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桂英  雷晓宁 《临床荟萃》1995,10(19):878-879
随着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征,超声心电图特点及治疗已有不少描述,但对其心电图改变的报道尚不多见。本文就30例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表现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方法42例心电图超声已确诊的HCM患者,按肥厚部位分为室间隔肥厚32例,游离壁肥厚3例,心尖部肥厚2例,全心肥厚5例,对各型的心电图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ST—T改变多E(95.2%),ST段下移的程度在4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T波倒置多出现于V3~V6导联,且心尖肥厚型发生率明显多于室间隔肥厚型(P〈0.05)。结论肥厚型HCM心电图ST—T非特异性改变及病理性Q波最多见,临床上应提高HCM患者心电图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肥厚型心肌病由于临床症状和心电图表现无特异性,加上很多医生对该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临床工作中往往出现误诊。本文对病人的临床资料及检查资料进行分析,提高了临床对该病的识别,准确及时地解读心电图是肥厚型心肌病临床诊断中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4.
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特点与超声心动图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特点与超声心动图的关系,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诊断意识。方法:对23例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肥厚型心肌病病人的心电图均有ST-T的异常表现,8例间隔肥厚型心肌病表现为Ⅱ、Ⅲ、aVF病理性Q波及ST段抬高;6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表现为Ⅰ、aVL、V2-V6导联巨大倒置T波;9例普遍肥厚型心肌病表现为V4-V6、导联T波倒置或伴有Ⅱ、Ⅲ、aVF导联T波倒置,其改变范围小。结论:重视心电图的改变特点并与心脏超声相结合可以提高该病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5.
6.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和心室内腔变小为特征的心肌病变。按左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又分为肥厚梗阻性和肥厚非梗阻性心肌病。随着心脏超声和核磁共振检查的普及,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诊断率逐年提高,由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很少具有正常心电图,故在行心脏超声、核磁共振或心导管等检查之前,依据其心电图改变而误诊为其他类型的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炎等)者亦不少见,故本文着重对其心电图的表现及特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肥厚型与扩张型心肌病的心电图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苏女 《临床医学》2006,26(12):3-4
目的观察肥厚型与扩张型心肌病病例的心电图改变。方法对9例肥厚型心肌病与19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肥厚型心肌病组77.8%心电图出现异常,以ST—T改变发生率最高(6例,67%),左心室肥大次之(5例,56%),传导障碍(3例,33%),有1例V3-V5导联出现巨大倒置T波(11%)。扩张型心肌病组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心电图改变,ST—T改变发生率(12例,63%)与肥厚型大致相等,P波改变(12例,63%)、传导障碍(9例,47%)、心房颤动(4例,21%)、室性心动过速(3例,16%)发生率均较肥厚型高,左心室肥大较肥厚型低(37%)。结论肥厚型与扩张型心肌病均可引起多种类型心电图改变,重视临床及心电图变化,采取进一步的检查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该病的误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变化特征。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全部入选患者心电图检查。收集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并对相关资料展开回顾性的整合分析,探究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变化特征。结果: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变化特征包含心律失常、Q波异常、左室面高电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T波低平或倒置、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电轴偏左等多项内容,而且以T波低平或倒置为主要变化特征,占比为95.00%。结论: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中运用心电图检查方式进行鉴别诊断,具有较为理想的应用价值,能够及时发现异常变化。心电图诊断方式具有较高的诊断精准度,但也会发生误诊或漏诊情形,因此可联合心脏磁共振、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技术进行更加全面、精准的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分析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特点。方法:选取本院(在2018年2月-2019年2月)搜集的37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统计学分析37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主要表现以及心电图特点。结果:37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主要表现为:(1)心悸或胸闷(37例,占100.0%);(2)胸痛(20例,占54.1%);(3)憋气或劳力性呼吸困难(11例,占29.7%);(4)头晕(8例,占21.6%);(5)晕厥(5例,占13.5%),各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特点为:(1)ST-T改变(26例,占70.3%);(2)异常Q波(8例,占21.6%);(3)左心室高电压(3例,占8.1%),各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心悸、胸闷、胸痛、憋气、劳力性呼吸困难、头晕以及晕厥等,心电图特点为异常Q波、ST-T改变以及左心室高电压。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284-286
探讨心电图(ECG)检查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诊断价值。收集22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和5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2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结果显示:左胸导联R波振幅明显增高(RV4RV5RV3),胸前导联(V3-V6)T波巨大对称性倒置,以V4~V6导联最为明显,ST段压低以胸前导联显著。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会发生特征性改变,心电图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具有早期诊断与筛查价值。  相似文献   

11.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AHCM)属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中的特殊类型 ,它最初被日本学者Yamaguchi等[1] 于 1979年报告。我们临床遇 10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男 8例 ,女 2例 ;年龄 5 0~ 73岁 ,平均 61岁。临床表现 :胸闷憋气 5例 ,活动后胸痛 1例 ,心悸 2例 ,头晕、乏力 2例。查体 7例无明显体征 ,3例心尖部可闻及 2~ 3级收缩期杂音。10例均行心电图、二维超声心动图及X线胸片检查 ,部分病例还行冠状动脉造影、核素、动态心电图及活动平板运动试验等检查。标准 12导联心电图 :10例中 9例有胸前导联巨大深尖倒置T波 ,伴ST段下…  相似文献   

12.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5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碧英  施振宗 《临床荟萃》1993,8(23):1104-1104
本文报告5例经彩超确诊的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探讨其临床特点,心电图改变,误诊原因,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与诊断治疗水平。 1 一般资料 本组5例,男3例,年龄25~60岁,平均41.6岁,女2例,年龄40~62岁,平均51岁,男女之比为1.5:1,住院患者3例,门诊病人2例为母女关系。 2 临床特点与心电图改变 2.1 病程漫长,阵发性心悸,胸闷或胸痛及或劳累后气促,病史在10~15年2例,3~7年2例,其中1例伴有头晕,晕厥2次,1例无症状,于上消化道出血常规检查心电图异常而行彩超确诊的,1例60岁患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发展过程.方法选取1989年1月至2000年2月在我院诊治54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病人,其中男40例,女14例;入选时年龄29~71岁,平均(54±9.1)岁,对其临床资料、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资料进行长期随访.结果54例病人随访2~11年,平均(6.9±2.4)年,心功能Ⅰ级到Ⅱ级,心电图T波深倒程度从(7.3±3.3)mm增加至(9.7±4.1)mm(P<0.01),R波幅度由原(19.5±4.0)mm增加至(20.9±4.6)mm(P<0.01),T波与R波绝对差值从原(12.0±4.5)mm改善为(11.6±4.3)mm(P=0.043<0.05),心尖部心肌厚度(AMA)从(17.8±2.7)mm减少至(17.4±2.6)mm(P=0.008),1例死于脑出血.结论本组随访资料显示,经治疗后AHCM患者预后良好,肥厚心肌的厚度有可能减轻,但心电图的T波深倒程度及R波幅度增加,且与心肌肥厚程度不一致,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15.
张咏 《浙江临床医学》2011,13(3):330-330
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室肌的明显非对称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伴左室高动力性收缩和左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变的原因不明心肌病.临床表现起病多缓慢,多在30岁前发病.主要症状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心前区闷痛,可一过性晕厥,晚期可发生心力衰竭.部分患者可完全无自觉症状而在体检中被发现或猝死.作者自2006年8月至2009年3月对 22例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和临床发展过程.方法选取1989年1月至1999年2月在我院诊治1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病人,其中男13例,女5例;入选时年龄35~69岁,平均(51±7.4)岁,对其临床资料、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资料进行长期随访.结果54例随访3.5~13年,平均(7.9±3.1)年,心功能Ⅰ级到Ⅱ级,心电图深倒的T波从(8.7±3.4)mm增加至(10.7±2.2)mm(P<0.01),心尖部心肌厚度(AMA)从(16.6±3.1)mm减少至(14.4±3.7)mm(P<0.01),所有病人都健在.结论本组随访资料显示,经治疗后AHCM患者预后良好,肥厚心肌的厚度有可能减轻,但心电图的T波深倒程度增加,且与心肌肥厚程度不一致,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肥厚型心肌病(HCM)的临床、心电图、影保学检查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探讨HCM的治疗现状。方法:对72例HCM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心导管、磁共振成像等检查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HCM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心电图87.5%表现异常,主要表现为ST-T改变(73.6%),左室肥厚或左室高电压(50%),异常Q波(33.3%)。超声检查阳性率91.6%,磁共振成像阳性率达100%。80%以上患者经内科治疗症状缓解,3例DDD起搏治疗患者术后流出道压力阶差减少50%以上,左室功能及症状改善。3例接受外科手术患者中死亡1例。结论:HCM临床表现及体征无特异性,心电图的改变具有提示性,应重视和警惕;诊断主要依靠超声心动图,必要时结合磁共振成像,心血管造影及心导管检查是辅助及鉴别诊断的手段。HCM的治疗包括内科、介入及外科手术治疗,但各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19.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属于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的特殊类型。此病由于临床症状不典型常易误诊为冠心病、急性心内膜下心梗等疾病。本文对12例AHCM患者的临床及辅助检查资料进行了分析,以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识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提高诊断能力。方法:系统分析24例病人的病史,症状,心电图及其影像学特点。结果:5例有阳性家族史、13例以胸痛为主要表现,24例心电图异常、10例超声心动图改变、14例左室造影确诊,结论:重视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结合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等检查,综合系统分析是得出正确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