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药煎煮机制备汤剂的体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2.
中药汤剂是中医的传统用药方式之一。汤剂因其成分能随症加减 ,最符合中医中药传统而仍然具有不可代替的生命力。但因其使用不够方便 ,如要煎煮 ,需要特定器具 ,不易掌握火候、水量和时间 ,且携带不便 ,使得部分患者只好放弃服中药的愿望 ,这样 ,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医中药的发展。为了充分发挥中医中药之特色 ,我院于 1998年3月 ,引进GNG型中药煎煮机 ,开展中药现代化科学的煎煮方法研究。GNG型中药煎煮机是用全不锈钢材料制成 ,采用微电脑控制系统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 ,将多剂中药在密闭系统内煎煮、滤过、分装 ,具有药物有…  相似文献   

3.
中药汤剂是中医的传统用药方式之一.汤剂因其成分能随症加减,最符合中医中药传统而仍然具有不可代替的生命力.但因其使用不够方便,如要煎煮,需要特定器具,不易掌握火候、水量和时间,且携带不便,使得部分患者只好放弃服中药的愿望,这样,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医中药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中药汤剂的疗效,使中医中药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方法对我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底随机选取我院中医科就诊并抓取中药回去自行煎煮的患者128例,设计调查表格,分为七项,采取电话回访和复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结果 128例患者七项全符合的仅占16%,单项浸泡时间合格率仅为48%。结论加强中药药学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中医中药的知识宣传。  相似文献   

5.
杨锦 《中国医药指南》2009,7(20):110-111
<正>中药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药物治病的疗效,我国历代名医都十分重视中药煎煮方法,汉代医家张仲景将煎煮用水分为雨水、千扬水等多种;李时珍指出了药液煎煮不当的不良后果:"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  相似文献   

6.
目的 唤起人们对汤剂煎煮的重视,提高中药疗效.方法 对医院药袋标示、医师处方、患者煎药现状调查.结果 医院、医师、药师对于汤剂的煎煮方法认识不一致,重视不够.患者煎煮随意性大,无法跟踪.结论 汤剂煎煮有改进的必要,煎煮前必须经冷水湿润,加以搅拌,浸泡,浸泡时间不宜过长.煎煮火候应"先中后文",煎煮时间依方药、病证、功用而定.主张加大水量,煎煮两遍,合并煎液,去渣再浓缩至服用量.矿石类应打碎(过40~60目筛)入煎,无需先煎.后下的药物一般于群药煎好前5~10min投入共煎,且应紧盖,离火再焖5min.并对未来工作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孙彩华  钱松洋 《中国药业》2007,16(20):58-59
通过介绍中药煎煮的器具,煎煮前的浸泡时间和加水量,煎煮的火候、时间、次数及特殊药物的煎煮处理方法等,说明了中药汤剂的煎煮与疗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通过实验证实:中药汤剂常规法第二煎后的药渣仍有利用价值,并对煎煮次数与煎出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同时对汤剂煎煮方法进行了三点改进,通过煎出物总量测定和抑菌实验,证明改进煎煮法能保证汤剂质量和药效,因此,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对中药汤剂煎者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10.
中药汤剂的正确煎服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睿娴 《中国药业》2008,17(18):62-62
目的了解中药汤剂正确的煎服方法。方法从五煎、五服、浸泡时间、用水量、煎药火力大小、煎煮时间、服药时间、服用方法、饮食禁忌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结果正确的煎服方法是提高中药汤剂临床疗效的重要保证。结论医务人员应重视中药的煎服方法,并耐心向患者交待其注意事项,从而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中药代煎包材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迁移量随灌装温度的变化规律,为规范中药代煎流程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检测中药代煎包材中17种常见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含量;将蒸馏水煮沸后,在梯度温度下灌装到中药代煎包材中,采用气质联用色谱技术,定性定量各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迁移率。结果GC-MS符合检测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要求,标准曲线和相关系数显示,在0.05~5.00 mg/L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0.998,检出限为0.002 mg/L。中药代煎包材检出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及其含量为DEHP(0.122 mg/kg)、DBP(0.273 mg/kg)、DIBP(0.073 mg/kg)、DEP(0.024 mg/kg)和DMP(0.037 mg/kg),其他12种PAEs未检出。30~100℃的梯度温度灌装后,蒸馏水中检出的塑化剂及其迁移率分别为DEHP(0.14%~10.58%)、DBP(6.29%~20.76%)、DEP(ND^1.09%),其余未检出。结论GC-MS能够准确、快捷地检测中药代煎包材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含量;样品包材中PAEs及其迁移量符合GB96852016中相关要求;灌装温度与中药代煎包材中DEHP、DBP的迁移率呈正相关,灌装温度越高,DEHP、DBP的迁移率也越高;灌装温度对中药代煎包材中DIBP、DMP和DEP的迁移率没有显著影响。从减少塑化剂的迁移量和保证中药代煎效率的角度出发,中药代煎的灌装温度控制在60℃以下能显著降低DEHP、DBP的迁移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煎煮方法和煎煮时间对生大黄煎液中主要蒽醌类成分及没食子酸含量的影响。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大黄煎液中总的和游离的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及没食子酸含量。色谱柱:Diamonsil C18(250mm×4.6mm,5μm);柱温30℃;流速1mL.min-1;测定蒽醌类成分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83∶17),检测波长254nm;测定没食子酸流动相为甲醇-0.01%磷酸(10∶90),检测波长273nm。结果:采用后下和正常煎煮方法,在10~60min内,时间越长,各游离或结合蒽醌衍生物及没食子酸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结论:大黄煎液中游离或结合蒽醌含量与泻下作用无直接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药煎煮法的现代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中药煎煮煎药器具、入药顺序、煎前浸泡、煎煮用水量、煎煮火候与温度、煎煮时间与次数等内容的现代研究成果,为深入研究中药煎煮法提供了参考,对患者煎煮中药亦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针对治疗风湿痹证的中药汤剂的特点,对煎煮过程中常规煎法的煎煮时间、需采用特殊煎法的中药饮片进行了归纳;对服用过程中药引的应用、服药温度和时间、饮食宜忌等细节进行了说明。还对含有毒中药的此类汤剂的服用注意事项、此类中药汤剂与西药同用的禁忌以及此类外用汤剂的使用细节进行了探讨,为临床上安全、合理、有效地运用中药汤剂治疗风湿痹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零库存在我院中药饮片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通过ABC管理法,进行系统分析,确立中药饮片的采购计划,经领导审批后,选择信誉度高的供应商采购,货到后直接配送到药房,验收人员验收合格后办理入库和出库手续。结果我院实施中药零库存2年多来,极大盘活了医院的流动资金,减少了药品的积压,降低了营运成本。结论零库存的优势明显大于传统库存法,是医院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6.
如何对中医院校学生进行急救医学的培养,目前还没有系统规范的教学和培养办法、路径。而中医院校学生急救知识和技能的缺乏也是目前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遇到的难题之一。我们根据科室多年的带教及培训经验,总结出一些适合中医医院急诊教学的办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17.
概述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几种方法,包括生物效应法、血药浓度法、中药复方多效应成分整合药动学及中药复方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阐明各自的特征及优缺点,并对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进行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手法整复杉树皮夹板外固定结合中药疗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探析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66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利用手法整复杉树皮夹板外固定结合中药方法治疗,对照组利用石膏托外固定。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0%,对照组为81.8%,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PRWE评分、疼痛肿胀消退时间等指标用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0%,对照组为9.1%,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法整复杉树皮夹板外固定与中药疗法联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其治疗效果非常好,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我院肿瘤科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5月肿瘤科使用过中药注射剂的病历资料,采用描述性方法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以及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剂量、疗程、金额等。结果在我院肿瘤科患者中应用的中药注射剂有15种,其中参麦和华蟾素使用次数最多。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疗程一般为10 d,费用在总的住院费用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30%)。结论中药注射剂在我院肿瘤科住院患者中应用很广泛,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药物剂型。  相似文献   

20.
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郑世瑞  李俊  宋珏 《安徽医药》2010,14(11):1243-1245
近年来,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针对中药复方药动学提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思路。本文综述了关于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新思路,并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