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3 毫秒
1.
目的 检测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carcinoma ,HCC)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 ,bFGF)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与CT表现特征之间的关系。 方法 对 3 8例共 40个经病理证实且行动、静脉双期CT增强扫描的HCC病灶进行分析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癌组织中VEGF、bFGF以及fas、bax、bcl -2和bcl -xl的表达情况 ,并结合病理分级将CT各个表现特征与免疫组化的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VEGF、bFGF、fas、bax、bcl-2和bcl-xl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77.5 % ( 3 1/ 40 )、75 % ( 3 0 / 40 )、2 0 % ( 8/ 40 )、2 5 % ( 10 / 40 )、2 7.5 % ( 11/ 40 )和5 0 % ( 2 0 / 40 )。VEGF分别与bFGF、bcl -2之间 ,bcl-2与bcl-xl之间 ,以及bax分别与bcl -2、bFGF之间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Ρ<0 .0 5 )。CT显示的病灶大小与bcl-xl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关系 (P <0 .0 5 ) ;病灶边缘清晰与否与VEGF的表达和病理分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Ρ <0 .0 5 ) ;瘤内液化坏死与病理分级有关 (Ρ <0 .0 1) ;强化类型和侵袭转移性则与肿瘤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 (Ρ<0 .0 5 )。结论 HCC的某些CT表现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VEGF和bcl-xl的表达 ,同时还受其它因素  相似文献   

2.
肝细胞癌CT增强特征与bFGF表达和血管生成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carcinoma ,HCC)动脉期CT增强特征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 ,bFGF)的表达及微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13例经病理证实的且行CT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的HCC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组织bFGF的表达以及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density ,MVD) ,微血管直径以及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actorⅧrelatedantigen ,FⅧRA)的表达部位 ,将CT的增强特征分别与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bFGF在H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84.6% ,平均的MVD和微血管直径分别为 (3 5 .83± 10 .65 ) μm和 (11.85± 7.88) μm ,FⅧRA表达部位Ⅰ、Ⅱ、Ⅲ型病灶分别占病灶总数的 3 0 .77%、2 3 .0 8%和 46.15 %。MVD在bFGF表达的阳性、阴性组具有显著差异 (Ρ <0 .0 5 )。HCC在CT上动脉期显示的强化程度与MVD成正比 (Ρ <0 .0 5 ) ,而强化类型则与bFGF的阳性表达具有一定的关系 (Ρ <0 .0 5 ) ,强化程度和类型与其它因素未见相关性 (Ρ >0 .0 5 )。结论 CT的动脉期强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HCC微血管生成以及bFGF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3.
肝细胞癌螺旋CT增强表现特征与微血管形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carcinoma ,HCC)的血管形成情况以及双期螺旋CT (spiralcomputedtomography ,SCT)增强表现特征与HCC微血管形成、其它临床和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5 0例 (男 3 9例 ,女 11例 )共 5 4个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行SCT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的HCC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癌组织血管形成情况 ,将SCT的表现特征与免疫组化结果和其它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FⅧRA)表达部位以间质内皮细胞为主的占2 4.1% ( 13 /5 4) ,以肝窦内皮为主的占 18.5 % ( 10 /5 4) ,混合型占 5 7.4% ( 3 1/5 4)。所有病灶平均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density ,MVD)为 5 2 .2 0± 13 .89,微血管的平均直径为 ( 15 .0 6± 7.76) μm。MVD与Edmondson分级有关 (F =3 .488,Ρ =0 .0 2 3 ) ;微血管直径与AFP值有关 (t =3 .3 0 3 ,Ρ =0 .0 0 2 )。与SCT显示的包膜类型有关的是MVD和病理分级 ;与增强类型有关的是肿瘤的大小和瘤内有无坏死 ;与SCT显示的侵袭转移性有关的是MVD、FⅧRA的表达部位和肿瘤的大小 ;与SCT显示的病灶的大小有关的是AFP值 ;与SCT显示的肝硬化有关的是HBsAg和病灶的大小。 结论 微血管形成决定HCC的某些生物学行为 ,SCT图像表现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术 (TACE)对肝细胞癌 (HCC)细胞凋亡相关蛋白fas ,bax和bcl -xl表达的影响 ,评价TACE对肝细胞癌的疗效。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 63例 ,包括单纯手术组 42例 ,TACE组 2 1例 (为TACE治疗后 2次有手术机会而行切除者 )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标本fas ,bax和bcl -xl的表达情况 ,将 2组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TACE组fas表达阳性率为 47.62 % ( 10 / 2 1) ,单纯手术组fas表达阳性率为 2 1.43 % ( 9/ 42 ) ,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Ρ <0 .0 5 ) ,TACE组明显高于单纯手术组 ;TACE组bcl -xl表达阳性率为 2 3 .81% ( 5 / 2 1) ,单纯手术组阳性率为 5 4.76% ( 2 3 / 42 ) ,二者之间亦有显著性差异 (Ρ <0 .0 5 ) ,TACE组明显低于单纯手术组 ;bax的表达阳性率在单纯手术组和TACE组无显著性差异 (Ρ >0 .0 5 )。结论 TACE治疗可以促进肝癌细胞fas表达增高 ,使bcl -xl表达降低 ,从而在总体上增加肝癌细胞凋亡率 ,促使肿瘤缩小。关于TACE治疗对bax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对肝细胞癌bcl-2、fas和bcl-xl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术 (TACE)对肝细胞癌 (HCC)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 2、fas和bcl xl表达的影响 ,评价TACE对HCC的疗效。资料与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HCC 6 3例 ,包括单纯手术组 4 2例 ,TACE组 2 1例(为TACE治疗 2次后有手术机会而行切除者 )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标本bcl 2、fas和bcl xl的表达情况 ,将两组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TACE组fas表达阳性率为 4 7.6 2 % (10 /2 1) ,单纯手术组fas表达阳性率为 2 1.4 3%(9/4 2 ) ,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TACE组明显高于单纯手术组 ;TACE组bcl xl表达阳性率为 2 3.81%(5 /2 1) ,单纯手术组阳性率为 5 4 .76 % (2 3/4 2 ) ,二者之间亦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TACE组明显低于单纯手术组 ;bcl 2的表达阳性率在单纯手术组和TACE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TACE治疗可以促进肝癌细胞fas表达增高 ,使bcl xl表达降低 ,从而在总体上增加肝癌细胞凋亡率 ,促使肿瘤缩小。关于TACE治疗对bcl 2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及胆管细胞癌(CCC)螺旋CT(SCT)增强表现特征与它们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水平、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术前行SCT增强检查的50例HCC(共54个病灶)和24例CCC(共28个病灶),观察其SCT增强表现类型及二者动脉期增强程度,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VEGF组织的表达水平,用CD34标记微血管染色,进行MVD计数。对二者的SCT增强表现类型与VEGF表达、MVD进行统计学对照分析。结果(1)HCC和CCC肿瘤组织VEGF阳性表达率及MVD方面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2χ=5.50,t=2.03,P<0.05);(2)HCC中动脉期强化类型与VEGF和MVD未显示出相关性(2χ=1.95,t=1.80,P>0.05);CCC中不同延迟强化类型病灶的MVD值差异具有显著性(t=2.09,P<0.05);(3)HCC和CCC病灶动脉期增强程度具有显著性差异(2χ=46.6,P<0.01)。结论HCC和CCC的VEGF蛋白表达率及MVD方面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二者SCT图像增强表现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边缘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水平与螺旋CT增强扫描表现,探讨癌灶边缘强化程度与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经外科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HCC患者48例,术前进行全肝平扫与双期增强扫描,观察肿块边缘CT表现与病理特征,分析包膜有无、包膜完整性及肿瘤的强化程度与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采用VEGF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手术标本肿瘤边缘区不同方位点VEGF表达阳性细胞百分比.结果 CT显示包膜的有无及完整性与手术病理一致,包膜完整、境界清楚10例(10/48,20.83%),肿块无明确包膜17例(17/48,35.42%),境界均显示不清,包膜不完整、境界部分不清楚21例(21/48,43.75%);肿块周边不同方位点VEGF表达阳性率完全一致14例(14/48,29.2%),平均阳性率为(53.09±11.72)%,动脉期肿块周边组织CT强化程度(28.13±10.20) Hu;肿块周边不同方位点VEGF表达阳性率不一致34例(34/48,70.8%),平均阳性率为(78.24±14.73)%,动脉期肿块周边组织CT强化程度(57.25±12.83) Hu.结论 CT扫描能较好的反映肿瘤包膜的完整程度,肿瘤边缘区有包膜与无包膜其VEGF表达水平有明显差异(P<0.05);肿块边缘强化程度与肿瘤边缘区VEGF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1).HCC肿瘤边缘区VEGF表达水平与HCC的边缘CT表现有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肿瘤的病理特征和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双期螺旋CT(SCT)增强表现特征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以及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对50例共54个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行SCT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的HCC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其临床和病理特征,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癌组织中VEGF、bFGF的表达情况,将SCT表现特征与上述指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HCC中VEGF和bF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5%(44/54)和75.9%(41/54)。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与SCT显示的包膜类型有关的因素是病理分级;与强化类型有关的因素有病灶的大小和瘤内有无坏死;与SCT显示侵袭转移性有关的因素是病灶的大小;与SCT显示的病灶大小有关的因素有AFP水平、VEGF和病理分级。结论 HCC的SCT表现特征受多种不同因素的共同影响,SCT表现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VEGF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9.
肝细胞癌肿瘤血管生成与螺旋CT增强特征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 (HCC)肿瘤血管生成的调控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VEGFR)表达及其与螺旋CT(SCT)增强表现和特征之间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39例共4 1个HCC病灶 ,观察其SCT表现和特征。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CC中VEGF、VEGFR 1/Flt 1和VEGFR 2 /KDR/Flk 1蛋白的表达 ,并与SCT增强表现和特征对照。结果 VEGF、Flt 1、KDR/Flk 1阳性率分别为 6 1.0 %、6 8.3%和 70 .7% ;在侵袭高危组、包膜欠完整和 /或无包膜组、小肝癌组中VEGF和KDR/Flk 1的表达均高于侵袭低危组、包膜完整组和大肝癌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但VEGF和KDR/Flk 1的表达与动脉期强化类型之间无相关性。Flt 1的表达在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χ2 检验提示VEGF表达与KDR/Flk 1表达相关 (P <0 .0 0 1) ,而未显示VEGF表达与Flt 1表达、KDR/Flk 1表达与Flt 1表达之间的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VEGF通过结合其特异性酪氨酸激酶受体KDR/Flk 1促进HCC肿瘤血管生成因而促进HCC的生长、浸润和转移 ;且可通过SCT增强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推测VEGF及其受体KDR/Flk 1和Flt 1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的 CT 表现与手术病理对照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关系,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75例 HCC 患者资料,术前行 CT 平扫及增强扫描,术后对病理标本进行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常规 HE 染色,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S-P 法,检测其 VEGF 蛋白的表达。将 HCC 的 CT 表现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并统计分析 CT 所见与 VEGF表达的关系。结果①75例 HCC 患者,术前 CT 所表现的肝硬化和淋巴结肿大与手术病理所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HCC 的肿瘤长径、门静脉或肝静脉癌栓的 CT 表现与手术病理所见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②HCC 的假包膜、肿瘤长径、病理血管、瘤内坏死与 VEGF 表达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CC 的门静脉或肝静脉癌栓、肝硬化、肝内病灶(单发或多发)、淋巴结肿大与 VEGF 表达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HCC 的 CT 表现与 VEGF 表达密切相关,CT 征象虽然可以大部分反映 HCC 的病理及生物学特性,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CT表现与病理改变及癌组织中雄激素受体(AR)表达的相关性,为前列腺癌临床治疗及估计预后提供影像学依据.资料与方法 搜集40例经CT检查和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病理组织中AR表达,并行肿瘤组织学病理分级,再与CT表现对照分析.结果 AR表达阴性10例(25%),阳性30例(75%).不同病理分级癌组织中AR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高分化阳性表达率为100%,中分化为87%,低分化为60%.CT分期评估A/B期22例,C期10例,D期8例.不同CT分期的前列腺癌组织中AR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CT分期与临床分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CT上肿块外形、密度改变与AR表达无关(P>0.05),而肿瘤的大小与AR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前列腺癌组织中AR表达与前列腺癌的病理分级呈负相关;AR阳性表达随CT分期的升高而减少,CT上前列腺外形和肿瘤密度不能反映前列腺癌组织中AR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管理系统(LI-RADS)CT分级诊断标准对肝细胞癌(HCC)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8例肝癌高危患者肝脏病变患者的上腹部CT资料,并根据LI-RADS分类标准对病变进行分析评估,并与临床客观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58例患者的 CT 图像共发现179个肝内病灶,其中 LI-RADS 1~5类病灶共167个:1类和2类48个,临床客观诊断结果均为良性(阴性预测值为100%);3类4个;4类6个,其中2个病灶的术后病理结果为 HCC(阳性预测值为33.3%);5类109个,其中103例为 HCC(阳性预测值为94.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9(P<0.001)。若将LI-RADS 1~2类病灶归为阴性,3~5类病灶归为阳性,LI-RADS对诊断肝癌的总符合率为91.6%(153/167),检出 HCC 的敏感度为100%(105/105),特异度为77.4%(48/62),阳性预测值为88.2%(105/119),阴性预测值为100%(48/48)。若将LI-RADS 3类病灶排除,1~2类病灶归为阴性,4~5类病灶归为阳性,LI-RADS对肝内已检出病灶的诊断符合率为93.9%(153/163),检出 HCC 的敏感度为100%(105/105),特异度为82.8%(48/58),阳性预测值为91.3%(105/115),阴性预测值为100%(48/48)。结论:LI-RADS分类标准对 HCC 的CT诊断具有很好的诊断效果,有利于提高CT诊断报告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曲普瑞林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及对子宫内膜的影响.方法 子宫肌瘤患者(对照组)30例及经曲普瑞林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治疗组)40例,术中均取瘤体及内膜,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肌瘤和内膜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ER、PR和凋亡基因bcl-2、bax的表达.结果 应用曲普瑞林后,肌瘤组织中ER、PR及内膜中ER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而内膜组织中的PR表达变化不明显(P>0.05);bcl-2在肌瘤组织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降低(P<0.05),在内膜组织的阳性表达无显著变化(P>0.05);bax在肌瘤组织的阳性表达明显升高(P<0.05),在内膜组织的阳性表达率稍上升(P>0.05).曲普瑞林治疗后内膜85.0%(34/40)表现为增生期改变,其中76.4%(26/34)为增生不良.结论 曲普瑞林能使相应的肌瘤ER、PR减少,同时能促进子宫肌瘤细胞凋亡,又可能造成子宫内膜的增生不良.  相似文献   

14.
Cirrhotic live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was evaluated with both US and CT. In a group of 600 cirrhotic patients 64 had HCC, which was confirmed at histology in 24 cases, and by disease evolution in the other 40; single focal degeneration was proven in 40 patients, multiple (2, 3 focal lesions), or diffuse degeneration (more than 3 focal lesions) in the remaining 24. Sixteen patients had associated portal thrombosis. US recognized 38/40 single HCC, 22/24 multiple or diffuse lesions, and 11/16 portal vein thromboses. Degeneration was most frequently hypo/isoechoic in small tumors, hyperechoic and mixed in large lesions. When small lesions are hyperechoic their differentiation from both hemangiomas and regeneration noduli is extremely difficult. In such cases CT is mandatory. US diagnostic accuracy is by far superior to that of CT: 95% vs 85% in single lesions and 91.6% vs 87.5% in diffuse forms. Overall accuracy is 93.7% for US and 85.9% for CT. The authors believe that US should be performed every 6 months on cirrhotic patients, so as to allow HCC to be detected in time for radical surgery, while CT should be performed only when doubts persist.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囊实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CPNETs)的 CT 和病理特征与 Ki-67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 CPNETs 患者的资料,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检测19例肿瘤标本的 Ki-67表达,分析 CT 表现与 Ki-67之间的关系。结果19例患者共检出20个病灶,18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十二指肠、胰腺各1个病灶。肿块直径1.8~10.0 cm 不等。高分化CPNETs(Ki-67<3%)6例;中等分化 CPNETs(Ki-67为3%~20%)8例;低分化 CPNETs(Ki-67>20%)5例。肿瘤 Ki-67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生部位无明显相关性(P >0.05)。Ki-67的表达与肿瘤的直径、对周围血管的累及、胰管扩张、肿大淋巴结及远隔转移呈正相关(P <0.05)。随 Ki-67表达增高肿瘤趋向不规整分叶状形态,同时肿瘤囊壁趋向不规则、壁结节多见(P <0.01)。Ki-67的表达与肿瘤的囊性比例呈负相关(P <0.05)。Ki-67的表达与肿瘤的血供无相关性(P >0.05)。结论CPNETs 的部分CT 特征和 Ki-67的表达相关,这些特征有助于间接反映 CPNETs 的分级及预后。  相似文献   

16.
螺旋CT双期肝脏增强扫描对肝癌和肝转移瘤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螺旋CT肝脏双期增强扫描的动脉期和门脉期对肝癌和肝转移瘤的检出率。材料和方法:对97例肝癌和47例肝转移瘤病人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造影剂注射速度为3ml/S,扫描延迟时间动脉期为30秒,门脉期为65秒。比较动脉期和门脉期对病灶的检出率。结果:207个肝癌病灶,动脉期和门豚期检出率分别为92%和83%,其中对于直径≤3cm病灶的检出率分别为83%和54%(P<0.005)。482个转移瘤病灶,动脉期和门脉期的检出率分别为70%和96%,动脉期在7例病人中多检出17个病灶。结论:动脉期与门脉期相比,可以显著提高对肝癌和其它多血管肿瘤的检出率,对小的肝癌病灶检出的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computed tomography (CT) patterns of postoperative recurren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METHODS: Of 84 patients with histologically proven HCC by hepatectomies, multiphasic helical CT demonstrated 54 HCC lesions of intrahepatic recurrence in 31 (37%) patients. The initial and final appearances of HCC on hepatic arterial phase images were retrospectively determined by the serial CT scans, which were compared with appearances of primary HCC. RESULTS: The initial appearances of 54 recurrent HCCs were identical to the appearances of primary HCC in 41 (76%) lesions. Serial changes from the initial appearance to the final appearance of recurrent HCC were observed in 10 (42%) of 24 lesions. The 13 discordant lesions and the 10 lesions with altered lesion vascularity in our series implied that at least 43% were of multicentric occurrence. CONCLUSION: More than 40% of postoperative recurrent HCCs show intranodular hemodynamic changes. The incompatibility between CT findings of primary and recurrent HCCs implies that these tumors contain nodules of multicentric occurrence.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螺旋CT多期扫描诊断小肝癌的价值,从而探讨少数小肝癌不强化的病理基础。方法:52例小肝癌(SHCC)患者行螺旋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平扫后分别行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观察病灶的强化形式。手术病理记录肝脏有无肝硬化、坏死囊变、透明细胞变及脂肪变性等。结果:52例患者共发现病灶72个,CT动脉期扫描有48个病灶有明显强化。SHCC在CT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扫描中的典型方式为高-低-低密度等高-等-低密度;不典型方式为低-低-低密度和高-等-等密度。术中见肝硬化者占79.2%,18.1%的病灶内见出血坏死,16.7%的病灶出现透明细胞变或全灶为透明细胞癌。结论:大部分小肝癌在动脉期出现强化,多期扫描不强化的占11.1%,不强化主要是坏死造成,脂肪变性和透明细胞变性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补充L-赖氨酸对急性力竭运动大鼠肾细胞凋亡及凋亡调控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3组:安静对照组、运动组和运动给药组。安静对照组不运动,运动组和运动给药组进行一次力竭运动。安静对照组和运动组在力竭运动前均灌胃一次生理盐水,而运动给药组灌胃L-赖氨酸一次。运动后即刻处死大鼠,取肾组织,HE常规染色观察细胞形态,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ax、bcl-2和p53蛋白表达。结果:与安静对照组相比,运动组和运动给药组大鼠细胞凋亡发生率和凋亡指数显著增加(P<0.01);与运动组相比,运动给药组凋亡指数显著下降(P<0.05)。与安静对照组相比,运动组和运动给药组bax、bcl-2和p53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MOD)、阳性物质表达面积和阳性指数PI差异显著增高(P<0.01,P<0.05);与运动组相比,运动给药组bax和p53显著降低,bcl-2显著增高(P<0.05)。与安静对照组相比,运动组bcl-2/bax显著降低(P<0.05),运动给药组显著增加(P<0.05);且运动给药组显著高于运动组(P<0.05)。结论:(1)一次力竭运动前补充L-赖氨酸使力竭运动诱导的肾细胞凋亡显著减少;(2)一次力竭运动前补充L-赖氨酸可使p5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使bcl-2蛋白表达显著增高,并使bcl-2/bax比值增高,从而起到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