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对24枚冷冻胚胎以及38枚不适合移植的废弃胚胎的8种染色体(13、16、18、21、22、15、X和Y)分两轮行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GS),以分析胚胎形态学与染色体异常之间的关系.随着胚胎碎片比例的增加,染色体正常胚胎的比例在下降.在8细胞胚胎和非8细胞胚胎组中,正常胚胎比例分别为44.4%和34.8%(P>0.05).卵裂球大小均匀的胚胎中,正常胚胎率为47.8%,高于卵裂球大小不均匀胚胎的正常胚胎率18%(P<0.05).根据现有胚胎形态学特征来评估胚胎染色体的情况,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卵裂胚发育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卵裂胚发育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 2005年9月~2006年3月对需要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的7例病人.用13、18、21、X、Y五色染色体探针筛查这些病人种植前胚胎的非整倍体,同时分析胚胎发育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结果 共对52个胚胎进行活检,51个胚胎有FISH诊断结果.随着胚胎碎片比例的增加,染色体正常胚胎的比例下降,胚胎的碎片比例与正常胚胎的比例呈密切负相关,(r=0.835,P<0.01);在8细胞胚胎、9细胞以上胚胎(含9细胞)、7细胞以下(含7细胞)胚胎中,正常的胚胎比例分别为55%、50%、30.4%,其中8细胞胚胎组显著高于7细胞以下胚胎组(P<0.05);在卵裂球数目为偶数的胚胎中,正常胚胎的比例为48.4%(15/31),高于卵裂球数目为奇数胚胎的35%(7/20),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卵裂球大小均匀的胚胎中,正常胚胎所占比例为54.8%(17/31),显著高于卵裂球大小不均匀的胚胎的25%(5/25)(P<0.05);优质胚胎中,正常胚胎的比例为55.6%,显著高于非优质胚胎的29.2%(P<0.05).结论 在种植前胚胎中,染色体异常胚胎广泛存在;依据现有的形态学评估标准,可以选择部分染色体正常的胚胎,但是形态学评价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激光法活检技术对胚胎早期发育的影响。方法对促排卵获取的小鼠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受精和培养,然后用激光法活检收集的4细胞和8细胞胚胎,最后观察活检后胚胎的发育情况。结果共获卵母细胞360枚,受精率和卵裂率分别为92.0%和94.3%。4-细胞胚胎活检组的囊胚形成率及孵出囊胚率分别为76.6%和65.6%,8-细胞胚胎活检组的囊胚形成率及孵出囊胚率为70.4%和59.3%,分别与未活检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4-细胞活检组和8-细胞活检组的囊胚形成率及孵出囊胚率间相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结论激光法对小鼠4细胞或8细胞胚胎进行单卵裂球活检,不影响胚胎的后期发育,是一项有效的胚胎卵裂球活检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分析低形态学评分胚胎的染色体非整倍体情况并探讨低评分胚胎作为移植选择的安全性.方法 收集IVF/ICSI周期中的D3低评分胚胎,卵裂球固定后,应用8种不同的染色体探针进行二轮FISH杂交检测细胞核.结果 收集D3低评分胚胎40枚,获得178个卵裂球,成功固定核170个,固定成功率为95.5%(170/178);FISH杂交后163个核信号完整,杂交成功率为95.9%(163/170);40枚2PN胚胎中,未发现异常胚胎12枚,占30%,异常胚胎28枚,占70%.结论 低评分胚胎染色体异常率高,临床应用于移植或冷冻时建议结合PGS.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冷冻胚胎复苏并过夜培养后的卵裂球增殖情况与临床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冷冻胚胎复苏培养后移植的周期991例,按照复苏胚胎过夜培养后卵裂球增殖与否及增殖比例进行研究。依据移植的2枚胚胎是否增殖分为2枚增殖(S2)、1枚增殖(S1)及2枚均未增殖(S0)三组;在S2中,再根据卵裂球增殖比率分为a: 增殖形成桑葚胚或早期囊胚;b: 卵裂球增殖率≥50%;c: 50%>卵裂球增殖率≥25%;d: 卵裂球增殖率<25%,进一步分为A(aa、ab、ac、ad)、B(bb、bc、bd)和C(cc、cd、dd)三个区段共10组,统计各组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等指标。结果 S2、S1、S0三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46.41%、23.08%及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各区段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59.77%、47.43%及2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区段中,随着其中一枚胚胎的增殖比率下降,妊娠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结论 冷冻胚胎复苏后过夜培养,选择移植进一步发育的胚胎具有更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辅助生殖胚胎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初步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比较200例人为识别废弃胚胎及100例人为识别正常冷冻胚胎的卵裂球18号、X和Y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并根据患者不同自然情况分组分析染色体异常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FISH结果表明X染色体单体异常(28.57%)、多倍体异常(13.25%)及未见明显异常者(89.01%)分别在全部染色体异常、3PN异常胚胎及2PN发育良好的胚胎中最为多见。双方年龄与植入前胚胎染色体异常密切相关,年龄≥35岁组患者的胚胎染色体异常率较年龄35岁患者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15%vs.4.65%,P0.05),其余年龄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方精子质量与植入前胚胎染色体异常密切相关,精子活力正常的胚胎染色体异常率较少弱精及严重少弱精患者的胚胎染色体异常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94%vs.54.1%,81.82%,P0.05)。结论高龄、男性精子异常等均可能与胚胎染色体异常相关,而这些染色体异常胚胎可能是引起胚胎种植率低、流产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建立应用13/21染色体特异性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种植前人类胚胎13/21染色体非整倍体的方法。方法:应用FITC标记的13/21染色体着丝粒部位杂交的α卫星重复序列探针对27个未受精卵母细胞和36个多精受精胚胎的卵裂球进行原位杂交。结果:单倍体卵母细胞核呈现2个杂交信号,固定率80%,杂交效率67%;多精受精胚胎的卵裂球核呈现6个杂交信号,固定率72%,杂交效率65%。结论: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卵母细胞和胚胎细胞可检测13/21染色体非整倍体。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5,(8):941-943
目的:探讨将胚胎切割方法尽早应用于临床。方法:应用显微切割刀和酶消化透明带显微玻璃针分割两种方法:对2、4、8细胞期和桑椹期的胚胎分割为二分胚;将2、4、8细胞期的胚胎切割成卵裂球;同时将2细胞期的胚胎连续2次分割培养;切割的二分胚和卵裂球在M16溶液中行胚胎体外培养,观察其发育情况,达囊胚期植入子宫。结果:小鼠2、4、8细胞期的切割成功率分别为98.0%、86.6%、77.2%、66.1%,发育率为61.5%、80%、84.8%、89.3%;小鼠2、4、8细胞期切成的卵裂球发育至桑椹胚的成功率随着细胞数的增多而减少。小鼠2细胞期卵裂球的全能性优于4、8细胞期卵裂球。各细胞期半胚的发育率明显好于卵裂球的发育率。连续有两次切割2细胞期的胚胎发育到桑椹胚为15%。发育到囊胚的8细胞期和桑椹胚期的半胚移入假孕母鼠体内妊娠率分别为33.3%和60%。结论:显微玻璃针在切割成功率及后期的细胞成活率上优于纤维切割刀的切割方法。  相似文献   

9.
精卵孵育时间对胚胎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方伟芬  冯贵雪  张波  周红  刘茵 《广西医学》2008,30(9):1333-1334
目的 比较体外受精中精卵孵育不同时间(短时与过夜)对胚胎质量的影响.方法 共55个体外受精(IVF)周期常规促排卵,获卵649枚.将116枚卵子作为短时受精组,精卵孵育2 h后将卵子转移至新鲜培养基中;533枚卵子作为常规受精组,精卵孵育18 h;比较两组的受精率、卵裂率及优质胚胎率.结果 缩时受精组的受精率为75.0%、卵裂率为97.7%、优质胚胎率为55.3%,常规受精组分别为73.7%、95.9%、4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短时受精组的优质胚胎率高于常规受精组.结论 缩短精卵孵育时间不影响受精及卵裂,相反能提高胚胎质量,从而提高胚胎的种植潜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用11种不同的染色体探针进行三轮FISH杂交检测单卵裂球的技术,同时探讨胚胎中的嵌合体现象及1PN胚胎的整倍性.方法 收集IVF/ICSI治疗周期中,受精后第3天的废弃胚胎31枚,包括15枚2PN胚胎和16枚1PN胚胎用于研究.蛋白酶消化透明带,每个胚胎中吸取2、3个卵裂球,用0.2%Tween-20/0.01N HCI+甲醇/冰醋酸(3∶1)法固定,用11种染色体探针进行FISH杂交分析.结果 共获72个卵裂球,成功固定核69个,成功率为95.8%;FISH杂交后,66个核信号完整,杂交成功率为95.6%;9个胚胎为嵌合型,嵌合体率为29.0%;16个1PN胚胎中6个正常,正常率为37.5%.结论 建立了较稳定的应用11色探针进行FISH杂交诊断单卵裂球技术;第3天胚胎中嵌合体率较高,会增加PGS的误诊率;部分1PN胚胎染色体正常,在无2PN胚胎移植的情况下,1PN胚胎也可作为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孕夫妇不同类型染色体多态性与胚胎多核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1145对首次接受IVF/ICSI周期的不孕夫妇,术前常规进行染色体核型筛查,根据染色体分成2大组:正常对照组及染色体多态组;染色体多态组再分为染色体臂间倒位亚组、D/G组染色体多态亚组及(1,9,16)qh+多态亚组。比较各组卵裂期胚胎的多核率、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的差异。结果 1145对夫妇中有139对夫妇(6.10%)至少一方存在染色体多态性,不同染色体多态组与正常对照组在女方年龄、体质量指数、基础促卵泡生成素水平、平均促性腺激素剂量、扳机日雌激素水平、平均获卵数、受精率、优胚率、临床妊 娠率和活产率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组胚胎多核率分别为:臂间倒位亚组8.23%,D/G组染色体多态亚组4.65%,较正常对照组(2.69%)显著增高(P<0.05),(1,9,16)qh+多态组胚胎多核率(2.77%)与对照组(2.69%)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不孕夫妇染色体中臂间倒位和D/G组染色体多态性会增加胚胎多核率(1,9,16)qh+多态对胚胎多核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比较了8名正常妇女妊娠时和非妊娠时的银染核仁形成区(Ag-NOR)频率,发现妊娠时Ag-NOR频率和10个NOR全部银染数明显高于非妊娠的数值。本研究证实了人类全部NOR均有潜在活性,Ag-NOR数不仅是遗传特征,也受内外环境变化的影响。Ag-NOR数目的改变可能是非特异性改变,且并非是肿瘤病人所特有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产前不同诊断指征与孕妇羊水穿刺胎儿核型的关系,为产前诊断提供较为准确的遗 传咨询。方法 选取2017 年7 月—2019 年7 月在盐城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880 例作 为研究对象。其中,存在不良妊娠史93 例、夫/ 妻染色体异常9 例、超声异常129 例、高龄孕妇226 例及血 清筛查高风险423 例。所有孕妇进行羊水腹腔穿刺,获取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采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 (CMA)。比较不同产前诊断指征下,胎儿染色体核型异常情况。结果 存在不良妊娠史、夫/ 妻染色体异常、 超声异常、高龄孕妇及血清筛查高风险等各指征胎儿染色体核型异常例数分别为4、9、8、10 及25 例,发生 率分别为4.30%、100%、6.20%、4.42% 及5.91%,总检出率为6.36%。染色体核型异常构成包含染色体数目异 常25 例及多态性变异31 例,染色体数目异常检出率为44.64%(25/56)低于多态性变异检出率55.36%(31/56) (P <0.05)。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包含21-3 体9 例、18-3 体6 例、13-3 体5 例、性染色体3 例及常染色体 2 例,分别占总异常例数的16.07%、10.71%、8.93%、5.36% 及3.57%。多态性变异包含染色体微缺失12 例、 微重复19 例,分别占总异常例数的21.43% 和33.93%。不同产前指征下,胎儿染色体数目异常共25 例,均接 受意见引产。染色体微缺失/ 微重复各检出致病性病例2 例,共4 例。引产1 例,正常妊娠3 例,胎儿均出现 异常。其余案例均意义不明,正常妊娠后胎儿未发现异常。染色体数目缺失均为数据库有关病例。结论 对 具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采用CMA 检测胎儿染色体,能够更准确地检出多态性变异,并发现致病性变异,将 其记录入数据库,可以提供更为准确的遗传咨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的外周血染色体培养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将40例外周血细胞染色体同时用改良方法(改良组)和传统方法(对照组)培养进行比较。改良组将肝素抗凝血低速离心,无菌操作直接吸取上层的血浆和白细胞混匀,加入淋巴细胞培养液进行培养;常规组将肝素抗凝血直接加入淋巴细胞培养液混匀。将上述两种细胞混悬液分别置37℃体外培养68~72h收获染色体,G显带,评价2组染色体培养成功率、分裂象数量、图像质量与染色体长度,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改良组≥ 400条带者(49.5%)高于对照组(32.5%)(P < 0.01);改良组带型的合格率与最佳率均高于对照组(P < 0.05和P < 0.01);改良后的外周血染色体分散度更好,分裂相更多,长度更长,带型更加清晰。结论改良组因去除红细胞对染色体培养的影响,染色体染色效果及显带质量均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人脑恶性胶质瘤的细胞遗传学特征,我们采用G 带、R 带和C 带技术,对SHG—44细胞进行染色体分析。结果表明染色体分布从52~125,其中以超三倍体为主,占84.64%,亚三倍体占10.42%,超四倍体占4.94%。核型分析中以每对染色体的实际数与细胞倍体所期望的每对染色体数比较,分析各对染色体数目增加或减少,结果发现A、B 组染色体丢失,5~#减少明显,C 组7~#、11~#、12~#增加,其余各号减少,D、E、F、G 组各号均增加,17~#增加明显,以及性染色体的丢失。每次分析均可见3条较长的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因外形异常,出现频率高,而且不随细胞传代消失,故我们认为是SHG—44的标记染色体。  相似文献   

16.
黄国娟  庞丽红 《微创医学》2011,6(4):311-314
目的探讨染色体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关系。方法对538对(1 076例)复发性流产及271对(542例)无生殖异常夫妇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复发性流产组(RSA组)染色体多态性126例,占全部受检者的11.71%,明显高于正常组染色体多态性发生率2.58%,(P<0.01)。染色体多态性中1、9、16号染色体次缢痕增长检出49例,D/G组染色体短臂和随体区延长31例,Y染色体多态性25例,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21例,RSA组各类染色体多态性检出率均高于正常组的发生率(P<0.05)。随着流产次数增加,染色体多态性检出率增加。结论染色体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MDS) is agroup of clone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diseasescharacterized by dysplasia and ineffective hem-atopoiesis in one or more of the myeloid cell lines·1Studiesindicated that recurring chromosomal abnormalities werefound in4…  相似文献   

18.
用正常成人包皮组织建立NHF8细胞系在体外长期传代培养达400余天。细胞形态为成纤维样并呈规则的放射状生长。细胞培养于含有15%小牛血清的Ⅰ号培养液中并以1:2比例传代培养。细胞系的群体倍增肘间为26小时,其生长曲线呈“S”形。该细胞系染色体众数为46,自发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SCE)为0.144/每染色体,紫外线(UV)诱发SCE率为0.143/每染色体。该细胞系经UV诱发的非合成期DNA修复合成(UDS)水平也是正常的。上述结果表明,NHF8细胞是具有正常DNA损伤修复功能的人二倍体细胞系,可以用于许多研究中作为正常对照细胞。此外,我们还利用该细胞系进行了体外细胞恶性转化及环境诱变物质检测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快速诊断孕早期胚胎染色体数目异常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快速产前诊断孕早期胚胎染色体数目异常中的价值.方法采用13,18,21,X和Y染色体特异性DNA探针,对46例孕47~65 d高危孕妇的绒毛间期细胞进行FISH检测,同时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平行诊断.结果与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一致的染色体数目正常43例,异常3例(47,XY 21;47,XY 18和45,X).3例异常核型胚胎经治疗性流产后再分别对其绒毛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与产前诊断相符.结论FISH技术用于产前诊断孕早期胚胎染色体数目异常具有快速、准确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X、Y、18 三色探针同时检测植入前人胚,以鉴定其性别及倍体的可行性 .方法:对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 n, IVF)所获18个剩余胚104个卵裂球,采用X、Y、18三色着丝粒探针进行FISH分析. 结果:FISH分析成功率97.5%(77/79), 9例(9/11,81.9%)单精受精胚胎为二倍体, 性染色体嵌合未影响胚胎性别的诊断, 7例双精受精胚胎呈多种倍体异常. 结论: 采用X 、Y、18三色探针FISH法同时检测植入前人胚准确、有效,每胚分析2 个卵裂球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