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比较脐血单核细胞(CBMC)来源树突状细胞(DC)和成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来源DC在分化和成熟过程中表型的变化,以探讨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的原因.方法 将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和脂多糖(LPS)的不同组合对单核细胞来源DC进行刺激培养,利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DC表面CD11c、CD1a、CD80、CD86、CD40、MHC Ⅰ类和MHC Ⅱ类分子的表达.结果 CD11c阳性细胞和MHC Ⅰ类分子在CBMC来源DC和PBMC来源DC的表达率非常接近(P>0.05).CBMC来源的DC上CD40的表达率低于PBMC来源Dc[(34.80±7.77)%vs(54.37±9.57)%](P<0.01).经LPS诱导后,CBMC来源DC上CD80、CD86的表达率都明显低于PBMC来源DC[(3.72±1.63)%vs(7.82±0.81)%、(28.53±4.67)%vs(45.62±5.16)%](均P<0.01).CBMC来源DC上MHC Ⅱ类分子的相对荧光强度(RFI)均低于PBMC来源DC(P<0.01).结论 CBMC来源DC上MHC Ⅱ类分子及协同刺激分子的表达均明显低于PBMC来源DC,可能是造成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及脐带血移植时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创伤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诱导T细胞应答的能力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失血合并闭合性骨折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诱导异源T细胞应答能力的变化.方法:致伤后24h分离小鼠骨髓细胞,体外应用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诱导BMDC,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未成熟、成熟树突状细胞(DC)诱导异源T细胞的应答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BMDC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类分子(MHCⅡ)及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脂多糖(LPS)刺激的BMDC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2(IL-12)p40、IL-12p70以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结果:无论是否经过LPS诱导,创伤组小鼠BMDC介导的MLR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值(P〈0.05),创伤组小鼠BMDC在LPS刺激前后的CD40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0±1.0)%vs(22.0±3.5)%;(56.0±7.5)%vs(91.0±8.0)%,P〈0.01],但MHCⅡ、CD80和CD86表达在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创伤组小鼠BMDC在体外经LPS刺激24h后其IL-12p40、IL-12p70分泌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5.0±6.5)vs(78.0±6.8)ng/L;(9.0±1.0)vs(18.0±1.9)ng/L,P〈0.05],但创伤组小鼠BMDC分泌IL-10的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创伤小鼠BMDC诱导T细胞应答的能力降低,该变化可能与其共刺激分子CD40表达降低及IL-12分泌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细菌脂多糖 (LPS)对正常成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DC)表面分子表达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离正常人 (n=5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以 GM-CSF、IL-4联合诱生 DC,实验组在培养的第 2天加入LPS,正常对照组不加。于第 4、8天 FACS检测 DC表面分子 CD1a、CD14、CD83、CD80、HL A-DR的表达。同期检测 DC的增殖和刺激同种异体 T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 :经 LPS刺激后 ,正常人 DC早期、晚期表面分子 CD1a、CD83、CD80表达增高 ,CD14表达降低 (P<0 .0 5 )。DC数量的增加及刺激同种异体 T细胞能力明显增强。结论 :GM-SF、IL-4和 L PS联合刺激能促进正常人 DC的成熟和免疫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小鼠骨髓耐受性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经济的小鼠骨髓耐受性树突状细胞(DC)的培养方法,为进一步研究耐受性DC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运用打下基础。方法取小鼠的骨髓细胞作为DC的前体细胞,加入细胞因子rmGM—CSF和IL-4,分成磷酸酯多糖(LPS)-DC和单纯DC两组,前者在培养结束前18h加入LPS,后者不加;培养6d后收集疏松贴壁细胞进行形态、细胞表面标记以及免疫功能的鉴定。结果用此方法培养的细胞其表面CD11c的表达率超过76%,具有典型的DC形态。单纯组DC的细胞中度表达MHCⅡ类分子,低水平表达共刺激分子,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较弱;LPS—DC组细胞高水平表达MHCⅡ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能够诱导T细胞大量增殖。结论利用此法能在体外培养出大量的未成熟DC,具有耐受性.为其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对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DC)功能的影响。方法:将DC分为4组,即脂多糖( LPS)感染组、Mtb感染组、灭活Mtb感染组和正常细胞对照组。以LPS、Mtb及灭活的Mtb与小鼠骨髓来源的DC建立小鼠体外感染模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白细胞介素( IL)-6、IL-12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CD40、CD80和CD86的表达。结果:每只小鼠的股骨骨髓可扩增获得5×106~1×107个具有典型细胞形态的DC,纯度达85%以上;与对照组比较,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LPS、Mtb和灭活Mtb感染组均能促进DC表面分子的表达(P<0.01)。 Mtb感染组DC表面分子上调显著低于LPS感染组与灭活Mtb感染组(P<0.01);LPS、Mtb或灭活Mtb作用后,DC的IL-6、IL-12和肿瘤坏死因子-α分泌量显著增加(P<0.01),Mtb感染组DC的细胞因子分泌量显著低于LPS感染组与灭活Mtb感染组(P<0.01)。结论:Mtb活菌可干扰DC的细胞因子分泌,抑制DC成熟,从而削弱其抗原递呈的功能,影响抗原特异性细胞的免疫活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NF-κB寡核苷酸诱骗剂(NF-κB ODN Decoy)构建大鼠耐受性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并将其负载牛Ⅱ型胶原(BⅡC),对其成熟状态进行评价.方法:取SD大鼠脾脏单核细胞,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IL-4诱导其转化为DC后分成5组:单纯DC组、脂多糖(LPS) DC组、Decoy-DC组、LPS刺激Decoy-DC组、负载BⅡC-Decoy-DC组,对终细胞进行形态观察、评价活力、表型鉴定.结果:大多数大鼠脾脏来源DC呈CD80+和CD86-的表型特征,各组大鼠DC特异性标志OX-62表达率>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DC组比较,Decoy-DC组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均呈明显降低(P<0.05),经LPS刺激后DC细胞CD80及CD86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上调均不明显(P>0.05);BⅡC-Decoy-DC组DC细胞形态学与Decoy-DC组无明显差别,也同样呈CD80和CD86低表达.结论:用NF-κB ODN Decoy成功构建耐受性DC,此耐受性DC负载了特异性抗原BⅡC后表型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一种简单经济的小鼠骨髓耐受性树突状细胞(DC)的培养方法,为进一步研究耐受性DC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运用打下基础。方法 取小鼠的骨髓细胞作为DC的前体细胞,加入细胞因子rmGM-CSF和IL-4,分成磷酸酯多糖(LPS)-DC和单纯DC两组,前者在培养结束前18h加入LPS,后者不加;培养6d后收集疏松贴壁细胞进行形态、细胞表面标记以及免疫功能的鉴定。结果 用此方法培养的细胞其表面CD11c的表达率超过76%,具有典型的DC形态。单纯组DC的细胞中度表达MHCⅡ类分子,低水平表达共刺激分子,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较弱;LPS-DC组细胞高水平表达MHCII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能够诱导T细胞大量增殖。结论 利用此法能在体外培养出大量的未成熟DC,具有耐受性,为其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体外诱导、培养大鼠(Lewis大鼠)骨髓来源改良树突状细胞(DC),为进一步研究核苷酸圈套技术抗移植排斥反应作准备.方法 Lewis大鼠骨髓造血干细胞,体外经重组大鼠细胞因子GM-CSF、IL-4诱导成DC;核因子-κB(NF-κB)圈套寡核苷酸(NF-κB decoy ODN)用于阻止DC的成熟,降低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制备改良的DC;LPS用于刺激DC的成熟.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分子CD11c、CD80、CD86等的表达情况,分析DC的细胞特性.结果 体外GM-CSF和IL-4诱导的大鼠骨髓来源DC纯度高、数量丰富.NF-κB decoy ODN能明显降低DC表面分子(CD11c、CD80、CD86等)的表达,表现为非成熟状态;经LPS刺激仍能保持非成熟状态.结论 经NF-κB decoy ODN处理的大鼠骨髓来源DC,其状态稳定,低表达表面分子和共刺激分子,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DC疫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对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DC)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磁珠细胞分选方法分离小鼠脾脏DC,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纯度。应用U1026抑制ERK信号通路。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及细胞凋亡;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DC细胞因子的分泌。结果U1026处理组较对照组DC表面CD86(P<0.01)和CD40(P<0.05)的表达下调。脂多糖(LPS)+U1026组较LPS组DC表面CD80(P<0.01)和CD86(P<0.05)表达下调。对照组DC凋亡比例为(57.09±0.64)%,U1026处理组DC凋亡比例为(76.65±0.25)%,2组DC凋亡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分别为(78.22±5.71)、(47.75±0.77)、(57.72±2.34)mg·L-1,U1026处理组TNF-α、IL-6及TGF-β水平分别为(22.22±0.32)、(23.35±0.32)、(34.21±1.76)mg·L-1,2组各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ERK信号通路可调控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细胞凋亡及细胞因子的分泌。  相似文献   

10.
Wang KL  Guo L  Shi RF  Wang JL  Dong SH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5):3225-3228
目的 研究小鼠骨髓成熟树突状细胞(mDC)与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的生物免疫学特性.方法 体外诱导培养小鼠骨髓imDC,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获得mDC.用小鼠CD11c免疫磁珠纯化DC.电镜观察DC的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表面分子MHCⅡ、CD80、CD86的表达.用细胞增殖检测试剂(CCK-8)检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中DC刺激同种异基因T细胞的增殖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DC上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ELISA检测DC培养上清中的细胞因子表达.结果 电镜观察:imDC比mDC细胞突起少、短.胞质内有更多吞饮泡及溶酶体.FCM检测imDC上MHC-Ⅱ(27.2%)、CD80(27.6%)、CD86(29.5%)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mDC MHC-Ⅱ(97.7%)、CD80(97.2%)、CD86(96.4%).MLR中相同反应比例imDC刺激T细胞的增殖能力,1∶5(1.63±0.04),1∶10(1.50±0.08),1∶20(1.28±0.07),1∶40(1.19±0.04),显著低于mDC 1∶5(2.21±0.09),1∶10(1.92 ±0.02),1∶20(1.64±0.01),1∶40(1.45±0.06),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QPCR检测imDC上IL12p35(0.66±0.13)、IL12p40(0.57±0.10)、IFN-γ(0.74±0.08)mRNA相对表达量(mDC为对照)显著低于mDC(1.00±0.00,P<0.05),而TGF-β(1.35±0.09)显著高于mDC(1.00±0.00,P<0.05).ELISA法检测imDC分泌IL12p70(6 ±4)、IFN-γ(56±15)显著低于mDC IL12p70(120±22)、I FN-γ(90±15,P<0.05),而TGF-β(176±23)显著高于mDC TGF-β(55±18,P<0.05).结论 imDC低表达共刺激分子、MHC-Ⅱ和Th1类细胞因子,高表达TGF-β,不能活化T细胞,具有耐受原性.mDC高表达共刺激分子、MHC-Ⅱ和Th1类细胞因子,可激活初始T细胞,具有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中心静脉血和肘静脉血血气值与混合静脉血正常血气值的相关性。方法监测54名马拉松赛业余选手(活动组)赛前的动脉血、肘静脉血血气和30名无心肺疾患的术后病人(静息组)全麻拔管前动脉血、中心静脉血和肘静脉血血气。比较肘静脉血、中心静脉血血气值与混合静脉血正常血气值的相关性。结果 84名被测者动脉PO2和PaCO2均正常;肘静脉血PO2均值30.1 mmHg(1 mmHg=0.133 kPa)低于混合静脉血氧分压(P vO2)23%,低于中心静脉PO218%左右。结论混合静脉血、中心静脉血和肘静脉的血气三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无条件监测PvO2时可用中心静脉或肘静脉血气值作参考。  相似文献   

12.
肖瑞卿  蔡磊  林武存  赵树铭  杨占宇 《重庆医学》2007,36(24):2475-2476
目的通过分析肝移植手术各种成分血液的用量,更好地为临床保障供应所需各种成分血。方法对本院226例肝移植患者术中用成分血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血型分布:A型患者占36.28%,B型占25.22%,O型占30.53%,AB型占7.96%;用红细胞与血浆分别所占比例:A型用2000ml以上的占29.27%、21.95%,B型占33.33%、22.80%,0型占40.03%、42.03%,AB型占50%、38.89%。结论O型与AB型总体用血量比A型与B型多;应适当准备一定量的O型红细胞及AB型血浆,术前详细了解患者病情,适当合理准备各种成分血,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等。既可防止由于紧急情况造成的血液供给不足,又可避免术前血液储备过剩造成血液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13.
库血复温后有形成份、生化及血气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库血复温前后成份改变的对比观察与研究,为临床大量输入复温库血,更安全有效地抢救病人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方法。方法 将每个库血样本分为对照组和复温组。对两组血液在有形成份、生化及血气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复温后血液红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压积、Na^ 、Cl^-、Ca^2 、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血小板计数、K^ 、乳酸脱氢酶明显升高。血液pH、二氧化碳分压、剩余碱、缓冲碱、HCO3^-明显降低。结论 库血复温后,对血液有形成份、生化及血气的影响利多弊少,对大失血病人的急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对44例糖尿病患者7项指标检测结果表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可继发于血液流变学HR改变。其特征是全血粘度低切变速率伴纤维蛋白原及血浆粘度显著升高,显示以RBC聚集性增高为主。这是导致大血管病变的重要机理。同时全血粘度高切变速率升高,提示RBC变形能力降低,它影响毛细血管血流,导致微血管并发症。纤维蛋白在微血管沉积亦可引起微血管病变。血糖浓度与HR无相关性,血糖浓度高不直接引起HR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直接与间接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测值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3月~2012年2月住我科治疗的既要采血又要输液的患者共3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18例,对照组采用直接采血方法,观察组采用间接采血方法;比较两组受试者的血液标本与血常规检测值。结果间接采血组患者血红蛋白浓度及白细胞计数与直接采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间接采血组患者血小板计数高于直接采血组,血标本与抗凝剂混合时间长于直接采血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接采血方法不适用于血小板疾病患者的检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衡阳市临床用血ABO、Rh血型分布情况,以便更好的解决临床用血的供需平衡,提高无偿献血的组织效率。方法对用于临床的16050例无偿献血者的悬浮少白红细胞进行检测,汇总分析血型结果。结果血型分布中A型占34.70%,B型占21.74%,O型占35.58%,AB型占7.98%;Rh阴性占总数0.15%。结论通过了解本市用7:11~床的无偿献血血液ABO、Rh血型分布的特征,为制定血液的采集和供应方案以及稀有血型的调配方案提供理论参考,从而提高血液的临床利用率,减少血液浪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结果的差异。方法 同时采集 116例住院患者的静脉血和末梢血 ,用EDTA -K2 抗凝 ,用CELL DYN170 0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常规结果 ,所得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和相差分析 ,比较静脉血和末梢血的差异。另外选择 12例患者抽静脉血 46份 ,9例患者采末梢血 33份 ,每例患者在两周内均采 3~ 5份 ,对得到的静脉血和末梢血 8种参数结果的变异系数 (CV值 )进行统计学分析 ,比较其结果差异。结果 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结果显示 ,两组WBC、RBC、HGB、MCH、MCHC、PLT的均有明显差异 ;末梢血各参数的CV值大于静脉血。结论 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常规时 ,最好用EDTA -K2 抗凝的静脉血。  相似文献   

18.
592例心脑血栓患者饮酒量对血脂、血糖、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选取 5 92例心肌梗死或 (和 )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除外 )的男病人为研究对象 ,按照饮酒量的不同进行分组 ,观察了饮酒量对心脑血栓病患者血脂、血糖、血压的影响。结果 :未发现单纯少量饮酒的降TC、TG作用及升HDL作用。饮酒大量者TC有下降的趋势 ;单纯中大量饮酒可能使血糖降低 ,而合并吸烟则使这种作用消失 ;在有吸烟习惯的人中少量饮酒也增高血压 ,饮酒与吸烟结合起来的致高血压作用比较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007-2012年东莞市不同文化程度的无偿献血者的5项血液检测结果,了解无偿献血者血液感染情况,从中找出献血的主体人群,为招募低危献血者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无偿献血者资料(文化程度)及其血液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检测结果,分析两者间的关系。结果高中和初中文化程度的献血者,约占总体人群的66.35%(229 443/345 809)。不同文化程度的血液检测指标的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8.27,P0.05),以"大学本科及以上"及"不详"为低阳性率组,随着文化程度的降低,血液检测指标的阳性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结论重视血源招募工作,招募的对象集中在学历相对较高的人群,同时尽量组织动员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无偿献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肇庆市互助献血者与自愿无偿献血者的情况对比,分析互助献血在现阶段献血招募工作中的价值。方法依据2006-2012年肇庆市《全血献血登记表》和《单采血小板献血登记表》中登记的内容,用广东迈科网络血站信息系统,统计分析互助献血者和自愿无偿献血者年龄、人数、性别、献血频次、季节性分布、传染性指标检测结果,比较互助献血者与自愿无偿献血者献血的情况。结果 2006-2012年互助献血的人数呈逐步上升趋势,互助献血1 834人次,占总献血人次的0.84%,其中互助捐献单采血小板共计372人次,占总捐献单采血小板人次的5.37%。互助献血者和自愿无偿献血者的性别、文化程度、献血频次、月份、传染病指标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互助献血在现阶段可作为自愿无偿献血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