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侵及侧颅底的咽旁间隙原发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侵及侧颅底的咽旁间隙原发肿瘤15例,其中神经鞘膜瘤7例,神经纤维瘤1例,混合瘤2例,脂肪瘤1例,炎性肉芽肿1例,低分化鳞癌1例,未分化癌2例。15例瘤体上极均侵及侧颅底,颅底骨质破坏3例,15例均经手术治疗。对临床解剖学特征,手术进路的选择及手术并发症和预防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咽旁间隙肿瘤(3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对临床少见的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对收治的33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肿瘤29例,除1例神经胶质瘤患儿出院随访外,均治愈。恶性肿瘤4例,1例放弃治疗,2个月后死亡。2例恶性多形性腺瘤,治愈。1例恶性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患者目前带瘤生存,身体状况良好。术后并发口角偏斜3例,腮腺瘘1例,周围性面瘫1例,声嘶1例,Homer氏综合征1例,张口受限2例。结论咽旁间隙肿瘤中,以多形性腺瘤最多,其次为神经鞘瘤。CT,MRI能清楚显示肿块的大小,形态,位置及与周围重要结构关系。颈侧切开为其主要手术径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 讨论咽旁间隙的手术入路。方法 总结 4 4例患者的回顾性资料。结果 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中 ,以神经源性肿瘤居多 ,约占 61%。高分辨CT及MRI对诊断和选择手术径路有重要作用。结论 手术治疗方法中经颈入路是一种安全 ,彻底切除咽旁间隙原发肿瘤的最好入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选择提供资料依据。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9例咽旁间隙肿瘤作了回顾分析。术前32例病人作了针吸活检,50例作了CT检查;全部病人均行手术治疗,主要采用经腮腺和经颈部入路手术,术后全部标本作病理检查。结果在32例针吸活检病人中27例诊断正确,50例CT检查中46例可准确判断肿瘤的位置;组织学检查见良性肿瘤72例(81%),恶性肿瘤17(19%),以混合瘤最为多见,共37例(42%)。结论显示针吸活检和CT对咽旁肿瘤的术前诊断和评估十分重要,经腮腺和经颈部入路是最常用手术进路,咽旁肿瘤术的复发率高。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手术方法,进一步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对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对手术治疗的42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良性肿瘤36例,恶性肿瘤6例。采用了4种手术入路。结果全部患者肿块均完整切除,肿瘤的复发率16.7%(7/42),其中良性肿瘤复发率8.4%(3/36),恶性肿瘤复发率66.7%(4/6):术后并发症17例(38.1%)。结论咽旁间隙肿瘤术后并发症主要为颅神经功能障碍,根据肿瘤的性质、来源、位置、范围,采用不同的手术进路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45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及诊治方法。结果45例咽旁间隙肿瘤肿良性36例(占80%)、恶性9例(占20%),神经源性良性肿瘤(16例)及涎腺混合瘤(11例)是最常见的肿瘤。临床表现为颈部或咽侧的肿块,可伴有吞咽不适、咽痛、头面麻木、听力下降、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Homer syndrome)等症状。CT或MRI能显示肿瘤大小、形态、位置、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本组肿瘤均经颈外侧切口入路手术切除。恶性肿瘤术后加用了放、化疗。随访1-10年,良性肿瘤无复发,恶性肿瘤3年生存率44%,5年生存率33%。结论CT、MRI对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及指导手术有重要意义。颈外侧切口径路切除咽旁间隙肿瘤简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11.
回顾性分析27例最大径5 cm以上的咽旁间隙肿瘤的治疗效果.17例行颈侧径路,4例颈侧腮腺径路,3例颈侧下颌骨径路,3例颈侧颅底径路切除肿瘤,无明显不良并发症发生.巨大咽旁间隙肿瘤采取合适的手术方法,有效处理术中、术后并发症,多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 提高临床对咽旁隙神经源性肿瘤 (neurogenictumorsinparapharyngealspace)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7例手术后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咽旁隙神经源性肿瘤中 ,神经鞘膜瘤 (neurilemmoma) 4例 ,神经纤维瘤 (neurofibroma) 2例 ,神经节瘤 (ganglioneuroma) 1例。随访 3 -9年 ,7例均存活。其中 1例出现声嘶 ,1例复发。结论 咽旁隙神经源性肿瘤以神经鞘膜瘤等良性肿瘤为多 ,术后预后良好。术前仅作针刺抽吸活检 ,以减少粘连 ,便于手术分离。肿瘤应连同包膜完整摘除 ,否则易复发。手术径路的选择 :高位者 (位于鼻咽部 ) ,采用口内径路可避免切断下颌支 ,低位者 (位于口咽或喉咽部 ) ,采用颈侧切开径路术野更清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咽旁间隙疾病的CT等影像诊断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选用 2 0例成人尸体头颈部横断标本 ,在咽隐窝层面上 ,用游标卡尺和关联方格测定咽旁间隙及咽旁结构的宽度和面积。结果 咽旁间隙的面积为 447.6± 2 .1 8mm2 (左 )和 446 .4± 2 .1 0mm2 (右 )。腭帆张肌的宽度和面积为 2 3 .60± 0 .84mm(左 )、2 2 .1 6± 0 .90mm(右 )和 45 .8± 1 .36mm2 (左 )、45 .0± 1 .42mm2 (右 ) ,翼内肌的宽度和面积为 2 2 .98± 0 .86mm(左 )、2 2 .60± 0 .64mm(右 )和75 .2± 1 .34mm2 (左 )、74.6± 1 .2 0mm2 (右 )。两侧咽旁间隙及咽旁结构的宽度和面积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椎前间隙和翼肌筋膜间脂肪存在率分别为 75 .0 %和 60 .0 %。结论 咽旁间隙及咽旁结构的断层解剖学定量研究对咽旁间隙疾病的CT等影像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经腹腹腔镜手术切除直径≥10 cm肾上腺肿瘤(附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直径≥10 cm肾上腺肿瘤的腹腔镜手术的手术要点及临床经验.方法 2011年6月至2012年9月对5例直径≥10 cm的肾上腺肿瘤实施了腹腔镜切除术,观察临床效果,并分析和总结手术入路、操作技巧.结果 5例腹腔镜下≥10 cm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均顺利完成,均为经腹腔入路,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130~270 min,平均(180±65) min,术中出血50~300 ml.术后2~3 d排气,5~7 d出院.病理结果:嗜铬细胞瘤1例,肾上腺皮质腺瘤1例,神经鞘瘤1例,髓质脂肪瘤2例.结论 在技术娴熟的基础上,结合准确的手术入路、舒适的穿刺套管位点、充分的手术视野暴露、完整地分离“三个平面”及安全地处理“危险三角”等技术要点,直径≥10 cm肾上腺肿瘤不再是腹腔镜手术的禁忌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切除直径大于5 cm的胃肠间质瘤(GIST)的可行性和中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直径大于5 cm的胃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和中短期预后。结果:26例患者均行腹腔镜手术切除,无1例中转开腹。根据肿瘤部位和生长方式行腹腔镜全胃切除1例,腹腔镜近端胃切除2例,腹腔镜远端胃切除3例,其余20例均行腹腔镜下胃局部切除术。26例患者肿瘤平均直径为(5.94±1.28)cm,平均手术时间为(84.23±27.0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72.38±34.24)mL。术后胃肠功能平均恢复时间为(2.77±0.65)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7.04±2.24)d。术后腹腔内出血1例,吻合口狭窄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病理(按照改良NIH标准),中危患者18例(69.23%),高危患者8例(30.77%)。术后口服格列卫辅助治疗12例。术后肝脏多发转移1 例,其余患者未见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直径大于5 cm的胃GIST患者行腹腔镜切除的中短期疗效确切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3D腹腔镜手术治疗长径大于5 cm且小于等于10 cm的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胃肠外科行手术治疗的长径大于5 cm且小于等于10 cm的43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28例行3D腹腔镜手术(3D腹腔镜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情况、术后病理及随访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切除范围、术后并发症、肿瘤长径、核分裂像数目、术后复发的危险度分级、无复发生存时间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开腹组,3D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术后排气时间和进流食时间更早(P=0.013、P=0.007),住院时间更短(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相比开腹手术,3D腹腔镜胃间质瘤手术出血量更少、术后恢复更快,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和远期复发比率.3D腹腔镜手术治疗长径大于5 cm小于等于10 cm的胃间质瘤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