MP可有效防治脊髓继发性损伤的发生、发展,促进脊髓功能恢复.而对已有的脊髓慢性损伤,术前SEP异常,但术中SEP监测未达到预警标准,应用MP冲击治疗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作为实验性脊髓损伤后的监则方法,通过比较检测结果,观察两种监测方法的敏感程度。方法:采用大鼠Allen’s脊髓损伤模型,在脊髓损伤前后应用SEP和MEP两种方法,观察脊髓损伤前后SEP和MEP潜伏期和波幅的变化。结果:脊髓损伤后SEP和MEP均有明显的变化。SEP潜伏期变化明显,但测量烦琐,波幅变化不明显;MEP潜伏期及波幅均有剧烈改变,极易  相似文献   

19.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诊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①目的 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②方法 对 4 2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行颈椎正侧位X线片检查 4 2例 ,CT扫描 2 5例 ,MRI检查 19例 ;手术治疗31例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 4例 ,后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 2 7例。③结果 颈髓损伤组颈椎管狭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χ2 =13.0 9,P <0 .0 0 5 )。MRI检查 19例提示颈髓损伤存在脊髓水肿、髓内出血和脊髓挫裂伤 3种形式。伤后 14d内手术者疗效优于晚期手术者。④结论 发育性或退变性颈椎管狭窄、颈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骨化、颈椎失稳是该病的主要病理解剖基础。临床Frankel分级与MRI检查对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对X线片或CT扫描示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病人 ,应尽早行MRI检查 ,争取 14d内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移植治疗大鼠陈旧性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对48只Wistar大鼠采用改良的ALLEN撞击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将其随机分为4组,4周后4组分别注射BMSCs+BDNF、BMSCs、BDNF及DMEM干预。分别于移植后1、2、4周采用BBB评分评估大鼠后肢运动情况,并于移植后4周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MSCs在脊髓损伤部位的分布,及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表达。结果移植后4周,BMSCs+BDNF组及BMSCs组的BMSCs在脊髓损伤部位均得以存活。BMSCs+BDNF组与BMSCs组及BDNF组比较,脊髓空洞较少并且GAP-43阳性表达面积较高(F=35.57,q=4.97~25.84,P<0.05)。BMSCs+BDNF组BBB评分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27.51,q=3.89~11.57,P<0.05)。结论 BMSCs+BDNF联合移植对于大鼠陈旧性脊髓损伤有较好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