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研究肾移植患者BK病毒感染的检测方法,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32例两院同种异体肾移植随访患者,采集其血、尿标本进行BK病毒的检测,包括:尿沉渣decoy细胞、尿液BKV-DNA和血浆BKV-DNA,确定是否存在BK病毒复制.结果 132例肾移植患者中,37例(28.0%)尿decoy细胞阳性,出现decoy细胞阳性的中位时间为术后12个月;BK病毒尿症32例(24.2%),中位时间为术后11个月;BK病毒血症16例(12.1%),中位时间为术后15个月.5例BK病毒血症患者经病理学证实为BK病毒相关性肾病.结论 尿沉渣decoy细胞和体液BKV-DNA检测能早期发现BK病毒感染,为预防肾移植术后BK病毒相关性肾病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抗原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一种早期、快速诊断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的抗原检测方法,以了解肾移植术后受者的HCMV感染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抗HCMV前早期抗原和早期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建立了免疫组化Envision^TM二步法。用于检测外周血多形核白细胞(PMNL)中HCMV抗原(前早期抗原和早期抗原),诊断HCMV活动性感染。结果 检测肾移植术后受者86  相似文献   

3.
肾移植患者尿液MCP-1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肾移植受者尿液中单核细胞趋化性肽-1(MCP-1)的含量,了解其变化规律,探讨其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意义。方法:用ABC-ELISA法,检测尿液中MCP-1的含量。结果:肾功能稳定的肾移植受者尿液中MCP-1的水平为(416±21)μg/L,对照组为(408±11)μg/L,两者无明显差 别。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肾移植受者,尿液中MCP-1的水平为(1195±58)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肾功能稳定者(P<0.01)。经抗排斥治疗后,对治疗有反应的急性排斥反应受者,尿液中MCP-1的水平明显下降。结论:尿液中MCP-1的水平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有密切关系。检测尿液中MCP-1的水平有助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4.
肾移植术后动态监测细胞因子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TNF-a、IL-6在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感染、GsA中毒时的变化。方法:采用ELISA法,动态监测106例患者移植前后血清TNF-a、IL-6豚尿液TNF-a。结果:肾移植术前TNF-a、IL-6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别,术后第1天明显升高,TNF-a与IL-6分别于1w及2w左右降至术前水平。急性排斥反应前1~3d血清TNF-a、IL-6及尿液TNF-a即有不同程度升高 ,抗排斥治疗有效后迅速下降。并发感染时血清TNF-a、IL-6显著升高,尿液TNF-a无升高,CsA中毒时均无明显变化。结论:结合临床动态监测血清TNF-a、IL-6及尿TNF-a可做为辅助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肾移植术后血清sICAM-1和sVCAM-1的动态监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监测血清可溶性细胞问粘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动态监测86例肾移植患者手术前后血清sICAM-l和sVCAM-1的变化。结果:移植术前sICAM-1、sVCAM-l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别,术后均明显升高,于第3天时达到高峰,l周至2周后降至术前水平。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前l-3天血清sICAM-1、sVCAM-1即开始升高,抗排斥治疗有效后逐渐下降。并发感染时sICAM-1、sVCAM-l显著升高,CsA中毒时无明显变化。结论:动态监测血清sICAM-1、sVCAM-l可做为早期辅助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学指标,有助于急性排斥反应与CsA肾中毒的鉴别。  相似文献   

6.
肾移植受者外周血sICAM—1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庆  莫华根 《免疫学杂志》1997,13(3):198-199,195
动态监测41例肾移植受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的变化发现:肾移植术后肾功能稳定组与正常对照组及尿毒症组之间,血清sICAM-1差异不显著;急性肾小管坏死组与环孢素A肾中毒组,血清sIAM-1轻度升高,两组间及与肾功能稳定组之间差异不显著,急性排斥组(AR)与感染组血清sICAM-1明显升高,两组间差异不显著,但与肾功能稳定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且AR组血清sICAM-1比血肌酐提高1 ̄3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动态监测102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手术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规律,观察其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ELISA和放射免疫分析检测了57例肾移植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和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患者术前sIL-2R和TNF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术后两者都逐渐下降,排斥反应时升高,排斥组无排斥组差异显著。CsA中毒组与无排斥组无明显差异,因此sIL-2R和TNF水平监测也可区别CsA中毒和排斥反应。动态检测sIL-2R和TNF水平可作为肾移植后判断疗效和预后的重要观察  相似文献   

9.
通过流式细胞仪对54例肾移植术后受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进行动态监测。结果显示肾移植术后发生稳性排斥反应时,CD^3+,CD^+4细胞及CD^4+/CD8^+比值均升高,经激素冲击治疗有效的病人CD^3+,CD^+4细胞及CD^+4/CD^+8比值逐下降,而CD^3+,CD^+4细胞及CD^+4/CD^+3比会主同不降者说明激素冲击治疗无效。T细胞亚群检测可作为对是能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监测的一种方  相似文献   

10.
11.
肾移植术后血清IL-18的动态监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感染、环孢霉素A(CsA)中毒时血清白介素-18(IL-18)的变化, 探讨IL-18在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 ELISA法对90例肾移植患者手术前后的血清IL-18水平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肾移植患者术前血清IL-18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 术后第1天明显升高, 10 d左右基本降至术前水平.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 血清IL-18持续升高, 经甲基强的松龙(MP)冲击有效后迅速下降, 治疗无效者, 血清IL-18持续在高水平.并发感染时, IL-18也显著升高, 与急性排斥反应组相比差别无显著性意义;而CsA中毒时, IL-18变化不明显.结论:动态监测IL-18有助于用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不全合并主动脉瓣置换患者围术期的管理要点。方法加强围术期移植肾功能的保护,注意长期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将手术前后肾功能各项指标及心脏超声进行比较,观察有无感染和排斥反应的发生。结果手术顺利,未出现严重感染和急性排斥反应。结论肾移植术后瓣膜病患者,应注意维持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保证肾血流灌注,尽量减少体外循环引起的肾损伤,注意长期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预防感染和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3.
14.
周丽琴 《医学信息》2009,22(12):2789-2791
目的研究肾移植术后的护理及健康教育对提高肾移植成功率的重要性.方法对200例肾移植患者术后从住院期间到出院后的家庭康复进行系统教育,术前了解病人的病情及心理状态,通俗易懂的介绍术后对治疗护理的配合知识,从而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使其应对能力大大提高.结果术后30%的病人三天肌酐恢复至正常,50%的病人七天肌酐恢复至正常,15%的病人十五天肌酐恢复至正常,5%的病人一月肌酐恢复至正常;术后3个月内肺部感染4人(2%),6个月内为10人(5%);一年存活率达98%,三年存活率达92%.结论在手术后全面护理基础上,对肾移植患者进行出院后家庭康复指导有助于提高肾移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随着器官移植技术的提高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移植器官或受者移植物的存活率增加,同时移植术后恶性肿瘤发生的风险也升高。 由于其治疗需同时考虑到恶性肿瘤和移植器官功能,且有关此类群体的临床研究较少,其治疗方案尚未形成共识,亟需积累针对性的大规模临床观察和研究。本文拟探讨和总结近年来肾移植术后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免疫抑制剂应用、治疗等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CRC)患者术后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阳性率及其计数与临床病理特征、肿瘤复发转移及预后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首诊并经病理确诊的99例CR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6例、女33例,年龄37~79岁。检测患者术后4~8周且辅助治疗前CTCs计数和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随访患者生存情况,比较患者不同临床病理学特征患者间CTCs表达及计数值的统计学差异,包括性别、年龄、原发灶部位、肿瘤分化程度、原发灶浸润深度(T分期)、区域淋巴结侵袭程度(N分期)、远处转移(M分期)、TNM总分期;观察患者生存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99例CRC患者CTCs阳性率为60.6%(60/99),CTCs计数值为0~24(4.909±5.518)。患者的CTCs阳性率和CTCs计数值在T1+T2+T3期、N0期、M0期、Ⅰ~Ⅱ期、CEA<5 ng/mL和中高分化组患者低于T4期、N1+N2期、M1期、Ⅲ~Ⅳ期、CEA≥5 ng/mL、低分化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随访3~20个月,死亡22例(22/99,22.2%),其中CTCs阳性21例;疾病进展32例(32/99,32.3%),其中CTCs阳性29例。单因素分析显示:CTCs表达、N分期、M分期、肿瘤分期、和高CEA水平是无进展生存期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CTCs表达、N分期、M分期、肿瘤原发灶位于直肠、高CEA水平是总生存期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CTCs和远处转移是CRC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HR= 5.418、2.254,95%可信区间:1.595~8.403、1.227~7.986,P值均<0.05)。结论 在术后CRC患者中,CTCs表达与预后不良有关,对肿瘤复发转移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背景:肾移植后因患者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均明显下降,易发生各种类型感染,其中以巨细胞病毒感染多见,且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早期准确的检测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目的:对肾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检测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多层次的探讨分析。 方法:以电子检索的方式对CNKI数据库2002-01/2011-12 有关肾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检测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采用检索词为“肾移植(renal transplantation);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BK病毒(BK virus);疱疹病毒(herpes virus)”。巨细胞病毒是肾移植后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与肾移植后肺炎、肝炎、视网膜炎及肾移植后急、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结果与结论:肾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检测方法不断改进,检测方法较多,目前尚无一种理想的方法可以早期及时准确检测出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主要是将血清学检测、荧光免疫标记检测、抗原抗体检测以及基因检测进行相结合来检测诊断肾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尤其是巨细胞病毒晚期抗原(pp65)检测迅速发展,提高了巨细胞病毒感染检测的特异性及敏感性,为临床诊断及预防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1 资料患者 ,女性 ,5 0岁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人。肾移植术后3月余 ,发热 ,咳嗽 ,咳痰 ,气短半月 ,于 2 0 0 2 .0 8.0 2入院。3月前以“慢性肾小球肾炎 ,肾功不全 (尿毒症期 )”之诊断于 2 0 0 2 .0 4.2 5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 ,术中顺利 ,术后恢复良好 ,服用环孢素 +骁悉 +强的松三联免疫抑制剂 ,2 4h尿量 40 0 0 m l左右 ,多次复查肾功正常。 2 0 0 2 .0 7中旬无明确原因发热 ,体温波动于 37.2℃ -40℃ ,在当地按“上呼吸道感染”治疗 ,效果不佳。发热时间无规律 ,咳嗽咳痰 ,痰呈白色泡沫样 ,有时亦有脓性痰 ,量…  相似文献   

19.
肾移植术后受者因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易患肿瘤.国内文献报道[1],肾移植术后肿瘤发生率为15.0%,显著高于普通人群.本文报道一例肾移植术后9年原右肾癌而行肾癌根治术,肾移植后11年移植肾丧失功能再次行肾移植,再次肾植术后4年原左肾发生恶生肿瘤,成功切除肿瘤并存活至今.现次诊治经过及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肾移植术后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肾移植术后的护理是肾移植成功的关键因素。现将我院1998年5月至2001年4月,开展的100例肾移植术后的观察及护理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肾移植患者100例,男74例,女26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9岁。100例肾移植术后病人中10例出现急性排斥反应,1例出现超急性拜谢斥反应,13例发生感染,1例尿瘘,1例移植肾破裂行肾修补术,8例出现心衰。近期随诊79例,患者身体状况好,能从事一般家务劳动或工作。 二、术后的观察及护理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重点在体温、血压、氧饱和度监测。 体温观察:无论排异或者感染均会导致患者发热。感染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