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0 毫秒
1.
目的 调查青少年抑郁症状发生情况,分析其相关家庭因素。方法 于2019年11月选择西安市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各2所,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65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流调中心用抑郁症状自评量表、儿童期创伤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影响青少年抑郁症状水平的相关家庭因素。结果 本组青少年抑郁症状评分为16.00(9.00,20.00)分,抑郁症状阳性筛查率为19.7%。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父母婚姻状态、情感虐待、躯体虐待、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度保护、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β=-0.028、0.030、0.103、0.267、0.467、0.047、-0.279、-0.272,P<0.001)是青少年抑郁症状的主要影响因素,共解释总变异的92.3%。结论 青少年抑郁症状阳性筛查率处于较低水平,性别、父母婚姻状态、情感虐待、躯体虐待、父/母亲过度保护、父/母亲情感温暖是青少年抑郁症状的主要家庭因素。  相似文献   

2.
了解恋爱中大学生群体的情感倦怠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以增强大学生恋爱心理咨询及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方法 采用情感倦怠量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恋爱效能感量表对方便抽取的哈尔滨、沈阳、杭州等地8所高校的438名正在恋爱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恋爱次数大学生的情感倦怠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5,P<0.05),恋爱次数在4次及以上的大学生低于恋爱次数1~3次的大学生;不同恋爱持续时间大学生的情感倦怠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5,P<0.05),恋爱2~3a的大学生情感倦怠得分最高;安全型依恋大学生的情感倦怠水平低于其他3种依恋类型(F=15.94,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恋爱效能中的“乐观坚定”“自卑怀疑”“矛盾化解”维度,依恋的“焦虑”维度均能显著预测情感倦怠,共同解释39.1%的变异量.结论 依恋类型、恋爱效能、恋爱次数、恋爱持续时间是影响大学生情感倦怠的重要因素;恋爱低自我评价是情感倦怠的核心评估维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邢台女大学生童年期受虐待的经历,探讨童年期虐待经历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对973名邢台女大学生进行童年时期受虐待经历不记名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973名女大学生中,44.5%学生被徒手打,28.5%学生被物品打,39.6%学生被羞辱,39.1%曾经目睹暴力场景,被迫发生性行为发生率为3.5%。有童年期虐待经历女生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焦虑、敌对、抑郁、恐怖、偏执等10个因子的平均分高于无虐待女生,自尊量表平均分值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母婚姻状况正常是发生童年期虐待的保护因素(OR=7.655,P=0.005),母亲受教育程度高(OR=0.533,P=0.027)是儿童虐待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童年期虐待经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4.
探讨离异单亲大学生父母依恋、同伴依恋特点及其与心理韧性的关系,为有效预防离异单亲大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青岛市2所高校12个学院的362个样本班共17 807名学生参与调查,其中离异单亲大学生463名(2.60%),在离异单亲大学生所在班级中随机抽取同性别完整家庭学生463名作为完整家庭组.采用父母同伴依恋量表(IPPA)、心理韧性量表(R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离异单亲大一新生的母亲依恋得分(55.51±10.71)高于大三学生(49.62±11.73).不同家庭月收入离异单亲大学生父亲依恋、同伴依恋、心理韧性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性别、独生与否、生源地、离异时年龄、监护人等人口学变量的父母同伴依恋及心理韧性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离异单亲大学生的父亲依恋总分(47.26±14.43)和心理韧性总分(108.12±12.61)均低于完整家庭大学生(52.62±8.96,110.47±11.93)(P值均<0.05).离异单亲大学生的同伴信任(β=0.53)、母亲交流(β=0.31)、父亲信任(β=0.18)、同伴交流(β=0.17)正向预测心理韧性,同伴疏离(β=-0.25)、母亲疏离(β=-0.17)负向预测心理韧性.中介效应检验显示,同伴依恋在母亲依恋与心理韧性间、父亲依恋与心理韧性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60.84%,74.00%.结论 离异单亲大学生父母依恋、同伴依恋与心理韧性关系密切,母亲依恋和父亲依恋既可直接对心理韧性产生作用,又均间接通过同伴依恋对心理韧性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武汉市中小学生早期创伤经历,探讨早期创伤经历与心理弹性的关联。方法于2015年9—10月整群抽样法选取武汉市10~15岁中小学生4871人,其中男生2517人,女生2354人,使用自编一般情况量表、儿童期创伤问卷(CTQ)和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进行自评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CD-RISC平均得分为(64. 70±18. 34),不同的性别(t=5. 373,P <0. 001)、年龄(F=49. 401,P <0. 001)、母亲文化程度(F=36. 129,P<0. 001)、父母关系(F=89. 831,P<0. 001)和家庭经济状况(F=36. 547,P<0. 001)的心理弹性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期创伤检出率为30. 1%,男生(χ~2=42. 272,P <0. 001)、母亲文化程度较低(χ~2=44. 345,P <0. 001)、父母关系较差(χ~2=133. 045,P<0. 001)、家庭经济状况较差(χ~2=31. 231,P <0. 001)的对象早期创伤检出率较高;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与心理弹性总分均呈显著负相关(r值依次为-0. 256、-0. 107、-0. 053、-0. 355和-0. 308,P<0. 01);回归模型显示,中小学生性别、年龄、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标准化B依次为-0. 156、-0. 117、-0. 109、-0. 214和-0. 149,P<0. 01)对心理弹性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较高的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低有关,可通过避免或减少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从而提升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广西壮族地区中小学生的儿童虐待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4~9年级的中小学生3 936人。采用自填问卷方式填写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儿童受虐筛查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和自尊量表。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虐待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儿童虐待与儿童社交焦虑及自尊的相关分析,以明确儿童虐待与社交焦虑及自尊之间的联系强度。结果 结果表明,壮族地区儿童虐待受到中小学、性别、民族、社交焦虑及自尊等5个因素的影响,除中小学、性别和自尊的OR值小于1外,其余因素OR值均大于1。儿童社交焦虑量表总分与儿童虐待显著相关(r=0.201,P<0.01);自尊量表总分与儿童虐待呈显著负相关(r=-0.135,P<0.05)。结论 中小学、性别、民族、社交焦虑及自尊为儿童虐待的影响因素。其中,中学相对于小学是儿童虐待的保护因素;女童相对于男童是保护因素;汉族相对于壮族是儿童虐待的危险因素。社交焦虑与儿童虐待呈正相关,自尊程度与儿童虐待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单亲或者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韧性与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之间的关系,为单亲或离异家庭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支持。方法在河南郑州市4所高校20个学院的16 84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调查离异或单亲大学生458人,进行心理韧性量表和父母同伴依恋量表的问卷调查。结果郑州高校单亲或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韧性总分与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和同伴依恋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53、0.58、0.78,均P0.01);与母亲疏离、父亲疏离、同伴疏离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48、-0.44、-0.62,均P0.01)。中介效应模型显示,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对心理韧性起到直接和间接影响,中介效应与总效应比例分别为74.01%、60.85%。结论郑州市单亲或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同伴依恋、父母依恋对心理韧性产生直接影响,同时还可以通过同伴依恋影响心理韧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农村青少年依恋、自我概念与社交焦虑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抽样和分层抽样的方法,运用父母和同伴依恋量表(IPPA)、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青少年社交焦虑问卷(SAS-A),对甘肃天水311名青少年学生进行测查。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 15.0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除社交焦虑的"陌生情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维度与母亲信任、父亲信任、父亲沟通无显著相关外,社交焦虑其他各维度均与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同伴依恋各维度和自我概念显著相关(P0.01或P0.05);母亲沟通、自我概念负向预测社交焦虑(β=-0.120,P0.05;β=-0.269,P0.01);母亲疏离、同伴疏离正向预测社交焦虑(β=0.133,P0.05;β=0.211,P0.01);自我概念在母亲依恋与同伴依恋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23.50%和34.19%。结论农村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形成与依恋、自我概念有较为密切的关系。通过改善母亲依恋、同伴依恋与自我概念水平可以降低其社交焦虑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探讨大学生童年期虐待、成人依恋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10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合肥市4所高校4 034名大学生,采用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状态性成人依恋量表和米氏边缘性人格障碍检测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研究对象中.有4.2%具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其中男生为4.5%,女生为3.7%.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得分非单亲家庭低于单亲家庭,家庭经济状况一般者低于家庭经济状况差和好者,父亲受教育程度中等者低于父亲受教育程度低和高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30,29.25,9.63,P值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童年期虐待、回避型依恋及焦虑型依恋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得分有正向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2100.10,0.23,P值均<0.01),安全型依恋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得分有负向预测作用(β=-0.15,P<0.01).结构方程模型表明,成人依恋在童年期虐待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6.7%.结论 成人依恋在童年期虐待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初中生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研究依恋和学校归属感对心理健康影响作用,为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在理论研究基础上,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赣州市506名初中生,使用儿童期心理虐待量表、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问卷、中学生学校归属感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用SPSS19.0和Amo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性别在心理虐待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676,P0.05),是否担任班干部在父亲依恋(t=1.390,P0.05)和学校归属感(t=1.052,P0.01)变量中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父亲依恋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286,P0.01)。心理虐待和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同伴依恋、学校归属感呈显著负相关,与心理健康相关显著,呈正相关。依恋、学校归属感在心理虐待对心理健康的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显著。结论学校归属感、依恋在心理虐待和心理健康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所假设模型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