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缺血区血管新生和神经功能缺失修复的关系以及选择较理想的外源性干预途径增加脑缺血区血管新生。方法选择240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缺血加VEGF腹腔注射组、缺血加血管内皮祖细胞移植组和缺血加血管内皮因子单克隆抗体组,在1、3、7、14、30、60 d观察各组脑缺血及周边区的血管密度和大鼠的电生理指标(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及行为学(感觉损伤移交实验、轮转跑步机运动功能测定和mNSS改良神经功能评分)。结果缺血加VEGF腹腔注射组、缺血加血管内皮祖细胞移植组的新生血管密度除1 d外其他各时间点均高于缺血对照组(P<0.05),缺血加血管内皮因子单克隆抗体组在后5个时间点新生血管密度小于缺血对照组(P<0.05)。缺血加VEGF腹腔注射组、缺血加血管内皮祖细胞移植组和缺血加血管内皮因子单克隆抗体组在7 d后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与缺血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缺血对照组相比,缺血加VEGF腹腔注射组、缺血加血管内皮祖细胞移植组和缺血加血管内皮因子单克隆抗体组在3 d后行为学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外源性干预脑缺血模型大鼠缺血区血管新生,可以影响神经功能缺...  相似文献   

2.
陈常军 《医学综述》2011,17(5):709-712
内皮祖细胞移植已经成为治疗缺血性疾病的一种新策略,但内皮祖细胞数量不足成为限制其治疗应用的主要障碍。如何培养和有效扩增内皮祖细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内皮祖细胞获取的方法繁多,他汀类药物、雌激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等对增加内皮祖细胞数量有着积极的作用,现就此内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与神经干细胞(neuron stem cells,NSCs)构建的复合移植体对移植入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缺血半暗带的神经干细胞增殖、凋亡和血管重建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血管内皮祖细胞、层粘连蛋白和神经干细胞构建的移植复合体移入模型鼠脑缺血半暗带;免疫组化观察Brdu标记的移入脑内神经干细胞和缺血半暗带血管新生,免疫荧光双标观察神经干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移植后各时间点Brdu标记的神经干细胞数NSCs+EPCs组明显高于NSCs组(P<0.05);NSCs+EPCs组在各时间点的凋亡率明显低于NSCs组(P<0.05);各时间点NSCs+EPCs组血管新生数量明显多于EPCs组、缺血对照组和NSCs组(P<0.05)。结论血管内皮祖细胞可以促进移植入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缺血半暗带的神经干细胞增殖,减少其凋亡;2种细胞共移植可以促进缺血半暗带的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是血管内皮的前体细胞,亦称为血管母细胞(angioblasts)。1997年,Asahara等人首次从成年人外周血中分离培养出内皮祖细胞(EPC),并证实血管内皮祖细胞不仅参与胚胎期的血管发育,在成体血管新生中起重要作用。内皮祖细胞不仅可直接应用于血管发育异常性疾病的治疗,而且也可作为促血管生长因子的载体,用于活体的基因治疗。可以设想通过体外移植血管内皮祖细胞,增强某些缺血性疾病的血管生长,为治疗缺血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内皮祖细胞在体外形成新生血管的能力,正在成为一种新颖的治疗缺血性疾病的方案。目前,认为内皮祖细胞分为早期内皮祖细胞与晚期内皮祖细胞两种,且晚期内皮祖细胞促进新生血管的能力更强。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内皮祖细胞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在肺动脉高压中的潜在治疗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神经干细胞与血管内皮祖细胞构建的复合移植体对移植入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缺血半暗区的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及突触形成的影响。方法300只SD大鼠根据完全随机原则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缺血神经干细胞移植组、缺血血管内皮祖细胞移植组和缺血共移植复合体移植组。分离培养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和外周血管内皮祖细胞,利用神经干细胞和血管内皮祖细胞及层粘连蛋白共建共移植复合体;将神经干细胞、血管内皮祖细胞及共移植复合体分别移入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缺血半暗区,在1、3、7、14、30、60d,利用免疫荧光双标观察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情况;免疫组化观察突触素P38在缺血半暗区的表达,RT-PCR检测突触蛋白-Ⅰ和连接蛋白43mRNA在缺血半暗区表达,Western blot法分析突触小泡蛋白在缺血半暗区表达。结果与缺血神经干细胞移植组相比,缺血共移植复合体移植组除1d外,其余各时间点Brdu-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双阳性细胞数增加(P<0.05,P<0.01);突触蛋白-Ⅰ和连接蛋白43mRNA表达增加(P<0.05,P<0.01);突触蛋白-Ⅰ蛋白表达增加(P<0.01,P<0.05);除1、3d外,其余各时间点突触素...  相似文献   

7.
内皮损伤或功能缺失会导致宿主发生一系列的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脑卒中、高血压 和周围血管疾病等。内皮祖细胞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有早期内皮祖细胞和晚期内皮祖细胞两种类型,两者 的功能和表面标志不同。晚期内皮祖细胞主要表达CD133,CD31,KDR,CD144,CD34等表面标志,具有吞噬低密 度脂蛋白、结合荆豆凝集素和体内外形成血管的功能。内皮祖细胞不仅参与新血管的形成,与损伤内皮的修复也密 切相关。移植的内皮祖细胞能够迁移到血管损伤部位,修复损伤内皮细胞并能促进新血管的形成,在治疗心血管疾 病、缺血性疾病上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Zhou B  Gu DS  Liu PX  Zheng CL  Dong CL  Du WT  Wu KH  Han ZC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7,29(2):262-267,I0004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来源的动员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PBMNCs)移植治疗肢体缺血的疗效,探讨糖尿病患者M-PBMNCs促血管新生能力是否有缺陷及其病理生理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内皮祖细胞并鉴定和计数。结扎链脲菌素诱导的糖尿病裸鼠股动脉,造成重度缺血模型后,将来自糖尿病患者、正常人的M-PBMNCs(106)及磷酸盐缓冲液(PBS)分别局部注射到缺血组织中。在第1、3、7、14、21、28天分别用激光多普勒检测局部血流,观察缺血肢体的活动度和缺血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缺血部位毛细血管密度和小动脉密度。结果体外内皮祖细胞培养显示糖尿病患者M-PBMNCs中的内皮祖细胞数量相对较少(P〈0.05),裸鼠局部缺血组织血流量及血管密度均与糖尿病患者的内皮祖细胞数量呈正相关(R=0.486,P〈0.05;R=0.491,P〈0.05),而糖尿病患者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又与其病程呈负相关(R=-0.587,P〈0.05)。糖尿病患者M-PBMNCs促进缺血下肢血流和功能恢复的疗效强于PBS组,但不及正常人M-PBMNCs组(P〈0.05)。移植了糖尿病患者M-PBMNCs的缺血组织的毛细血管、小动脉密度均低于正常人M-PBMNCs组(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M-PBMNCs的促血管新生能力存在缺陷,使其移植治疗肢体缺血的疗效减低。  相似文献   

9.
Li YJ  Llu XL  Liu CW  Guan H  Lin Q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7,29(6):742-746,F0003
目的研究1型糖尿病小鼠肢体对缺血刺激的血管生成反应,及其骨髓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功能。方法雄性C57BL/6小鼠20只,静脉注射四氧嘧啶,建立1型糖尿病模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小鼠20只为对照组。所有小鼠均行单侧股动脉结扎切除术,建立下肢动脉缺血模型。应用激光多普勒扫描仪记录肢体血流恢复情况至术后第4周。取缺血下肢肌肉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血管密度。分离小鼠股骨和胫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内皮祖细胞,收集后进行培养,观察其增殖和分化能力。结果小鼠静脉注射四氧嘧啶后,出现典型1型糖尿病表现。1型糖尿病小鼠下肢缺血后血流恢复、缺血肢体肌肉血管密度及1型糖尿病小鼠骨髓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增殖和分化能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P<0.05)。结论1型糖尿病小鼠肢体对缺血刺激的反应明显减弱,可能与糖尿病状态下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功能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0.
穴位埋线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皮质区VEGF 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胶原川芎嗪缓释剂在大椎、百会穴位埋药线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区域脑皮质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穴位埋药线组,采用线栓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取材方法颈椎脱臼猝死断头取脑,分离缺血侧皮质进行RT-PCR检测。结果模型对照1d组大鼠缺血区域脑皮质内VEGF mRNA浓度较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穴位埋药线组大鼠缺血区域脑皮质内VEGF mRNA浓度表达与其他各组同时相比较均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穴位埋药线能有效上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皮质区VEGF mRNA浓度的表达,从而促进缺血区域血管新生,有利于脑缺血再灌注后的康复。  相似文献   

11.
内皮克隆形成细胞(endothelial colony-forming cells,ECFCs)是一种有别于经典内皮祖细胞的具有强大血管新 生功能的晚期内皮祖细胞。ECFCs在心、肺、脑的缺血修复中具有强大的血管生成潜能,在缺血肢体及损伤骨组织 的修复中能明显诱导血管相关因子的表达并促进血管新生。ECFCs具有强大的肿瘤归巢效应,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 预后关系密切,可为血管再生研究、肿瘤治疗、组织再生工程等领域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内皮祖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为内皮祖细胞,为冠心病缺血心肌血管新生提供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收集健康成人外周血,通过Ficoll离心法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置于纤维连接蛋白预衬的EGM-2培养基中加以诱导,并通过相差显微镜和免疫荧光标记等方法对诱导分化后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和鉴定.[结果]在上述诱导分化条件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化成为内皮祖细胞,倒置荧光微镜下呈典形的"纺锤样"梭形细胞,ac-LDL吞噬及lectin抗体荧光标记双阳性,FLK-1和VWF免疫荧光抗体染色均为阳性.[结论]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特定培养条件下可诱导分化成为内皮祖细胞,内皮祖细胞可作为冠心病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3.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在局灶性脑缺血中不同时相的表达,以探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局灶性脑缺血中的作用。方法 制作大鼠自体血栓性MCAO模型,在不同时点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情况。同时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后血管形成情况。结果 VEGF在局灶性脑缺血后6h表达增强。24h达高峰,在1周、2周恢复到对照水平。VEGF主要在缺血半暗带神经元、胶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在缺血后48h半暗带周边出现血管增生,1周后达高峰。结论 在局灶性脑缺血早期VEGF在神经细胞、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均有表达,可促进缺血半暗带的血管增生,对改善缺血半暗带血供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自体移植内皮祖细胞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行为学习功能的影响.方法 制作慢性脑缺血大鼠模型,静脉自体移植内皮祖细胞,进行水迷宫检测学习记忆功能,并从脑缺血区新生细胞、脑部血管、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方面探讨可能的机制.结果 ①Morris水迷宫实验中,训练第2~5天的逃避潜伏期实验组(EPC组)[分别为(44.45 ±9.44)s,(38.32±1.51)s,(34.95±6.76)s,(24.46±5.47)s明显短于对照组(PBS组)[对应为(52.79 ±6.47)s,(43.15±11.21)s,(50.29±11.41)s,(53.75±7.35)s](P<0.01);第一象限游泳时间EPC组(26.76±3.79)s明显长于PBS组[(14.28±2.40)s],(P<0.0).②缺血脑组织内的BrdU阳性细胞数PBS组为(12.17±3.49)个,实验组为(26.8±5.76)个,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脑血管共聚焦检测结果显示:EPC组较PBS组比较毛细血管内径显著性变小(分别为(2.8±0.2)μm与(3.4±0.24)μm,同源组织缺血边界地区的分支点数目显著增加[(分别为:(210.1±13.80)与(164.2±12.3)],EPC组可以显著增加微血管总面积(分别为:(84365±3897)与(74568±4626)μm2/0.002mm3),P<0.05].④大鼠血浆VEGF检测[分别为(63.91±6.71)pg/ml;(21.81 ±4.25)pg/ml,P<0.05]显示干预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内皮祖细胞可以显著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的学习记忆行为能力,其可能的机制是VEGF相关联的神经保护和血管再生,在治疗慢性脑缺血疾病中有着很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SDF-1与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缺血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占峰  王海涛  姜维良 《医学综述》2006,12(14):833-835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作为一种缺血性疾病的新的治疗手段,日益受到研究者重视。包含内皮祖细胞在内的自体骨髓干细胞受到缺血区域局部微环境的诱导,可以动员、迁移、分化生成新生血管,从而改善局部缺血。骨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是近年发现的细胞因子,生物作用广泛,对它的研究以往主要集中在血液病和艾滋病的治疗领域。自1997年发现SDF-1对CD34+细胞具有强效趋化作用以后,陆续有研究者将之用于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的干细胞研究领域,并发现它可以明显的促缺血区域血管新生。肢体缺血的病变与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相类似,综述SDF-1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的相关文献,有利于为血管外科研究者研究肢体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1997年Asahara等首次证明循环外周血中存在能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并将其命名为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内皮祖细胞(EPC)是一类能增殖并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但尚未表达成熟的血管内皮细胞表型,也未形成血管的前体细胞。研究发现,EPC不仅参与人胚胎血管生成,同时也参与出生后血管新生和内皮损伤后的修复过程。近年来,临床上通过EPCs移植治疗缺血性疾病获得成功。EPC为临床上治疗缺血性疾病展现了美好的未来,本文对内皮祖细胞的研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外周血中的含量只有0.01%。Epcs在机体受到损伤或某些刺激时,它可通过血液循环动员到该处,形成新的血管。它还具有很高的分化潜能,可分化为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成骨细胞、心肌细胞等。由于内皮祖细胞可动员到机体受损伤区域形成新的血管及它作为祖细胞具有很高的分化潜能,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常作为种子细胞来修复受损伤区域的血管或分化为其他细胞修复缺损,但内皮祖细胞来源少,分离培养较难,研究学者们发现了很多与增强内皮祖细胞生物学特性有关的因素,本文就与促进内皮祖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相关因素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普伐他汀对培养人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增殖、迁移、黏附及一氧化氮(NO)合成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贴壁筛选法培养内皮祖细胞,培养7d后收集细胞并分别加入普伐他汀10μmol/L及100μmol/L,干预48h,免疫组化、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鉴定内皮祖细胞,分别观察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增殖迁移黏附能力、细胞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mRNA的表达以及培养液中NO的水平。结果普伐他汀组促进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扩增,并显著改善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黏附、迁移、增殖以及eNOSmRNA表达和NO合成的能力。结论他汀类药物可增加培养人内皮祖细胞数量并改善其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4血管夹闭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内皮素、一氧化氮及脑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对神经元凋亡的影响。结果:脑缺血再灌注组缺血10m in血浆ET-1含量显著升高,再灌注24h有所下降,于72h又开始升高,血浆NO于再灌注24h有所下降,48h时间点又恢复到缺血时水平。全脑缺血10m in内皮细胞部分缺损,凋亡神经元数量较少,缺血再灌注24h内皮损伤加重,凋亡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加,至48h达到高峰,再灌注72h,凋亡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结论:脑缺血再灌注ET-1含量升高,NO水平下降,内皮损伤加重可导致神经元进一步损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高增殖潜能内皮祖细胞(HPP-EPCs)和循环成血管细胞(CACs)两种内皮祖细胞的成血管能力.方法:利用基质胶上毛细血管样结构的形成实验比较两种细胞的体外成血管能力;利用免疫缺陷的无胸腺裸鼠建立后肢缺血模型评价两种细胞移植后体内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能力;并利用荧光标记示踪的方法研究移植的内皮祖细胞能否整合入新生的毛细血管中.结果:HPP-EPCs形成的毛细血管样结构数明显高于CACs(28.6±15.8vs4.7±3.4,P<0.01).内皮祖细胞移植能增加肢体的保留比例,减少肢体脱失率,促进缺血肢体的血流恢复,而且HPP-EPCs移植组的增加程度较CACs移植组的为高.HPP-EPCs和CACs移植组的毛细血管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0.001),且HPP-EPCs高于CACs移植组(P<0.01).结论:HPP-EPCs较CACs具有更强的成血管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