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酵米面黄杆菌是一种新的食物中毒菌,它的毒素是引起东北和广西地区酵米面中毒的病因。酵米面中毒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食物中毒。为了进一步摸清该菌的分布及流行情况,以寻求防治对策,特从血清学方面着手进行研究。本报告仅就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百色市酵米面中毒流行病学特点和流行规律。方法:对1997年6月至2005年5月百色市酵米面中毒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7年6月至2005年5月报告有7起酵米面中毒,中毒者45人,死亡31人,病死率68.89%;中毒地区发生在乐业等5个县的山区农户家庭;时间分布在4~9月份;中毒者平均潜伏期为12h;一次进食200g以上的酵米面食物19人,均死亡;中毒原因是进食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贮存多日的酵米面粉所致。结论:酵米面中毒是百色西北、西南山区县危害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应教育群众彻底改变传统的食用方式是防止酵米面中毒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酵米面中毒者血清酶变化 ,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动力学法检测 17例酵米面中毒患者血清酶 ,包括乳酸脱氢酶 (LDH)、乳酸脱氢酶同工酶 (LDH -1)、羟丁酸脱氢酶 (HBD)、肌酸激酶 (CK )、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并与 3 4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结果 各项血清酶明显高于对照组 ,t检验P <0 .0 1。结论 酵米面中毒患者血清酶检查可作为中毒病情严重程度、各脏器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从32起酵米面中毒样品中分离出来的40株产黄色素杆菌的代表株复制酵米面和该菌毒素滤液进行动物试验,其病理改变与人酵米面中毒的情况基本相同,说明该菌毒素是引起酵米面中毒的病因。作者根据对该菌的形态、生理生化和培养特性、毒性等试验结果,参阅Cowan和Steel表及Bergey氏细菌鉴定手册,认为该菌是黄杆菌属的一个新种,暂命名为酵米面黄杆菌(Flavobacterium farinofermentans n.sp.)。  相似文献   

5.
覃大烈  冯尚克 《广西医学》2006,28(5):754-755
我们对19例酵米面中毒患儿采用双管末梢自动恒速换血疗法,取得满意疗效,并对换血中患儿血液内环境变化、生命体征监测、换血前后各生化指标进行前瞻性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9例酵米面中毒患儿为1998年8月至2003年8月我院住院患儿,男11例,女8例,年龄2.5岁至11岁,平均6.5岁.19例患儿均有进食糯玉米酵米面史,且均有同进食的各家族成员出现不同程度中毒症状,各家族成员中因中毒死亡共6例.19例中深昏迷11例,浅昏迷8例,伴有肾功能衰竭8例,多脏器损害12例.中毒至换血时间12~72 h.  相似文献   

6.
1983~1990年间,我市曾发生酵米面中毒7起44人,死亡23人,病死率52.3%。现将中毒致死的23例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患者,男15例,女8例,年龄7~79岁。均有确切制食酵米面食品的病史和肝、肾、脑等多脏器损害与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并能除外其它中毒。  相似文献   

7.
1990~2006年广西酵米面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掌握广西酵米面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点及规律,为有效开展预防酵米面食物中毒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对1990~2006年广西酵米面食物中毒的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0~2006年广西共报告19起酵米面中毒,中毒121人,死亡76人,病死率62.81%;中毒地点主要发生在广西西北部的巴马、凌云、隆林等10个山区县农户,中毒原因系食用制作后贮存多日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的酵米面所致。结论 酵米面食物中毒是严重危害广西西北部山区县村民身体健康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做好宣传教育,使村民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抛弃食用制作后贮存多日的酵米面习俗,是防止酵米面食物中毒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东北及西南地区仍有酵米面食物中毒的报道,河南和河北省发现变质银耳中毒。其中毒原因是由于食物污染了椰毒假单胞菌所致。椰毒假单胞菌产生米酵菌酸和毒黄素,因这两种毒素毒性强烈而使食物中毒病死率高达30%~50%。过去这种中毒无解毒方法,我们通过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总结其中毒的治疗方法如下。一旦发生酵米面或变质银耳中毒,对同餐音不论发病与否都要收治入院。首先催吐、洗胃、清肠,然后口服活性碳20~40g以吸附胃肠道中残存的毒索。有条件时要进行微囊活性碳血液灌流,以吸附血中游  相似文献   

9.
米酵菌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酵菌酸 (Bongkrekicacid ,BA)是椰毒假单胞菌产生的一种毒素 ,食入该毒素污染的食物可引起人或动物中毒 ,重者可致死亡。 2 0世纪 30年代国外从引起人中毒的椰子发酵食品样品中提取出该毒素 ,并对该毒素的理化性质和致毒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 ,近年来BA又作为研究抗肿瘤疾病和细胞凋亡的一种工具试剂来使用。我国 70年代从酵米面中毒样品中分离出一种称为“酵米面黄杆菌”(Flavobacteriumfarinofermen tansnosp) [1] 的食物中毒菌 ,其产生的外毒素 酵米面黄杆菌毒素A(简称黄杆菌毒素…  相似文献   

10.
桂西一带在每年的夏秋之交,群众喜欢把粗粮“粘性玉米粒”用水浸泡发酵,然后磨成浆,滤掉水份,晒干成为酵米面(称臭米面)。用久贮的酵米面制成糍粑、水圆等进食后往往会引起食物中毒,以致发生死亡。据不完全的统计,1966~1980年广西发生这类食物中毒共有15起,中毒150人,98人死亡,病死率为65.3%。过去在我区对该种食物中毒的病原病因问题一直未明确。于1979年5月在靖西县梁某家引起中毒的酵米面样品中,首次分离出一种能产生黄色素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经病原学鉴定及产毒试  相似文献   

11.
作者使用酵米面食物中的黄杆菌及其毒素灌喂家兔、家犬和猴所引起的病理形态学变化与人误食中毒后出现的病变相似。本文报告发生中毒病变的猴肝脏的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材料和方法取3周龄的雌性恒河猴2只,(79A1号和79A2号),体重4~4.5公斤。以凌7607和黑通7707黄杆菌毒素液(制备方法同前文)灌喂。用凌7607液灌79A1  相似文献   

12.
酵米面中毒病原菌—椰毒假单胞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名称与命名国内分离的菌株一度称为酵米面黄杆菌(Flavobacterium farinofermentans),酵米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arinofcrmentans),现在称为椰毒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ocovenenans)。二、研究简况 1930年前后Mertens和van Veen研究中爪哇(即今天的印尼)当地居民发生的椰子发酵食物(称为bongkrek)中毒,发现是由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此菌产生的两种毒素,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和毒黄素(toxoflavin)引致中毒。数年之后此菌鉴定为假单胞菌属并命名为椰毒假单胞菌,但当时属于未发表资料。此菌名之首次出现是在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提高酵米面中毒抢救的成功率 ,减少病死率。方法 对 44例酵米面中毒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部分分别联合血浆置换 (PE)、血液透析、换血治疗 ;15例单纯内科综合治疗 (综合组 )。并对各种疗效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 PE组 18例中 ,治愈 15例 ,死亡 3例 ;血透组 2例中 ,死亡 2例 ;换血组 9例中 ,治愈 5例 ,死亡 4例 ;单纯综合治疗组 15例中 ,死亡 15例。PE与综合组比效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结论 在内科综合抢救治疗基础上及时配合PE治疗 ,是减少酵米面中毒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陈乃仓 《陕西医学杂志》1998,27(1):56-56,58
报告一起椰毒假单孢菌酵米面亚种O-VI血清型所致的食物中毒,发病14人,死亡4人。临床属脑、肝、肾混合型。食用中毒食物以后12~24h彻底洗胃、导泻在抢救中毒病人成功上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控制脑水肿、防止肝昏迷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鱼胆中毒系食鱼胆而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毒,鱼胆中含胆汁毒素,能损害人体肝、肾,使其变性坏死.其中以青鱼、草鱼和鲤鱼的鱼胆中毒最多见.这种中毒的患者如果能尽早进行血液透析治疗,临床症状很快就会消失,而且对患者本身脏器的损害程度就越少.  相似文献   

16.
酵米面中毒病原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是该菌产生的水溶性毒黄素和米酵菌酸,此毒性物质与可污染酵米面和银耳等食品引起急性食物中毒,但对毒黄素诱变试验的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我们利用紫露草微核技术和动物微核试验对毒黄素的诱变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显示,尽管两种试验细胞各异,但都表现出较强的诱变作用,毒黄素对细胞的诱变作用在食品卫生的检测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萃取—分光光度法测定酵米面假单胞菌的毒黄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毒黄素是酵米面假单胞菌产生的一种毒素。在建立萃取—分光光度法测定毒黄素中对萃取条件进行了研究。菌培养液或中毒食物浸液以硫酸铵饱和,过滤,滤液调至pH2,以石油醚反萃取后弃去石油醚,再调至pH4,以氯仿萃取数次合并,将氯仿提取物于258nm±1nm测定。此法简便精确,可用于污染食物中毒黄素的定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本次食物中毒的原因及特点,为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现场调查和收集全部中毒病例的临床资料,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本次共发病9例,罹患率为75%,死亡2例。最短潜伏期约15h,最长潜伏期21h,中位数潜伏期16h。病例临床表现类似于椰毒假单胞酵米面亚种中毒特征。结论本次食物中毒可能为食用被椰毒假单胞酵米面亚种污染的霉变吊浆粑所致,开展"吊浆粑现做现吃,一次食完"的健教宣传是预防类似中毒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对象是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及其主要毒性代谢产物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BA)。现已证明,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及其毒素是我国酵米面、变质银耳及多种自制淀粉类发酵食品食物中毒的病原。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94年底,我国16个省共发生椰酵假单  相似文献   

20.
一起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调查报告承德市卫生防疫站高旭关键词酵米面,食品中毒酵米面又名“臭米面”,是我市几个县农村所喜欢的一种食品,常因贮存不当而发生食物中毒。1988年3月24日,我市隆化县排岔子村苏某一家4人和1位客人,就因食用了自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