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小肝癌临床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总结了42例直径≤5cm肝细胞性肝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表明:术前AFP水平、肿瘤包膜形成、肿瘤肉眼形态学、肿瘤细胞分级是影响术后复发与预后的主要因素。从而作者提出小肝癌的外科治疗原则,并对AFP在肝癌发生及术后复发中的意义作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肝癌切除术后甲胎蛋白异质体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同步观察了26例肝癌患者在肿瘤切除术后初期血清AFP和AFP异质体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7例血清AFP异质体随血清AFP转阴而消失,6个月内无1例复发;3例AFP虽未能转阴,但AFP异质体含量明显下降,6个月内亦无1例复发;6例血清AFP含量下降,AFP异质体含量相对恒定,其中4例6个月内复发。我们初步认为,肝癌切除术后在观察AFP含量变化的同时,比较AFP异质体的变化,似能更真实地反映病情。  相似文献   

3.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研究肝癌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肝癌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方法对肝癌术后复发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筛选。结果:选出了有统计学意义的肝癌预后影响因素。其中单因素分析选出18项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选出9项:术前是否接受碘油栓塞(TAE)治疗、B超示门脉癌栓、切缘与肿瘤的距离、肿瘤生长方式、TNM分期、术后AFP水平、术后远处器官转移、术后行TAE治疗和术后免疫中药治疗。结论:该9项影响因素可作为判断肝癌术后复发的重要指标。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用于肝癌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效果理想,可为临床判断肝癌预后提供科学客观的数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4.
AFP在肝细胞性肝癌手术前后对NK细胞活性的影响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37例肝细胞性肝癌患者手术前、后NK细胞活性进行动态观察。结果表明,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的NK细胞活性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AFP阳性者低于AFP阴性者(P<0.01)。术后他们的NK细胞活性进一步降低,且AFP阳性者恢复较慢。提示AFP对NK细胞活性有抑制作用,对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特别是AFP阳性者),迅速提高术后机体NK细胞活性将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在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无水酒精注射治疗术后复发的原发性小肝癌14例。经针吸细胞学检查、B趋和AFP监测,表明经皮肝穿无水酒精注射术治疗复发的小肝癌,可使瘤体缩小、AFP下降,肝功影响小,疗效确切。随访结果,死亡3例,健在11例。  相似文献   

6.
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后:Ⅱ期切除的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晚期肝癌经皮穿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为提高术后生存期,提供Ⅱ期切除术最佳指征。方法收集62例中期肝癌经TAE后Ⅱ期手术切除完整随访资料,分为未复发组、复发组、以术前TAE次数,间隔时间、AFP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中晚期肝癌经皮穿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E)后,为提高术后生存期,提供Ⅱ期切除术最佳指征。方法收集62例中晚期肝癌经TAE后Ⅱ期手术切除完整随访资料,分为未复发组(A)、复发组(B)、以术前TAE次数、间隔时间、AFP变化、肝硬化程度、术前CT检查影像学改变、术后病理标本资料,采用相应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术后生存率明显优于B组,A组病人对TAE反应、肿瘤大小和肝内子结节数等均优于B组。结论TAE后肝肿瘤内碘化油沉积良好,肿瘤缩小达1/4~1/2以上,肝内无播散灶的病人Ⅱ期切除后复发率低,生存率高  相似文献   

8.
^131碘标记人AFP—R—LCAMcAb对原发性肝癌的放射免疫显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抗人小扁豆凝集素结合型甲胎蛋白异质体单克隆抗体对原发性肝癌细胞的特异性亲和力及放射免疫显像。应用^131I标记的AFP-R-LCAMcAb对11例AFP阳性肝癌患中有9例肿瘤区显像,而6例AFP阴性肝癌及4例肝炎后肝硬化患无1例出现肝肿瘤区及肝内局部显像。  相似文献   

9.
对正常人、良恶性肝病及肝脏以外恶性肿瘤、糖尿病、孕妇等338例临床样本的血清α-L-岩藻糖苷酶(AFU)的测定结果显示:原发性肝癌(PHC)组AFU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其它各组(F=11.6983,P<0.01);在PHC组甲胎蛋白(AFP)阳性或阴性病例中,与AFU阳性率无相关性(X2=2.72,P>0.05),提示AFU与AFP一样,对PHC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尤其对AFP阴性或低滴度阳性的PHC意义更大。此外,AFU与AFP联合检测,可提高PHC的检出率;AFU还可对PHC的临床疗效作出评估。  相似文献   

10.
肝细胞癌患者血液AFP mRNA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患者血液甲胎蛋白(AFP)mrRN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取93例肝癌患者,15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2例慢性肝炎患者及10例健康人静脉血各5ml,应用巢式RT-PCR检测其周围静脉血中AFPmFNA。结果:在50个肝癌血标本中检测到AFPmRNA(53.8%),而对照组中未检测到1例。AFPmRNA检出率与肝癌分期、血清AFP浓度、肝内转移、门静脉癌栓、肿瘤大小及远处转移有明显  相似文献   

11.
用nested RT-PCR法检测肝癌患者外周血癌细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寻求一种高灵敏的检测肝癌患者外周血中癌细胞的方法。方法:采用nestedRT-PCR法检测外周血中的肝癌细胞。结果:能从2ml人外周静脉血中检测到10个左右肝癌细胞表达的人甲胎蛋白mRNA。结论:此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作为一种理想的临床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肿瘤标记物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AFP、CEA、CA-50对肝癌的诊断价值以及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对42例肝癌患者、30例良性肝病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联合检测TSGF(比色法)、AFP、CEA、CA-50(均用放免法),并进行比较。结果肝癌患者与正常对照者的TSGF、AFP、CEA、CA-50水平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4项指标对肝癌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61.6%,69.0%,33.3%,23.8%,特异度分别为86.5%,83.3%,89.6%,90.4%;4项指标联合检测对肝癌诊断的敏感度可提高到91.2%,尤其对胆管细胞癌诊断有利。结论TSGF是一种敏感的肝癌标记物,TSGF,AFP,CEA,CA-504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肝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L3)及其比值对原发性肝癌(HCC)和肝硬化的鉴别诊断价值及诊断界值。方法应用AFP-L3快速分离微量离心柱分离40例HCC患者和65例肝硬化患者的AFP-L3,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夹心法检测血清AFP水平,计算AFP-L3比值,即AFP-L3绝对值占血清AFP总量的百分比。结果HCC患者AFP-L3比值大于肝硬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433,P=0.000);AFP-L3比值诊断HC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16;AFP-L3比值≥15%时诊断HC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之和最大,为177.1%。结论 AFP-L3比值对HCC的诊断效能优于AFP和AFP-L3,对肝硬化和HCC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若干肿瘤标志物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AFP、TPA、TPS、CA199和CEA对原发性肝癌(PH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85例PHC、19例肝转移癌、35例肝硬化、22例慢性肝炎患者和50例健康查体者血清AFP、TPA、TPS、CA199和CEA水平,并应用ROC曲线分析各项标志物对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AFP对PHC的诊断价值最高;TPA、TPS和CA199在PHC和肝转移癌患者血清中均有高水平表达;CEA对PHC无诊断价值,但对肝转移癌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AFP联合检测TPA、TPS或CA199可以提高PHC的诊断敏感性,但特异性有所下降。结论:AFP联合CEA可以用于PHC与肝转移癌的鉴别,联合TPA或TPS有助于早期发现PHC的远处转移,联合TPS和CA199适合于无明显症状的门诊患者和PHC高危人群的筛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IL-27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ELISA法检测52例肝癌患者(肝癌组)与62例非肝癌患者(对照组)血清IL-27细胞因子水平,运用ROC统计学分析比较其与甲胎蛋白(AFP)诊断肝癌的诊断效能,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IL-27和AFP两者联合诊断的模型预测肝癌。结果肝癌患者的IL-27浓度[(364.19±177.55)pg/m1]高于对照组[(255.494±94.33)pg/ml,P<0.01];ROC分析IL-27和AFP判断肝癌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4和0.818,两者对诊断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逐步回归得出的AFP和IL-27回归模型预测值(PRE),判断肝癌的ROC曲线下面积0.901、敏感度84.8%、特异度96.7%较两指标单独诊断时明显提高。结论本研究获得AFP和IL-27的诊断模型,可用于对肝癌的联合诊断。  相似文献   

16.
酪酪肽对荷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酪酪肽(PYY)对荷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用含1×107/ml的HepG2人肝癌细胞悬液0.2 ml打人裸鼠皮下,待其长出的肿瘤直径约1cm时将瘤块取出,在无菌PBS液中剪成大小1 min×1 mm×1mm的小块,用组织插块法制作裸鼠皮下肝癌模型.选取成瘤的32只裸鼠平均分为4组:PYY大、小剂量组,阳性对照组给与腹腔注射氟尿苷,阴性对照组给与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实验过程中观察裸鼠的一般情况.结果 PYY大、小剂量组在肿瘤体积、血清AFP、瘤重及瘤组织cAMP中均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 PYY可以抑制裸鼠肝癌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肝癌细胞内cAMP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谷氨酰转肽酶(GGT)和甲胎蛋白(AFP)的变化。方法应用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治疗6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前后测定血清中GGT和AFP的水平。结果未转移组治疗前后,GGT和AFP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恶化组,治疗前后GGT和AFP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测定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的GGT和AFP对于评价TACE的效果和估计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多电极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对患者血清IL-8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电极射频消融(RFA)治疗原发性肝癌对患者血清IL-8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在RFA治疗前、治疗后10d、30d血清IL-8的水平。结果:B超及CT复查显示:术后10d70%的患者肿瘤体积缩小在20%以上;术后30d,80%的患者肿瘤体积缩小在30%以上;30d血清AFP值下降者占50%。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IL-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RFA治疗原发性肝癌对患者血清IL-8的水平无明显影响,肿瘤可能不是导致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IL-8水平明显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报告使用碘油抗癌乳剂治疗中晚期肝癌103例,均经X线,肝扫描,B超,CT或活检确诊。结果:80%以上疼痛减轻;17例肿块缩小,肿块平均最大直径由9.3cm缩小至7.8cm;AFP下降33例;存活3-4个月者41例,随访健存5个月者至1年者15例,2年5个月1例,显示弥漫型,炎症型癌肿患者治疗效果欠佳,并对本法作用机理及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动态检测大鼠肝癌模型造模各阶段血清中AFP-L3、HSP70和AFP水平的变化,对其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做综合评价。方法:SD大鼠CCl4橄榄油溶液腹壁皮下注射,食用白酒溶液代替饮用水,建立大鼠肝硬化基础上的肝癌模型。从造模第6周起,每2周心脏采血1次,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AFP-L3、HSP70和AFP水平,并取部分肝组织行病理学检验造模进度。结果:造模第8周发生肝硬化,第10周发生不典型增生及早期肝癌结节。AFP-L3和HSP70在造模第10周即显著升高,其阳性率分别为60%和70%,两者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90%,HSP70在肝硬化阶段也有升高,AFP-L3没有显著变化。AFP水平在造模第12周才有显著升高,阳性率为60%,肝硬化阶段也略有升高,肝癌早期无显著变化。AFP-L3/AFP比值在造模第10周即显著升高(35.5%),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70%和100%。结论:成功建立了大鼠肝硬化基础上的肝癌模型,传统指标AFP对极早期的肝癌不敏感,特异性不高,而AFP-L3和HSP70均较AFP敏感,两者联合可提高检测的敏感性,AFP-L3和AFP-L3/AFP比值均较AFP特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