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桄伦  孙炽津  梁茜 《广东医学》2006,27(1):104-105
目的探讨头颅CT检查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的诊断及头颅CT检查阴性的原因。方法对12例头颅CT检查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2例头颅CT检查均阴性.发病当日检查2例,第2,3天检查4例,3d后检查6例;CSF为均匀一致血性。结论CT诊断SAH的阳性率与距发病的时间、出血部位、出血量及CT诊断技术有关;临床医生不能单凭CT扫描未见异常而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应行腰穿检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和临床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CT和临床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有完整CT和临床资料的SAE 112例,回顾性分析其螺旋CT平扫表现和临床特征。结果本病常见于60岁以上,CT特点为双侧脑室周围脑白质及半卵圆中心脑白质对称性低密度影,可伴发脑萎缩或腔隙性脑梗塞、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熟练掌握SAE的CT和临床表现,对诊断SAE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郑涛  刘春平 《四川医学》2003,24(12):1230-1230
非外伤性由于脑底部或表面的血管发生病变 ,破裂而使血液直接流入或主要地流入蛛网膜下腔时 ,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部分可经头颅CT检查发现 ,而少部分检查阴性 ,经腰穿检查证实。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高 ,早期正确诊治 ,十分重要 ,现将我院1999年 9月至 2 0 0 2年 11月头颅CT检查阴性而腰穿诊断的 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2例 ,男 5例 ,女 7例 ,年龄 38~6 8岁。所有 12例头颅CT检查阴性 ,其中 5例行 2次头颅CT ,均高度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 ,而于发病 8h后行腰穿检查证实。其中 5例误诊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脑病(SAE)的病理、临床特征及CT影像特点,目的是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头颅CT检查并对临床明确诊断的病例做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常见于55岁以上人群,CT特点是两侧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脑白质对称性低密度影,边缘模糊,常伴有脑萎缩、腔隙性脑梗死。结论:头颅CT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CT与腰穿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腰穿及头颅CT在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作用。方法分析80例诊断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腰穿及CT检查。结果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腰穿脑脊液检查阳性率为100%;CT检查的阳性率,发病24h内为85%,24h以后的阳性率为62%。结论腰穿与CT检查对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各有利弊,两者结合可提高诊断的正确性和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腰穿及头颅CT在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作用。方法分析80例诊断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腰穿及CT检查。结果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腰穿脑脊液检查阳性率为100%;CT检查的阳性率,发病24小时内为85%,24小时以后的阳性率为62%。结论腰穿与CT检查对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各有利弊,两者结合可提高诊断的正确性和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7.
王琪  张丽  宁霞云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8):727-727,823
目的:分析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及CT特点,提高皮质动脉硬化性脑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搜集本院完整病例103例,多数病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眼底动脉硬化或老年痴呆,特征为进行性智力减退,不同程度偏瘫、失语、头昏、眼花、恶心、手足麻木等,结合临床及CT加以分析。结果:本病常见于5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大发病率逐渐增高,CT表现为双侧侧脑室周围白质区及半卵圆中心白质中呈对称性低密度影[1],病变边缘模糊不规则,两侧侧脑室扩大,脑池、脑沟增深并增宽。脑白质CT值降低,可并发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熟悉掌握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及CT特点,对提高本病的CT诊断准确率和鉴别诊断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胼胝体出血的病因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例经头颅CT扫描证实的胼胝体出血的影像学资料。结果:胼胝体出血占同期脑出血住院病人的0.41%,病因多为动脉瘤或血管畸形,但高血压仍是不可忽视的原因。结论:胼胝体出血易破入蛛网膜下腔和脑室,临床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室出血并且精神症状明显的患者,应尽可能行头颅CT或MRI检查,以明确病因,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及头颅CT特点。方法:对53例HIE住院患儿进行临床头颅CT分析。结果:53例新生儿HIE有窒息史,临床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部分患儿有低血钙、心肌等器官损害,头颅CT均有不同程度改变,包括不同程度低密度改变,28例伴蛛网膜下腔。结论:新生儿HIE诊断主要依靠有窒息史、临床有中枢功能紊乱及头颅CT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表现及误诊原因。方法:对误诊的28例SAH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头颅CT是检查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方法,但对出血量少,头颅CT正常,高度怀疑SAH者,应行腰部穿刺脑脊液检查,以明确诊断。结论:不典型SAH表现多样,询问病史及查体最为重要,头颅CT和脑脊液检查是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转移瘤误诊为脑梗死的特点。方法: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X线检查和头颅CT平扫检查确诊。结果:分析脑转移瘤误诊为脑梗死的原因为:病史采集和分析不够;头颅CT中的低密度发生在皮层或皮层下多灶;伴发症状难治者。结论:对脑梗死的患者,应力求尽早做出诊断并找出原发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 arteriosclerotic encephalopathy,SAE)的临床表现及头颅CT特点,以期提高本病的早期诊断符合率。方挂:对80例经头颅CT检查符合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特点的完整病历资料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Goto推荐的分型标准分型。结果:SAE临床表现不典型,CT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白质区多发低密度灶、脑萎缩,半数左右伴有腔隙性脑梗死。I型16例,d;20%;II型38例,占47.5%;Ⅲ型26例,占32.5%。结论:对于临床上有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老年患者,行头颅CT检查有助于SAE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8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8例患者头颅CT及MRI检查发现脑白质弥漫性水肿,累及双侧顶枕叶及小脑白质和额叶,皮质亦见受累.病灶在CT上表现为等-低密度,常规MRI T1WI为等-低信号,T2WI高信号,扩散成像检查可显示血管源性水肿,DWI低信号和ADC图高信号的典型改变.磁显葡胺增强扫描病灶不强化.治疗后,其中3例复查头颅MRI或CT均提示病灶完全消失.结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具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头颅CT和MRI检查为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MRI检查是诊断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频探头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新生儿头颅疾病中的诊断意义和临床应用.方法 对临床525例疑为颅内病变的新生儿,应用高频探头及彩色多普勒进行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本组超声检查阳性316例,其中缺氧缺血性脑病172例,脑积水12例,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12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脑实质内出血2例,脑膜炎2例,后经CT或MRI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及诊断性治疗确诊312例,超声误诊4例,漏诊3例.结论 高频探头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其无创性、价廉和高分辨率及可以随时进行床旁检查等优点,对新生儿头颅疾病及评估其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扬 《实用全科医学》2008,6(7):689-690
目的研究Moyamoya病(MMD)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以期指导早期识别、诊断。方法对12例确诊MMD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颅CT/MRI和脑血管MRA/DSA检查总结分析。结果本病具有发病年龄更轻,更易反复,临床表现相对较少、较轻而头颅CT/MRI常有更多、更显著的发现,头颅MRI常可发现颅底大血管异常流空效应等特点。结论注重本病的特点可加强识别,早期诊断以临床表现和头颅CT/MRI为基础,结合脑血管造影检查可明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及CT特点,提高皮质动脉硬化性脑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搜集本院完整病例103例,多数病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眼底动脉硬化或老年痴呆,特征为进行性智力减退,不同程度偏瘫、失语、头昏、眼花、恶心、手足麻木等,结合临床及CT加以分析.结果本病常见于5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大发病率逐渐增高,CT表现为双侧侧脑室周围白质区及半卵圆中心白质中呈对称性低密度影[1],病变边缘模糊不规则,两侧侧脑室扩大,脑池、脑沟增深并增宽.脑白质CT值降低,可并发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熟悉掌握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及CT特点,对提高本病的CT诊断准确率和鉴别诊断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我院小脑梗死患者53例,结合其病史及影像学检查,分析其危险因素、主要症状,影像学特点,治疗与预后。结果:小脑梗死的主要症状包括:眩晕、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等。病因主要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糖尿病等。头颅CT 24 h后诊断阳性率为91.7%,而头颅MRI诊断阳性率为100.0%。全部患者均经内科保守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94.3%,病死率5.7%。死因为脑疝。结论:当患者出现持续性眩晕和共济失调等症状时,要考虑小脑梗死;在诊断时,可采用头颅CT及MRI检查,而且MRI检查更容易确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50例无症状性脑梗死进行临床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总结其临床特点,分析其危险因素及预后.结果:50例中有高血压病史者35例,高血脂症23例,糖尿病史14例,冠心病史18例.头颅CT检查:梗死发在壳核最多,其次为尾状核、放射冠、皮层、丘脑、白质、脑干.通常为腔隙性梗死,单发或多发.结论:年龄、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糖尿病、冠心病是其主要危险因素,应积极预防和治疗,定期头颅CT成MPI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无症状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特点,分析产生原因.方法 对72例新生儿行头颅CT检查诊断颅内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单纯性脑室内出血或伴脑室扩张18例;单纯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4例;硬脑膜下出血13例;脑实质出血 17例.结论 做好产前保健,避免早产,及时适时选择剖宫产,早行头颅CT检查,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降低残疾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的B超形态学改变的特点。方法:对43例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患儿进行了床边头颅B超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头颅B超表现:脑实质出血16例,脑室内出血8例,硬脑膜下腔出血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两处或两处以上6例。43例经CT检查或手术证实,其中有2例脑室内出血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漏诊。结论:B超对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定具有肯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