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微嵌合作为移植物与受者之间的双相细胞移动的标志,在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目的:探讨夫妻生活与嵌合体的发生,与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及其他相关性的研究。 方法:将接受肾脏移植的女性受者(有过生育史的女性除外)分为丈夫活体供肾组、无关男性尸体供肾组,并设立接受妻子活体供肾的对照组。STR方法检测女性受者体内男性供者来源的Y染色体反映微嵌合体的存在,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关系,并比较配偶间供肾效果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尽管配偶间供肾移植存在供者年龄偏大以及人类白细胞抗原错配率较高的因素,但与接受无关男性尸肾移植的女性受者相比,接受丈夫活体供肾移植的女性更易检测出微嵌合体,而且肾移植后恢复情况好,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低。而与接受妻子供肾的丈夫相比,接受丈夫供肾的妻子肾移植效果好。说明夫妻间长期相处导致女性接受丈夫体液的机会多,由此产生免疫耐受对于肾移植后人/肾的相容性好,急性排斥反应小。  相似文献   

2.
背景:有研究显示在免疫抑制剂的作用下,同种脾脏细胞移植可诱导免疫耐受,使移植物长期存活。另有研究还显示异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延长移植肝存活时间。目的:观察输注与受体同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脾组织移植对诱导大鼠肝移植后免疫耐受的作用。方法:将受体Lewis大鼠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急性排斥组行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环孢素A组行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后灌胃给予环孢素A;干细胞组行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同期输注异体Lewis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脾组织移植组在干细胞移植组的基础上同期移植DA大鼠脾组织。观察各组生存期,肝功能情况,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嵌合体的形成情况及肝脏病理变化。结果与结论:与其他各组相比,脾组织移植组大鼠存活时间明显延长,术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γ水平明显降低(P0.05),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明显升高(P0.05),30d后受体脾脏中供体阳性细胞明显升高(P0.05)。肝脏病理显示,环孢素A组和干细胞组移植肝仅呈急性轻度排斥反应,急性排斥组呈急性重度排斥反应,脾组织移植组未见明显排斥反应。说明大鼠肝脏、脾组织移植后输注同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减轻移植肝的排斥作用,甚至诱导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3.
背景:干细胞在器官移植中诱导免疫耐受、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减轻排斥反应的作用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 目的:以供体羊水干细胞诱导异基因大鼠肾脏移植免疫耐受,探讨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 方法:分离培养Wistar大鼠羊水干细胞。选择雄性近交系Wistar大鼠和SD大鼠分别作为肾移植的供、受体,共分4组:假手术组(健康纯系雄性SD大鼠)、同系肾移植组(健康纯系雄性SD大鼠作供受体)、对照组(异系移植组加生理盐水)和实验组(异系移植组加羊水干细胞输注)。建立肾移植模型后,实验组由阴茎静脉缓慢推注3×109 L-1羊水干细胞 1 mL,对照组则缓慢推注生理盐水1 mL。术后第5天检测血清中肌酐、尿素氮、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γ水平及氧化应激指标,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和CD8淋巴细胞百分比,观察移植肾的病理变化。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大鼠血清中尿素氮、肌酐、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γ及氧化应激指标和尿蛋白定量、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百分比及CD4+/CD8+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肌酐清除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肾脏病理损害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结果显示羊水干细胞可以诱导大鼠肾移植免疫耐受,同时还可以抑制氧化应激水平,改善肾功能,减轻肾损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背景:通过诱导移植受体产生供-受体嵌合体或免疫耐受以利于受体长期存活,一直是器官移植的研究热点,并且在实验动物模型中获得了大量成功的经验和知识。在临床实践中也观察到结婚多年的夫妻,丈夫-妻子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小,具有比其他的亲属器官移植有更多的优点。 目的:回顾性分析无血缘关系的活体供肾移植—丈夫对妻子供肾移植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7例夫供妻活体肾移植,供者年龄 32~58岁,受者年龄 31~56岁,双方婚龄在5~36年。供、受者 ABO血型完全相同者 4例,O-B 1例,O-A 1例,A-AB型 1例。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阴性。HLA配型情况:1个抗原错配 1例,2个抗原错配 2例,3个抗原错配3例,4抗原错配 1例。开放手术取肾,6例左肾,1例右肾。术后采用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环孢素A/他克莫司+麦考酚酸吗乙酯+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7对供受者随访3~70个月。 结果与结论:手术成功率100%,供受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所有供者血压、尿常规及肾功正常,受者及移植肾全部存活。验证了虽然移植前组织配型结果较差,但由于夫妻间长期生活在一起产生的免疫耐受,使夫供妻肾移植后排斥反应小、移植效果理想,具有比其他的亲属肾移植有更多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在移植受者血液标本中供者和受者源性DNA嵌合体存在是否可以作为预测移植器官免疫状态的一个标准.方法:126名获得男性肾脏的女性移植受者被纳入该项研究,通过RT-PCR方法检测这些女性受者血浆中Y染色体的特异基因序列SRY1,DYZ11st,DYZ12nd.结果:126名获男性肾脏的女性肾移植受者中,97名(77%)血浆中可检测到SRY1,DYZ11st,DYZ12nd序列.移植肾功能维持正常的平均持续时间,在微嵌合体阳性组及微嵌合体阴性组分别为8.7年和5.4年;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在微嵌合体阳性组和阴性组分别为10%和28%;微嵌合体阳性病人血清肌酐水平明显低于微嵌合体阴性病人.结论:肾移植术后某些受者血浆中存在DNA微嵌合体,通过使用定量RT-PCR检测血浆中DNA微嵌合体可能成为衡量移植肾耐受状态的一个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目前其输注方式尚无定论,临床上主要为经外周静脉全身输注,仅有少量经大鼠原肾动脉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发现其可在肾小球内驻留,并可减轻肾小球肾炎,但无经移植肾动脉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病例报道。目的:分析肾移植中经移植肾动脉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可操作性。方法:于2009-10/12对3例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行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移植过程中在移植肾动脉吻合口固定一留置针,开放移植肾血流时,经移植肾动脉以输血器加压快速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过程中、移植后3个月内密切观察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3例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过程顺利,移植肾血流充盈良好,移植过程中、移植后未发生栓塞、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并发症,未发生移植肾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恢复顺利。结果说明经移植肾动脉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临床可操作性,但异位分化、肿瘤等远期并发症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背景:国内活体肾移植处于起步阶段,尚缺乏大宗样本的临床资料,为此国内移植专家达成了中国活体供肾移植博鳌会议共识,使活体肾脏移植规范化。目的:回顾性分析单中心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方法:2006-01/2008-03解放军第三○九医院全军器官移植中心收治的69例亲属肾移植受者,其中父母捐赠给孩子39例,孩子捐赠给父母1例,兄弟姐妹间捐赠19例,三代旁系血清7例,夫妻间捐赠3例;ABO血型相同66例,相容3例;HLA无错配5例,2位点错配者31例,1位点错配者32例,4位点错配者1例;取供者左肾66例,取供者右肾3例,均经开放手术取肾。术后采用环孢素/他克莫司+霉酚酸酯/硫唑嘌呤+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结果与结论:69例受者中,均未发生移植肾失功,1年肾存活率达100%;平均热缺血时间为(3.56±1.42)min,平均冷缺血时间为(45.12±25.34)min,术后肾功能恢复正常时间为(5.6±7.0)d。肾移植后3个月内出现排斥反应9例,肺部感染2例,肾功能延迟恢复3例,肾动脉狭窄1例,骨髓抑制2例,脑梗死1例,尿瘘1例。提示随着活体肾移植供体严格、全面的评估,活体供肾移植具有并发症少、恢复快、排斥发生率低等优势,是目前尿毒症患者家庭自救的主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8.
背景:近几年随着各项移植法规相继出台,中国做为器官移植大国,发展迅速,除了尸体肾移植外,活体肾移植亦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夫妻供肾做为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的活体移植,在器官移植界占据着重要地位。 目的:观察夫妻间供肾亲属活体肾移植的疗效。 方法:郑州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2008-10/2010-09进行夫妻间供肾移植11例,同期尸体供肾肾移植83例为对照组。两组受者均采用供肾静脉与髂外静脉端侧吻合,供肾动脉与髂内动脉端端吻合,输尿管-膀胱乳头式吻合,隧道包埋。免疫抑制诱导方案采用甲基泼尼松龙,基础免疫抑制采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或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三联免疫治疗,根据血药谷浓度调整他克莫司或环孢素的用量。移植后6个月内进行随访,评价两组受者移植后的肾功能恢复及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肾移植后两组急性排斥反应、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等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夫妻肾移植组优于尸体肾移植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提示夫妻间肾移植由于移植前准备充分,肾脏缺血时间短及夫妻间长期共同生活产生相应的免疫耐受,其疗效优于同样无血缘关系的尸体供肾移植。  相似文献   

9.
背景:对移植受者尿液成分进行定期监测可以作为判断移植肾功能、状态的一种方法。目的:分析肾移植受者尿液中供者细胞出现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0例供者为男性、受者为女性的肾移植受者,分为移植后早期检测组40例、急性排斥组10例、移植后功能稳定组10例。定期提取尿液中细胞DNA,利用PCR检测Y染色体上特异的基因片段DYZ-1。结果与结论:在手术第1日受者的尿液中可检测到供者细胞DNA,随着时间的延长,尿液中供者细胞DNA量逐渐减少,至术后1个月,有8例受者的尿液中供者细胞DNA消失,其中1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另外32例受者的尿液中仍有供者细胞DNA的出现,其中7例发生了急性排斥反应;存活3个月以上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0例患者,7例尿液标本中能检测到供者细胞DNA,对急性排斥者进行治疗后1个月,71.4%转为阴性;而在稳定期的10例肾功能良好受者,仅1例受者尿液中DYZ-1基因阳性。提示对肾移植受者尿中供者细胞DNA的进行定期检测,可以作为监测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及预后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0.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外均具有免疫调节能力,但其对肾移植受者体内CD4+T细胞免疫状态的影响目前仍不清楚。目的:探讨ImmuKnow检测技术对肾移植受者CD4+T细胞免疫状态的监测作用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治疗对受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于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并接受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治疗的受者24例,以各项移植前指标匹配、接受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的肾移植受者48例作为对照。两组受者分别于移植前、移植后第14,30,60,90,180天,以及在发生急性排斥或感染时抽取静脉血,以ImmuKnow法检测CD4+T细胞三磷酸腺苷水平。结果与结论:移植后6个月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急性排斥和移植后总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巴利昔单抗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受者移植后外周血CD4+T细胞三磷酸腺苷水平均明显低于移植前(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12例、巴利昔单抗组26例发生了移植后感染,这些受者发生感染时CD4+T细胞三磷酸腺苷水平均明显低于病情稳定时(P0.01)。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治疗可有效降低肾移植受者的细胞免疫功能,而ImmuKnow法检测外周血CD4+T细胞三磷酸腺苷含量可有效反映受者的细胞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11.
背景:有实验表明CXCR3拮抗剂Genistein可减轻胰腺移植大鼠的急性排斥反应。 目的:观察Genistein联合小剂量他克莫司在胰腺移植抗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方法:以Wista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建立胰腺移植模型,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未进行药物治疗)、大剂量他克莫司组、小剂量他克莫司组、Genistein组、Genistein+小剂量他克莫司组。术后第7天行病理学,肝肾功能,血清中CD3+、CD4+、CD8+T淋巴细胞、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2浓度检测。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小剂量他克莫司组、Genistein组比较,Genistein+小剂量他克莫司组移植胰腺组织损伤减轻,淋巴细胞浸润减少,急性排斥反应减轻,血清CD3+、CD4+、CD8+ T淋巴细胞明显减少,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2水平降低(P < 0.05);并且避免了大剂量他克莫司对肝肾功能的损害。说明Genistein联合小剂量他克莫司能有效减轻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而不增加肝肾毒性。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移植前输注人转化生长因子 β1 (TGFβ1 )基因修饰供者树突状细胞 (DC )对移植心脏存活时间的影响。采用重组质粒TGFβ1 pcDNA3转染供者F344大鼠DC ,RT PCR和Westernblot检测转染后DC的TGFβ1基因表达。收集转染各组细胞静脉输注Lewis大鼠。 1周后检测TGFβ1 DC在受者大鼠脾和淋巴结的分布。另一部分输注大鼠接受DC来源的F344同种异体心脏移植 ,观察各组转染DC输注后移植心脏存活时间的变化以及相同时间点移植心脏重量的变化 ,比较移植后各时间点移植排斥反应级别以及输注不同DC各组移植心脏出现排斥反应的时间。结果 :TGFβ1 DC输注受者后 ,1周内可在脾和淋巴结内形成微嵌合 ,输注后DC在受者体内的迁移以及不同时间的存活数量不同。同时发现TGFβ1 DC输注大鼠 ,移植心脏存活时间 (33 1 4± 7 88)d比对照组 (6 5 7± 1 76 )d明显延长 ,移植后排斥反应级别明显低于对照组 ,并且该组移植心脏排斥反应出现时间也明显晚于各对照组。因此 ,TGFβ1 DC能有效抑制移植排斥反应 ,延长移植心脏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3.
背景:亲属活体肾移植供、受者移植前准备充分,供肾热、冷缺血时间较短,HLA配型的组织相容性好,移植后排斥反应发生率低,为亲属活体供肾肾移植后采用低剂量免疫抑制剂方案提供了可能性。 目的:探讨亲属活体供肾移植后低剂量钙调蛋白酶抑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选取2006-01/2008-06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中心行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的受者38例,移植后常规使用环孢素A/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将3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CNI常规剂量组(n=18),移植后初始药物剂量为环孢素A 6 mg/(kg•d)或他克莫司0.12 mg/(kg•d);CNI低剂量组(n=20),术后初始药物剂量为环孢素A 4 mg/(kg•d)或他克莫司0.08 mg/(kg•d);两组吗替麦考酚酯和泼尼松使用剂量相同。移植后密切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移植后不同时期的肾功能以及急性排斥反应、肺部感染、肝功能损害、肾毒性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随访12个月,CNI常规剂量组重度肺部感染死亡1例,CNI低剂量组无死亡病例。两组移植肾功能及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CNI低剂量组肝功能损害、钙调蛋白酶抑制剂肾毒性发生率显著低于CNI常规剂量组 (P < 0.05)。此外,采用低剂量钙调蛋白酶抑制剂免疫抑制方案明显减轻了亲属肾移植患者的经济负担。说明亲属活体供肾移植后采用低剂量钙调蛋白酶抑制剂的免疫抑制剂方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致敏血清在小鼠骨髓移植中的作用,明确抗体介导的移植排斥作用.方法:在移植前1天将200μl致敏血清或非致敏血清注射到正常BALB/c小鼠中,移植受者经致死量照射后回输1×107 C57BL/6小鼠的骨髓细胞.应用补体依赖淋巴细胞毒性方法检测移植前受者的供者反应性抗体,并观察移植后受者的生存情况及植入分析.结果:致敏血清输注可促使供者反应性抗体存在于受者体内.骨髓移植后,接受致敏血清输注的受者80%于10天左右均死于骨髓衰竭,而接受非致敏血清输注的受者能长期存活.植入分析表明接受致敏血清输注的受者在移植后其血象及骨髓细胞随时间推移进行性下降,且供者细胞的嵌合百分比也进行性减少;与接受非致敏血清输注组相比,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致敏血清能介导小鼠的骨髓移植排斥,其中供者反应性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同种移植免疫耐受的诱导和维持是控制移植后排斥反应 ,提高移植物存活的关键。动物实验及临床资料表明 :骨髓输注具有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 ,其机制包括诱导T细胞无能 ,克隆清除 ,提供可溶性HLA抗原、抑制细胞及否决细胞 ,调节细胞表面分子及细胞因子 ,促进嵌合体的形成。因此 ,供体骨髓输注在诱导移植免疫耐受中具有相当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背景:应用灵敏的技术可以检测到致敏肾移植患者体内低水平抗体,但是即便如此临床上依然无法完全检测出全部抗体。目的:探讨抗供者特异性抗体对致敏肾移植受者的临床意义及其在预测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肾移植术前常规检测补体依赖淋巴细胞毒试验和群体反应性抗体,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者(PRA≥10%)检测抗供者特异性抗体,其术后临床结果与抗供者特异性抗体阴性患者做比较。结果与结论:在379例接受肾移植的患者中,55例患者的群体反应性抗体≥10%,这些患者中75%曾有过致敏史。其中20例检测出抗供者特异性抗体,这些阳性患者肾移植术后更易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和移植肾存活率低下等。结果提示抗供者特异性抗体的存在与移植物失功、排斥反应有显著相关性。而体内仅存非抗供者特异性抗体的患者移植效果相对好。对于淋巴细胞毒试验阴性但体内抗供者特异性抗体阳性的肾移植患者,术后需要更积极地监测免疫功能和调整免疫抑制方案。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为了保证老龄供肾的移植效果,应当慎重选择供者。国内活体肾移植开展较晚,对老龄亲属供肾移植经验仍较欠缺。 目的:对老龄供肾亲属肾移植的效果和安全性进行分析。 方法:纳入120例行活体肾移植的供、受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夫妻间供肾12例,父母供给子女75例,其他亲属供肾33例,供者 55岁以上52例。比较老年供者和非老年供者移植前血清肌酐值,移植后肾功能恢复状况及并发症发病率等,同时对2组受者的移植前后血清肌酐及并发症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两组供者移植后肾功能恢复良好,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受者在移植后1周,1个月,1年内比较血清肌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急性排斥发病率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提示,老龄供者制定合理入选标准,对供者是安全的,受者和移植肾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背景:研究证实,他克莫司不仅抑制T细胞的增殖、活化,还能抑制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在损伤局部聚集、活化及相关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继发性炎症反应对原发损伤周围正常组织的破坏,从而对损伤局部的神经组织起保护作用。目的:观察他克莫司对神经干细胞移植大鼠脊髓损伤后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孕13dSD大鼠神经干细胞。显微镜下动脉瘤夹夹闭SD大鼠T8脊髓,建立压迫型脊髓损伤动物模型。损伤后7d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对照组,于损伤中心定向注射生理盐水;细胞移植组,于损伤中心定向注射神经干细胞;他克莫司组,于损伤中心定向注射神经干细胞同时给予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1mg/(kg?d)腹腔注射连续7d。1,2,4,8周后,通过BDA顺行示踪、苏木精-伊红与免疫组化染色及电镜检测,观察移植后脊髓组织再生和神经元的变化。结果与结论:对照组在损伤中心端远侧无神经纤维通过。细胞移植组与他克莫司组在治疗1周后有部分神经纤维通过,8周均有部分BDA阳性标记的皮质脊髓束再生通过脊髓损伤部位,特别是他克莫司组可延续至距损伤中心1.7cm。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细胞移植组与他克莫司组2周时坏死灶开始缩小,泡沫细胞减少。电镜结果显示,他克莫司组1周时即出现较正常的微丝和微管结构,8周时星形细胞、许旺细胞、髓鞘典型多见,神经轴突的终末有较多的兴奋性递质和不典型的轴树连接,出现较多的结构正常的髓鞘。说明损伤大鼠移植神经干细胞后联合应用他克莫司后可减轻早期的急性炎症反应,保证神经细胞的存活,具有神经保护和神经营养作用,可加快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同种移植免疫耐受的诱导和维持是控制移植后排斥反应,提高移植物存活的关键.动物实验及临床资料表明骨髓输注具有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其机制包括诱导T细胞无能,克隆清除,提供可溶性HLA抗原、抑制细胞及否决细胞,调节细胞表面分子及细胞因子,促进嵌合体的形成.因此,供体骨髓输注在诱导移植免疫耐受中具有相当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大鼠骨髓移植模型探讨共移植供者源性的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对骨髓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Fisher344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扩增至第5代用于移植。建立大鼠异基因急性GVHD模型(F344→Wistar)。受者Wistar大鼠采用致死性全身照射预处理,当天移植F344大鼠骨髓细胞和脾细胞。实验组则移植F344大鼠骨髓细胞、脾细胞和第5代的MSCs。观察各组移植后急性GVHD的发生时间、发病率和存活时间。结果:共移植MSCs推迟急性GVHD的发病时间,延长该组的存活时间,但无法完全消除急性GVHD的发生。结论:MSCs在体内具有免疫抑制功能,供者来源的MSCs在不使用免疫抑制剂情况下,可推迟急性GVHD的发病时间和延长受者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