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不同时间段营养状况与氧化应激水平的关系,为临床食管癌患者术前、术后分阶段影响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收治的食管癌手术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1周、术后1周、术后2周对体质指数(BMI)、上臂中围(MAC)、上臂肌围(AMC)、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总淋巴结细胞计数(TLC)、血清白蛋白含量(ALB)进行监测,并分析血清学各项指标,分析食管癌患者不同时间段营养状况与氧化应激水平的关系。结果:术前1周、术后1周、术后2周的营养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1周BMI、MAC、AMC、TSF、TLC、ALB指标均高于术后1周、术后2周(P0.05,P0.01);术前1周,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氧化物酶(GSH-Px)氧化应激指标均高于术后1周、术后2周(P0.01),、丙二醇(MDA)低于术后1周、术后2周(P0.01);术前1周、术后1周、术后2周营养指标与氧化应激指标呈负相关(P0.05)。结论:术后2周患者营养指标、氧化应激指标与术后1周比较,得到明显改善,但护理人员仍需加强各项营养干预措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 目的 探讨微型营养评价法(MNA)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的评价作用,了解其与传统营养评价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对拟初次接受手术治疗的108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前应用MNA法进行营养评价,并且测量人体学指标和实验室指标,分析MNA与传统营养评价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1)根据MNA值评定为营养状况良好的患者为40例,占37.0%;潜在营养不良的患者为42例,占38.9%;营养不良的患者为26例,占24.1%。营养状态与癌症分期具有相关性(P <0.01)。(2)三组不同营养状态患者比较,体质指数、上臂围、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腰围、臀围、腰臀比、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总胆固醇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红细胞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总淋巴细胞无统计学意义(P >0.05)。(3)MNA法与传统营养评价指标中的体质指数、上臂围、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腰围、臀围、腰臀比、血红蛋白、红细胞、总淋巴细胞、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总胆固醇相关系数在0.169~0.733,均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癌症分期越高营养状态越差,MNA法是评价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食管癌手术患者住院期间的营养风险及营养状况。方法采用人体测量、实验室检查、营养风险筛查、主观全面评定法对50例食管癌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22例患者存在营养风险;各测量指标的营养不足检出率为12.00%~66.00%;主观全面评定法评分显示11例患者存在中度营养不足。患者出院时较入院时,体质量、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上臂肌围均有显著下降(P0.01或P0.05)。50例患者中,入院时44例患者可进食普食或软食,而出院时30例患者仅能进流食或不能进食,需依靠其他途径给予营养支持。患者手术前后体质量、上臂围及上臂肌围的变化值与术后住院天数呈正相关(P0.01或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前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足发生率较高,住院期间营养状况进一步恶化,患者出院时饮食尚未完全恢复。因此应关注食管癌手术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的营养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胃癌患者术后早期的饮食及营养状况,为l临床营养护理提供参考。方法对70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在人院时、出院时及术后4~6周时进行调查,评估其饮食、营养状况,调查患者接受饮食指导及在饮食恢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果胃癌患者术后的饮食性质发生改变;入院时、出院时及术后4~6周时患者的每日进食量较未生病时减少。出院时患者的体质量、体质指数、上臂围、上臂肌围、白蛋白均低于人院时(P〈0.05);术后4~6周时患者的体质量、体质指数、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白蛋白均低于出院时(P〈0.05);术后4—6周时患者的体质量、体质指数、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上臂肌围均低于入院时(P〈0.05)。但发现患者得到的指导存在不足。结论胃癌患者术后的进食量不足,营养状况持续恶化,建议完善饮食指导的内容与方法,必要时为患者提供院外的饮食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微型营养评定法评价胸心外科老年住院患者营养状况的价值.方法 用微型营养评定法(MNA)评估120例患者营养状况,根据MNA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三组:营养不良组为A组、存在发生营养不良危险性者为B组、正常为C组.测量身体质量指数(BMI)、上臂围(AC)、上臂皮皱厚度(TSF)、上臂肌围(AMC)、小腿围、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比较三组各营养指标差异.结果 (1)A组31例(20.7%),B组59例(34.0%);C组30例(20.0%):(2)MNA评分与BMI、AC、AMC、小腿围、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测量值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或P<0.05);(3)BMI、TSF、AMC、小腿围、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在A、B、C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呈逐级递增,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1或P<0.05),淋巴细胞计数三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MNA对于老年住院患者营养状况的评价衡量标准明确、主观因素少、准确性高、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结果可靠,对临床营养不良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有较好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型营养评定法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对髋骨骨折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6月骨科收治的148例髋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经微型营养评定法评分,筛选出营养不良和风险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营养指导以及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常规营养指导及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给予微型营养评定法指导下的个性化营养干预。入院时、术后4周、8周比较两组患者上臂肌围、小腿周径、营养知识知晓率和骨折愈合时间。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的上臂肌围、小腿周径、营养知识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8周观察组患者上臂肌围、小腿周径、营养状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微型营养评定法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髋骨骨折患者的营养状况,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个体化综合心理干预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患者负性情绪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60例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在移植治疗期间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个体化综合心理干预。观察2组移植前(预处理前1 d)和移植后4周(经历预处理阶段、回输阶段和移植后期)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同时进行营养指标的测定,并采用主观全面评估法(SGA)量表评估营养状况。结果 2组移植前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移植后4周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组移植后4周的体质量指数、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血浆白蛋白和血浆前白蛋白水平与移植前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5或P0.01),但干预组体质量指数、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和血浆前白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移植后4周,干预组中营养不良发生率26.67%(8/3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6.67%(17/30)(P0.05)。结论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进行个体化综合心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减轻患者营养状况下降的程度,减少营养不良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老年喉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评价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老年喉癌患者在围手术期的营养状况,探索改善老年喉癌患者营养状况的护理对策.方法 选择2006年7月至2008年6月,65例60-82岁拟行部分或全喉切除术的喉癌住院患者,在围手术期使用体质指数(BMI)、营养状况综合评价法(SNA)对65例患者在术前1d,术后3、7、14d进行营养评估.结果 老年喉癌患者手术前营养不良率10.8%,实验室检查结果营养不良率7.37%-50.8%;手术后营养不良加重;与手术前相比较,患者手术后体BMI明显下降(P<0.001);体重、前白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总数、运铁蛋白、上臂肌围值明显下降(P<0.05-0.001).结论 老年喉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不良发生率高,部分或全喉切除手术后营养不良显著加重,肠内和肠外联合营养支持不能迅速完全纠正,在老年喉癌患者围手术期进行简单的营养评估和有针对性的饮食护理指导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余艳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5):1365-1367
目的 评价胸心外科患者的营养状况,探索改善胸心外科患者营养状况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11年1~6月我院胸心外科120例胸心外科患者,采用主观全面评价方法(SGA)、血清白蛋白浓度分析方法(ALB)、实验室指标和人体测量指标进行营养评估.结果 SGA和ALB评价方法结果一致,患者术后营养不良率高于术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与手术前相比,患者术后前白蛋白、淋巴细胞总数和运铁蛋白营养不良程度较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体重、体重指数、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和上臂肌围值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胸心外科患者大部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术后营养状况明显下降,及时早期对患者进行营养评估,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针对性的营养支持,对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术前营养评估与干预对患者营养状况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5年10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9例,实验组进行系统的营养干预2周后行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前营养指导与宣教,比较两组术前1 d的营养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实验组术前1 d与入院时的体重、体质指数、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值及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各营养指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d两组各营养指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度营养不良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术前营养干预,对改善患者围手术期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及缩短住院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营养管理手册对喉癌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及疾病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天津某肿瘤医院颌面耳鼻喉肿瘤科行手术治疗的喉癌患者,采用NRS-2002≥2分营养筛查出89例高危营养风险患者,分为对照组46例,干预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饮食指导,干预组依据营养管理手册给予营养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实验室营养指标、体质指数、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前1日及术后1周的前白蛋白及总蛋白、体质指数,干预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干预组较对照组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的白蛋白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应用营养管理手册对喉癌术前患者进行干预后,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彭理明  周蓉 《临床荟萃》2020,35(9):833-836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远期病死率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我院收治COPD患者82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BMI水平高低将患者分为营养正常组(49例)和营养不良组(33例)。对两组患者的营养状态、肺功能、住院时间以及远期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 营养不良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album, ALB)、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 PAB)以及血淋巴细胞计数(lymphocyte count, TLC)水平明显低于营养正常组患者(P<0.05)。营养不良组患者的肺功能呼气峰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 PEF)、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st second,FEV1)、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水平均显著低于营养正常组患者(P<0.05)。营养不良组住院时间以及远期病死率均显著大于营养正常组(P<0.05)。患者BMI与肺功能的PEF、FEV1、FEV1/FVC呈正相关(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BMI水平与远期病死率有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 COPD患者的营养状况与肺功能的改善及预后的良好恢复密切相关,营养不良者远期病死率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家庭肠内营养对微创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9年3月在我院胸外科接受微创食管癌切除术后的10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8例, 对照组出院后采用经口进食,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肠内营养输注, 共2个月。监测并比较2组BMI、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及营养状况评分情况。结果 干预2个月后, 2组BMI、患者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在时间效应和组间效应上比较, 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血红蛋白水平在时间效应上比较, 具有统计学差异(F时间=22.935, P<0.001);2组出院后2个月营养状况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835, P=0.005)。结论 家庭肠内营养干预能显著改善微创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 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N)对维持和改善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术后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术后进行营养支持的成年患者42例随机进入EN组和完全胃肠外营养(PN)组,每组21例,两组营养支持均等热量、等氮量.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1、7天检测营养状态指标,统计术后营养支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术后第7天,EN组白蛋白为(39.8±4.2) g/L,明显高于PN组的(35.2±4.1)g/L(P =0.001);EN组ALT水平明显低于PN组(P=0.001);血糖为(7.2±0.4) mmol/L,明显低于PN组的(10.8±0.4) mmol/L(P =0.026);肛门排气时间为(65.3±12.7)h,明显短于PN组的(97.4±9.4)h(P =0.001);平均营养费用为(4851±538)元,明显少于PN组的(11 320±1170)元(P =0.000).EN组营养支持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术后EN是安全、经济、可行的.与PN支持相比,EN可更有效地改善术后患者的营养状态,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降低住院费用,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进食困难现状,并对患者进行营养评价。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问卷、中文版微型进食观察表-Ⅱ(MEOF-Ⅱ)、微营养评价简表(MNA-SF)对上海市6家医院385例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进食困难的发生率为69.1%,对卒中后进食困难影响最大的维度是摄入能力,其次为精力和食欲、吞咽能力。进食困难患者与非进食困难患者间的营养状况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P0.01);营养正常者与营养不良风险者、营养不良者间的营养学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NA-SF得分与体重指数(BMI)、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围(AC)、小腿围(CC)、上臂肌围(AMC)、白蛋白呈低度相关;脑卒中后不同时期的营养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卒中患者进食困难发生率高,吞咽不是影响卒中患者进食困难的唯一影响因素,造成进食困难的因素存在多元化的特点且在卒中的不同时期均有可能发生进食困难及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16.
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食管癌及贲门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26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随机分成早期肠内营养组(n=13)和肠外营养组(n=13),肠内营养组术后早期(6~12h)经术中放置的鼻空肠管或空肠造瘘管进行早期营养支持,TPN组在肛门排气前行静脉营养。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1d、术后8d进行营养指标监测(WT,TSF,MAC,AMC,ALB,PA,TFN及TLC),并记录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营养费用及住院费用。结果:术后8d两组血清白蛋白及淋巴细胞计数没有明显升高,无明显差异,肠内营养组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较肠内营养组明显增高,有显著性意义,患者体重稍减轻,TSF,MAC,AMC稍有下降,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肠内营养组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费用明显减少。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食管癌及贲门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效果较静脉营养好,安全可行,明显降低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但短期内肠内营养不足以增加脂肪及躯体蛋白的大量贮存,亦不能显著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其全面的营养改善需要术后较长时间肠内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对食管癌患者应激反应、营养状况及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84例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EN组(42例,EN)和PN组(42例,PN)。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7 d的应激指标、营养指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术后7 d,PN组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水平均高于术前及EN组(P<0.05);两组血清转铁蛋白(TRF)、白蛋白(ALB)水平均升高,且EN组高于PN组(P<0.05)。EN组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予以早期EN较PN更利于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改善营养状况并可促进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吴丽  陈亦乐  何凌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7):1205-1207
[目的]探讨卵巢癌Ⅲ期围术期的营养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卵巢癌Ⅲ期患者围术期的营养状况、并发症、营养支持治疗等临床资料.28例围术期实施了营养支持(A组),139例围术期进行对症支持治疗(B组).[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均存在不同程度营养不良,术后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并发症发生率、胃肠功能的恢复、医疗费用A组均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术后的生化指标、白蛋白变化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晚期卵巢癌患者普遍存在营养不良,围术期适当的营养支持治疗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医疗费用的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改善情况及可行性、安全性.方法: 选择行食管癌切除,胃代食管胸内吻合术后的患者20例,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结果: 20例患者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均未发生吻合口瘘,未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较重的消化道功能紊乱情况.伤口愈合良好.术后第14天,总淋巴细胞数、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术前相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食管癌患者术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安全、可行、有效,是值得推广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部分科室住院病人营养不良发生率、营养风险发生率和实际应用营养支持率,为住院病人合理应用营养支持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某中等医院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普外科和胸外科新住院病人1000例。病人人院后首先评估是否符合营养风险筛查评定条件,符合者第2天清晨进行评定;对不符合条件病人检测血清清蛋白(sALB),sALB〈30g/L。判定为营养不良。人体质量指数(BMI)〈18.5kg/m^2判定为营养不良。采用营养风险筛查判定是否需要营养支持。结果1000例新住院病人营养风险筛查的完全适用率为77.8%,营养不良发生率为8.6%;营养风险发生率为20.3%。存在营养风险病人中,营养支持率为37.4%,不存在营养风险病人中,营养支持率为13.3%。各科室之间营养不良与营养风险的发生率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χ^2=20.79、35.95,P〈0.01)。结论住院病人因疾病及其严重程度不同,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和特点亦不同,营养风险筛查可评估住院病人的营养不良和营养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