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肌骨超声引导下精准针刀对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慢性腰痛患者效果及远期腰椎功能影响。方法:选自我院于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慢性腰痛患者76例,按照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39例与对照组37例。对照组患者口服塞来昔布胶囊,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肌骨超声引导下精准针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周和治疗2周腰痛和牵涉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及随访12个月腰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1周和治疗2周腰痛和牵涉痛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1周和治疗2周腰痛和牵涉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周和治疗2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1周和治疗2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随访12个月腰椎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肌骨超声引导下精准针刀对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慢性腰痛患者效果显著,且可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是康复科常见的疾病,本研究观察ICB矫形鞋垫联合常规康复疗法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患者的临床康复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20年4月经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专科大夫确诊的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按要求穿戴ICB矫形鞋垫,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和3个月复查时进行疼痛评估、腰椎活动度和双上肢抬举力量的检测。结果治疗后VAS评分由6.4分降到3.1分(P <0.05),3个月复查时降到1.5分(与治疗后比较P <0.05)。此外,经过治疗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降低、腰椎活动度和上肢抬举力量均得到改善(P <0.05)。结论 定制ICB矫形鞋垫联合常规康复疗法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腰部疼痛、改善腰椎活动度和上肢抬举力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患者发生慢性腰痛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70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其术后慢性腰痛发生情况,比较发生慢性腰痛患者与未发生慢性腰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患者发生慢性腰痛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70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患者中17例发生慢性腰痛,发生率为24.29%(17/70);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发生慢性腰痛患者的术前骨密度T<-2.5 SD占比、骨水泥渗漏占比、合并筋膜损伤占比和合并Kummell病占比均高于术后未发生慢性腰痛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发生慢性腰痛患者与未发生慢性腰痛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病椎分布、骨折节段、骨水泥分布、手术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骨密度T<-2.5 SD、骨水泥渗漏、合并筋膜损伤、合并Kummell病均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患者发生慢性腰痛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术前骨密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主动运动与推拿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4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动态随机化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推拿治疗,观察组采用主动运动与推拿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腰椎功能评分、VAS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腰椎功能评分、VAS疼痛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主动运动与推拿联合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单侧经椎间孔入路椎间植骨融合术(TLIF)对慢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TLIF治疗慢性下腰痛患者39例,分别使用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和Oswestry下腰痛功能障碍问卷调查表(ODI评分表)对所选病例在术前1 d和术后6个月进行评分.结果: 入选病例随访时间7~34个月,平均21.4个月.JOA评分组术后6个月评分改善率为(74.42±11.96)%,与ODI评分组的(75.17±10.56)%相比,P>0.05.JOA评分组改善优良率为94.87%,与ODI评分组的92.31%相比,P>0.05.两种评价方法在患者的术后改善率及改善优良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TLIF手术方式对主要以腰椎不稳症和(或)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的慢性下腰痛近期疗效满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手术疗效。方法:42例腰椎间盘源泉性下腰痛患者选择腰椎体间融合术进行治疗,其中12例行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30例行前路髓核摘除植骨融合术(afront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分别于术前、术后对病人的腰痛情况进行视觉疼痛自我评定尺(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同时评估术后腰椎融合率。结果:术后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8个月。在12例行PLIF者中,11例术后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1例仍有轻度腰痛,术前、术后VAS腰痛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30例行ALIF患者中,28例腰腿痛症状基本消失,术前、术后VAS腰痛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行PLIF患者的融合率为90%,行ALIF患者的融合率93%。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慢性下腰痛与骶骨倾斜角和腰椎前凸角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骶骨倾斜角和腰椎前凸角与慢性下腰痛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1997~2005年以反复腰痛为主诉的门诊患者539例。对照组476例。对每一个研究对象分别采用Ferguson法和Cobb法测量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并调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后对腰椎前凸角和骶骨倾斜角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慢性下腰痛组ODI较高。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较大,(P〈0.01).对照组中腰椎前凸角和骶骨倾斜角存在着相关性。结论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与较高的慢性下腰痛的发生率有关。正常人群中合适的腰椎前凸角与骶骨倾斜角的比值是0.7~0.9。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2):107-110
目的在评价手法治疗不同类型腰椎滑脱症疗效的基础上,研究腰椎滑脱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按照影像学症状的不同将我院收治的12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分为腰痛症状组40例,伴神经根症状组40例,伴椎管症状组40例。入院后三组患者均行相同方案的手法治疗,评价临床治疗效果;并于患者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的疼痛症状进行评分,参照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表对患者的下腰痛症状进行评分;同时予以患者X线检查,测定患者腰椎平行位移值和角度位移值。结果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上,腰痛症状组、伴神经根症状组、伴椎管症状组依次为91.67%、88.56%、72.22%,腰痛症状组、伴神经根症状组均高于伴椎管症状组(P0.05)。治疗后,在平均VAS评分、平均JOA评分各指标改善幅度上,腰痛症状组、伴神经根症状组均大于伴椎管症状组(P0.05)。治疗后,腰痛症状组、伴神经根症状组患者腰椎平均平行位移值、角度位移值较治疗前均减小(P0.05);但伴椎管症状组患者治疗前后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手法治疗腰痛症状和伴神经根症状腰椎滑脱症的疗效要显著优于伴椎管症状患者,临床上可在依据该症状进行分型的基础上优选该方法予以腰痛症状和伴神经根症状腰椎滑脱症患者的治疗,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张利民 《华夏医学》2023,(3):126-130
目的:观察中药塌渍联合超声波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NLBP)的临床效果。方法:慢性NLBP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予以ES-2型单频式超声治疗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中药塌渍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20%高于对照组7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后,观察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魁北克腰痛障碍评分量表(QBPDS)评分低于对照组;指地距离短于对照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静态肌耐力、动态肌耐力、腰椎前屈及腰椎后伸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塌渍联合超声波可提高慢性NLBP的治疗效果,减轻疼痛症状,提高患者机体功能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悬吊运动训练(SET)治疗慢性腰痛的疗效。方法招募年龄在41~50岁的健康无腰痛受试者15名为健康组,慢性腰痛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和试验组1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试验组接受常规治疗+SET核心控制训练。比较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受试者竖脊肌屈曲-放松比值(FR)、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功能障碍程度(RMQ)、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关节活动度(ROM)。并将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治疗3周后,对照组及治疗组患者竖脊肌FR值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3周后竖脊肌FR比值较对照组提高更显著(P<0.01),更接近健康组。②对照组和治疗组ODI评分、RMQ评分、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治疗3周后ODI评分、RMQ评分、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1)。③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腰椎各方向ROM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大(P<0.05);治疗组治疗3周后腰椎各方向ROM较对照组增大更显著(P<0.05),更接近健康组。结论 SET核心控制训练作为腰痛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得到认可,结合竖脊肌FR比值比较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治疗效果,而竖脊肌的屈曲-放松现象是一种简单及相对精确的评价指标,可以在临床中作为判断慢性腰痛的诊断方法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腰椎终板Modic改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下腰痛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6~2010年6月采用腰椎单节段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的伴有下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2组,一组有腰椎终板Modic退变(A组),另一组无腰椎终板Modic退变(B组)。比较2组患者术后腰椎终板Modic退变对患者术后下腰痛缓解的影响。结果:术后2组患者下肢放射痛症状均缓解,临床疗效满意。2组术后下腰痛VAS评分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下腰痛恢复情况与腰椎终板Modic退变相关,对终板的观察可以更全面的评判下腰痛的发生、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训练结合推拿与西乐葆药物治疗慢性非特异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对120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60)和实验组(n=60)进行治疗,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y scale,VAS)和Oswestry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评估。分别对治疗前、治疗后4周和12周进行评估。结果〓2组在减轻腰痛方面,实验组效果更优。结论〓悬吊运动训练结合推拿的康复治疗技术能有效改善慢性非特异下腰痛的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神经肌肉激活技术在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患者腰痛、腰椎功能以及腰部肌耐力的改善情况。 方法 筛选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96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根据不同疗法分为A组与B组,每组48例,A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B组应用神经肌肉激活技术进行康复训练,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腰痛程度(VAS评分)、腰椎功能(ODI指数)以及腰部肌耐力,所得数据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 结果 B组的总有效率为97.92%(47/48),高于A组的83.33%(4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08,P=0.014)。2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的VAS评分[(1.27±1.16)分]低于A组[(3.56±1.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65,P<0.001)。2组治疗后的ODI指数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治疗后的ODI指数[(9.81±1.33)分]低于A组[(13.59±1.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11,P<0.001)。2组治疗后的静态、动态腰部肌耐力均强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治疗后的静态、动态腰部肌耐力[(84.18±13.05)s、(26.83±7.87)次]均强于A组[(67.45±15.62)s、(21.47±8.6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95、3.179,均P<0.05)。 结论 神经肌肉激活技术在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缓解腰部疼痛,改善腰椎功能,提高腰部肌耐力。   相似文献   

14.
从恐动症的基本概念、干预方法、干预人员、干预环境、干预的测量工具等方面对慢性腰痛患者恐动症干预措施进行综述,旨在减轻慢性腰痛患者恐动程度,帮助病人尽快恢复腰椎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进一步制定适合我国慢性腰痛恐动症患者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慢性腰痛主要是由腰椎关节突关节所致,占慢性腰痛的15%~40%~([1-2])。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慢性腰痛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主要采用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及介入治疗等~([3])。本文研究探讨肌骨超声引导下精准针刀对腰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应用flexi-bar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为指导临床及家庭训练制定更简单、有效的运动处方。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就诊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60例,采用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腰椎稳定性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flexi-bar训练。两组都将接受为期4周的运动干预,每周3次,每次40 min,包括5 min的热身和5 min的放松。试验组训练过程中15 min进行flexi-bar运动,在站立、双桥、卷腹和四点支撑体位下进行,flexi-bar振动保持30 s,休息30 s,每个动作做3组。两组训练前后分别应用疼痛数值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Oswestry腰背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压力生物反馈仪 (pressure biofeedback unit,PBU)进行疼痛、腰椎功能和腹横肌激活能力的评估。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NRS评分、ODI评分及腹横肌激活压力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4周的治疗,两组NRS评分、ODI评分及腹横肌激活能力压力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且试验组患者NRS评分、ODI评分及压力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应用flexi-bar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可显著改善患者腰椎功能,缓解腰部疼痛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下腰痛影响大量成年人的生活。一般情况下,90%的患者在7~12周或稍长时间内疼痛可自愈,而5%~10%的患者对任何治疗均无反应,发展成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症状严重者导致劳动力丧失。慢性下腰痛可能与某些解剖学结构的变化有关,如腰椎的韧带、筋膜和肌肉,特别是椎骨关节突关节和椎间盘。腰关节面被膜和椎间盘  相似文献   

18.
曹海泉  罗军  杨双石 《广东医学》2011,32(15):2022-2024
目的 分析下腰椎内固定术后早期突发腰部急性痉挛性疼痛的特点及原因,探讨合理的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下腰椎内固定术后出现的4例早期腰部急性痉挛性疼痛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下腰椎内固定术后急性腰痛的性质及特点与椎间隙感染及慢性下腰痛有明显的不同.脱水药物治疗该型腰痛效果良好.结论 术后急性痉挛性腰痛的发生可能与内固定的切迹...  相似文献   

19.
《医学争鸣》2009,(7):587-587
唐都医院骨科在西北地区率先开展微创手术治疗腰椎滑脱、椎管狭窄及腰椎退行性变等脊柱疾病,成功为1例重度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患者和1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进行手术,解除了困扰患者多年的腰腿痛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手法调整配合封闭术治疗腰椎术后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2007年4月至2010年5月我院接收的50例腰椎术后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的患者,对其临床资料、生命体征以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采取手法调整骶髂关节,并辅予封闭术进行治疗,然后在对治疗前后患者的VAS评分和活动能力进行评定,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随访16个月,经过治疗后,所有患者的症状均得到改善,根据改良Macnab标准,患者的治疗优良率可达92%.治疗前VAS患者评分为(8.98±2.24)分,而治疗后患者的评分为(2.06±1.21)分,患者治疗前活动能力评分为(2.86±0.34)分,而治疗后的评分为(1.02±0.23)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按照骶髂关节错位分型给予手法调整并采取封闭术方法是目前治疗腰椎术后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最有效的方法,具有简单、安全、目的性强等特点,治疗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