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使用CT三维测量髋臼发育情况及髋臼对股骨头覆盖率对比性观察,整体反映髋臼发育情况。方法:①观察对象:选择2003-06/2005-04对41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55个髋关节。其中男12例,女29例;年龄18个月~6岁。患髋右侧23例,左侧32例,其中双侧12例。健康侧27髋。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②实验方法:所有患儿使用PQ6000型多层螺旋CT扫描,扫描数据进行骨组织三维重建。将测量数据制成图表,显示三维的髋臼发育情况,并量化表示髋臼的缺损情况。③实验评估:计算不同截面正常侧髋臼指数、中心边缘角(假设符合正态分布)的均数、标准差、分布范围及95%可信区间。观察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前术后骨骼形态学变化。分别在术前、术后测量患者患侧髋臼指数、中心边缘角和前倾角,测量值均分别与正常值进行对比。结果:患侧55个髋,健康侧27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前术后骨骼形态学变化:术前55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髋关节脱位程度为,参照Toennis分类方法,Ⅰ度5髋(9.1%),Ⅱ度11髋(20%),Ⅲ度32髋(58.2%),Ⅳ度7髋(12.7%)。术后患者均表现髋臼α角均〉90°,头臼呈同心圆对位,Shenton线连续,股骨头较术前明显发育,原先未出现头骺的患者,出现头骺,但较正常仍偏小;髋臼口呈类圆形,髋臼边缘欠光滑,髋臼整体呈一定程度前倾。②术前术后髋臼指数、中心边缘角和前倾角变化对比:术后患者的髋臼指数和前倾角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患者的中心边缘角大于正常对照组[(33.4±2.6)°(29.1±2.0)°,P〈0.01],术后患者的髋臼指数和前倾角测量值均小于术前(P〈0.01)。结论:介绍了一种对髋臼形态测量的新方法,它能够全面反映髋臼的发育情况,不但增加了对中心边缘髋臼病理改变的认识程度,还为手术提供了精确的可信度较高的矫形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使用三维CT测量中心边缘角,定量化整体反映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髋臼对股骨头的包容程度,为进一步实施功能矫正提供了精确、可信度较高的矫形设计依据。方法:利用三维CT对2003-06/11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34例单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进行患侧术后与健侧中心边缘角的数据对比。男11例,女23例;年龄25~48个月,平均35个月;右侧14例,左侧20例。以三维CT确定股骨头中心点,以股骨头中心点垂线为轴线,旋转骨盆从0°(前侧髋臼缘)至90°(外侧髋臼缘)至180°(后侧髋臼缘),遂取到不同角度的相应截面。中心边缘角随髋臼缘每旋转10°测量1次。以中心边缘角为y轴,旋转角度为x轴,将测量数据制成图表,三维显示股骨头在髋臼窝的稳定情况和髋臼的发育情况,并量化表示。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34例进入3个月后随访,2例进入6个月及1年随访。0°~180°中心边缘角可直接反映股骨头在髋臼窝的稳定情况和髋臼的发育情况。外侧方中心边缘角均值为27°,95%可信区间为26.2°~27.9°。患者自身及患者间的误差变化分别为0.24°~4.53°和0.36°~5.58°。结论:三维CT测量中心边缘角,可全面反映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股骨头在髋臼窝的稳定情况和髋臼的矫形效果,操作方法简便,并具有定量化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内翻截骨术手术前后髋臼指数等参数的变化及与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该手术对发育性髋关节(DDH)脱位患儿的治疗作用。方法对60例DDH患儿均采用股骨近端内翻截骨术治疗,观察髋臼形态、颈干角、骺干角大小变化、髋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结果髋臼指数平均矫正度数分别为20.91°,60例DDH患儿84髋行股骨近端内翻截骨术治疗后,按Severin标准判断,59髋为优,16髋为良,7髋为可,2髋为差,优良率为89.3%。术后短期并发症存在不同程度的髋关节功能受限。结论股骨近端内翻截骨术作为治疗DDH的手段,能有效矫正髋臼指数、再塑股骨头、矫正前倾角、减小颈干角、改善髋关节活动受限。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使用三维CT测量中心边缘角,定量化整体反映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髋臼对股骨头的包容程度,为进一步实施功能矫正提供了精确、可信度较高的矫形设计依据.方法:利用三维CT对2003-06/11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34例单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进行患侧术后与健侧中心边缘角的数据对比.男11例,女23例;年龄25~48个月,平均35个月;右侧14例,左侧2Q例.以三维CT确定股骨头中心点,以股骨头中心点垂线为轴线,旋转骨盆从0&;#176;(前侧髋臼缘)至90&;#176;(外侧髋臼缘)至180&;#176;(后侧髋臼缘),遂取到不同角度的相应截面.中心边缘角随髋臼缘每旋转10&;#176;测量1次.以中心边缘角为y轴,旋转角度为x轴,将测量数据制成图表,三维显示股骨头在髋臼窝的稳定情况和髋臼的发育情况,并量化表示.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34例进入3个月后随访,2例进入6个月及1年随访.0&;#176;~180&;#176;中心边缘角可直接反映股骨头在髋臼窝的稳定情况和髋臼的发育情况.外侧方中心边缘角均值为27&;#176;,95%可信区间为26.2&;#176;~27.9&;#176;.患者自身及患者间的误差变化分别为0.24&;#176;~4.53&;#176;和0.36&;#176;~5.58&;#176;.结论:三维CT测量中心边缘角,可全面反映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股骨头在髋臼窝的稳定情况和髋臼的矫形效果,操作方法简便,并具有定量化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髋关节切开复位、骨盆截骨、股骨短缩旋转截骨治疗儿童单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效果.方法 单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行髋关节切开复位、骨盆Salter截骨、股骨短缩旋转截骨手术患儿53例,根据McKay分级评价末次随访时患儿髋关节临床功能,比较患侧术前与术后髋臼指数、中心边缘角,记录末次随访时股骨头坏死率.比较不同性别、...  相似文献   

6.
杨勇 《临床医学》2016,(4):72-73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 46例48侧髋成人髋臼发育不良患者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临床疗效,记录患者髋关节活动度治疗前后变化,比较X线片治疗前后的测量结果。结果术后优良率达89.6%。术后患者的关节屈曲度、外展度、内收度、外旋度和内旋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术后患者的CE角、颈干角/柄干角改善较术前明显(P0.01),距理想旋转中心水平距离和理想旋转中心垂直距离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临床效果明显,方法得当,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三维重建在发育性髋脱位(DDH)全髋关节置换中的价值.方法 对12例12髋DDH患者行薄层CT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相关特征参数,所有病例均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 术中所见与三维重建图像非常相似,所有病例三维重建图像均可见髋臼及股骨近端发育异常.患侧髋臼均存在不同程度骨缺损,髋臼较健侧变小、变浅,股骨前倾角明显增大.12例患者均获得了良好的假体植入位置,患髋关节功能得到了显著改善.结论 三维重建模型能全面、直观、精确地显示髋关节的立体形态和各部位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对于DDH的诊断、分型及治疗均有很强的临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9例髋臼发育不良患者行改良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采用放射线分析术后髋关节各项功能指标的改善。方法:选取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骨科2002-12/2003-03收治的髋臼发育不良的女性患者9例,全部行改良髋臼周围截骨术。术后2dX射线检查最大外展位时关节间隙、关节面吻合、有无骨性关节炎或畸形、股骨头形状与大小、骨质改变等情况。采用放射线分析测量术前及术后2d全部患者的Wiberg中心边缘角、Sharp角、髋臼指数角、垂直指数、水平指数、髋臼-股骨头指数、Shenton线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纳入髋臼发育不良的女性患者9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平均Wiberg中心边缘角术前6.3°,术后34.5°;平均Sharp角术前48.6°,术后36.9°;平均髋臼指数角术前25.9°,术后8.7°;平均髋臼-股骨头指数术前61.2%,术后88.0%;平均股骨头垂直指数术前1.09,术后0.83;平均股骨头水平指数术前1.66,术后1.57;Shenton线术前7例不连续,术后9例连续。②9例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时,关节内截骨1例,术后出现血肿1例。均无深部感染或深静脉血栓,无异位骨化,无股外侧皮神经损伤,无固定物移位和折断,无髋臼截骨节段坏死和移位,无截骨部位(髋臼和大转子)骨不连和延迟愈合。结论:经放射线学指标证实,术后髋关节功能得到显著改善,无截骨部位骨不连或延迟愈合现象。改良髋臼周围截骨术实现了髋臼对股骨头的充分覆盖,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后不同年龄阶段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髋臼发育的形态学变化。方法:⑴试验对象:选择2001-01/2005-09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和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156例。纳入标准:①符合本病诊断标准者。②年龄<3岁。③髋关节半脱位及Ⅰ、Ⅱ度脱位,但髋关节内收肌不太紧张;Ⅲ度必须行牵引后股骨头降至髋臼的水平;Ⅳ度必须为一次复位成功且⑥患者家属对本试验知情同意。髋关节周围软组织不紧张者。④2~3岁髋脱位的髋臼指数<45°,前倾角≤60°。⑤内收肌严重挛缩的必须行内收肌切断术。排除标准:合并心、脑血管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肝、肾功能检查异常者。⑵试验方法:将所选病例分为<1岁组、1~2岁组和2~3岁组,采用手法闭合复位铝支架固定动态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进行18个月的随访观察。⑶试验评估:观察治疗前、治疗后6,12,18个月的X射线片,测量髋臼指数的动态变化,并分析疗效。结果:纳入髋关节脱位患者156例,随访中脱落18例,最终进入统计病例138例,随访率为88.5%。随访中发现7例出现再脱位,经过手术治疗治愈,总体优良率达92.1%。各年龄组患侧髋臼指数平均由34.21°、34.54°和37.21°减少至22.32°、24.66°、26.64°,平均每月减少0.65°、0.61°和0.5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优良率分别为95%、87%和75%,且各年龄组患侧髋臼指数的下降与其治疗时基数起点有关。结论:对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采用手法复位铝板支架塑形固定动态治疗可促进髋臼发育,其疗效与年龄因素关系密切,起始治疗时年龄越小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0.
背景:近年来尽管对髋臼形态特征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髋臼结构和位置的特殊性,有关髋臼表面形态的定量描述至今尚未统一,这势必会影响髋关节病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目的:探讨髋臼几何参数的CT测量方法。方法:选取70例髋关节CT受检者,其中正常成人50例(两侧共100个髋关节),单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20例。对所有受检者髋关节CT图像进行冠状面重建和三维重建,比较正常成人髋臼上外倾角冠状位和三维测值,比较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组患侧与正常侧髋臼上外倾角。选择配伍组设计方差分析,分别比较扫描床面为参照面和以身体冠状面为参照面测量左右侧髋臼后外展角、前髋臼指数及后髋臼指数。结果与结论:髋臼上外倾角在冠状位测值为(39.99±6.1)°,在三维图像上测值为(40.13±5.80)°,2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双侧上外倾角在冠状面的测量值,正常侧为(48.95±3.80)°,脱位侧为(63.56±6.35)°,二者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以扫描床面为参照面测量正常髋臼后倾角、前髋臼指数、后髋臼指数左右侧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以身体冠状面为参照面测量髋臼后倾角、前髋臼指数、后髋臼指数左右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以冠状面为参照平面测量双侧后外展角和前、后髋臼指数准确可靠,可客观反映髋臼情况,为髋关节区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确切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韶关市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东省韶关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韶关市某地区两所农村小学3~6年级学生中的489名留守儿童采用儿童孤独量表和自编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7.6%留守儿童存在孤独感,不同性别孤独感发生率无差异性,不同年龄及不同年级间孤独感发生率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随年级增加,孤独感发生率呈下降趋势(X^2趋势=5.970,P〈0.05)。留守儿童孤独感与健康状况、学习成绩、学习困难程度、父母教育方式、父母间关系和老师教育方式等因素显著相关(P〈0.01~0.05)。结论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孤独感问题,老师和家长应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待留守儿童,以减少其孤独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观察产科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TCB)报警预值的可靠性。方法132例产科新生儿采取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正常产组和剖宫产组各66例,新生儿均于产后第4天同一时间点应用KJ8000经皮测黄仪分别测量额、胸、腹、额胸、额胸腹TCB值,TCB〉12.9mg/dl者,取得亲属同意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胆红素(SB),对比分析不同部位TCB及其与sB值的差异。结果两组分别有17例或21例达到TCB报警预值。两组TCB或sB相同方法及相同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CB不同部位对比,额部值最低、胸部值最高,且与其他部位同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sB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P〉0.05),与不同部位TCB对比均以胸部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其他部位TCB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正常产与剖宫产新生儿术后sB对比差异无意义;TCB动态监测以胸部结果更接近SB。  相似文献   

18.
Physiatrists are a valuable resource in legal settings, where assessment of functional capacity to perform work and of future medical needs must be determined. Physiatrists help determine what future medical care is needed to restore and maintain an individual at the maximum level of life functi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use of a quality of life (QOL) rehabilitation model, rather than a medical model, for enhancing functional performance, modifying environments, and facilitating patient coping. We discuss use of the QOL model to describe and influence a patient's physical, psychological, cognitive, vocational/economic, and social/leisure domains.  相似文献   

19.
护士选择性应用静脉留置针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鑫  张琰  岳鹏  王欣然 《护理研究》2009,(6):1521-1523
[目的]了解护士选择性应用留置针的现状以及主要影响因素,为指导临床留置针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设问卷对138名护士留置针选择性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约1/4的护士并不知道应选择性使用留置针,近60%的护士在实际工作中选择留置针的意识较差;护士选择性应用留置针的决策受多因素影响;不同科室、职称及是否具有带教资格选择性应用留置针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绝大部分护士希望参加选择性应用留置针相关内容的培训。[结论]临床护士操作前考虑留置针选择的意识有待加强。建议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以提高护士选择性应用留置针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江汉油田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患者家庭护理提供者(护理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对6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家庭护理提供者进行一般情况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QOLI-74)调查,并进行相关性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家庭护理提供者各维度的主观生活满意度与其客观指标相关,但也与其需求、年龄、文化程度、与患者的关系有关。结论:客观状态是影响主观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同时应考虑护理者的需求、年龄、文化程度、与患者的关系对护理者主观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