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运动贴扎技术联合体外冲击波改善足底筋膜炎疼痛程度及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63例足底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运动贴扎技术组(KT)、体外冲击波组(ESWT)及联合治疗组,三组患者均予以牵伸训练为基础。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肌骨超声、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表(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估患者的足跟疼痛程度、足底筋膜厚度及足踝的功能状态。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的差异。结果:治疗后2周,三组患者在VAS、AOFAS评分方面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在足底筋膜厚度方面,体外冲击波组及联合治疗组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KT组比较,ESWT组和联合治疗组在VAS、足底筋膜厚度及AOFAS方面均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之间VAS、足底筋膜厚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在AOFAS方面,联合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后4周,三组患者在VAS、足底筋膜厚度、AOFA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三组间比较,在VAS、足底筋膜厚度及AOFAS评分方面,联合治疗组较体外冲击波组、运动贴扎技术组均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运动贴扎技术和体外冲击波治疗均可改善足底筋膜炎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功能,联合治疗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热敏灸联合痛点封闭治疗跖筋膜炎性跟痛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跖筋膜炎性跟痛症患者60例,采用热敏灸联合痛点封闭疗法治疗,热敏灸治疗1次/d,连续治疗7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采用曲安奈德注射液40 mg+2%利多卡因3 mL于痛点进行封闭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2周。结果:本组患者60例,治愈45例(75.0%),显效10例(16.7%),有效5例(8.3%),总有效率100%。结论:热敏灸联合痛点封闭治疗跖筋膜炎性跟痛症临床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正>跟痛症是一组足跟部慢性疼痛综合征,在临床上常见且多发于中老年人,多为单侧,偶有双侧。主要由于劳损和退变所致,发病因素有:足底跖筋膜炎、跟骨脂肪垫病变、跟骨滑膜炎、跟骨骨刺、神经卡压等,大多认为病因为跖筋膜炎[1,2],一般表现为跟骨结节前缘内侧明显压痛点,典型症状可表现为行走之前局部疼痛,短距离行走后疼痛稍缓解,长距离行走后疼痛加重。分析可能原因为跖筋膜痉挛后局部组织产生致痛因子引起。跟痛症大多反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波结合半导体激光治疗足跟痛的疗效.方法 将84例足跟痛患者以均衡原则分为半导体激光组、超声波组和超声渡激光组,每组28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 超声波激光组治愈显效率明显高于另两组,与另两组比较,治愈显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9.45,P<0.01).结论 超声波结合半导体激光是治疗足跟痛较好的物理治疗方法 之一,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跟痛症系跟骨跖面多种组织慢性损伤所致,多发生于中年以后,与劳损和退行性变有密切关系。常见的原因有足跟纤维脂肪垫炎或萎缩、跖筋膜炎、跟骨骨刺、跟下滑囊炎等,临床特点为步行或站立时足跟底部疼痛,跟骨跖面内侧有局部性压痛点。多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局部注射或物理治疗。本研究旨在比较以前有或没有类固醇局部注射史,对镓铝砷激光治疗跟痛症疗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呼吸训练联合放松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情绪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80例脑卒中伴情绪障碍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联合放松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呼吸训练,两组均给予同质化治疗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4周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并以HAMD评分、HAMA评分的减分率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患者训练4周后HAMD评分、HAMA评分较训练前均明显下降;训练4周后实验组抑郁及焦虑的临床愈显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训练联合放松训练与单纯的放松训练均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但呼吸训练联合放松训练疗效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下肢整体训练联合髋周筋膜手法对慢性足底筋膜炎症状的疗效。方法:取慢性足底筋膜炎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体外冲击波、踝足牵伸及训练);观察组接受常规治疗及下肢整体训练联合髋周筋膜手法。2组分别于治疗前后测试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踝-后足评分(AOFAS)、“第1步”数字疼痛评分(NPRS)、下肢Y平衡测试(YBT)值、髋外展和伸展肌群的峰力值;并比较观察组各指标间的相关性(Pearson分析)。结果:治疗3周后,2组AOFAS、观察组患侧YBT值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2组NPRS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AOFAS及YB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髋外展及伸展肌群峰力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髋外展肌群峰力值与AOFAS、YBT值具有相关性(P<0.05),髋伸展肌群峰力值与YBT值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下肢整体训练联合髋周筋膜手法可有效改善慢性足底筋膜炎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腰背肌筋膜炎采取推拿结合易罐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接收的58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予以单独推拿治疗。观察组予以推拿结合易罐治疗。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ODI评分及VA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ODI评分与VAS评分均显著下降,且较对照组明显要低(P0.05)。结论腰背部肌筋膜炎采取推拿联合易罐治疗,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及腰部功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手法牵伸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对先天性肌性斜颈(CMT)患儿头部偏斜角度、颈部被动关节活动度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CMT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低频脉冲电刺激及手法牵伸治疗,对照组则单纯给予手法牵伸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测量2组患儿头部偏斜角度、颈部被动关节活动度(包括健侧侧屈和患侧旋转);同时记录患儿治疗周期。 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对照组患儿头部偏斜角度、颈部被动关节活动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2组患儿头部偏斜角度、颈部被动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1个月、2个月时观察组各项评价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3个月时观察组头部偏斜角度[(1.50±2.98)°]及患侧颈部被动旋转角度[(89.67±1.27)°]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6个月时观察组患侧颈部被动旋转角度[(90.00±0.00)°]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另外观察组患儿治疗周期[(3.23±1.50)个月]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手法牵伸可有效改善CMT患儿头部偏斜角度,增加颈部被动关节活动度;而且相较于单纯手法牵伸治疗,低频脉冲电刺激结合手法牵伸能进一步改善CMT患儿临床症状,缩短其治疗周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智能牵伸技术在改善脑卒中患者踝关节痉挛及步行功能方面的疗效。方法:将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智能牵伸组和对照组各20例。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智能牵伸组进行智能被动牵伸和主动训练,对照组接受徒手牵伸和抗阻训练,训练均为30min/d,5d/周,共6周。治疗前后评估:踝关节主动和被动背伸及跖屈角度、改良Ashworth量表(MAS)、起立-行走计时试验(TUGT)、6min步行距离测试(6MWT)、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6周后,2组主动和被动跖屈角度、被动背伸角度、6MWT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智能牵伸组主动背伸、跖屈角度、MAS、TUGT、6MWT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智能牵伸技术能改善脑卒中患者踝关节痉挛及步行功能,优于常规牵伸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在急性脑卒中(ACS)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青岛市中医医院收治的ACS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康复方案不同分为tDCS组和联合组,各42例。tDCS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功能锻炼+tDCS治疗,联合组在tDCS组基础上联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采用中国人卒中量表(CSS)评定神经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FMA-L)评定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评定平衡功能,采用巴氏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估生存质量,并比较两组的患者满意度。结果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48%,显著高于tDCS组(6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74,P<0.05)。治疗后,两组FMA-L、BBS、BI和SS-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CSS、TUGT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而联合组FMA...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针刺触发点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48例足底筋膜炎患者,并随机分为2组,对单纯组(n=24)采用单纯非负重跖腱膜拉伸训练,联合组(n=24)采用超声引导下针刺触发点结合非负重跖腱膜拉伸训练;分别于治疗前(T0)及治疗后1个月(T1)、3个月(T2)对患者进行"第1步"数字疼痛评分(NPRS)、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踝-后足功能评分(AOFAS)以及36条目健康调查量表中生理(PCS)和心理(MCS)评分。结果 治疗前后2组NPRS、AOFAS、PCS和MCS评分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联合组T1和T2的NPRS均低于单纯组(P均<0.01),T1和T2的AOFAS、PCS评分均高于单纯组(P均<0.05),而2组间T1和T2的MC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针刺触发点联合拉伸训练和单纯非负重跖腱膜拉伸训练对于足底筋膜炎均有效,前者缓解疼痛和改善足踝功能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临床观察功能训练对类风温性关节炎(RA)病患疼痛等症状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9月~2016年5月期间90例因RA入院治疗的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常规组与联合组,每组45例。常规组给予药物治疗,联合组在常规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以功能训练,观察两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休息痛、晨僵时间、类风湿因 q-(RF)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高达91.1%,常规组仅为77.8%,联合组疗效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未治疗时两组休息痛等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各指标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临床治行 RA 不仅需用药缓解病情,且应同时进行关节功能训练,两者结合治疗,病患恢复快、且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正>跟痛症是指多种慢性疾患所致跟骨跖面疼痛,多发生于中年以后男性肥胖者,一侧或两侧同时发病。本症与劳损和退化有密切关系,常见病因有:足跟脂肪垫炎或萎缩、跖筋膜炎、跟骨骨刺[1]及跟骨高压。我科自2006年2月~2008年8月共收治128例跟痛症患者,采用中药内服配合中药熏洗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听觉统合训练对智力障碍儿童语言迟缓的效果。方法将智力障碍患儿4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语言训练,观察组采用听觉统合训练结合语言训练。治疗前后采用Gesell发育量表中的适应性和语言两个领域进行评分。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儿的适应性DQ及语言DQ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疗效较对照组更优(P<0.05)。结论结合听觉统合训练对智力障碍儿童语言迟缓康复效果优于单纯语言训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肌内效布贴扎治疗跖腱膜炎的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 将41例跖腱膜炎患者随机分组,在常规体外冲击波治疗并由护士指导患者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分别联合(联合组21例)与不联合(对照组20例)肌内效布贴扎.两组患者分别于体外冲击波首次治疗前和治疗后5周(每周1次治疗,5周1个疗程)、10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分以评估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经体外冲击波或联合肌内效布贴扎治疗5周、10周后,两组均较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周后治疗有效率分别达71.43%(联合组)和51.22%(对照组);且10周后联合组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 在指导患者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体外冲击波联合肌内效布贴扎治疗跖腱膜炎远期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研究肌内效贴辅助物理疗法治疗足底筋膜炎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取42例足底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体外冲击波(ESWT)及牵伸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贴扎。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肌骨超声、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表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足底筋膜厚度及足的功能状态。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1周,一天结束时的疼痛程度及AOFAS评分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治疗后2周晨起第一步、一天结束时的疼痛程度及AOFAS评分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治疗组足底筋膜变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除对照组治疗后1周一天结束时的疼痛程度较治疗前无显著改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和2周,晨起第一步、一天结束时的疼痛程度及AOFA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2周足底筋膜厚度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在冲击波和牵伸训练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可更好地缓解足底筋膜炎患者的疼痛,改善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药坐浴联合盆底肌训练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来我院进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患者60例,并随机等级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盆底肌训练,观察组采用中药坐浴联合盆底肌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的LARS量表评分、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存质量核心量表评分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LARS量表各条目评分术后6个月均明显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存质量核心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7 d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坐浴联合盆底肌训练对直肠癌LARS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盆底肌训练的治疗,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筋膜松弛术联合静态渐进性牵伸治疗创伤后膝关节僵硬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创伤后膝关节僵硬患者分为观察组、筋膜松弛组及静态牵伸组, 每组2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 包括肌力训练、关节松动术及物理因子治疗等, 筋膜松弛组、静态牵伸组在此基础上分别辅以筋膜松弛术或静态渐进性牵伸治疗, 观察组则辅以筋膜松弛术及静态渐进性牵伸联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各组患者膝关节疼痛、功能恢复情况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并于上述时间点检测、对比各组患者膝关节主动活动范围(AROM)。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膝关节AROM、Lyshol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 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 观察组MBI评分亦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 治疗后观察组AROM、Lysholm评分均显著优于筋膜松弛组及静态牵伸组(P<0.05);观察组及筋膜松弛组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优于静态牵伸组(P...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采用针刺联合关节牵伸训练治疗阔筋膜紧张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6例阔筋膜紧张综合征的患者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1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关节牵伸训练1疗程,评价疗效,对照组给予2%盐酸利多卡因+强的松龙痛点注射治疗1次,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联合关节牵伸训练治疗阔筋膜紧张综合征疗效肯定,操作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