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题释义: 原位肝移植:又称正位肝移植,指在术中阻断受体肝的下腔静脉,并切除受体肝和下腔静脉,并利用供体肝的肝上、肝下下腔静脉重建和恢复肝脏的流出道与下腔静脉的连续性。 缺血再灌注损伤:指缺血组织或器官再次恢复血液供应后,会导致自由基过量生成,且过量的自由基会对再灌注组织或器官造成氧化应激损伤。 背景: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和肝衰竭的标准治疗方法,而缺血再灌注损伤能影响肝移植成功率。当有限的肝脏供体可供移植时,如何降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成了肝移植的首要问题。 目的:探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大鼠肝移植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构建自体原位肝移植大鼠模型,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组和对照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组大鼠在肝切除前30 min,采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含60 mg/kg罗红霉素、20 mg/kg克拉霉素和40 mg/kg红霉素)混合液预处理供体肝脏,在原位肝移植时向门静脉中推注上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混合液;对照组大鼠在肝切除前30 min,同体积生理盐水预处理供体肝脏,在原位肝移植时向门静脉中推注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肝移植后连续7 d观察大鼠存活率;检测肝移植后48,72 h大鼠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肝组织形态学改变和Ki-67阳性细胞数;TUNEL法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分别检测大鼠肝细胞凋亡数量和caspase-3、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和ELISA法分别检测肝移植后大鼠肝组织中Kupffer细胞数量改变和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结果与结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提高了肝移植大鼠的整体存活率,改善了移植肝脏的功能失调,减轻了肝移植后缺血再灌注的损伤程度,提高了移植肝脏的再生能力,降低了移植肝组织中凋亡细胞数和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 caspase-3比值,降低了移植肝组织中Kupffer细胞数量和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以上结果提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大鼠肝移植后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ORCID: 0000-0002-5646-1426(杨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背景:由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产生的一氧化氮,是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病理生理学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在肝移植缺血再灌注诱导的肝细胞早期凋亡的影响以及相关基因caspase-3的表达情况。 方法:受体鼠72只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移植组、精氨酸组及L-硝基精氨酸甲酯组,均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后2组大鼠在开放血流前5 min于股静脉注射可升高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的精氨酸或一氧化氮抑制剂L-硝基精氨酸甲酯。移植造模后剩余的24只大鼠设为假手术组。 结果与结论: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比较,精氨酸组<移植组P < 0.01);血清一氧化氮浓度,精氨酸组>移植组>L-硝基精氨酸甲酯组;早期凋亡的高峰期为再灌注后3 h,肝细胞的活细胞数比例及肝组织中caspase-3的表达,精氨酸组<移植组< L-硝基精氨酸甲酯组。说明,一氧化氮对大鼠对肝移植缺血再灌注后肝细胞早期凋亡具有保护作用,且该作用可能主要通过下调caspase-3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脏切除手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由于激发细胞异常凋亡,常导致肝功能不全甚至引起死亡。本研究旨在揭示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过程中苦参碱参与调节凋亡蛋白Bcl-2/Bax平衡的分子机制。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一组作为空白对照组(SO组,n=15),不阻断肝脏血流;另外2组大鼠行夹闭门静脉和肝动脉缺血70 min后进行再灌注方法建立HIRI模型(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以缺血/再灌注+生理盐水组为对照组(NS组),缺血/再灌注+苦参碱组为实验组(MT组)。MT组在夹闭门静脉和肝动脉前经门静脉主干注入苦参碱。NS组注入生理盐水,阻断供血1h后恢复灌注,在恢复灌注2 h后采集标本行mRNA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qRT-PCR结果显示,正常对照SO组Bcl-2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Bax,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组NS组中,高Bcl-2表达水平受到抑制,Bax表达水平显著高于Bcl-2。当行苦参碱干预后,Bax mRNA水平显著下降(MT组),基本接近SO组Bax水平。Western blot验证结果与mRNA水平结果相似。结论苦参碱显著抑制大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肝细胞凋亡,该途径可能由于苦参碱参与调节Bcl-2/Bax的平衡所致。  相似文献   

4.
背景: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NF-κB与JNK通路的串扰方式决定了细胞的死亡或存活。而将低氧预适应用于肝移植过程所导致的细胞凋亡现象,尚未见有报道。 目的:探讨低氧预适应后NF-κB的表达对移植肝JNK通路的影响及保护作用。 方法:采用经门静脉灌注法建立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处理;自体移植组:行自体原位肝移植;低氧预适应组:移植前体积分数8%氮氧混合气体的低氧预处理90 min,然后行自体原位肝移植。分别于移植后 1,6,24 h处死大鼠取肝脏标本检测肝组织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大鼠肝组织p-JNK蛋白,RT-PCR检测肝脏 NF-κB mRNA含量,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肝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两移植组肝组织丙二醛水平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降低(P < 0.05);与自体移植组比较,低氧预适应组丙二醛水平显著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显著升高(P < 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移植组各时相p-JNK蛋白的表达、NF-κB mRNA的转录水平显著升高 (P <0.05);与自体移植组比较,低氧预适应组NF-κB mRNA转录水平显著增高(P < 0.05),p-JNK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 < 0.05)。透射电镜下自体移植组肝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征象,而低氧预适应组肝细胞无明显凋亡形态。提示,肝移植大鼠低氧预适应后可能通过上调NF-κB的表达,减少活性氧释放,抑制JNK通路的持续激活,从而抑制肝细胞凋亡,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  相似文献   

5.
赵杰  杜会强 《医学信息》2006,19(1):61-65
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合酶-1(HO—1)在大鼠同种异体移植肝脏中的表达及其对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96只WiS1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生理盐水预处理组(S1组)、钴原卟啉预处理组(S2组)和锌原卟啉预处理组(S3组)。C组6只,各预处理组分别为30只。各预处理组随机取出24只分为供受体,供体于预处理后24h行原位肝移植,分别于门静脉复流后1h和3h各取6只取血及肝组织;余6只仅行预处理,于供体预处理后24h取血及肝组织,分别检测血清ALT、AST、TNF—α水平、肝组织形态学变化及HO—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血清转氨酶水平:与C组相比,供肝预处理后24h,各组血清转氨酶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门静脉复流后各时间点,S2组血清转氨酶水平均低于S1组和S组(P〈0.05),S1组低于S组(P〈0.05);②HO—1表达水平:C组基本无表达;预处理后24h,S组肝脏HO—1mRNA及其蛋白即有较高表达,S1组和S3组只有极少量表达;门静脉复流后各时间点,S2组均高于S1组和S组(P〈0.05),S1组高于%组(P〈0.05);③肝脏形态学变化:与C组相比,移植肝门静脉复流后3h,&组肝脏损伤轻于S1组和S3组,S1组轻于S组。结论HO—1在同种异体肝移植大鼠肝脏中的过表达可显著改善移植后的肝脏功能,减轻供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6.
背景:硫化氢气体是一种新型气体信号分子,在生理浓度下具有抑制Ca2+内流、开放KATP通道功能,氧化还原等明确特定的作用。 目的:观察硫化氢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核转录因子κB及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水平的影响 方法:70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假手术组、缺血20 min组,缺血20 min+灌注2,4 h组、硫氢化钠+缺血20 min组、硫氢化钠+缺血20 min再灌注2,4 h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通过Pringle法建立大鼠全肝缺血再灌注模型,在术前5 d中每天及术中向硫氢化钠+缺血20 min组、硫氢化钠+缺血20 min再灌注2,4 h组,大鼠腹腔注射56 μmol/kg 硫氢化钠。 结果与结论:肝脏缺血大鼠肝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核转录因子κB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明显下降(P < 0.05),与缺血组比较,大鼠再灌注和腹腔注射硫化氢均能增加大鼠肝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硫化氢、核转录因子κB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P < 0.05)。提示全肝缺血再灌注后可造成肝脏损伤,硫化氢增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核转录因子κB、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肝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时肝组织一氧化氮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时肝组织一氧化氮含量的变化,探讨一氧化氮在肠缺血再灌注时的作用。方法:动物分对照组,缺血60 min、再灌注30 min、再灌注60 min组。检测肝组织匀浆一氧化氮代谢产物NO2-的变化。结果:肝组织匀浆一氧化氮水平在缺血60 min时明显高于对照组,再灌注30min、再灌注60 min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小鼠肠缺血时肝组织一氧化氮水平升高,提示一氧化氮可能参与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时肝组织损伤过程,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肝脏可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激光散斑对比成像(LSCI)技术监测大鼠入肝血流阻断前后肝脏微循环血流变化。方法:将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5)和阻断入肝血流组(n=8),实施尾叶转流法90%全肝血流阻断,并于阻断入肝血流前后和复流后,应用moorFLPI-2LSCI系统分别进行肝左叶、左中叶和右中叶表面微循环血流量测量及组织形态学观察,并与假手术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假手术组和阻断入肝血流组阻断前的肝脏微循环血流量分别为(882.11±103.78)LSPU和(855.61±117.58)LSPU(P>0.05),阻断入肝血流使肝脏微循环血流量下降至(464.97±92.20)LSPU(P<0.05),复流后进一步下降至(336.46±29.33)LSPU(P<0.05),而假手术组肝微循环血流量无明显变化。阻断入肝血流后大鼠肝左叶微循环血流量(395.24±75.48)LSPU明显低于左中叶(511.70±116.98)LSPU和右中叶(519.94±101.49)LSPU(P均<0.05)。缺血再灌注大鼠肝脏主要表现为肝窦大量充血和肝细胞核固缩及变性坏死。结论:LSCI技术能够准确评估入肝血流阻断导致的肝脏微循环血流变化,反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成的微循环障碍,可用于肝外科手术中入肝血流控制的监测和肝脏微循环研究。  相似文献   

9.
背景:近年来,肝移植技术迅速发展,如何预防缺血再灌注损伤并有效保护肝再生成为研究的热点。缺血预处理是保护肝缺血损伤的有效方法,但其确切机制尚存争议。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肝损伤和肝再生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动物随机分为3组,肝移植组建立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缺血预处理+肝移植组在供肝灌注前阻断第1肝门行缺血预处理10min,再灌注15min。假手术组在开腹后游离肝周韧带,然后关腹。分别于术后0.5,2,6,24h取材。通过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和移植肝组织病理检查评估肝损伤。半定量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法测定氧化还原蛋白1表达水平,检测移植肝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评估肝再生情况。结果与结论:与肝移植组相比,缺血预处理+肝移植组术后6,24h受体血清谷丙转氨酶明显降低(P0.05;P0.01)。病理学分析显示肝移植组术后24h可见到门脉周围大量炎细胞浸润,肝窦扩张明显,肝组织损伤较重;而缺血预处理+肝移植组则损伤较轻。半定量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缺血预处理+肝移植组移植肝中Ref-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这一结果同样在westernblot检测中得到验证:缺血预处理+肝移植组移植肝术后24hRef-1蛋白表达较肝移植组明显增强(P0.05)。同时,术后2,6和24h缺血预处理+肝移植组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数较肝移植组明显增加(P0.05)。结果提示缺血预处理可减轻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早期移植物肝损伤并促进肝再生,这与Ref-1蛋白高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背景:pifithrin-α是一种可逆性p53抑制剂,应用pifithrin-α抑制p53通路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尚不清楚。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p53抑制剂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后PUMA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9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二甲亚砜溶媒对照组(二甲亚砜组),缺血再灌注+p53抑制剂pifithrin组(PFT组)。建立70%肝缺血模型,PFT组于60 min的肝血流阻断结束时立即给予pifithrin-α,二甲亚砜组给予等量二甲亚砜溶液,对照组和缺血再灌注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 结果与结论:大鼠肝缺血再灌注后1,3,6 h肝组织PUMA蛋白表达明显,PFT组可以明显抑制PUMA蛋白的表达,但缺血再灌注24 h PFT组PUMA蛋白的表达高于其他3组。结果可见pifithrin-α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其通过抑制p53从而诱导PUMA蛋白表达下调主要是在缺血再灌注早期。  相似文献   

11.
预处置对急性缺血再灌注肝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预处置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的防护及其机制。方法:随机将家兔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和预处置组,复制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模型,观察反复3次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预处置)后再缺血45 min再灌注45 min,对血浆、肝组织一氧化氮(NO)和丙二醛(MDA)水平、谷丙转氨酶(ALT)值及肝细胞形态学改变的影响。结果:肝缺血再灌注期间,预处置组血浆及肝组织NO水平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而MDA水平和血浆ALT均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和P<0.01);且与仅行游离、不阻断肝血流的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肝细胞形态学异常改变也明显减轻。结论:预处置可通过提高体内NO水平及降低体内氧自由基水平而减轻HIRI。  相似文献   

12.
兔肝冷保存后复温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过程中供肝冷保存后复温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意义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兔肝冷保存-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兔肝冷保存后复温缺血对其再灌注后肝功能的影响及在此过程中肝组织内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结果:冷保存6h后又分别经历0、15、30及60min复温缺血的4组供肝于再灌注2h时,复温缺血时间越长者,其受体兔血液中AST、ALT或AKP值越大;且各组彼此间均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此外,各组供肝在复温缺血末及再灌注2h时,组织中SOD活性或MDA含量彼此间也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且复温缺血时间越长的供肝组织中SOD活性越低,而MDA含量则越高。结论:兔肝冷保存后即使经历一短暂的复温缺血也会给其再灌注后的肝功能带来显著损伤,且氧自由基及其引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参与了兔肝复温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提示供肝冷保存后复温缺血可能是导致肝移植术后原发性供肝功能损伤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SF)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肝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血清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参附实验组(SF组)和肝缺血再灌注组(IR组)。SF组腹腔注射参附注射液(10ml·kg-1),IR组大鼠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两组均采用Pringle's法阻断肝门缺血15min再灌注1h、3h,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以及NO水平,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肝组织中iNOS表达。结果大鼠肝脏缺血15min再灌注1h和3h,SF组血清ALT、AST以及NO水平低于IR组(P<0.05),SF组肝组织iNOS阳性产物平均吸光度值、阳性面积百分率(%)明显低于IR组(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抑制iNOS的表达,减少过量NO的生成,可能是其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背景:小肠移植过程中移植肠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缺血再灌注的损害,而小肠又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特别敏感。前期研究证实丙酮酸对小肠和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并探讨了部分相关机制。 目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证实探讨丙酮酸对大鼠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与移植小肠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表达的关系。 方法:选用近交系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行剖腹、左侧肾切除作为对照;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组和丙酮酸处理组均建立小肠移植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分别于供体小肠阻断血流、灌洗前10 min向肠腔内注入10 mL含有多聚葡萄糖的营养液或含有分析纯丙酮酸的营养液。分别留取缺血45,90 min和再灌注30,180 min小肠组织标本,光镜下观察小肠组织损伤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小肠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相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组小肠组织损伤程度均重于其他2组,而丙酮酸处理组小肠组织损伤程度与假手术组相似。缺血期间小肠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均不明显,呈弱阳性;再灌注后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迅速增加,高于与假手术组及丙酮酸处理组(P < 0.01),而丙酮酸处理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变化不明显(P > 0.05)。说明丙酮酸作用下大鼠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减少,可能是丙酮酸保护大鼠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环节之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观测肝缺血再灌注后入肝血流量变化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6只,体质量200~250 g,鼠龄2~3个月。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Sham组,n=18),又分为假手术后1 h、6 h、24 h 3个亚组(每组6只);缺血再灌注模型组(I/R组,n=18),又分为再灌注后1 h、6 h、24 h 3个亚组(每组6只)。依Pringle’s法建立肝脏缺血15 min再灌注模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再灌注后1、6、24 h各时间点肝门部动脉及门静脉入肝血流量,计算总血流量。与Sham组比较观测肝缺血再灌注后入肝血流量的变化情况。比较入肝血流量与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相关性。结果再灌注后1、6 h肝门部入肝血流量较Sham组减少[(52.08±11.88)mL/min、(44.69±8.75)mL/min vs(85.32±29.85)mL/min、(81.41±28.67)mL/min;P<0.05],再灌注24 h组与Sha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再灌注后入肝血流量与AST间存在负相关(r=-0.73,-0.78,-0.71;P<0.05),与ALT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通过观察肝门部入肝血流量的变化情况间接评价肝脏微循环状态。血流量的变化与AST的变化呈反向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对fas的siRNA对大鼠原位肝移植供肝冷保存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拮抗作用及机制。方法:(1)化学合成针对大鼠fas基因的3对siRNA,转染大鼠正常肝细胞(BRL细胞),筛选抑制效果最高的siRNA序列。(2)对SD大鼠用水压注射法转染fas siRNA,48 h 后取肝,供肝冷保存2、4、6 h 后行细胞凋亡指数及fas表达检测。(3)对照组、fas siRNA组各25对SD雄性大鼠,供肝冷保存 3 h 后行原位肝移植,再灌注后1、3、6、12和 24 h 每组各处死5只大鼠,查血谷丙转氨酶(ALT);取供肝查fas mRNA表达、Fas蛋白水平和细胞凋亡计数。结果:315位点的siRNA抑制BRL细胞fas基因效率最高。供肝冷保存实验中,fas siRNA组冷保存2、4、6 h 的肝脏fas表达与细胞凋亡指数低于对照组(P<0.01)。大鼠肝移植复流后,fas siRNA组各检测点的fas基因表达、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凋亡细胞少于、血清ALT低于对照组。结论:针对fas的siRNA对大鼠肝移植中的供肝冷保存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子宫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导致能量代谢障碍、大量自由基产生及细胞凋亡等。 目的:建立一种简易、实用、可靠的子宫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 方法:将50只健康Wistar雌性大鼠随机等分为5组。子宫缺血组(共3组)开腹后采用线栓法分别阻断大鼠子宫动脉45 min、阻断大鼠腹腔动脉30 min或阻断大鼠腹腔动脉45 min进行子宫缺血处理;子宫缺血再灌注组开腹后采用线栓法阻断大鼠腹腔动脉30 min再灌注60 min;假手术组不阻断子宫供血动脉。 结果与结论:子宫动脉纤细,结扎过紧,子宫动脉常常断裂,结扎过松,不能够充分阻断血液,不适宜建立子宫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阻断大鼠腹腔动脉30 min后子宫细胞及间质肿胀,肌纤维排列尚整齐;阻断大鼠腹腔动脉45 min及子宫缺血再灌注组的子宫细胞及间质明显水肿,渗出增加,肌纤维排列紊乱,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分光光度计检测显示,阻断大鼠腹腔动脉45 min及子宫缺血再灌注组子宫丙二醛水平升高最明显 (P < 0.01)。提示采用线栓法结扎腹腔动脉30 min后进行再灌注可建立大鼠子宫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18.
缺血后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21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夹闭单侧颈总动脉后处理组和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后处理组,每组7只。再灌注48 h,测定脑梗死体积;拔栓后1 h及处死大鼠前进行神经功能测定;梗死即刻、梗死后10 min、术中1 h、拔栓后即刻、每次夹/松颈总动脉时、干预后30 min等15个时点监测脑血流。结果:夹闭单侧、双侧颈总动脉后处理组大鼠脑组织梗死体积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明显减小,有显著差异;3组脑血流各个时点方差分析差异无显著,但是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后处理组干预30 min后脑血流百分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夹闭单侧颈总动脉后处理组降低9%。手术后1 h 3组神经功能评分P<0.05,差异显著,夹闭单侧、双侧颈总动脉后处理组神经功能缺损均比缺血/再灌注组减轻。结论:缺血后适应能够明显减小梗塞体积,改善大鼠术后1h神经功能评分,可能与缺血后适应调节早期再灌注时血流动力学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观测肝缺血再灌注后入肝血流量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6只,体质量200 ~ 250 g,鼠龄2 ~ 3个月。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Sham组,n = 18),又分为假手术后1 h、6 h、24 h 3个亚组(每组6只);缺血再灌注模型组(I/R组,n = 18),又分为再灌注后1 h、6 h、24 h 3个亚组(每组6只)。依Pringle’ s法建立肝脏缺血15 min再灌注模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再灌注后1、6、24 h各时间点肝门部动脉及门静脉入肝血流量,计算总血流量。与Sham组比较观测肝缺血再灌注后入肝血流量的变化情况。比较入肝血流量与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相关性。结果 再灌注后1、6 h肝门部入肝血流量较Sham组减少[(52.08 ± 11.88)mL/min、(44.69 ± 8.75) mL/min vs (85.32 ± 29.85) mL/min、(81.41 ± 28.67) mL/min;P < 0.05],再灌注24 h组与Sha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缺血再灌注后入肝血流量与AST间存在负相关(r = - 0.73、- 0.78、- 0.71;P < 0.05),与ALT间无明显相关性(P > 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通过观察肝门部入肝血流量的变化情况间接评价肝脏微循环状态。血流量的变化与AST的变化呈反向关系。  相似文献   

20.
高氧液预处理对大鼠肝内胆管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高氧液预防大鼠肝内胆管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果,探讨高氧液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70%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缺血90 min,再灌注后8 h、24 h取材.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再分8 h和24 h两组,每组10只.在缺血再灌注前10 min经门静脉注射高氧液(20 mL/kg);对照组为生理盐水对照.在对应时间点取材,观察血清ALT、AST、GGT变化,酶组织化学检测过氧化氢酶表达变化,光镜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电镜观察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对照组GGT、ALT、AST活性均明显高于实验组(P<0.01);过氧化氢酶活性则明显低于实验组(P<0.05);实验组光镜下病理改变及电镜超微结构检查相比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高氧液预处理对大鼠肝内胆管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