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人细小病毒B 19(HPVB 19)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方法对41例急性ITP患儿及40名健康儿童进行HPVB 19-DNA检测.[结果]41例急性ITP患儿中HPVB 19-DNA阳性者为16例,40例健康儿童中HPVB 19-DNA阳性者为4例,急性ITP患儿中HPVB 19-DNA阳性者明显多见于健康儿童.[结论]儿童急性ITP可能与HPVB 19感染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妊娠早期人微小病毒B19感染对孕妇血液系统的影响。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60例早期自然流产患者(观察组)及同期自愿人工流产的健康早孕妇女60例(对照组)血清中HPVB19-Ig M的含量,检测两组孕妇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对照组人HPVB19-Ig M阳性患者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均低于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B19感染孕妇中贫血患病率53.85%(7/13)高于对照组21.28%(1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微小病毒B19感染对红细胞影响较明显,是病毒感染孕妇贫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边发根  刘建林  张晟  廖细生 《医学综述》2009,15(19):3020-3022
目的探讨新生儿黄疸患儿的平均红细胞容积与总胆红素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5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和80例无黄疸新生儿,分别测定黄疸患儿的黄疸期和黄疸消失后的痊愈期的平均红细胞容积(MCV)以及无黄疸新生儿的MCV,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将不同总胆红素浓度患儿的MCV值与总胆红素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黄疸痊愈期与无黄疸新生儿MCV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疸期患儿MCV值与黄疸痊愈期、无黄疸新生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总胆红素浓度患儿其MCV值亦不同,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r=0.40)。结论MCV与新生儿黄疸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提示MCV在新生儿黄疸的发病中存在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患者分为三组,选取144例足月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为溶血组(A组),选取同期160例不合并溶血的足月黄疸新生儿为非溶血性黄疸组(B组),同时与88例足月健康新生儿(C组)对比。分析三组间碳氧血红蛋白、总胆红素、红细胞计数等有无差异。结果溶血组患儿的碳氧血红蛋白水平较健康新生儿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同时,溶血组患儿的碳氧血红蛋白水平较非溶血性黄疸组患儿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碳氧血红蛋白在非溶血性黄疸组和健康新生儿组无统计学差异。碳氧血红蛋白ROC曲线值为1. 27%时诊断新生儿ABO溶血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最高(分别为90%和70%,P <0. 001)。溶血组患儿总胆红素水平与碳氧血红蛋白呈正相关关系(r=0. 83523,P <0. 001),非溶血性黄疸患儿总胆红素水平与碳氧血红蛋白无相关性(r=0. 12571,P>0. 05),溶血组患儿组总胆红素水平低于非溶血性黄疸患儿,而碳氧血红蛋白水平高于非溶血性黄疸患儿(P <0. 00...  相似文献   

5.
《陕西医学杂志》2017,(11):1592-1593
目的:探讨单次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入院的新生儿ABO溶血患儿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基础蓝光照射治疗以及抗溶血治疗,试验组患儿则给予上述基础治疗另外加用IVIG,剂量为1g/(kg·d),持续3d。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红蛋白(Hb)变化及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儿治疗总不良反应率(7.5%)与对照组(12.5%)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患儿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血红蛋白与对照组分别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患儿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对照组比较血清总胆红素,试验组改善更加显著,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试验组患儿血红蛋白与对照组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剂量应用IVIG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效果更佳,并且副作用小,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廖建兰 《当代医学》2021,27(20):156-157
目的 探讨换血疗法对新生儿黄疸血常规及血液生物化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进行换血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儿在换血前后的血常规及血液生物化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100例黄疸患儿换血治疗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与白蛋白比值(B/A)、血红蛋白(HG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网织红细胞比值(RET)等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换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患儿换血后,90.0%(90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低血钙(60例)、高血糖症(62例)、代谢性酸中毒(20例)、血小板减少症(26例)等.结论 换血疗法可很好改善黄疸患儿的血常规及血液生物化学等指标,能换出患儿血液中大量的胆红素,防止患儿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另外,换血疗法会引发较多的不良反应,因此,换血疗法的实施必须严谨执行,需全面把控患儿的换血指征,严谨检测患儿的血常规及血液生物化学等指标,保障患儿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临床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临床危险因素,为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对比分析53例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患儿(研究组)和151例未合并胆红素脑病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对两组的一般资料、合并症及实验室检查等30项临床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两组有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在出生体质量、24 h内出现黄疸、剖宫产、小于胎龄儿、发热、感染、贫血、酸中毒、高血糖、颅脑血肿、G-6-P-D缺陷、新生儿溶血病、总胆红素峰值(TSB)、直接胆红素峰值(DBiL)及总胆红素与白蛋白比值(B/A)15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4 h内出现黄疸、颅脑血肿及TSB水平是胆红素脑病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胆红素脑病与24 h内出现黄疸、颅脑血肿及TSB水平相关,新生儿生后24 h内出现黄疸或合并颅脑血肿应警惕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同时TSB水平越高,越容易发生胆红素脑病.  相似文献   

8.
赵红 《武警医学院学报》2007,16(5):512-513,517
【目的】评估静脉丙种球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2000年10月至2006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45例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IVIG组(常规治疗 IVIG),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红素、血红蛋白、红细胞水平及黄疸消退时间。【结果】治疗72h后,IVIG组血清总胆红素、黄疸消退时间为(106.1±48.5)μmol/L和(6.14±2.12)d,对照组为(136.7±42.7)μmol/L和(10.8±2.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IG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在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IVIG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静脉丙种球蛋白可有效阻断ABO-HDN的早期溶血过程,迅速降低血胆红素水平,缩短黄疸消退时间,对防止高胆红素脑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人细小病毒B19感染与儿童血液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儿童血液病人(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贫血)细小病毒B19(Human parvovirus B19,HPVB19)感染的状况及其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液中HPVB19-IgM,共检测白血病患儿158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281例,贫血患儿102例,共计541例。结果:158例白血病患儿血清HPVB19-IgM阳性51例,阳性率32.3%,281例ITP患儿阳性97例,阳性率34.5%,102例贫血患儿中阳性56例,阳性率为54.9%,总阳性率为40.6%。结论:HPVB19感染可能与儿童血液病发病有关,进行化疗时白血病患儿易继发HPVB19感染,并可致骨髓抑制和慢性贫血。  相似文献   

10.
人细小病毒B19感染与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莹  徐酉华  于洁 《重庆医学》2005,34(9):1289-1289,1292
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人细小病毒B19(HPVB19)感染的关系.方法用ELISA技术对102例ITP患儿进行人HPVB19特异性IgM的检测.结果 102例ITP患儿中HPVB19-IgM阳性41例(40.20%),30例正常对照HPVB19-IgM阳性2例(6.67%),ITP组HPVB19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细小病毒B19(HPVB19)与小儿 ITP 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人类微小病毒B19宫内感染与新生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类微小病毒B19宫内感染(HPVB19)与新生儿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对新生儿贫血、新生儿病理性黄疽、先天性心脏病、其他先天性畸形、足月小于胎龄儿、早产儿共6组173例病理新生儿及48例正常新生儿的血清进行了HPVB19-IgM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HPVB19-IgM阳性率,病理组为29.48%(52/173),正常对照组为4.17%(2/48),二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5),相对危险度(RR)=7.01。(2)HPVB19-IgM阳性率,新生儿贫血组为46.67%(14/30)、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组为26.67%(8/30)、先天性心脏病组为33.33%(10/30)、其他先天性畸形组为11.11%(2/18)、足月小于胎龄儿组为23.33%(7/30)、早产组为28.57%(10/3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05,RR=11.2;P〈0.05,RR=6.4;P〈0.005,RR=8.0;P〉0.05,RR=2.67;P〈0.05,RR=5.6;P〈0.01,RR;6.86)。(3)6组新生儿疾病HPVB19-IgM阳性率及关联强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新生儿贫血、先天性心脏病、早产儿、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足月小于胎龄儿、其他先天性畸形。结论微小病毒B19宫内感染与新生儿贫血、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足月小于胎龄儿、早产的发生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清微小病毒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人微小病毒B19(HPVB19)感染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对 4 8例ITP患儿和 32例健康儿童的血清标本进行HPVB19-DNA检测 ,并用酶联免疫法 (ELISA)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结果 :4 8例ITP患儿血清中HPVB19-DNA阳性率 37.5 % (18/48) ,32例健康儿童HPVB19-DNA均为阴性 ,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0 5 ) ;ITP组中急性型与慢性型之间HPVB19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病毒感染阳性患儿的血小板相关抗体明显高于病毒感染阴性患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 1)。结论 :ITP患儿血清中HPVB19-DNA阳性率高 ,尤其是急性型 ;HPVB19感染可导致血小板相关抗体升高而致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不同原因所致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对382例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末梢血胆红素监测。结果:围产因素占228%、新生儿溶血占178%、感染因素占194%、母乳性黄疸占144%、不明原因者占215%、其它原因占42%。结论: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出现最早,峰值最高,重度黄疸的比例最大;围产因素次之,感染因素所致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多为早期感染,病程较短,与治疗是否及时、感染程度有关;母乳性黄疸出现黄疸最晚,病程最长;不明原因组黄疸的特点与生理性黄疸有一定的相似,认为可能包括部分“生理性”黄疸。  相似文献   

14.
国人细小病毒B19感染相关疾病谱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张国成  许东亮 《医学争鸣》1999,20(6):495-498
目的:探讨我国人细小病毒B19感染引起的相关疾病谱。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及原位杂交技术对66例先天性心脏病(CHD)心肌组织标本及108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P)、47例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A)、5例传染性红斑(EI)及40例缺铁性贫血(IDA)患儿的外周血、骨髓标本进行了B19-DNA检测,并随机对其中23例B19-DNA阳性标本作巨细胞病毒(CMV)、单纯疱疹病毒(HSV)、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儿人细小病毒B19(HPVB19)骨髓感染及对巨核系祖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对61例MDS患儿骨髓进行HPVB19DNA检测,体外培养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祖细胞(CFU-MK)。结果MDS患儿HPVB19骨髓感染组CFU-MK形成较非感染组及对照组明显下降(均P〈0.05)。血小板计数MDSHPVB19骨髓感染组低于非感染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HPVB19感染骨髓导致CFU—MK形成减少可能是MDS患儿外周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新生儿、婴儿黄疸之原因,本文对203例黄疸患者进行了病因分析。结果发现:红细胞G-6-PD缺乏症症多见,占49.8%;其余依次为:感染、缺氧(13.8%),生理性(10.8%),肝炎综合征(9.4%),ABO血型不合性溶血病(5.4%),母轧性(2.4%)和先天性胆道闭锁(1.0%);诊断未明者占7.4%。并对新生儿、婴儿黄疸的地区原因构成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受血者及孕妇血清中不规则抗体的存在情况,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并预防母婴血型不合时,可能导致的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方法:收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住院部及急诊,门诊产科所提供的7580例不规则抗体筛查与鉴定结果,采用免疫微柱凝胶卡式法,试管法间接抗人球蛋白法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并分析。结果:64例阳性标本中,男性19例,女性45例。经抗体特异性鉴定,抗D阳性12例,抗E阳性23例,抗e阳性6例,抗C阳性14例,抗c阳性6例,抗M阳性1例,抗Lewis阳性1例,抗Diego阳性1例。结论:对输血前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是避免发生迟发型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重要保证,当母婴血型不合时,对孕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预防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8例新生儿溶血病的不典型临床表现及其实验窒检查。其中ABO不合7例,Rh不合1例。不典型表现是黄疸均在生后48小时后出现,还可出现后期贫血、低钙性抽搐、迁延性黄疸、肝炎综合征等,对其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