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餐饮业卫生投诉相关环境因素研究与空间描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颖  郭新彪  那娜  杨林生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2):2277-2280,2286
目的:将食品卫生数据采用流行病学以及环境卫生学方法进行处理,研究分析影响餐饮单位食品卫生投诉发生因素.方法:对青岛市重点城区14家街道办事处餐饮单位2002~2004年卫生投诉事件以及相关环境因素进行收集分析,分别建立3个信息数据库,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空间分布描述.使用NCSS Data统计软件对可能与餐饮单位食品卫生投诉事件发生相关的因素进行统计学研究,并在ARCVIEW3.2a软件中将各个街道办事处有关信息标记到电子地图上,直观地反映3年间不同区域餐饮单位食品卫生投诉的空间分布.结果:餐饮单位卫生管理状况、收入情况以及卫生设施配备与餐饮投诉发生明显相关;餐饮单位平均客流量以及区域流动人口数与单位卫生管理合格率明显相关.结论:餐饮业卫生投诉受相关环境因素影响,应用GIS可较为方便、直观地对不同区域餐饮业食品卫生状况以及环境因素进行分析描述.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疟疾流行地理信息系统预测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 建立江苏省疟疾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和疟疾流行GIS模型,对江苏省的疟疾流行区进行空间分析。方法 在ArcView3.0a软件中建立江苏省疟疾流行病学GIS数据库,从世界粮农组织的FAOCLIM气象资料库中提取出江苏省及其周边地区的气象数据,计算疟原虫生长发育累积度-日(TGDD),在Arc View3.0a软件支持下对TGDD进行空间分析。结果 获江苏省疟疾TGDD预测分布图,江苏省疟疾流行的程度由西向东逐渐减轻,并可分为3个地带;获江苏省14年疟疾平均发病率分布图,江苏省中部、西部地区疫情较重,江南太湖流域的苏、锡、常地区、南通及江苏北部边界少数县疫情较轻,其他地区的发病率介于两者之间,江苏省14年疟疾平均发病率分布图与江苏省疟疾TGDD预测分布图基本吻合。结论 基于TGDD的GIS预测模型可应用于江苏省疟疾流行的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 - 19)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两种传染病,为完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报道,比较分析两种传染病在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上的相似和不同之处。结果 两种传染病均是由β冠状病毒感染而引起的新型人类呼吸系统疾病,在全球多个国家出现,与SARS比较,COVID - 19传染源除了患者之外,隐性感染者也是COVID - 19的主要传染源。此外,COVID - 19的传染性更强,但病情严重程度不及SARS。结论 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保护易感人群是控制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手段。结合SARS疫情的防控经验,完善疫情信息监测、提高病毒检测技术及加强联防联控是优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陕西省SARS监测与控制决策信息系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构建陕西省SARS监测与控制决策信息系统,为SARS的防制决策提供支持信息系统平台。方法以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平台SuperMap Objects为开发工具,运用Delphi 7.0语言和GIS技术建立陕西省SARS监测与控制决策信息系统。结果该系统主要包括SARS信息实时采集、监测,相关信息管理,疫情的实时发布、分析、辅助决策和监控等功能。结论流行病学理论与GIS技术有机结合,构建科学、高效的信息系统,为SARS疫情的监测、防治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和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运用RS/GIS技术探索性研究影响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广西)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流行的环境因素,为广西乙脑的区域性生态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4年广西各市县乙脑的病例数据、人口数、归一化植被指数、地表温度、土地利用类型和高程等资料,利用反距离加权插值和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生态因素与乙脑发病率的关系.结果 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归一化植被指数、平均高程、林地构成比与乙脑发病率存在正相关关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0.05);而地表温度、耕地面积构成比、建筑用地构成比与乙脑的发病率存在负相关关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0.05);尚不能认为草地构成比、水域构成比和未利用土地构成比与乙脑的发生有关.反距离加权插值图显示乙脑发病率与环境因素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分布一致性.结论 广西乙脑流行的空间格局与多种环境因素有关.通过RS/GIS技术可以提取和分析乙脑相关的环境因素,进而实现乙脑的生态监测,这是对乙脑流行趋势进行早期预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青岛市餐馆食物中毒危险因素研究与空间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食品卫生数据采用流行病学及环境卫生学方法处理,研究分析影响餐馆食物中毒发生因素。[方法]收集分析青岛市重点城区14家街道餐馆2002—2004年食物中毒事件及相关环境因素,建立3个数据库,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空间分布描述。用NCSS Data软件对食物中毒相关因素进行研究,用ARCVIEW 3.2a软件将各街道有关信息标记到电子地图上,直观反映3年间不同区域餐馆食物中毒发生的空间分布。[结果]气温、湿度及日照时数是影响食物中毒发生的重要因素。[结论]餐饮业食物中毒受气候环境因素影响。应用GIS可较方便直观地对不同区域食品卫生以及环境因素进行分析描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将二次开发技术研制的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用于登革热个案调查资料管理,提高对调查表中地理信息的应用,为登革热的防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利用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院流行病教研室研制的"基于GIS技术的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分析系统"对广州越秀区2006-2007年46例登革热个案调查信息进行管理。结果 "基于GIS技术的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分析系统"具有地理信息处理功能和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管理,能够完成对登革热个案调查资料的管理工作。结论应用具有GIS功能的信息系统可以有效提高对登革热个案调查表信息的管理水平,促进对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2003年SARS疫情的多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采用多维可视化分析研究北京市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的扩散过程。方法以北京市SARS疫情数据,结合北京市地理信息系统,基于数据驱动和模型驱动的理论和技术,利用热点分析、空间过程分析和因子识别等数据探索分析方法,根据传染病的多维传播特性,同时利用遗传规划和模拟退火相结合的算法对易感-感染-移出(SIR)模型求解,从模型直接求取SARS流行病学参数。结果SARS密切接触者在城市内部呈现出大尺度上沿交通线聚集和在小尺度上随机分布态势;在不同发展阶段,北京市SARS发病趋势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和扩散变化特征;地理位置、人口以及医院和医生数量是SARS空间传播的重要影响因子;通过对SIR模型直接求解,反演传染病参数,对SARS确诊病例数可进行早期预报性分析。结论对SARS密切接触者的集聚探测揭示了北京市人群存在两个空间尺度上的流动接触过程,为人-人接触性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制定提供重要依据;多个环境和人文因子对SARS传播起作用,其统计显著性随时间变化;有效的算法可以对SIR直接求解,使其可以用于传染病参数反演和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遥感(RS)技术建立湖北省钟祥地区血吸虫病相关数据库的地理分布图,并对疾病的分布现状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后的发展趋势进行纵向分析。方法收集钟祥地区近30年的血吸虫病流行病学数据及相关的气象、水文数据,通过构建遥感图像分类的神经网络及网络训练,建立相应的GIS数据库及显示图像。结果完成钟祥地区及周边区域血吸虫病流行的GIS数据库及1幅钟祥地区疫情图,依据图像计算,有螺面积(公顷,hm^2)分别为4.4、8.2、24、130.4、8.13,11753。结论GIS和RS技术制作的图像清晰、简明、直观,支持复杂的空间和属性查询,便于血吸虫病资料的保存与分析,为相关区域血吸虫病防治信息的现代化管理提供新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深入探讨江苏省各县(市)2003~2009年伤寒、副伤寒疫情空间流行规律,根据地理信息及发病人数建立预测模型,为伤寒、副伤寒预防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建立江苏省各县(市)2003~2009年伤寒、副伤寒疫情数据库,绘制历年疫情分布图,对发病人数进行趋势面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应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空间回归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1.
We applied cartographic and geostatistical methods in analyzing the patterns of disease spread during the 2003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outbreak in Hong Kong u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echnology. We analyzed an integrated database that contained clinical and personal details on all 1,755 patients confirmed to have SARS from 15 February to 22 June 2003. Elementary mapping of disease occurrences in space and time simultaneously revealed the geographic extent of spread throughout the territory. Statistical surfaces created by the kernel method confirmed that SARS cases were highly clustered and identified distinct disease "hot spots." Contextual analysis of mean and standard deviation of different density classes indicated that the period from day 1 (18 February) through day 16 (6 March) was the prodrome of the epidemic, whereas days 86 (15 May) to 106 (4 June) marked the declining phase of the outbreak. Origin-and-destination plots showed the directional bias and radius of spread of superspreading events. Integration of GIS technology into routine field epidemiologic surveillance can offer a real-time quantitative method for identifying and tracking the geospatial spread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s our experience with SARS has demonstrated.  相似文献   

12.
Meng B  Wang J  Liu J  Wu J  Zhong E 《Public health》2005,119(12):1080-1087
OBJECTIVES: To measure the spatial contagion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in Beijing and to test the different epidemic factors of the spread of SARS in different periods. METHODS: A join-count spatial statistic study was conducted and the given hypothetical processes of the spread of SARS in Beijing were tested using various definitions of 'joins'. RESULTS: The spatial statistics showed that of the six diffusion processes, the highest negative autocorrelation occurred in the doctor-number model (M-5) and the lowest negative autocorrelation was found in the population-amount model (M-3).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in the whole 29-day research period, about hour or more days experienced a significant degree of contagion. CONCLUSIONS: Spatial analysis is helpful in understanding the spatial diffusion process of an epidemic. The geographical relationships were important during the early phase of the SARS epidemic in Beijing. The statistic based on the number of doctors was significant and more informative than that of the number of hospitals. It reveals that doctors were important in the spread of SARS in Beijing, and hospitals were not as important as doctors in the contagion period. People are the key to the spread of SARS, but the population density wa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e population size, although they were both important throughout the whole period.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全面构建公共卫生信息网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系统的角度出发 ,反思了SARS后我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方略对山西省全面构建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做了系统构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分析中国大陆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探讨疫情发生的相关环境因素。方法收集中国2004年1、2月份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资料建立数据库,在ArcGIS 8.3软件中与省级、县级行政区划数字地图建立关联,对禽流感疫情的分布进行空间聚类分析、空间统计分析和追踪分析;收集中国气象资料、植被遥感影像及候鸟迁移数据,分析禽流感疫情发生的相关环境因素。结果空间聚类分析显示中国大陆2004年1、2月份禽流感高发区聚集在圆心为东经113.261°、北纬23.119°、半径为1090.52 km的区域内(RR=2.646,P=0.001);空间统计分析显示中国大陆禽流感疫情大都发生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会城市及周边地区,并主要分布于一级河流、湖泊周边及沿海区域;环境因素分析显示禽流感疫情发生的当天气温较低、相对湿度和平均气压较高,疫区与中国东、中部候鸟迁徙区的联系密切,疫区1—2月份平均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为0 36±0.11。结论中国大陆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空间分布为非随机分布,且具有明显的地域聚集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武汉市大学生对SARS的认知、行为、态度及心理变化,探索大学生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反应能力,为今后在大学生中进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在国家每天公布SARS疫情后的第2周初和第3周末,先后2次对武汉市1 090名大学生进行有关SARS认知、态度、行为和心理状况等问卷调查.结果 97.9%的大学生关注SARS,对SARS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了解程度较高.97.5%的学生采取了预防措施,91.9%的学生因SARS而取消了旅游计划;87.1%的学生表现出战胜SARS的信心,但具有恐惧心理的占12.5%.从前后2次调查结果比较来看,在国家每天公布疫情后第3周末,大学生的关注程度和认知程度明显高于第2周初(P<0.05).在第3周末,虽然还有8.1%的大学生感到恐惧,但显著低于第2周初(P<0.05);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宣传教育对大学生SARS认知水平的提高和抗击SARS心理承受能力的增强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深圳市抗击"非典"实施策略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深圳市SARS流行控制应急实施策略及其效果,揭示深圳防控SARS的成效与经验。方法 收集深圳市SARS预防控制及治疗等有关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和社会医学分析。结果 深圳市防治非典成效显,发病率(0.76/10万)、病死率低(1.8%)、治愈率高(86.9%),医务人员零感染;快速建立启动应急机制,科学判断,果断决策,快速隔离病人筛选有效救治方案,医务人员预防服药,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控制疫情蔓延。结论 深圳市控制SARS是成功的,为今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医院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的质量管理. 方法通过对非典之后400余例医院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病例的分析,找出影响网络直报工作质量的因素. 结果诊断标准、报告时限和疫源地址是影响网络直报质量的主要因素. 结论加强对医院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的诊断标准、报告时限、以及疫源地址等重要环节的质量管理才能提高疫情报告工作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SARS的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对自SARS发生以来的有关文献资料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全球SARS发生发展的过程和流行概况、流行环节、分布特征以及影响SARS流行的因素。对SARS潜伏期、传染性、超级传播现象、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及“三间”分布特征进行了重点阐述。对SARS病人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也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map risk of exposure to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in an urban area and assess the ability of traditional interventions to control dispersion of the disease. METHODS: Data on the Beijing SARS epidemic were used to map spatial clusters of identified contacts and to estimate transmission of SARS using a model with a time-dependent transmission rate. RESULTS: The estimated transmission rate decreased dramatically from 20 to 30 April 2003. The total number of cases in the epidemic in Beijing was estimated to be 2521.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revealed that risk-exposures were widespread, but clustered in a pattern that is distinctly related to the Beijing urban ring roads. CONCLUSION: Traditional control measures can be very effective at reducing transmission of SARS. Spatial patterns of risk-exposures can inform disease surveillance, prediction and control by identifying spatial target areas on which interventions should be focu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