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自觉症状,人的一生都会有疼痛的体验。疼痛可发生于患病机体的各个部位,既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中,亦可以单独出现。究其病困病机,历代医家多从“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论述。所谓“不通则痛”,多因实致痛。其病因,或感受外邪,多为六淫之邪...  相似文献   

2.
针刺镇痛的中医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中医对疼痛的认识中医理论认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跌打损伤等皆可致痛,而“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则是一切疼痛发生的病理基础。“不通则痛”作为实痛的基本病理,早在《内经》中就有详细论述,《素问·举痛论》云:“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  相似文献   

3.
四肢疼痛是指病人上下肢、筋脉肌肉、关节疼痛的症状。痹痛最早见于《内经》“肢节痛”、“手臂痛”、“脚下痛”、“腰股痛”等。《伤寒论》、《金匮要略》载有“历节病”、“四肢痛”、“肢节痛”。后世俗称“痛风”、“腰腿疼痛”、“肩肘痛”、“手指痛”等。《内经》论述的“痹症”亦是历节病和以四肢疼痛为主症疾病的范畴。《症因脉治.痹症论》:“风痹之症,走注疼痛,上下左右行而不定,故名行痹。寒痹之症,疼痛苦楚,手足拘紧,得热稍减,得寒欲甚,名曰痛痹。湿痹之症,或一处麻痹不仁,或四肢手足不举,或半身不能转侧,或湿变为热、热变为燥…  相似文献   

4.
王国庆 《中医研究》2009,22(6):52-54
胃脘痛又称胃痛,临床表现以胃脘部经常疼痛为主症,痛时连及胁背,或兼见恶心、呕吐、吞酸、嘈杂,大便溏薄或秘结,甚至吐血、便血等症。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论述较多,但常把胃痛证误称为心痛证,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总结,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曾载:“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关于本条“肺痛”一症,历来医家看法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观点。一认为确系肺痛。如赵以德说:“此大肠与肺相合故也……大肠病,而气塞于肺者痛,肺有积者亦痛。”二认为当是腹痛之误,如程林谓:“肺痛未详,或云肺痛当是腹  相似文献   

6.
针刺治痛调神一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痛是一种感觉,在中医理论中属神的活动。对于疼痛产生的病因病机,中医有“气滞血瘀”、“不通则痛”、“诸痛皆属于气”等说,这些病理变化被心脑所感受就会产生疼痛。因“心藏脉,脉舍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即神藏于心,心乃神明之府,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中枢,说明疼痛是由心而感知的,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疮痒,皆属于心。”此外,又有“脑为元神之府”之说,说明经脉的神气活动也与  相似文献   

7.
<正> 篇题解释本篇重点论述寒邪客于脏腑经络所引起的多种疼痛,故篇名《举痛论》。关于“举痛”之义,有以下三种解释。一、作“举例”、“例举”解,如姚止庵说:“痛各不同,故帝问其目,伯举以相对。”高士宗说:“人身经脉流行,气机环转,上下内外,无有已时,寒气客之,稽迟不行则痛,诸痛各不同形,百病皆生于气,帝举以问,伯一一对,是为举痛论也”。二、作“辨议”解,如孙诒  相似文献   

8.
杨宪煌 《光明中医》2000,15(6):21-22
疼痛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 ,究其原委 ,不外虚实两类。“不通则痛”多为实痛新病 ;虚痛是气血津液失于濡养 ,阳失温煦而致 ,其治疗古代医家早已在临床上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 ,用补益方法治虚痛已有不少论述 ,如大、小建中汤 ,理中丸治疗中虚之腹痛 ,猪肤汤治疗少阴病阴亏之咽痛 ,桂枝新加汤治疗大阳病汗后营气不足之身痛等。金·李东垣在《脾胃论》中 ,对补中益气汤化裁治疗腹痛 ,头痛、身痛等义理明了。明·张介宾在《质疑录》中说“凡属诸痛之虚者 ,不可以不补也”。清·程钟龄曰 :“若属虚痛 ,必须补之”。清·…  相似文献   

9.
《素问·举痛论》的“五藏卒痛”指出寒邪入侵经脉,气血凝滞,运行不畅是“五藏卒痛”的基本病理,并对十四种痛证的病机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对于痛证的辨证论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兹就“五藏卒痛”的问题讨论如下。一、“五藏卒痛”的概念《素问·举痛论》:“帝曰:愿闻人之五藏卒痛,何气使然?”所谓“五藏卒痛”,是指五脏的突发性疼痛。但五脏(包括六腑)均居于胸腹之中,当脏腑功能失常而突发疼痛时,其主要临床表现则为胸或腹部的突然疼痛。因此,“五藏卒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们在工作中发现,明代针灸专著《针灸大成》一书中,有一些词语难以理解.经查阅校对,发现了若干错误。现对这些字进行辨析校正.一、“髀”“气”误为“痹”《大成》府舍穴主治“疝瘕,痹中急痛”。何谓“痹中”?何处“急痛”?费解.《甲乙》与《外台》原作“疝瘕,髀中急痛”,知“痹”字乃“髀”字之误.《铜人》中“髀”字已误作“脾”,成为“脾中急痛”。到了《聚英》  相似文献   

11.
针药结合治疗痛症研究思路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两个方面阐述了疼痛的中医病机,继而从实性疼痛、虚性疼痛、虚实夹杂性疼痛三个方面论述了针药结合治疗痛症协同增效的中医机制,最后,提出目前在基础研究上当从针刺对中药的作用及中药对针刺的反作用两个方面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2.
浅谈《内经》中有关痹证的针灸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内经》中有关“痹”字的解释有:①痹有疼痛之意,指肢体关节的疼痛,如《素问·痹论》中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寒气胜者为痛痹……痹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灵枢·官针》“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说明了痹即是痛;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经典著作。它从病因、病机、治疗等角度对痛证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其论述之精辟,辨证之准确,治疗用方之全面,为后世医家在疼痛的分型、治疗等方面奠定了基础。《伤寒论》中治疗痛证的方剂,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运用。总观《伤寒论》全篇,有397条,论及痛证的有67条,其中太阳篇38条;阳明篇7条;少阳篇1条;太阴篇3条;少阴篇11条;厥阴篇7条。另外有些条文,虽无疼痛二字,但也含有疼痛之意。其中太阳病、太阴病、厥阴病的辨证提纲中均有痛证的论述。在六经分证的前提下,《伤寒论》中痛证的部位…  相似文献   

14.
癌痛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 癌痛的涵义癌痛即恶性肿瘤所引起的疼痛。祖国医学没有“恶性肿瘤”这一病名 ,有关内容包括在症瘕积聚、噎膈反胃、肠覃、石瘕、失荣、乳岩、舌菌、翻花疮、肾岩、骨疽等多种疾病之中。至明清 ,渐以“癌”统称各类恶性肿瘤 ,癌与岩相通 ,形容恶性肿瘤状如山岩一般。癌症疼痛 ,在古代医籍中早有精辟的论述。《内经》有“大骨枯槁 ,大肉陷下 ,胸中气满 ,喘息不便 ,内痛引肩项”的描述 ,极似晚期肺癌症候。《诸病源候论》不仅分门别类地论述多种癌痛的临床表现 ,还讨论了其病因病机 ,认为“积者阴气 ,五脏所生 ,其痛不离其部 ,故上下有所穷…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经典著作.它从病因、病机、治疗等角度对痛证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其论述之精辟,辨证之准确,治疗用方之全面,为后世医家在疼痛的分型、治疗等方面奠定了基础.《伤寒论》中治疗痛证的方剂,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运用.总观《伤寒论》全篇,有397条,论及痛证的有67条,其中太阳篇38条;阳明篇7条;少阳篇1条;太阴篇3条;少阴篇11条;厥阴篇7条.另外有些条文,虽无疼痛二字,但也含有疼痛之意.其中太阳病、太阴病、厥阴病的辨证提纲中均有痛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吴承艳 《中医杂志》2003,44(12):948-948
总结历代医家关于疼痛的论述和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疼痛总的属性不外乎实痛和虚痛,基本病理可归纳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疼痛在人体各个部位均可发生,但其涉及的主要病变脏器重在心、肝、脑。兹就其主要病变脏器阐述如下,以期对疼痛治疗临床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重在心者:由于心主血脉,《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心和脉直接相连,互相沟通,血液在心和脉中运行不息,环周不休,流布全身,全赖心气、心阳之鼓动。若心气不足,行血无力,或心血不足,均使气血不充,脉道因之而虚涩,脏腑组织器官失于濡养,而致疼痛。即《素问·举痛论》所说:“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临证指南医案·诸痛》亦云:“营气日虚,脉络枯涩”、“络虚则痛”。胸为清阳之府,心体阴而用阳,为“阳中之太阳”(《素问·六节脏象论》),故心之血脉又最易被寒邪所伤发为疼痛。临床实际中,不论是寒邪外侵,抑或七情之内伤,及痰  相似文献   

17.
柴瑞震 《光明中医》2008,23(8):1056-1059
《伤寒论》所论“疼痛”,至精至微,治法有温清消补、汗下和吐,为后世治疗疼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笔者在本文仅从《伤寒论》“疼痛”发生所在的部位,分:头痛、头项强痛、身疼痛、胁痛、阴疼、痛无定处、心中结痛、心中疼热、心下痛、胁下及心痛、胸中痛、从胁下痛引少腹入阴筋、腹痛、绕脐痛、小腹痛、咽痛等十数条而讨论之。就每一不同的疼痛部位中,又有:寒、热、虚、实、表、里、阴、阳之辨证治法,学者宜守其规矩,但不可泥于方圆。  相似文献   

18.
疼痛是多种疾病所表现的一个自觉症状,是一种机理十分复杂的生理反应和病理表现。中医学认为,疼痛性质有虚实之分,实者为“不通则痛”;虚者为“不荣则痛”。治疗上实证以“通则不痛”为大法;虚证以“荣则不痛”为大法。历代医家对虚痛论述较少,现结合文献,谈谈对虚...  相似文献   

19.
古今医书,总结经验者居多,介绍教训,失误者少矣。医之不效,多责之于辨证用药不当,即医之误。其实,药物质量也会影响疗效,即药之误。程钟铃在“医中百误歌”中主要谈“医中误”,“药中误”只从药物的真伪、炮制、煎煮方法几方面做了简单论述,笔者学习此歌,结合当今用药,也就“药中误”略陈拙见。歌曰:“药中误,药不真,药材真致力方深,有名无实何能效,徒使医家枉用心。”说明医生医术再高明,没有药剂人员的配合和高质量的药品,也不可能有满意的疗效,甚至还会给病人带来痛苦或危险。“药不真”广义讲有多种原因和情况,大致可分以下几种:①中药来源复杂,品种混乱,有的药名来源于一种植物,有的药名来源于几种植物,所以有的同名异物,有的同物异名,常用的400多味中药,约有100多味是这种情况,如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的根及根茎,有泻下、清  相似文献   

20.
《伤寒杂病论》中用补法治疗疼痛的条文有28余条,涉及方剂30余首。所治种类有头痛、咽痛、胸1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疝痛、身休痛、关节痛、骨节痛等证。这些痛证都具有虚性疼痛的性质,故可用补法治之。如程钟龄曰:“若属虚痛,必须补之。”陈士铎谓:“必须用补,不补虚而痛不能止。”吴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