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 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n,ACTH)、皮质醇(cortisol,Cs)、泌乳素(prolactin,PRL)的变化。方法:放免分析法。结果:活动期SLE患者血中ACTH,Cs高峰期分泌不足,PRL分泌增加,PRL/Cs比值增加,并与SLE疾病活动积分呈正相关。结论:内源性糖皮质激素的分泌不足及PRL的分泌增加,在SLE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治疗SLE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内外治疗SLE多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或细胞毒药物,两种药物在改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指标方面多数学者认为各有优势。本文对1990~1994年在我院的100例SLE病人进行综合疗效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全部病例诊断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初步探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的关系,以及不同剂型的糖皮质激素治疗(GC)对SLE患者ACTH的抑制情况.方法 初发SLE患者52例,随机分成两组:地塞米松组和甲泼尼龙组,另收集2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比较治疗前后ACTH水平,并分析ACTH与SLE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前SLE组ACT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轻中度活动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CTH与白细胞计数及免疫球蛋白G呈正相关(P<0.05),与抗SSB抗体的阳性率呈负相关(P<0.05).地塞米松组与甲泼尼龙组治疗前后的ACT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LE患者存在ACTH的应答异常,并与病情活动相关,ACTH可能参与了SLE的发病.与甲泼尼龙治疗相比,短期使用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初发SLE对ACTH水平影响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疗效及对骨密度和骨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每组30例。高剂量给予泼尼松100 mg/d口服治疗,连续治疗4周后每周递减5 mg直至维持剂量;中剂量组患者给予泼尼松80 mg/d口服治疗,连续治疗4~8周后每周递减5 mg直至维持剂量;低剂量组患者第1周给予泼尼松40 mg/d口服治疗,第2周给予30 mg/d口服治疗,第3周起逐渐减量直至维持剂量。治疗6个月后,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甲状旁腺素(PTH)、血钙及Wards三角区骨密度变化,以及骨损伤发生率。结果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27/30)、83.33%(25/30)、66.67%(20/30),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临床疗效优于低剂量组(P<0.05)。治疗后,高剂量组、中剂量组血清PTH显著高于低剂量组[(22.7±5.3)ng/L、(19.8±4.7)ng/L比(16.9±4.8)ng/L],血钙显著低于低剂量组[(2.02±0.14)mmol/L、(2.10±0.16)mmol/L比(2.19±0.14)mmol/L](P<0.05);高剂量组Wards三角区骨密度均低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0.71±0.19)g/cm2比(0.81±0.17)g/cm2、(0.84±0.19)g/cm2](P<0.05)。高剂量组骨损伤发生率为33.33%(10/30),显著高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的10.00%(3/30)和6.67%(2/30)(P<0.05)。结论高剂量与中剂量泼尼松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疗效相当,但高剂量治疗的骨损伤发生率较高,可将中剂量糖皮质激素作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指导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养阴抗毒胶囊2号(YC2)防治糖皮质激素(GC)不良反应的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阴虚模型组,YC2(高)、(中)、(低)组,六味地黄丸组。在中药预处理及模型复制给药9 d后,取血,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各组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皮质醇(CORT)的含量。结果:阴虚模型组ACTH及CORT含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各中药组血浆ACTH及CORT含量均不同程度低于阴虚模型组。结论:GC所致“阴虚”证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功能亢进密切相关,YC2明显改善GC作用下HPA轴功能亢进的状态,可能是其预防和治疗GC不良反应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陆茂  叶俊儒  祁红  周奕琦 《四川医学》2004,25(6):665-665
骨质疏松症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骨质丢失、骨骼脆性增加以及骨折危险上升,其发病与自身炎症活动密切相关,随着糖皮质激素在SLE治疗中的广泛使用,它已逐渐成为导致患者骨质疏松症发病的主要原因。本院皮肤科于2002年3月、8月收治了  相似文献   

7.
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护理梁玉梅(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南宁530021)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以往的治疗方法都是应用糖皮质激素一般剂量长期口服,疗效不理想。近年来我科应用小剂量甲基强的松龙静脉冲击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口服糖皮质激素依从性的情况,分析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口服糖皮质激素依从性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住院并接受口服激素治疗的15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调查中有42.6%的患者表现为对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不依从,分析影响其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对激素重要性和疾病知识不了解、惧怕激素的不良反应、病程长难以坚持、对治疗期望值过高以及服药种类多、服药次数频繁等。结论:根据调查结果,对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服用糖皮质激素不依从的主要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从而达到有效控制疾病和延缓疾病进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LE)体内性激素水平及使用免疫抑制剂后对其影响。方法随机选取56例18岁~40岁女性SLE患者及相同年龄段正常女性,抽取卵泡期血,使用电化学法检测血中性激素:雌二醇(E2)、睾酮(T)、催乳素(PRL),促卵泡素(FSH)水平,并对比研究其水平高低与病情活动度关系。56例SLE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CTX与雷公藤多甙治疗,半年后血清中性激素水平的比较。结果 SLE患者血清中PRL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T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与病情活动度负相关(P<0.01);T值、E2/T比值与病情活动度呈正相关;活动期SLE患者血清中E2高于静止期(P<0.05)。分别使用免疫抑制剂半年后,血清中E2下降,TSH升高(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性激素与SLE的发病及病情活动关系密切,使用免疫抑制剂后可使血清中E2下降,但可致卵巢早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膜表面P-糖蛋白(P-gp)的表达以评估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敏感性。方法:采用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24例SLE患者和15名健康人的PBMCs,半定量RT-PCR法检测MDR-1基因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P-gp的表达。结果:糖皮质激素敏感组的SLE患者与糖皮质激素抵抗组的SLE患者的PMBCs上MDR-1基因与P-gp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1),糖皮质激素抵抗组的患者PMBCs上MDR-1基因与P-gp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糖皮质激素敏感组的SLE患者(P<0.05)。结论:PBMCs膜表面P-gp高表达的SLE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性差,P-gp的表达水平可做为衡量SLE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的敏感标志。  相似文献   

11.
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剂量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南辉  许赤多  赵玲 《医学综述》2014,(7):1288-1290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合理剂量。方法将2007年3月至2010年2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88例SLE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糖皮质激素高、中、低剂量组,观察并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血清血Ca、甲状旁腺激素(PHT)的水平以及骨密度变化。结果高、中剂量组患者的疗效显著高于低剂量组(P<0.05),高、中剂量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高剂量组患者血清Ca水平及Wards三角骨密度显著低于中、低剂量组(P<0.05),血清PHT水平显著高于中、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的骨损率显著高于中剂量组(χ2=4.504,P=0.034)和低剂量组(χ2=5.431,P=0.020),而中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119,P=0.730)。结论中剂量组的疗效近似于高剂量,但骨损伤率显著低于高剂量组,因此临床上可以以泼尼松累计剂量14 g作为SLE治疗的指导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短时间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对有复发迹象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在糖皮质激素减量治疗过程当中且近期出现了白细胞下降、血小板或补体降低的3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给予7d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然后恢复到原来的治疗剂量,2周后观察下降的异常指标。结果64.1%的患者异常指标能完全恢复正常,另有19.3%的患者有明显好转,只有16.2%的患者无效。结论对有复发迹象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短时间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在短期内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既不过度治疗,又有效地避免了长期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带来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董进梅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0):138-138
目的:讨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简称狼疮)患者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选用30例狼疮患者激素治疗前后进行血液流变学分析,并进行前后对照比较。结果:狼疮患者激素治疗前后全血黏度(低,中,高切)、全血还原黏度(低、中切)、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变形指数、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均有明显变化,且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LE患者有明显血液流变学变化,SLE患者激素治疗后有明显的血液流变学转归。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降纤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S)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理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法对该药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含量进行检测,并与健康人作对照。结果:治疗后ACTH、CS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的降低(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高ACTH、CS变化与缺血性脑梗死有密切关系,认为可作为判断病情与转归的重要指标。此外,降纤酶除了抗凝溶栓外,尚可能与其调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神经内分泌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苷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的疗效及其对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 PBMC)糖皮质激素受体( GR)表达的影响。方法30例女性SLE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两组均给予泼尼松治疗,治疗组加用雷公藤多苷,疗程均为30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度( SLEDAI)评分及24 h尿蛋白量;使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两组治疗前后 PBMC中GR表达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 SLEDAI评分及24 h尿蛋白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而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GR表达升高(P<0.05),而对照组表达下降( P<0.05)。结论雷公藤多苷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SLE的疗效优于常规激素疗法,这可能是与雷公藤多苷具有提升GR表达或抑制激素下调GR表达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王钢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7,52(11):1739-1743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糖皮质激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应用中的机制与作用、不良反应与安全值等问题越来越引起广泛关注.近年目标治疗的原则已经被成功地运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疾病,确定合理的治疗目标以及给予相应的系统化治疗,有助于控制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综述了糖皮质激素的免疫抑制机制及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目标治疗中合理地使用,对于增加患者在治疗中获益及减少临床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对哮喘病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44例支气管哮喘病儿,行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个月采集静脉血2mL,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个月病儿血清皮质醇及ACTH均在正常范围内,不同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对哮喘病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无明显影响,临床上应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哮喘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9.
吸入激素对哮喘患者糖皮质激素受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元荣  朱元珏 《浙江医学》1997,19(3):134-135
应用放射配基结合分析法,检测了哮喘患者未用激素、吸人激素时的外周血单个核白细胞(MNL)糖皮质激素受体(GR)水平,结果发现哮喘患者未用激素组MNL之GR明显低于正常人(P<0.05),吸人激素组MNL之GR虽低于未用激素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哮喘患者GR降低,而在吸人激素后GR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0.
糖皮质激素(GC)具有广泛的生理和药理学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炎症和免疫性疾病.但GC治疗具有一些不良反应,任何给药形式均具有诱发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风险,其诱导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机制与负反馈介导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抑制、直接抑制内源性皮质醇的合成和分泌有关.目前研究认为,可通过检测血清皮质醇预测肾上腺皮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