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总结床边漂浮电极心内膜临时起搏纠正缓慢性心率失常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各种不同病因所致的危及患者生命的缓慢性心率失常37例行床边紧急心内膜临时起搏,分析手术过程、观察临床效果.结果:37例手术全部成功,手术完成时间(5~32)分钟;术后3例因原发病死亡,5例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其它29例心率完全恢复正常。结论:床边漂浮电极心内膜临时起搏是纠正缓慢性心率失常极为方便、快捷、安全、有效的措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57例安置起搏器病人(男30例,女27例;病窦综合征.10例,房室传导阻滞17例;DDD7例,AAI 10例,VVI 40例;EF>40%)给以低电能起搏,随访3~66(28.8±18)个月,研究其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表明:慢性起搏阈值保持在稳定的低水平(2.5v/0.1ms,1.0v/0.37ms,和0.8v/0.18ms),当以低于起搏器出厂参数的电能(2.5v/0.3~0.5ms,1.6v/0.36ms)进行起搏时,未发生起搏故障,未出现原心动过缓的症状。结论:低电能心脏起搏对于心功能相对良好、慢性起搏阈值保持在低水平的起搏病人,安全有效,可以使起搏器的使用寿命从10年延长至19年左右。  相似文献   

3.
12只埋藏单极心室起搏器的正常麻醉犬分为2组(每组6只),分别接受10J/kg和20J/kg体外电复律,观察对起搏阈值(PT)和心内膜R波振幅(IDA)的影响。结果:10J/kg电击升高PT(P<0.01),但对IDA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20J/kg电击升高PT(P<0.01),降低IDA(P<0.01)。病理组织检查见电极-心肌界面组织损伤。提示:在埋藏起搏器正常麻醉犬,体外电复律可影响起搏器的起搏和/或感知功能。  相似文献   

4.
永久起搏中的心电图改变及起搏器故障的心电图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常起搏与起搏器功能障碍时的心电图表现。方法:分析永久起博器植入术后患者的心电图改变。结果:正常起搏心电图中可见室性融合波、手凤琴现象及张电调整性T波改变,起搏器功能障碍表现为起搏与感知功能异常。结论:心电图检查是判断起搏器功能的简便敏感方法,正确判断起搏心电图改变对临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诊体表无创性起搏(ENP)治疗持续性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和有血液动力学异常的心动过缓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对19例病人进行了ENP治疗,SVT起搏心率设定在180/分,起搏电流根据病人情况调在40-100mA,缓慢性心律失常起搏心率在60-80次/分,起搏电流至40-80mA。结果:12例室上速病人10例经ENP成功终止发作,2例起搏无效;2例心脏骤停(室颤和室性自主心律各1例)1例起搏成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起搏成功3例,SSS2例。结论:ENP在治疗快速型和缓慢型心律失常是安全有效的,尤其是终止SVT方面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6.
经左锁骨下静脉起搏脉冲引导紧急床边临时心脏起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研究起搏脉冲引导行紧急床边临时心脏起搏技术的优越性及可行性。方法 以Seldingel法穿刺左锁骨下静脉置入鞘管。设置起搏器频率超过患者自主心率20次/min、输出电流为5mA、感知电压为3mV,沿鞘管推送电极至心电监护显示脉冲信号及起搏心律。结果 18例患者获良好的起搏效果(操作时间5~10min,平均6.9min)。1例患者开始时起搏效果不良,约2h后好转;2例患者起搏效果差;后3例操作时间均超20min。21例患者术后均无并发症。结论 由起搏脉冲引导、经左锁骨下静脉行紧急床边临时心脏起搏起效迅速、成功率高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发生起搏故障原因。方法:自1977年起对303例患者行389例次永久心脏起膊器安置术,回顾性总结起搏故障发生与起搏器工艺水平、电子元件、电池质量、起搏电极质量及起搏电极脱位、穿孔等因素的关系。结果:共发生起搏故障56例,其中发生于起搏器电路故障2例,电池过早耗竭24例,起搏器导线断裂4例,起搏电极脱位17例,起搏电极心肌穿孔2例及起搏阈值升高7例。结论:起搏器及起搏电极工艺质量的改进提高是防止起搏故障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游向东  傅国胜 《浙江医学》1998,20(7):385-386,392
对15例植入双腔起搏器患者进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评价,结果发现13例在起搏频率为60 ̄80次/min时,心房按需型(AAI)起搏每搏量(SV)和心输出量(CO)最大,其次为房室顺应型(DDD),心室按需型(VVI)最低(P〈0.05)。随起搏频率的提高,3种起搏方式SV、CO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AAI和DDD起搏时,随起搏频率的提高,二尖瓣下叔谱A峰进行性前移,E峰流速积分值(Ei)/A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技术检测组织运动速度、应变与应变率等参数,评价其在右室心尖起搏(VVI)与房室顺序起搏(DDD)的改变规律对节段性心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近期安装永久起搏器行VVI起搏的患者30例归入VVI组,房室顺序起搏的患者32例归入DDD组,年龄匹配的正常人32例归入对照组,分析3组之间TDI指标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结果:正常组、DDD组及VVI组各节段的PSV、PSS及PSSR测值均依次降低,但PSSR在3组之间无显著性下降,而PSV与PSS显著下降的节段数多为右心室壁节段。起搏组左心室节段PSVT、PSST及PSSRT显著延长,右心室壁则显著缩短。结论:TDI可以作为起搏后早期评价患者节段心肌收缩运动的无创指标。起搏后患者心肌运动速度与应变下降早于应变率下降。早期的右心室心尖起搏,左室节段收缩功能较正常并无显著性差异;而VVI起搏患者的右心室壁节段收缩功能较正常及房室顺序起搏显著减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气囊电极经锁骨下静脉结合起搏脉冲定位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抢救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临床意义。方法:床旁经锁骨下静脉导入气囊电极抢救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患71例,采取起搏脉冲定位法,床旁体表心电图替代内心电图,起搏阈值为≤2V,起搏电压6-8V。结果:71例中65例右室成功起搏,耗时5-10min,平均仅7min,未见明显不良征象。结论:与一般临时心脏起搏安置术比较,该方法快捷简便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犬心室扩张和逆转时心肌胶原含量、Ⅰ/Ⅲ型比值变化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7只家犬随机分为:1持续起搏组(P,n=6)。以250次/分频率起搏4周,2恢复组(R,n=6),持续右室快速起搏4周停止起搏,恢复4周。3对照组(C,n=5)。P、R组分别于起搏和恢复4周后,C组于假手术1周后进行血流动力学、超声心动图以及心肌胶原检测;以羟脯氨酸法测定心肌胶原含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激素电极低能起搏的时机性和安全性。方法;对56例VVI起搏器的激素电极,应用起搏系统分析仪和体外程控仪测定植入即刻和植入后1月、2月、3月、6月、12月的慢性起博阈值,以此时结果指导调低输出电压。结果:激素电极的慢性起搏阈值与植入即刻阈值差异无显性,低能起搏安全有效。结论:激素电极适合长期低能量起搏,使起搏器即节省能量又保证安全起搏。  相似文献   

13.
急诊床边盲插临时起搏2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急诊临时起搏应用。方法 左锁骨下静脉路径床边盲插。结果 21例成功,在电极进入时11例不同程度发生室早或短阵室速,其中4例发生室颤。3例出现起搏阈值升高:5例发生电极移位,脱漏现象。  相似文献   

14.
人工心脏起搏显著改善了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在工人心脏起搏的发展历程中,生理性心脏起搏克服了非生理性心脏起搏的固有弊端,使起搏后的心脏功能状态更接近于正常的生理功能。植入生理性心脏起搏器是目前人工心脏起搏的发展发向。  相似文献   

15.
急诊PCI右心室起搏致顽固性心室颤动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55岁。因发作性胸痛24h,持续胸痛2h住院。既往高血压2年。体征:血压160/100mmHg(1mmHg=0.133kPa),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界不大,心率72次/min,节律齐,心音低钝。心电图示窦性心律,RBBB,Ⅱ、ⅢavF、V3R~V5RST段弓背抬高0.2~0.5mV,QT间期:0.40s,血钾:4.18mmol/L。入院后立即予链激酶150万单位溶栓,观察2h血管未通,病人仍有胸痛,ST段抬高,经病人及家属同意,行急诊冠脉介入(PCI)治疗。冠状动脉造影示右冠状动脉100%闭塞,前降支近中段40%狭窄。造影完毕出现心动过缓、Ⅱ°-Ⅰ型AVB。遂置入临时起搏电极,起搏频率50次/min,起搏电压2.5v、感知0.25mV,起搏正常,随即出现心室颤动(室颤),立即予200j能量电除颤成功。在球囊扩张病变血管再通后又出现室颤并阿斯综合征,经电除颤复律,但频繁室颤,在1h内先后予利多卡因200mg、可达龙300mg、硫酸镁2g均无效,予艾司洛尔血压下降、心动过缓未再应用。在窦律情况下迅速置入3.5*23支架,血流TiMiⅢ级,仍有室颤发作,在抢救过程中起搏电极脱位,就位电极时发现易室颤,撤出电极观察10min室颤消失,因存在心动过缓再次将电极送入右心室,随即发生室颤,考虑电极所致,撤出电极观察30min,室颤未再出现。术毕,此后心律稳定。整个抢救过程电除颤36次之多,每次200~300J能量复律,住院20d无任何并发症,出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12例床旁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行心脏临时起搏的临床疗效。方法 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73.7±12.9)岁;安置临时起搏器原因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9例,病窦综合征3倒;均选右股静脉入路,起搏部位为右室心尖部;通过分析起搏心电图图形特点、测量导管深度、行X线等检查进行研究,观察该起搏方法的疗效。结果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即刻成功率为66%(8/12);2例电极导管不能通过扭曲的髂静脉,换用普通电极导管在DSA透视下送入右室起搏;1例反复不能进入右室起搏。X线透视下方将导管送入右室而起搏;1例心脏停搏的患者漂浮导管不能起搏,换用普通电极导管后成功起搏。无一例出现栓塞、电极脱位、心脏穿孔或穿刺并发症。结论 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进行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是一项安全有效、可行的起搏方法,对心脏停搏、血管扭曲的患者应慎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该文旨在观察针灸介导的体外胃电起搏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动力障碍的疗效。方法选择三类手术病人:肝胆手术32例;胃手术48例;结肠手术29例。分别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单纯体外胃电起搏组、针灸介导体外胃电起搏组。于术后第1天起,进行体外胃电起搏,每日3次,每次20min;于术后24、48和72h查胃电图。结果三类腹部外科手术病例,术后应用体外胃肠起搏辅助治疗48h后,胃电图显示胃正常慢波百分比、排气人数均有不同程度增多。针灸介导体外胃肠起搏组比单纯体外胃肠起搏组增多更为显著。该治疗对胃手术后影响最为显著,结肠手术次之,胆道手术最小。结论针灸介导的体外胃肠起搏疗效显著。针剌上脘穴具有促进胃肠蠕动的功效,针灸介导体外胃肠起搏将新兴胃肠起搏技术与祖国医学针灸治疗相结合,更有效地促进胃肠动力。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永久双腔起搏术后右室电极导管断裂1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男,59岁.因反复心悸、胸闷1a伴晕厥多次入院,诊断为冠心病、Ⅲ°房室传导阻滞、阿斯综合征发作,于2002年6月13日放置临时起搏保护下,在左上胸部植入Pacesetter Entity 5226型双腔起搏器,分别穿刺左锁骨下静脉放入右室电极导管(1470T)及右房电极导管(1474K),术中穿刺顺利,鞘管及导管推送无阻力,定位良好,心室起搏阈值0.2V,心房起搏阈值0.3V,术后伤口愈合良好,康复出院.定期随访中起搏及感知功能正常,[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心内膜(或心肌)起搏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对20例心跳、呼吸骤停病人,临床应用经皮穿刺心内膜(或心肌)起搏,术后加强观察与护理。结果应用经皮穿刺心内膜(或心肌)起搏后,20例患者中,起搏成功率为90%(18/20),临床有效率为65%(13/20),复苏成功率为50%(10/20)。结论经皮穿刺心脏起搏,操作简便、起搏速度快、并发症少,为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病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气囊电极床旁心内膜临时起搏治疗技术。方法:采用seldinger氏法穿刺锁骨下静脉置入气囊电极,随血流飘浮到右室,连接起搏器,多数病人可见到稳定的右室起搏心电图。结果:10例病人在5~8分钟建立起有效心脏起搏。结论:气囊电极心内膜起搏技术,不需要X线透视条件,不需要搬动病人,一般10分钟内就可建立起稳定的心脏起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