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阿魏酸钠抗心律失常机制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屏  曾秋棠  周彤  汪贵元  张国娟 《贵州医药》2001,25(10):884-886
目的探讨阿魏酸钠是否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其可能的抗心律失常机制。方法应用哇巴因及乌头碱建立心律失常的动物模型 ,并观察阿魏酸钠对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阿魏酸钠0 6g/kg静脉推注可对抗哇巴因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 ,使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的发生时间延长 ,并可提高哇巴因致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的剂量 ,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但阿魏酸钠不能对抗乌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结论阿魏酸钠具有对抗哇巴因诱发的心律失常作用 ,机制可能与其对钾离子通道的阻滞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二对氯苯甲酰莲心碱对实验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研究二对氯苯甲酰莲心碱抗心律失常的药理作用。方法 采用乌头碱、哇巴因、氯化钙 3种抗心律失常模型。结果 二对氯苯甲酰莲心碱 5mg·kg-1iv可明显提高乌头碱致大鼠、哇巴因致豚鼠发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及心脏停搏用量 ;延长氯化钙诱发大鼠心律失常的出现时间 ,减少早搏、室颤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结论 二对氯苯甲酰莲心碱具有广泛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3.
iv13—正丙基巴马汀(13—n—Ptopyl—Pal-matine)8mg·kg~(-1)能显著减少氯仿诱发小鼠室颤的发生率.提高哇巴因致豚鼠室早、室速、室颤及心搏停止的阈剂量。iv1、3 mg·kg~(-1)可明显减少CaCl_2诱发小鼠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缩短BaCl_2诱发大鼠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但对乌头碱诱发大鼠心律失常无明显的对抗作用。此外,13—正丙基巴马汀还能明显提高大鼠心肌细胞膜Na~+,K~+—ATP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4.
莲心碱衍生物抗实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健  罗顺德  陈怡 《医药导报》2003,22(11):758-760
目的:研究4种莲心碱衍生物抗心律失常的药理作用.方法:采用哇巴因、氯化钙、乌头碱3种抗心律失常模型.结果:4种莲心碱衍生物(5 mg&#8226;kg 1,iv)均能显著提高哇巴因致豚鼠、乌头碱致大鼠发生室性期前收缩(VE)、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纤颤(VF)及心脏停搏(CA)的用量,延长CaCl2诱发大鼠心律失常的出现时间,缩短生存大鼠的窦性心律恢复时间,减少死亡率.结论:4种莲心碱衍生物均有广泛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5.
二苯甲酰莲心碱抗实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二苯甲酰莲心碱抗实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采用乌头碱、哇巴因、氯化钙3种抗心律失常模型。结果:二苯甲酰莲心碱5mg.kg^1可明显提高乌头碱所致大鼠,哇巴因致豚鼠发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及心脏停搏用量,延长氯化钙诱发大鼠出现心律失常的时间,缩短窦律恢复时间,提高窦律恢复律,延长死亡时间及降低死亡率,结论:二苯甲酰莲心碱具有广泛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6.
莲心总碱抗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莲心总碱对实验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采用乌头碱、毒毛花苷G、氯化钙、氯仿等4种药物诱发的动物心律失常及电刺激诱发家兔心室颤动(室颤)模型,运用在体心电图记录方法,观察莲心总碱的抗实验性心律失常作用。结果莲心总碱对药物及电刺激诱发的动物心律失常有明显对抗作用,可提高药物引起动物出现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动过速、室颤的剂量,降低室颤发生率及死亡率。结论莲心总碱有较好的抗多种实验性心律失常作用,可能与其阻滞Na+、Ca2+内流,阻断折返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克班宁灌胃给药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分别采用氯仿致小鼠心律失常和氯化钡、乌头碱致大鼠心律失常2种动物模型,以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地观察心电图的相关指标,记录并分析心电图曲线。观察不同剂量的克班宁对小鼠、大鼠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克班宁各剂量组能明显拮抗氯仿所致的室颤发生率(P<0.05),能推迟氯化钡诱发的心律失常发生时间并缩短心律失常持续时间(P<0.01,P<0.05),延长乌头碱诱发的各种室性心律失常出现时间(P<0.05)。结论克班宁灌胃给药可对抗氯仿、氯化钡和乌头碱诱发的实验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8.
在大鼠和豚鼠整体模型上,比较观察了等毒剂量(1/ LD50)的IHC-72、利多卡因和维拉帕米对乌头碱、哇巴因致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以及对急性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和缺血心肌室颤阈的影响。IHC-72抗乌头碱致大鼠心脏毒性作用,与利多卡因相当,而比维拉帕米强;IHC-72抗哇巴因致豚鼠心脏毒性作用,与利多卡因相当而比维拉帕米弱;对提高大鼠缺血电室颤阈值的作用,IHC-72比利多卡因及维拉帕米弱;对预防大鼠急性缺血再灌注的心律失常作用,三者作用近似。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西洋人参皂甙(GQS)的抗心律失常作用。GQS 60mg/kg i.v.对氯仿诱发小鼠室颤具有保护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可使室颤发生率降低73.4%。GQS 80mg/kg i.v,对氯化钡诱发大鼠心律失常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GQS 80mg/kg i.v,能明显提高哇巴因诱发豚鼠室早、室速、室扑颤以及停搏的阈剂量。GQS 60mg/kg、80mg/kg i.v,对垂体后叶制剂所致大鼠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均有明显拮抗作用。GQS 对乌头碱诱发大鼠心律失常则无效。  相似文献   

10.
在氯化钡 (BaCl2 ) ,氯仿 肾上腺素 ,毒毛花苷G ,乌头碱 ,乙酰胆碱 氯化钙 (ACh CaCl2 ) 5种实验性心律失常模型上观察了 3,6 (二甲氨基 ) 二苯并碘杂六环葡萄糖酸盐 (IHC 93)对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结果表明IHC 930 .2 5和 0 .50mg·kg- 1均可对抗ACh CaCl2 诱发的小鼠房颤 (扑 ) ;明显缩短BaCl2诱发的大鼠室性心律失常持续时间 ;对氯仿 肾上腺素诱发家兔的心律失常有预防及缓解作用 ;能提高毒毛花苷G致豚鼠室性早搏 ,室性心动过速 ,室颤和心搏停止的用量 ;能提高乌头碱导致室性早搏用量 ,对室性心律失常有部分对抗作用 .  相似文献   

11.
唐文婧  丁选胜 《安徽医药》2013,17(7):1093-1094
目的考察两种不同剂型的葛根素注射剂体外致家兔红细胞溶血差异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改良体外试管法评价葛根素注射液及注射用葛根素对家兔红细胞的溶血作用。结果葛根素终浓度相等时,葛根素注射液致家兔红细胞体外溶血程度显著高于注射用葛根素,葛根素注射剂两种剂型体外均可引起家兔红细胞形态改变。结论不同剂型的葛根素注射剂,其体外溶血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葛根素前体脂质体,并对制剂质量进行考察。方法:采用山梨醇载体沉积法制备葛根素前体脂质体,并对制剂的形态学、包封率、粒径分布、体外释药、稳定性等性质进行考察。结果:本实验制备的脂质体形态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平均粒径为278nm,Zeta电位为-17.5mV,包封率为(43.5±1.3)%,体外释药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常温放置稳定。结论:葛根素前体脂质体包封率较高,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葛根素微乳灌胃后大鼠血浆中葛根素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的葛根素,用于葛根素微乳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研究。方法取血浆样品,用乙腈沉淀蛋白,Phenomenex C18柱(250 mm×4.6 mm,5μm)分离,4-羟基苯甲醛为内标,乙腈-0.1%醋酸溶液(23∶77)为流动相,流速0.8 mL.min-1,紫外检测波长250 nm,柱温30℃,进样量20μL。结果葛根素的线性范围为0.10~10.00μg·mL-1(r=0.999 6),定量下限为0.10μg.mL-1,提取回收率〉79%,方法回收率〉92%,日内、日间精密度RSD〈6%。结论本方法灵敏度好、准确性高,可用于大鼠血浆中葛根素浓度的测定以及葛根素微乳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研究。  相似文献   

14.
葛根素及葛根提取物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葛根素及葛根提取物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差异。方法大鼠分别灌胃给予葛根素(500mg/kg)或葛根提取物(相当于葛根素500 mg/kg),在不同时间点采血,以对羟基苯甲酸为内标,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葛根素血药浓度,采用DAS 2.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葛根素及葛根提取物在大鼠体内药动学过程均符合二室模型,比较二者主要药动学参数:提取物组较葛根素组的AUC0-t、Cmax显著降低,Tmax、t1/2z、CL/F及Vz/F显著增加。结论葛根素及葛根提取物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具有显著性差异,葛根提取物中复杂成分的存在能影响其有效成分葛根素的体内药动学行为。  相似文献   

15.
以葛根素为模型药物的口服微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葛根素为模型药物研究口服微乳的处方筛选方法 ,并对其结果进行质量评价。方法查阅文献选取不同极性空白微乳,考察不同处方空白微乳的葛根素的最大载药量,考察载药和矫味剂对微乳稳定性的影响,从而确定葛根素口服微乳的2个最优处方,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包括载药微乳的理化性质、粒径大小、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的稳定性及载药微乳中葛根素的含量。结果处方B载药微乳为淡黄色澄清液体,平均粒径为61.59nm,葛根素载药量为21.06mg.mL-1;处方G载药微乳为无色澄清液体,平均粒径为23.09nm,葛根素载药量为21.73mg.mL-1。结论本实验优选空白微乳能增加葛根素的溶解度,且载药量大,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16.
赵昌军  陈雯 《齐鲁药事》2010,29(6):334-336
目的建立抗感解毒胶囊中葛根素的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以甲醇-水(25∶75)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50nm。结果葛根素浓度在4.008~200.4μg·mL-1的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Y=0.0126X+0.0141,r=1.000(n=6),平均回收率为99.95%,RSD=0.19%。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可作为抗感解毒胶囊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7.
吴恒  陈礼明 《安徽医药》2014,(8):1420-1423
目的观察小檗碱对葛根素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方法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葛根素的浓度。大鼠灌胃给予葛根素(100 mg·kg^-1)及葛根素和小檗碱混合物(100 mg·kg^-1+50 mg·kg^-1、100 mg·kg^-1+100 mg·kg^-1、100 mg·kg^-1+200 mg·kg^-1),用HPLC法测定大鼠给药后不同时间血浆葛根素的浓度,DAS ver1.0数据处理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葛根素在0.10-10.00 mg·L^-1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 5)。合用小檗碱前后葛根素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0.54±0.05)、(0.59±0.03)、(0.67±0.02)、(0.73±0.03)mg·L^-1;AUC0-∞分别为(4.90±2.91)、(4.63±2.11)、(3.42±2.44)、(6.18±2.57)mg·L^-1·h^-1;CL分别为(26.92±16.24)、(25.94±13.36)、(44.58±30.36)、(18.82±8.47)L·h-1·kg^-1。结论高剂量小檗碱可提高葛根素在大鼠体内的吸收。  相似文献   

18.
葛根素注射液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葛根素注射液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情况,重点阐述了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力衰竭、心肌缺血等疾病的临床应用效果。临床研究表明葛根素注射液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的表现非常突出,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葛根素在糖尿病肾病病人中的药动学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比较葛根素在健康人及不同临床期糖尿病肾病 (DN)病人体内的药动学。方法 :健康人7例为NC组 ,DN组 2 0例 (其中临床早期 10例 ,为DN1组 ;中期 10例 ,为DN2 组 )单次静脉滴注葛根素 (5mg·kg- 1,6 0min内滴完 )后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药物浓度 ,3P87程序拟合计算。结果 :DN2 组较NC组和DN1组药物T12 β延长 ;清除率(Cl)下降 ;5min及 5h的药物浓度 (C)下降延缓。NC组与DN1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表观分布容积 (Vd)DN各组较NC组减少 (P <0 .0 5和P <0 .0 1)。结论 :不同临床期的DN病人 ,葛根素体内药动学过程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crease the oral bioavailability of puerarin by N-trimethyl chitosan-modified microemulsions (TMC-MEs) loaded with puerarin.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TMC-modified microemulsions were prepared in our study, and then evaluated for particle size, zeta potential,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and changes of the microenvironment polarity of inner oil core. It was shown that the zeta potential of the microemulsion wa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 of TMC, and the peak value was achieved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TMC was 3.0?mg/mL. The enhancement of the ratio of I1/I3 (the ratio between the first band and the third band of the emission fluorescence spectrum of pyrene, I1?=?373?nm, I3?=?384?nm) indicated that polarity of the inner core of TMC-MEs was increased with the addition of the modifier. Pharmacokinetic studies demonstrated that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puerarin N-trimethyl chitosan (TMC)-modified microemulsions (PUE-TMEs) and puerarin microemulsions (PUE-MEs) to rats at a dose of 100?mg/kg, 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was enhanced about 6.8- and 1.2-fold,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puerarin suspension (PUE-SUS) as control. It indicated that the TMC-MEs could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formulation for enhancing the oral bioavailability of puerar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