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了解儿童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冠脉损伤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9年7月63例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比较不同类型川崎病患儿的性别、年龄、主要临床症状、相关实验室检查、心脏彩超、合并症和治疗效果。结果 63例KD患儿中,典型KD 41例,不完全KD 22例,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L)19例,其中典型KD为34.15%(14/41),不完全KD为22.73%(5/22),两组患者CAL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典型KD的球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多形性皮疹、手足硬肿显著高于不完全K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WBC、中性比例、HGB、PLT、CRP、E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完全KD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漏诊,结合实验室指标,对该病早诊断、早治疗,可减少儿童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63例川崎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诊断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6月至2011年1月收治63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68例中男女比例为1.3:1(36/27),5岁以下患儿发病占82.5%(52/63),非典型KD占31.2%(19/63)。典型KD组与非典型KD组在皮疹、结膜充血、手足硬性肿胀及脱皮、淋巴结肿大、CAL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D发病中非典型病例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容易误诊,尽早做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对诊断KD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罗碧莹  孔卫乾 《海南医学》2010,21(21):54-56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诊断及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对我科近6年(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的68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 KD近3年(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的患儿人数是前3年(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患儿人数的1.72倍(43/25),68例中男女比例为1.96:1(45/23),5岁以下患儿发病占94.1%(64/68),非典型KD占32.4%(22/68)。典型KD组和非典型KD组在性别、年龄、实验室检查及心脏冠状动脉损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KD组与非典型KD组在皮疹、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脱屑与硬肿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D发病中非典型表现发生率有逐渐增加趋势,容易误诊,尽早做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对诊断KD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总结142例儿童川崎病临床资料,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分析2000—06~2005~06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42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结果。结果 川崎病早期持续发热、皮疹、口腔黏膜改变、结合膜充血发生率较高,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增高,血沉增快、CRP升高,早期应用静注丙种球蛋白效果明显。结论 根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早期诊断及治疗川崎病可减少冠状动脉扩张发生。  相似文献   

5.
赵武红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8):132-132
目的:学习和探讨川崎病的诊断及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对52例川崎病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52例中,男35例,女17例,男女比例2.01:1,平均发病年龄2岁2个月,合并冠状动脉损害13例,发病率25%。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减轻或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对川崎病的诊断水平及治疗效果。【方法】对 91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 ,影象学特征 ,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病以发热、皮疹、肢端变化、黏膜改变、颈淋巴结肿大为临床特征 ,6 7%有冠状动脉病变。本病主要用阿司匹林及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早期误诊率 6 0 % ,复发率 4%。【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长期随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秦萍 《中国医药导刊》2009,11(5):853-854
川崎病曾称为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症,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其严重心血管病变已引起人们的重视.自1970年以来,世界各国均有发生,发病率明显增高,早期诊断治疗尤为重要,予后良好.如误诊、误治、漏诊贻误治疗时机,则(15~20)%发生冠状损害.本文报告2003年6月至2008年9月我院收治的川崎病30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2例住院的KD患儿临床表现及诊断与治疗的情况。[结果]52例KD患儿中症状典型的有25例,28出现肺部损害的X线表现(53.84%),误诊为支气管肺炎15例,败血症3例,并且血小板数在肺部损害的患者中明显高于无肺部损害的KD患儿,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高热不退、症状不典型的患儿早期全面检查,如血小板、血沉、CRP等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川崎病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对住院的42例川崎病惠儿进行临床分析。结果:42例中男29例,女13例,症状均为发热5天以上,其中皮疹39例,结膜充血35例,口唇干裂出血34例。杨梅舌36例,淋巴结肿大27例,手足硬肿35例,手足未梢和肛周脱皮39例.冠状动脉扩张5例。丙种球蛋白加阿司匹林治疗有效41例。结论:加强对川崎病的认识,尽早进行规范治疗及加强随访是取得比较满意疗效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川崎病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对住院的42例川崎病患儿进行临床分析。结果:42例中男29例,女13例,男:女为=2.2:1。患者年龄多在1—5岁。症状均为发热5天以上,其中皮疹39例,结膜充血35例,口唇干裂出血34例,杨梅舌36例,淋巴结肿大27例,手足硬肿35例,手足未梢和肛周脱皮39例,冠状动脉扩张5例。丙种球蛋白加阿斯匹林治疗有效41例。结论:加强对川崎病的认识,尽早进行规范治疗及加强随访是取得比较满意疗效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性分析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方法 对上海儿童医学中心1999年3月-2004年2月收治的90例川崎病病例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热,热程平均7.9d;口唇潮红、皲裂89例(98.9%);眼结膜充血84例(93.3%);四肢末梢脱皮80例(88.9%);多形性红斑、皮疹76例(84.4%);颈淋巴结肿大67例(74.4%);肛周脱皮49例(54.4%)。冠状动脉扩张14例(15.6%),冠状动脉扩张〈4mm 9例.4—7mm 3例,〉8mm 2例。82例(91.1%)在起病4—13d内给予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疗。冠状动脉扩张〈4mm9例均在起病2个月内恢复正常,4-7mm 2例在4个月内恢复正常,3例冠状动脉至今未恢复正常。结论 对发热持续5d的患儿不能用一般感染解释时,应给予严密的临床观察,不能排除川崎病在没有临床指征时,可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者应定期检查心电图及心脏超声,对≥8mm巨大冠状动脉瘤者应给予抗凝剂治疗。  相似文献   

12.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脉损害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对南京市儿童医院2005年3月至2009年2月诊治的281例KD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281例KD中不完全性KD 53例(18.9%),对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无反应的KD 12例(4.27%),男性191例,女性90例,男女比例约为2.1∶1。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13岁。1岁87例,1~3岁121例,3~5岁42例,5岁31例。平均发病年龄2岁3个月。急性期合并损害冠脉者74例(26.3%),其中冠脉扩张41例(14.6%),小冠脉瘤26例(9.3%),中等冠脉瘤7例(2.5%)。住院2周后新发生的冠脉扩张22例(10.6%)。冠脉损害者随访6个月至3年,完全恢复正常者67例,其中1例对IVIG治疗无反应患儿,住院2周后出现巨大冠状动脉瘤,随访2年完全恢复正常。结论川崎病冠脉损伤与发热持续时间、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血沉(ESR)有关。KD发病10 d内用IVIG效果好,2 g/kg单次注射优于1 g/(kg.d)连用2 d的疗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川崎病患儿血浆血栓素B2(TXB2)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将2006-03~2006-11在山西省儿童医院心内科住院并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40例设为川崎病组,于急性期和恢复期各抽取患儿外周静脉血1次;同时抽取20例正常体检儿童(对照组)外周静脉血1次.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血浆TXB2的浓度.用二维超声心动图观察川崎病患儿心脏冠状动脉病变,并分为冠状动脉损伤(CAL)组和非冠状动脉损伤(NCAL)组. 结果 川崎病组患儿急性期血浆TXB2的浓度较正常对照组儿童增高(P<0.05);恢复期TXB2的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急性期冠状动脉损伤(CAL)组TXB2的浓度高于非冠状动脉损伤(NCAL)组(P<0.05);恢复期CAL和NCAL组比较TXB2的浓度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小板活化,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浆TXB2水平与川崎病冠状动脉的损伤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的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2009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出院诊断为川崎病的149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典型和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结果 149例病例中,108例(72.5%)为典型川崎病,41例(27.5%)为不典型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相比,不典型川崎病的发热持续时间明显延长。不典型川崎病常见的症状依次为肛周脱皮(61.0%)、口腔黏膜的改变(61.0%)、双侧球结膜充血(56.1%)和皮疹(51.2%),颈部淋巴结肿大(12.2%)为少见症状。典型川崎病和不典型川崎病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冠状动脉异常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患儿出现持续发热、口腔黏膜改变、双侧球结膜充血、皮疹和肛周脱皮时,应高度怀疑川崎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6月龄以下小婴儿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临床特征以利于早期诊断?方法:对南京市儿童医院2005年3月至2009年2月诊治的43例6月龄以下KD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诊治的6月龄以上KD患儿对比分析?结果:6月龄以下小婴儿KD 43例,男女比例2.31∶1,与同期238例6月龄以上的3组KD患儿比较,急性期卡疤红斑?消化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显著增多,颈淋巴结肿大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血小板(PLT)?血沉(ESR)?乳酸脱氢酶(LDH)显著升高,血色素(Hb)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完全KD和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6月龄以下小婴儿KD以不完全KD显著增多?冠状动脉瘤发生率增加为特征?患儿急性期要及时发现冠状动脉异常,观察卡疤红斑?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症状,监测N%?PLT?ESR?LDH?Hb等指标,以利于对6月龄以下小婴儿KD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6.
叶青  张俊华  金颖 《宁夏医学杂志》2005,27(11):764-765
目的 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5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及诊疗过程进行分析。结果 15例中男女比例为2.75:1,临床表现发热100%,皮疹和唇红干裂杨梅舌各为86.6%,球结膜充血和肛周皮肤潮红及脱皮均为80%,颈淋巴结肿大、手足硬肿、指(趾)端脱皮均为73.3%。心脏彩色多普勒异常40%。结论 加强对川崎病的警惕,争取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Interleukin-18 (IL-18)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ediating cytokine cascade leading to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CALs) in Kawasaki disease (KD). However, our research suggested that the literature regarding IL-18 and KD is limited. Consequently,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L-18 and CALs in patients with KD.MethodsIn this prospective study of 14 children with KD (seven without and seven with CALs in the acute phase), we obtained patient measurements of a series of serum IL-18 levels in the acute, subacute, and convalescent phases. Serum IL-18 levels were measured with a Bio-Plex cytokine assay. Control samples were obtained from 18 febrile children with viral infection.ResultsCompared with febrile controls, patients with acute-stage CALs [post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post-IVIG) period]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IL-18 level (88.4 ± 20.7 vs 56.0 ± 35.0 pg/mL, p = 0.006). However, those without acute-stage CALs (post-IVIG period) lacked similarly elevated IL-18 level readings (62.0 ± 40.6 vs 56.0 ± 35.0 pg/mL, p = 0.762). The IL-18 level of patients with acute-stage CALs did not decrease significantly until the convalescent phase (97.4 ± 55.8 vs 38.7 ± 22.6 pg/mL, p = 0.018), but for those without CALs, it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subacute phase (60.2 ± 37.4 vs 23.6 ± 13.8 pg/mL, p = 0.018). In the subacute stage,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IL-18 level betwee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acute-stage CALs (p = 0.048).ConclusionOur data show that IL-18 levels were elevated in the acute phase of KD and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of CAL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彩超在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及治疗监测价值。方法对2008年1月-2012年8月临床诊断为川崎病的37例患儿超声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冠状动脉扩张与非冠状动脉扩张两组的超声征象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37例患儿冠状动脉损害中,LCA扩张12例,RCA扩张8例,LCA、RCA同时扩张16例,冠状动脉瘤1例。冠状动脉扩张和非冠状动脉扩张两组征象有明显差异。结论彩超不仅为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提供诊断依据,而且对治疗监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