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国内外已普遍应用于临床,并取得显著疗效,胸腺肽具有增强免疫功能作用,弥补拉米夫定治疗中免疫调节功能不足的缺点,二者联合治疗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观察其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我们采用拉米夫定与苦参素联合使用的方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与单纯使用拉米夫定的治疗方法比较,分析拉米夫定联合丹参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8例,分成两组,分别给予单纯拉米夫定疗和拉米夫定联合丹参片治疗两种治疗方法,对两组疗效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情况比较,试验组肝纤维化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1例乏力、恶心,对症治疗后消退,轻度血压升高1例,予以对症治疗后均恢复正常;试验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现象。结论拉米夫定联合丹参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良好,肝纤维化明显改善或明显被推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于慢性肝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进展性疾病,有资料显示,在6岁以前受感染的人群中约25%在成年时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1]。HBV的持续存在和不断复制是导致病情进展的根本原因,因此抗HBV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关键。目前,用于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药物有干扰素类及核苷(酸)类似物两大类。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ide/nucleotide analogue)是以核苷(酸)为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长期治疗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的两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3例入院诊断为CHB的患者分为HBeAg阳性CHB患者组(30例)及HBeAg阴性CHB患者组(33例),拉米夫定100mg/d治疗,进行3年的随访观察,同时检测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ALT、AFP等生化指标,并进行χ2检验来分析两组之间的关系。结果 63例CHB患者中,HBeAg阳性患者30例(47.6%),HBeAg阴性33例(52.4%)。拉米夫定治疗两组患者间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肝细胞癌发生率及HBsAg阴转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YMDD变异率、肝硬化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组YMDD变异率为43.3%,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的18.2%(χ^2=4.720,P〈0.05);HBeAg阴性组肝硬化患者占37.0%,显著高于HBeAg阳性组的5.9%(χ^2=3.866,P〈0.05)。结论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较HBeAg阴性患者更易发生YMDD变异,HBeAg阴性CHB患者较HBeAg阳性患者更易发生肝硬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甘胆酸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例,男35、女13例,用拉米夫定治疗1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6、12个月时测定肝功、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甘胆酸水平。结果 血清甘胆酸水平与治疗期末HBVDNA是否阴转有关(P=0.006),治疗期末病毒学、血清学和生化学应答者的血清甘胆酸水平均在治疗后3个月即开始下降,而病毒学、血清学和生化学无应答者的血清甘胆酸水平至治疗6个月开始下降。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及治疗中血清甘胆酸水平的变化与拉米夫定的疗效有关。检测血清甘胆酸水平对拉米夫定的疗效监测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停药后复发的病例分析中,找寻可汲取的经验教训.方法共51例病人.44例擅自停药或误用他药后复发,其中37例原为HBeAg阳性,4例发生HBeAg血清转换不足3个月,7例原为HBeAg阴性,平均用药时间12个月.另7例系遵医嘱停药后复发,5例原为HBeAg阳性,发生HBeAg血清转换后6个月停药,平均用药时间18个月;2例原为HBeAg阴性,平均用药时间32个月.结果所有病人停药时ALT、AST、TBIL正常、HBV DNA降至检测水平以下.两组停药至复发平均时间为4个月和6个月.擅自停药或误用他药组复发后病情较重,特别是治疗前已有严重肝损害或肝硬化者,因肝癌或肝衰竭死亡3例.遵医嘱停药组复发后临床经过较轻.复发时呈代偿性肝病的35例再次予以拉米夫定治疗,其中13例联合应用干扰素,病情恢复顺利,但9例于12个月后出现YMDD变异.复发时呈失代偿肝病的10例中6例再次服用拉米夫定,5例病情得以恢复,1例恶化死亡.结论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未达停药标准而停药者,极易复发,治疗前已有严重肝损害或原有肝硬化者,复发后可致肝衰竭,即使达到停药标准遵医嘱停药后少数仍有复发.复发者再次服用拉米夫定依然有效,但长期服药会增加病毒的耐药变异.因此,急需研发新的、更为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或疗法.  相似文献   

8.
口服核苷(酸)类似物类药物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已近10年,研究表明,口服核苷(酸)类似物类药物与干扰素一起,使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获得巨大进展。单一或联合核苷(酸)类似物类药物的使用,可使临床上90%以上的患者达到持续抑制HBV复制的基本目标。对需要长期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进行全程管理,针对适合患者选择有效药物,加强治疗中监测,优化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抗病毒疗效,降低、延迟耐药发生,是口服核苷(酸)类似物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4年或以上的耐药情况及疗效,以优化拉米夫定的治疗。方法 54例入组患者口服拉米夫定100mg/d,若患者HBV DNA载量连续两次(间隔1个月)超出检测下限1.0log10拷贝/ml时,则采用拉米夫定100mg/d联合阿德福韦酯10mg/d长期治疗;而另一部分患者在拉米夫定100mg/d联合阿德福韦酯10mg/d治疗3个月后停用拉米夫定,继续单用阿德福韦酯长期治疗。结果末次随访时,45例患者(83%)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52例患者(96%)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31例HBeAg(+)患者中出现HBeg血清学转换者14例(45%),无患者进展为肝细胞癌;17例患者在使用拉米夫定过程中出现病毒学突破,需加用或换用阿德福韦酯,在3年内出现病毒学突破需更改治疗方案的患者13例,占需要更改治疗方案患者人数的76%;曾停药患者7例,停药后均出现HBV DNA反弹,其中伴ALT升高者6例,再次服药后全部病例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ALT恢复正常。结论长期使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安全性好,70%以上的病毒学突破发生在治疗3年内,若及时更改治疗方案,可使80%以上的患者维持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90%以上的患者ALT正常;拉米夫定停药后容易复发,但再次使用拉米夫定仍有效。  相似文献   

10.
11.
张辉凯 《中国科学美容》2011,(10):117-117,126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90例,治疗组给予中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对照组单用拉米夫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ALT正常率分别为22.2%、52.2%、73.3%、96.7%,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BV-DNA转阴率6个月、12个月分别为76.7%、91.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YMDD变异率6个月、12个月分别为1.1%、10.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明显提高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生化及病毒应答率,显著降低治疗过程中变异发生。  相似文献   

12.
拉米夫定治疗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师进修杂志》2004,27(6):38-39
  相似文献   

13.
据统计,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约占人群10%,并发相关性肾炎比例约为8.8%。临床上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也不少见。无论是乙肝相关性肾炎还是慢性肾炎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均较棘手,目前尚无规范化治疗方案。为了探索有效治疗方法,我们观察了霉酚酸酯(MMF)、中小剂量泼尼松和抗乙肝病毒药物拉米夫定联合治疗13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现将疗效和不良反应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给予替比夫定治疗,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治疗,疗程为24周。结果治疗组患者第4周、12周和24周各时间段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第4周HBeAg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均为0,治疗组患者第12周、24周HBeAg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第4周ALT复常率分别为5.0%和2.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24周后治疗组患者ALT复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4周后治疗组完全应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无应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和1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替比夫定能有效抑制HBV复制,提高HBVDNA、HBeAg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和ALT复常率,临床使用安全,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儿抗病毒治疗的短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符合入组标准的6例慢性乙型肝炎儿童的临床资料、抗病毒治疗24周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6例患儿中男性2例,女性4例,确诊年龄1岁4月至9岁4月。5例患儿母亲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1例患儿父亲HBsAg阳性,且均为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患者。疗效:6例患儿治疗24周时4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恢复正常,2例ALT维持在较低水平波动;4例患儿治疗24周时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2例HBV DNA载量显著降低,分别为2.31 × 103IU/ml和1.96 × 102IU/ml。治疗24周时1例患者HBeAg转阴,1例患者实现HBeAg血清学转换;3例HBsAg转阴,其中1例抗-HBs阳性,但HBeAg仍阳性;2例HBsAg迅速下降,分别为55.35 IU/ml和35.45 IU/ml。1例9岁4个月HBeAg阴性CHB患儿ALT恢复正常,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HBsAg定量仍较高,为9 875 IU/ml。不良反应:轻度流感样症状者4例,发热者4例,轻度乏力者3例,食欲下降4例;血常规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下降,未予特殊干预自行恢复;4例患者治疗初期ALT一过性增高,多为轻度升高;无皮疹、脱发、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病例。 结论CHB儿童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对于有治疗指征者建议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6.
慢性乙型肝炎联合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扰素α(IFN—α)、核苷(酸)类似物(NUC)抗病毒单药治疗是目前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B,CHB)的主要治疗策略,且CHB患者远期预后经抗病毒治疗后获得了显著改善。然而单药治疗应答率较低,多数患者需长期用药,停药后维持应答率较低,长期治疗耐药变异率较高,限制了CHB患者单药治疗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肝功能损害严重,病情发展迅速,并发症多,病死率较高。恩替卡韦是新一代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具有良好的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部分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水平较高,通过抑制HBV复制,可以改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情及阻断发病过程,预防病情反复,促进恢复。我院对2006年1月-2008年2月收治的53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分组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核苷(酸)类药物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专家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核苷(酸)类药物(nas)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和深人研究,各级临床医师意识到nas单药治疗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主要表现在出现应答不佳、耐药及难以通过短期治疗实现停药和获得持久应答等.  相似文献   

19.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HBV),现在慢性HBV感染者为3.5~4.0亿人,其中15%~30%将发展为肝硬化、肝癌而过早死亡。抗病毒治疗的目的是抑制HBV复制,减少肝硬化的发生和肝癌的出现。  相似文献   

20.
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 NAs)已成功用于慢性乙型肝炎( CHB)治疗。目前一致认为,乙型肝炎病毒( HBV)复制是肝损伤和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因此CHB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持续抑制HBV复制。现已证明,应用NAs长期治疗CHB可明显改善肝脏组织学、逆转肝纤维化或肝硬化,以及减少肝细胞癌的发生。该文对CHB长期治疗的必要性、临床获益及管理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