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 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我院住院确诊的101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川崎病患儿中男79例,女22例,比例为3.59:1;5岁以下儿童多见,占89.11%;发病全年散发,以3~4月份最多.口唇潮红皲裂是仅次于发热的重要临床表现;卡斑红的临床发生率相对较高.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29.70%,心脏损伤不限于冠状动脉,还见于心肌、心内膜和心包;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有效率为91.09%.结论 早期诊断,及时应用IVIG对川崎病治疗及预防冠状动脉病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丽 《农垦医学》2008,30(2):97-99
目的:对2002年1月~2007年1月在新疆兵团医院儿科住院的26例川崎病的患儿进行病例回顾性分析及随访.结果: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加用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26例,IVIG敏感川崎病22例,IVIG不敏感川崎病4例,IVIG敏感川崎病男女性别比例为1.75∶1;IVIG不敏感川崎病男女性别比例为3∶1(P<0.05),IVIG不敏感川崎病患儿中,1例通过用IVIG治疗后48小时后临床症状得以缓解,2例在复用IVIG后症状控制,1例在复用IVIG后症状仍不能控制,在抗凝基础上加用激素治疗得以缓解;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有良好疗效,且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减轻;通过回顾性分析及随访:IVIG敏感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AL)5%.IVIG不敏感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33%;结论:川崎病急性期发病10天内,尽早应用.IVIG1g/kg,单剂加用阿司匹林可降低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及严重程度.针对初次IVIG治疗不敏感,需36~72小时后再次应用IVIG1g/kg,若仍不能控制,在抗凝基础上可加用激素治疗有较好疗效;可降低发生严重冠状动脉病变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并探讨其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住院治疗的102例川崎病患儿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与反应组相比,无反应组患儿总发热天数明显延长,冠状动脉病变、心电图ST-T段改变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治疗前ST-T段改变和发热天数较长是发生IVIG无反应的危险因素.结论 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较IVIG反应型川崎病发热时间延长,更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及心电图ST-T段改变.治疗前ST-T段改变和发热天数较长的患儿发生IVIG无反应的可能性更高.  相似文献   

4.
丙种球蛋白及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儿童川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丙种球蛋白(IVIG)及甲基强的松龙(MP)对川崎病的疗效及防止冠状动脉损害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41例川崎病患儿,22例应用IVIG和阿斯匹林治疗,19例应用MP和阿斯匹林治疗。结果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控制时间无差异(P>0.05),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相似(χ2=0.14,P>0.05)。结论MP治疗川崎病安全有效,无明显副作用,尤其适用于IVIG治疗失败病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WIG)不敏感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6年12月该院住院治疗的112例川崎病患儿.结果 WIG不敏感川崎病共16例(14.3%).WIG不敏感川崎病中男女性别比为4.32:1.明显高于IVIG敏感川崎病(1.8:1)(P<0.05).两组川崎病年龄构成差异无显著性(P>0.05).WIG不敏感川崎病中有冠状动脉改变者(68.8%),明显高于IVIG敏感川崎病者(45.8%)(P<0.05).川崎病患儿发生IVIG耐药的可能危险因素有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血红蛋白、血小板、C反应蛋白、血沉、血浆白蛋白及性别等.WIG不敏感川崎病患儿中14例通过复用IVIG后临床症状得以缓解,仅2例在应用IVIG后症状仍不能控制而加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 WIG不敏感川崎病男性多见,并与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血红蛋白、血小板、血沉、C反应蛋白、血浆白蛋白等因素有关:IVIG不敏感川崎病较IVIG敏感组更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治疗上可采取重复1、2次WIG,或阿司匹林联合WIG基础上加用激素对IVIG不敏感川崎病治疗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也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以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其病因复杂,如果临床治疗不当,容易导致患儿出现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威胁患儿健康。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阿司匹林是急性期川崎病的标准治疗方案,但约有10%~20%的川崎病患儿对单次注射IVIG(2 g/kg)联合阿司匹林并无效果,称为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1]。其具体诊断标准和处理方法至今尚未完全统一。现报告来自于四川省人民医院儿科病房1例IVIG无反应性K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症状与诊断方法。方法对本院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典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异常发生率为46.15%,相较于典型川崎病患儿的8.51%的发生率更高P0.05。结论早期识别不典型川崎病并治疗是预防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1g/kg单次静脉注射治疗川崎病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15例川崎病患儿均采用IVIG1g/kg单次静脉注射,观察患儿退热时间,手足肿胀、黏膜充血消退时间。结果:IVIG1g/kg单剂使用后全部病例均在36小时内体温下降(<38℃),手足肿胀、黏膜充血在24小时内明显减轻或消失,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生率低,为15.3%,随访1年恢复率80%。结论:IVIG1g/kg单剂静脉注射治疗川崎病,可达到与国内教科书及美国、日本推荐用法2g/kg单剂应用治疗相似的近期及远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川崎病(KD)的临床资料,探讨KD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住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KD患儿各种临床表现出现的时间及发生率;总结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和阿司匹林(ASA)对KD的疗效。结果56例中,持续发热、唇和口腔粘膜改变、双球结膜充血、手足硬肿、颈部淋巴结肿大、多发性皮疹、肛周脱屑的发生率分别为100.00%、76.79%、69.64%、64.29%、55.36%、53.57%、39.29%。病程4~9天内发生心脏冠状动脉病变达45%。所有患儿均接受ASA治疗,IVIG治疗后48h退热48例,4例在用第2剂IVIG后36h退热,2例加用糖皮质激素并于2天内退热;2例于3~7天内自行退热。结论发热、手足硬肿、淋巴结肿大、皮疹(包括出现卡斑红)、双眼球结膜充血、唇和口腔粘膜改变是川崎病的早期主要临床表现。心脏冠状动脉的病变可为该病确诊提供有力的佐证。IVIG和ASA对KD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用法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3例川崎病(KD)患儿采用两种不同治疗方案:A组为IVIC-1g/kg单次静脉输注;B组为IVIG 0.4g/kg.d,连用4~5d。对比两组治疗后冠状动脉病变(CAD)发生率和急性期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川崎病发病10d内IVIG 1g/kg和0.4g/kg.d连用4~5d均能有效预防CAD的发生;急性期临床症状缓解方面:IVIG 1g/kg组明显优于IVIG 0.4g/kg.d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IVIG 1g/kg单次静脉输注为治疗小儿川崎病经济方便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脉损害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对南京市儿童医院2005年3月至2009年2月诊治的281例KD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281例KD中不完全性KD 53例(18.9%),对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无反应的KD 12例(4.27%),男性191例,女性90例,男女比例约为2.1∶1。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13岁。1岁87例,1~3岁121例,3~5岁42例,5岁31例。平均发病年龄2岁3个月。急性期合并损害冠脉者74例(26.3%),其中冠脉扩张41例(14.6%),小冠脉瘤26例(9.3%),中等冠脉瘤7例(2.5%)。住院2周后新发生的冠脉扩张22例(10.6%)。冠脉损害者随访6个月至3年,完全恢复正常者67例,其中1例对IVIG治疗无反应患儿,住院2周后出现巨大冠状动脉瘤,随访2年完全恢复正常。结论川崎病冠脉损伤与发热持续时间、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血沉(ESR)有关。KD发病10 d内用IVIG效果好,2 g/kg单次注射优于1 g/(kg.d)连用2 d的疗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急性期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表面CD40配体(CD40L)表达水平,及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后CD40L的变化,以期探讨IVIG治疗机制及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用流式细胞技术法检测11例川崎病急性期患儿及1g/kg IVIG治疗后其PBMC表达CD40L阳性细胞率及平均荧光强度(MFI)。结果:川崎病患者PBMC表面CD40L表面较正常对照持久;对1g/kg IVIG敏感者治疗后患者PBMC上表达CD40L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对1g/kg IVIG不敏感者治疗后PBMC中高表达CD40L的细胞数增多,与正常对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2例急性期已发生冠状动脉扩张的患儿其PBMC上的CD40L表达的阳性细胞率及平均荧光强度均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者。结论:CD40L升高在川崎病发病及冠状动脉病变中起一定作用,IVIG可能通过下调川崎病PBMC上CD40L表达水平预防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王娟娟  陈爱武 《安徽医学》2015,36(11):1333-1336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大剂量静脉内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耐药的危险因素积分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至2014年收治的256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 IVIG 耐药的危险因素加权积分,统计分析危险因素加权积分对 IVIG疗效及冠状动脉损伤的影响。结果与 IVIG 治疗有效的患儿相比,IVIG 治疗无效的患儿具有更高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总胆红素和 C 反应蛋白(P 均<0.05);相反,IVIG 治疗无效的患儿血小板和血钠均降低( P 均<0.05);危险因素积分≥3更容易发生 IVIG 治疗无反应(OR =10.470,P <0.05);并且 IVIG 耐药的危险因素积分≥3的患儿更容易并发冠状动脉损伤(OR =7.941,P =0.003)。结论 IVIG 耐药的危险因素加权积分可更好地预测川崎病患儿的 IVIG 无反应性和并发冠状动脉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14.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害因素及预后。方法 对402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未并发CAL的382例A组KD患儿和并发CAL的21例B组DK患儿的相关检验、治疗及随访结果。结果 两组患儿在性别及年龄比例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患儿平均热程、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值明显高于A组(P<0.05)。急性期约30%的KD患儿伴有心肌酶谱、肌钙蛋白Ⅰ、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的异常。A组患儿在≤10d内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IVIG)的占85.08%,B组仅占28.57%。超声心动图随访19例并发CAL的患儿,5例冠状动脉扩张(CAD)于短期恢复正常;11例冠状动脉瘤(CAA)有9例恢复或好转;3例巨大冠状动脉瘤(GCAA)回缩困难。结论 热程过长及未予静脉注射两种球蛋(IVIG)治疗是KD并发CAL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同时表现有PLT、ESR及CRP的显著升高。部分KD患者伴一过性心肌炎、心包炎或心内膜炎。KD并发CAA及CAD可好转或痊愈并发GCAA的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大年龄组(5岁以上)和低年龄组儿童(5岁以下)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以进一步提高对大年龄组儿童KD临床表现的认识。[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1年5月在浙江省台州地区诊治的KD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158例KD患儿中低年龄组共119例(75.3%),大年龄组共39例(24.7%)。研究发现,大年龄组儿童较低年龄组儿童皮疹发生率低(P〈0.01);在使用丙种球蛋白前后,大年龄组儿童发热持续时间均较低年龄组儿童长,且冠状动脉病变及不完全KD的发生率较高。但两组之间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性、结膜充血、手足硬肿、淋巴结肿大、脱皮等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室检查发现大年龄组比低年龄组的血沉、血红蛋白及白细胞明显升高(P〈0.05),并且与低年龄组比较,大年龄组急性期有炎症因子的高表达。[结论]大年龄组儿童不完全KD和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均较高,其较高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可能与剧烈的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儿童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冠脉损伤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9年7月63例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比较不同类型川崎病患儿的性别、年龄、主要临床症状、相关实验室检查、心脏彩超、合并症和治疗效果。结果 63例KD患儿中,典型KD 41例,不完全KD 22例,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L)19例,其中典型KD为34.15%(14/41),不完全KD为22.73%(5/22),两组患者CAL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典型KD的球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多形性皮疹、手足硬肿显著高于不完全K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WBC、中性比例、HGB、PLT、CRP、E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完全KD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漏诊,结合实验室指标,对该病早诊断、早治疗,可减少儿童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川崎病的不典型临床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川崎病(KD)患儿的不典型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损害情况,探讨其诊断标准。方法:总结75例KD患儿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特点。结果:具备主要表现6项者42例(56%),5项23例(30.7%),4项7例(9.33%),3项2例(2.67%),2项1例(1.33%)。某些病例临床表现不典型,如淋巴结肿大为化脓性,皮疹结痂,可有脱指甲表现,病程中可一直无手足末端脱皮。另外发现惊厥、脑膜炎、胆囊炎、脊髓炎等各1例。71例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47例(66.2%)冠状动脉有改变,其中冠状动脉扩张30例(42.3%),冠状动脉瘤17例(23.9%),其中巨大瘤2例。结论:川崎病临床表现多样,某些主要表现可有例外,冠状动脉扩张较常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静脉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0例川崎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成两组,治疗组36 例给予阿司匹林和IVIG 联合治疗,对照组34 例单用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结果 疾病早期(病程7d内)应用丙种球蛋白,患儿在退热、球结膜充血、手足肿胀、颈淋巴结肿大消散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可明显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结论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丙种球蛋白非敏感性川崎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对川崎病(KD)治疗不敏感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KD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标准分为IVIG敏感性KD组107例及IVIG非敏感性KD组15例,对其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IVIG非敏感性KD组共15例,占总例数的12.3%,两组病例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P>0.05)。IVIG非敏感性KD组的血红蛋白(Hb)血浆白蛋白(ALB)均明显低于IVIG敏感性KD组,中性粒细胞比例(N)明显高于IVIG敏感性KD组(P<0.05)。IVIG非敏感性KD组患儿中有中度以上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者2例(2/15,13.3%),明显高于IVIG敏感性KD组(2/107,1.9%)(P<0.05)。IVIG非敏感性KD组患儿中9例通过复用IVIG后临床症状得以缓解,仅3例在复用IVIG后症状仍不能控制而加用激素治疗。结论:贫血、低蛋白血症、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是引起IVIG非敏感性KD组发生的可能因素,临床中对于这些患儿应予重视并进一步复用IVIG治疗,必要时在抗凝基础上加用激素治疗以减少冠状动脉的损伤。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0):48-50+53
目的总结并探讨川崎病(KD)住院患儿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7年9月我院住院的269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1)比较典型川崎病与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征;(2)以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疗效为标准进行分组,探讨初始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敏感性川崎病与无反应川崎病的临床特征。结果 (1)典型川崎病组各项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均高于不典型川崎病组(P0.05)。不典型KD组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高于典型KD组(P0.05);实验室检查中,除了CRP外(P0.05),两组其余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以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疗效为标准进行分组,除口唇、肛周改变外,IVIG敏感性川崎病其余临床症状发生率高于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P0.05)。除CRP、ALT、AST外,两组其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冠脉改变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应强调早期评估临床参数,对高度怀疑为川崎病患儿应多次复检提高阳性率,尤其注意CRP的变化,对无反应川崎病注意肝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