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以特定脑电双频指数(BIS)作为麻醉终点指标,丙泊酚为主要麻醉药物,对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在心脏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麻醉中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并试图探索出安全的麻醉方案,以指导临床。方法 选择30例40~60岁ASA Ⅱ~Ⅲ级择期CABG患者。麻醉诱导及维持均采用TCI丙泊酚,维持目标BIS在45~55。分别在气管插管前、手术切皮前和关胸前辅助给予芬太尼3~7μg/kg。观察目标BIS下丙泊酚浓度、血液动力学变化、血管活性药的应用,并测定血浆儿茶酚胺水平。结果 目标BIS下TCI丙泊酚血浆浓度麻醉诱导为1.6μg/ml,心肺转流(CPB)前为2.0~2.4μg/ml,CPB期间为2.2μg/ml,CPB后为2.3μg/ml。诱导期间30%患者需要少量山莨菪碱和去氧肾上腺素。CPB前及CPB中有55%患者应用尼卡地平。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在CPB结束时达峰值,手术结束时回落,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丙泊酚TCI技术可以安全用于CABG麻醉诱导和维持,该方法可以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同时维持平稳的血液动力学。  相似文献   

2.
复合咪唑安定对丙泊酚靶控输注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靶控输注(TCI)丙泊酚麻醉诱导中,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为50时,复合咪唑安定对丙泊酚靶浓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40例ASA Ⅰ或Ⅱ级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随机均分为丙泊酚(P)组和丙泊酚复合咪唑安定(M)组,记录BIS值降至50时的丙泊酚血浆及效应室靶浓度及病人诱导前、BIS值降至50时(诱导后)及气管插管即刻的HR和MAP.结果 当BIS值降至50时,M组丙泊酚的血浆及效应室靶浓度及用量均明显低于P组(P<0.05或P<0.01);两组病人诱导后的MAP均较诱导前明显降低(P<0.01),P组诱导后、气管插管即刻的HR较诱导前明显减慢(P<0.05或P<0.01)且明显慢于M组(P<0.05).结论 以BIS值降至50为指标.TCI丙泊酚诱导时复合咪唑安定可明显降低丙泊酚的血浆及效应室靶浓度;可减轻丙泊酚诱导所致HR减慢,但不能减轻丙泊酚诱导所致血压下降;对插管时血流动力学影响两者相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反馈靶控输注(TCI)和病人自控镇静(PCS)在硬膜外麻醉下择期手术病人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50例ASAⅠ~Ⅱ级、年龄18~70岁的妇科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成T组(TCI)和P组(PCS),每组25例。硬膜外穿刺成功后,使麻醉平面维持在T6以下,同时连接TCI系统和PCS系统并设置参数。切皮前5min开始系统给药,手术结束前5min停止给药,持续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频谱边界频率(SEF)、高频(HF)、低频(LF)的变化,并评定镇静深度(OAA/S评分法)。术毕记录丙泊酚的总用量及按压次数、苏醒时间和手术医师的满意度评分。结果 P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T组(P<0.01),而各时间点MAP、BIS、SEF、HF、LF、LF/HF、HRV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人及手术医师的满意度一致(P>0.05)。结论 PCS和反馈TCI是两种安全有效的镇静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对丙泊酚靶控输注的影响并探讨给药方式的合理调整。方法28例全麻患者按术中预计出血量分为对照组(预计出血量≤500ml)及稀释组(预计出血量>500ml),每组14例。两组均实施丙泊酚靶控输注并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于50左右。诱导后稀释组行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分别于采血前、采血后10、30、60min、停药前及苏醒时测定丙泊酚血浆药物浓度、游离药物浓度及血浆白蛋白浓度,并记录各时点靶控浓度及苏醒时间。结果血液稀释后即刻丙泊酚血浆浓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并一直持续至苏醒时(P<0.01)。两组间丙泊酚游离药物浓度无显著性差异。血液稀释组在稀释后靶控浓度逐渐降低,苏醒时间明显延长(P<0.05),量效关系也发生改变。血浆蛋白浓度与丙泊酚游离药物百分比显著负相关。结论等容量血液稀释明显降低丙泊酚血浆浓度,但对麻醉深度影响并不显著,无须立即调整用药。在较长时间输注时应逐步降低靶控浓度并提早停药以免苏醒延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非等容性血液稀释对靶控输注(TCI)丙泊酚镇静深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肝癌切除术患者4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血液稀释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患者于气管插管完成后开始经桡动脉采血,采血量为血容量的10%。采血完毕后快速静注琥珀酰明胶溶液扩容,有效扩容量为采血量的2倍。于手术结束或Hct<25%时回输自体血,如回输后测得的Hct仍<25%时,则考虑输异体血。术中丙泊酚TCI浓度维持在3μg/ml,间断追加维库溴铵和芬太尼维持肌松和镇痛;B组不采血。分别记录诱导前、诱导后、稀释后、术毕的MAP、HR、Hb和Hct及诱导前、诱导后、稀释后BIS值。结果与诱导前比较,诱导后两组患者MAP明显下降、HR明显减慢(P<0.05);而Hb、H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诱导后比较,稀释后A组患者Hb、Hct和BIS值明显下降(P<0.05)。结论急性非等容性血液稀释能加深丙泊酚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6.
张睛  岳云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4(12):1028-1030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TCI)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的相互关系及对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全身麻醉患者100例,根据丙泊酚不同血浆靶浓度随机均分为五组:P1.5组,1.5μg/ml;P2组,2μg/ml;P2.5组,2.5μg/ml;P3组,3μg/ml;P3.5组,3.5μg/ml。待血浆浓度和效应室浓度达到平衡后TCI雷米芬太尼,以血浆浓度0ng/ml为起点,每30秒增加0.3ng/ml,直至患者意识消失及对疼痛刺激(50Hz,80mA,0.25ms强直刺激)无体动反应。记录患者在不同丙泊酚血药浓度下意识消失时和对疼痛刺激无反应时雷米芬太尼的血浆浓度(Cp)和效应室浓度(EC)。结果意识消失时雷米芬太尼Cp50从P1.5组至P3.5组分别为5.0、3.0、2.1、1.2、0ng/ml;疼痛刺激无反应时雷米芬太尼Cp50从P1.5组至P3.5组分别为5.4、4.3、3.9、3.5、3.0ng/ml;疼痛刺激无反应时与意识消失时BIS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IS值变化与丙泊酚血药浓度呈反比关系,雷米芬太尼对BIS值影响不大。BIS值50~60可以作为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时监测意识消失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腹腔镜手术中不同靶浓度瑞芬太尼对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 选择腹腔镜手术患者86例,男23例,女63例,年龄18~60岁,BMI 18~25 kg/m2,ASA 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诱导及维持瑞芬太尼靶浓度2 ng/ml组(A组,n=28)、4 ng/ml组(B组,n=29)和6 ng/ml组(C组,n=29)。三组诱导时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均为4 μg/ml,当BIS降至75时开启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设定BIS目标值40~50。计算执行误差绝对中位数(MDAPE)、摆动度(Wobble)、总体分数(GS)、BIS优良时间占比。记录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闭环期间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及术后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与C组比较,A、B组GS明显升高(P<0.05),BIS优良时间占比明显降低(P<0.05),B组MDAPE明显升高(P<0.05),A组Wobble明显升高(P<0.05)。与A组比较,B、C组丙泊酚靶浓度明显降低(P<0.05)。三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均未发生呼吸抑制。
结论 腹腔镜手术患者复合6 ng/ml靶浓度的瑞芬太尼时,丙泊酚BIS闭环系统稳定性最佳,且能维持良好的麻醉深度,血流动力学更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BIS-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注射泵闭环丙泊酚TCI对妇科腔镜手术患者丙泊酚的节约效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纳入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妇科腔镜手术的患者40例,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表分组分为闭环组和开环组,每组20例.闭环组采用BIS监测闭环丙泊酚TCI维持全身麻醉,开环组采用BIS监测下人工调整丙泊酚TCI血浆效应浓度2~5 mg/L维持全身麻醉,BIS目标值50±5;瑞芬太尼血浆效应浓度4μg/L TCI.记录两组在入室后5 min(T0)、诱导后气管插管前(T1)、插管后1 min(T2)、插管后5 min(T3)、手术切皮时(T4)、切皮后30 min(T5)、缝皮(T6)、手术结束(T7)、意识恢复(T8)、拔管即刻(T9)及拔管后5 min(T10)等时点MAP、HR、BIS值的变化,同时记录两组患者诱导及维持丙泊酚用药量、苏醒时间及进入PACU时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及Ramsay镇静评分. 结果 术中维持丙泊酚剂量闭环组[(6.2±1.4) mg· kg-1·h-1]较开环组[(6.9±1.0)mg·kg-1·h-1]降低了10%,两组各时点MAP、HR、BI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闭环组切皮时MAP、HR、BIS波动明显小于开环组(P<0.05).两组患者苏醒时间、NRS及Ramsay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BIS-TCI注射泵闭环丙泊酚TCI与常规BIS监测下开环丙泊酚TCI可同样安全地应用于临床,可对患者个体化合理给予全身麻醉药物,并可部分降低术中丙泊酚使用剂量,降低麻醉后手术前的循环波动.同时,避免麻醉医师手动调控TCI靶控血浆浓度,极大地降低了麻醉医师的工作量,并使围麻醉期更加平稳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反馈调控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在小儿先心病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择期先心病心内直视手术30例,随机均分为BIS反馈调控丙泊酚TCI组(A组)和丙泊酚持续泵入组(B组),比较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术中知晓、血管活性药以及丙泊酚使用剂量.结果 A组血管活性药和丙泊酚用量明显低于B组(P<0.05或P<0.01).两组间术中血流动力学和术中知晓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先心病心内直视手术中,BIS反馈调控丙泊酚TCI可降低血管活性药和丙泊酚用量.  相似文献   

10.
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对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靶浓度的雷米芬太尼对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行全麻手术的病人随机分成R0、R2、R4、R6四组,每组15例。病人进入手术室静卧5min取得基础数据后,给予血浆靶浓度为3μg/ml的丙泊酚,5min后依分组情况分别给予血浆靶浓度为0、2、4、6ng/ml的雷米芬太尼,3min后行气管插管,并记录数据至气管插管后5min。所有病人均未给予术前药,病人意识消失后给予0.1mg/kg的维库溴铵,研究中应用辅助或机械通气以维持PET CO2在35~45mmHg。记录每分钟的MAP、HR、BIS,并将病人人室后(T0)、给雷米芬太尼前(T1)、气管插管前(T2)及气管插管后5min内的最大值(T3)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6ng/ml的雷米芬太尼对BIS没有影响。R2组病人气管插管后存在插管反应,BIS明显升高,BIS变化趋势与MAP、HR变化趋势相一致。结论雷米芬太尼对BIS没有影响。BIS可以用来指导丙泊酚的用量,4ng/ml的雷米芬太尼是较佳的气管插管剂量。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评价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作为丙泊酚靶控输注的反馈控制变量用于硬膜外麻醉下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病人镇静的效果. 方法 60例择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反馈靶控输注组(FTCI,n=30)和靶控输注组(TCI,n=30).丙泊酚的血浆靶控浓度均设定为2 mg/L,TCI组整个手术期维持不变,FTCI组BIS作为控制变量设定在70.记录并比较两组BIS值、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丙泊酚的单位标准化剂量、定向力恢复时间、术中的遗忘程度和满意度. 结果 FTCI及TCI组BIS最高值分别为76.1±6.4、86.0±8.6,最低值分别为69.0±4.5、60.9±11.8,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t = -5.058,-3.513;P=0.000);平均动脉压的最高值分别为(90.9±14.2)、(100.4±11.6)mm Hg,最低值分别为(74.2±12.5)、(63.8±13.8) mm Hg,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t=-2.838,-3.059;P=0.006,0.003);定向力恢复时间分别为(440.8±141.0)s、(576.4±120.5)s,两组也有统计学差异(t=-4.004,P=0.000);FTCI组丙泊酚总剂量明显低于TCI输注组[分别为(510.48±82.75)mg与(620.65±76.79)mg,t =-5.345,P=0.000],单位标准化剂量亦较低[分别为(5.08±1.26)mg和(6.02±0.86)mg,t =-3.375,P=0.001];两组术中的遗忘程度、满意度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BIS作为丙泊酚镇静的反馈控制变量可行,镇静深度适宜,且丙泊酚用量少,定向力恢复快,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3.
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外科ICU病人清醒镇静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应用于外科ICU(SICU)病人清醒镇静的可行性。方法60例SICU病人随机分成四组:C组使用普通微泵连续输注丙泊酚,2 mg.kg-1.h-1;Ⅰ~Ⅲ组均使用Diprifusor TCI系统输注丙泊酚,TCI浓度分别为0.5、1.0、1.5μg/ml。监测不同时点的脑电双频指数(BIS),记录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对所有病人进行镇静/警醒评分。结果Ⅰ组各时点的镇静评分、BIS均高于Ⅱ、Ⅲ组和C组(P<0.05);Ⅱ、Ⅲ组低血压、镇静不足、过度镇静的发生率比C组少(P<0.05);Ⅰ组的镇静不足发生率高于Ⅱ、Ⅲ组(P<0.05)。结论丙泊酚TCI应用于SICU病人清醒镇静对呼吸循环影响小,镇静效果理想,操作便利。  相似文献   

14.
麻醉剂量的丙泊酚对内隐记忆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观察麻醉剂量下丙泊酚对内隐记忆及其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影响.方法选择42例子宫全切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三组.Ⅰ组,Ⅱ组为试验组,各11例.Ⅲ组为对照组20例.三组病人均施予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试验组加用丙泊酚2mg@kg-1,维库溴铵8mg诱导行气管内插管,静脉持续泵入丙泊酚110μg@kg-1@min-1维持麻醉.采用HXD-1型多功能脑电监测仪监测BIS.BIS>60的病人为I组,BIS<60的病人为Ⅱ组,关腹后给予内隐记忆听刺激.术后6h测试其模糊辨听率,同时对术中的记忆情况进行调查.结果Ⅰ、Ⅱ组间脑电BIS有显著差异,分别为71.93±10.51和56.04±11.86(P<0.05).模糊辨听率三组间无差异(P>0.05).试验组病人无一例存在有外显记忆.结论临床剂量的丙泊酚无论BIS大于或小于60,内隐记忆不能被消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以脑电双频指数(B1S)和收缩压为滴定目标、以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滴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对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麻醉用药量和麻醉深度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择期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滴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以BIS维持40~60、收缩压波动不超过基础值的20%为目标,滴定调节两种药物的血浆靶浓度,当BIS与收缩压的变化趋势出现矛盾时首先调节SBP。记录不同时间点的BIS、血压及麻醉药血浆靶控浓度等。结果麻醉诱导后血压基本平稳,BIS维持在60以内,其中在人工气腹建立后和Trendelenburg体位期间,BIS低至35。40之间:整个麻醉过程中患者均无术中知晓。麻醉期间存在手术刺激时,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的95%C1分别为2.55~2.65mg/L和4.09~4.26μg/L,其中丙泊酚的血浆靶浓度所推荐剂量。结论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以BIS结合收缩压为目标进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滴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可维持有的麻醉深度,并减少麻醉药的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全麻诱导时脑电双频指数及血流力学的变化,探讨适用于短小腹腔镜手术的舒芬太尼诱导剂量。方法60例ASAⅠ~Ⅱ级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手术,按靶控输注舒芬太尼的效应室浓度不同随机分为3组,即A组(0.4ng/ml),B组(0.6ng/ml)和C组(1.2ng/ml)组,每组20例。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均为3μg/ml,与舒芬太尼同时靶控输注,直至气管插管后5min停止输注。记录麻醉诱导气管插管过程中不同时点的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丙泊酚和舒芬太尼用量、预计苏醒时间。结果气管插管后C组BIS值明显低于A组和B组(插管后5min BIS值C组为39.8±5.2,A组为45.0±6.2,B组为43.7±6.0;qC-A=8.114,P=0.007;qC-B=4.687,P=0.037)。A组插管后3min MAP(79.8±9.3)mm Hg显著高于插管前即刻(72.1±7.9)mm Hg(q=8.042,P=0.007),HR(80±11)次/min亦显著高于插管前即刻(72±11)次/min(q=5.138,P=0.029)。B组仅在插管后1min MAP(84.7±8.7)mm Hg显著高于插管前即刻(71.2±6.3)mm Hg(q=31.546,P=0.000),B组插管后1min HR(81±10)次/min亦显著高于插管前即刻(71±10)次/min(q=16.433,P=0.000)。C组仅插管后1min MAP(79.5±9.8)mm Hg显著高于插管前(71.1±6.6)mm Hg(q=9.480,P=0.004),HR各时点无显著变化(P>0.05)。丙泊酚用量各组相似,舒芬太尼总量C组(73.9±13.6)μg显著高于A组(24.3±4.9)μg和B组(35.4±8.1)μg(qC-A=237.924,P=0.000;qC-B=119.385,P=0.000)。预计苏醒时间A组16min和B组28min短于C组54min。结论与丙泊酚复合靶控输注用于全麻诱导时,舒芬太尼呈剂量依赖性地降低BIS并抑制血流力学反应。舒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0.6ng/ml复合丙泊酚血浆靶浓度3μg/ml靶控输注适用于短小腹腔镜手术的全麻诱导。  相似文献   

17.
丙泊酚-氟比洛芬酯镇痛对清宫术后子宫收缩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丙泊酚-氟比洛芬酯镇痛减轻清官术后子宫收缩痛的效果.方法 ASA Ⅰ 或Ⅱ级清官手术患者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先缓慢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10 min后静脉注射丙泊酚2.5 mg/kg;对照组单独静脉注射阿泊酚2.5 mg/kg.两组丙泊酚静注速率均为200 mg/min.结果 观察组患者苏醒即刻、苏醒后15 min及30 min宫缩痛的VAS评分分别为(3.3±1.0)、(7.7±1.4)及(1.9±0.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8±1.8)、(35.8±2.3)及(5.9±1.2)分(P<0.01).结论 丙泊酚-氟比洛芬酯镇痛能减轻清宫术后的子宫收缩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TCI)丙泊酚预测效应部位浓度(EC)值与麻醉趋势指数(NTI)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关系。方法 ASAⅠ或Ⅱ级拟行腹部手术的患者30例,诱导插管前均TCI丙泊酚镇静,靶浓度从0.5mg/L开始递增,递增梯度为0.5mg/L,每一浓度输注5min,直至OAA/S评分为0,5min后停止。监测并记录患者NTI、麻醉趋势分级(NTS)及BIS。计算5%、50%及95%患者在语言反应消失(LVC)及意识消失(LOC)时的预测EC、BIS和NTI。结果丙泊酚预测EC与BIS和NTI均呈较好的线性关系(r2分别为0.787、0.792)。5%、50%及95%患者出现LVC时的预测EC分别为1.2、1.8和2.5mg/L,BIS分别为78.2、68.2和59.2,NTI分别为73.9、64.9和55.8。5%、50%及95%患者出现LOC时的预测EC分别为1.6、2.6和3.5mg/L,BIS分别为74.6、58.2和41.5,NTI分别为66.2、55.8和45.3。结论 TCI丙泊酚时患者出现LVC及LOC时预测EC总是在一定的范围波动。丙泊酚预测EC与BIS和NTI均呈较好的线性关系。与BIS比较,出现意识状态改变时NTI数值变化范围较小,用于反映麻醉中患者LVC及LOC可能更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