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50名健康人腰骶部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方法学进行研究,并应用于诊断40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结果表明:磁刺激腰骶部最适合参数为MEP潜伏期,波幅和传导速度不能作为可靠参数;运动神经根传导时间(MRCT)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异常炫为85%,显示无痛、无创的磁刺激MEP对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大的应用价值,优于电刺激。  相似文献   

2.
遗传性运动-感觉性神经病思者的磁刺激运动及体感诱发电位的检测崔毅,郑惠民,丁素菊,宫杰,刘莹作者对遗传性运动+感觉件神经病(HMSN)一家三代12例患者及1例无症状者进行了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和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报道如下。一、资料与...  相似文献   

3.
2006年2月至2007年11月,作者采用磁刺激脊髓的运动诱发电位(MEP)技术测定了30例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患者发病初期的脊髓神经根功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震荡患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变化。方法:对28例脑震荡急性期患者及20例健康者行经颅磁刺激MEP检测,同时对12例患者3月后复查。结果:脑震荡患者皮层刺激阈强度增高,随着病情好转逐渐改善;测试过程中患者和对照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脑震荡患者急性期大脑皮层存在不同程度的兴奋性降低,随病情好转逐渐改善;单脉冲磁刺激是一种安全的电生理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5.
1985年Barker等首先将磁刺激引入测定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并阐述了其临床应用。以后,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在临床的应用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它对于了解运动传导通路的功能状态,帮助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现将其近年来国内外在临床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云南地区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正常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0名健康成人进行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的研究,发现其各段潜伏期与受试的身高有非常显著的关系(P<0.01),与年龄、性别、左右侧相关不明显(P>0.05).该项研究对于了解运动传导通路的功能状态,帮助临床诊断判断疗效和预后有重要意义,为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做此项检查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常用麻醉药物及控制性降血压对猴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脊髓体感诱发电位(SSEP)和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评价术中监测诱发电位的作用及影响因素。方法:选用10只健康猴直接模拟脊柱手术中的麻醉及控制性降压等操作,诱发电位监测。结果:CSEP受多种麻醉药物及控制性降压影响,特别是氯胺酮和异氟酸,SSEP受影响最小。结论:单独使用CSEP监测必须与麻醉密切配合,否则既不稳定又不可靠,SSEP是最佳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子德  徐宇伦 《北京医学》2009,31(4):228-230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一项利用时变磁场作用于大脑皮质产生感应电流改变皮质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从而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活动的生物刺激技术。采用TMS刺激皮质运动区或其传出通路,在刺激点远端的传出途径及效应器——肌记录到动作电位,即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s)。  相似文献   

9.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概要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agnetic motor evoked potential, MEP)是1985年由Barker AT等人首先提出应用的。它是无疼痛、无损害地检测锥体束功能的一种新方法。人们很早就做过兴奋人脑皮层的各种试验,1980年Merton和Morton应用短时  相似文献   

10.
李幼芬  苏敏 《医学争鸣》1999,20(4):309-313
目的:探讨脊髓分级压迫损伤的病理改变与磁刺激诱发电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用41只成年家猫,随机分为对照组,轻,中,重度损伤4组。应用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s)对脊髓压迫前,压迫后30min,6h,1wk,2wk及4wk做动态观察,观察血管,神经细胞,神经纤维及中央管的病理改变。结果:轻和中度损伤的病变是可逆的,而重度损伤导致神经细胞的不可逆改变和运动功能丧失。  相似文献   

11.
采用面神经磁运动诱发电位(MEP)测试技术,对30例正常人头颅顶枕部磁刺激。结果在同侧额肌诱发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s)的潜伏期比常规在茎乳孔进行电刺激(ENOG)诱发的潜伏期长1.3±0.6ms。面神经传导速度约为50~60mm/ms,面神经自脑干发出至茎乳处的长度约为65mm,依此计算出面神经自脑干至茎乳了孔的传导时间应为1.1~1.3ms,提示面神经MEP的刺激部位在该神经自脑干发出至进入内听道口前这一段,并可能更靠近脑干端。  相似文献   

12.
经颅磁刺激技术是研究运动皮质兴奋性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无创的电生理技术已广泛用于成人神经科学领域,儿童方面的报道则较少.本文就发育中儿童运动诱发电位的特点,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技术在脑性瘫痪、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Tourette综合征、Rett综合征、孤独症谱系障碍等小儿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运动诱发电位对筋膜间隙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2001年10月-2007年8月,对267例小腿、足损伤患者经双侧腘窝磁刺激坐骨神经,以最大输出量的70%刺激。同心圆针电极插入小腿及足部各筋膜间隙内相应的肌肉中,记录各自的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及波幅变化。同时采用Whiteside法测压装置监测各筋膜间隙内压的变化并观察临床表现。结果23例主诉伤肢无法忍受的剧痛进行性加重,并伴有明显伤肢肿胀,相应肌肉MEP潜伏期明显延长,当潜伏期为健侧的(1.86±0.31)倍时,筋膜间隙内压均大于30mmHg,确诊为筋膜间隙综合征。结论通过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与间隙内压监测对筋膜间隙综合征诊断的对照研究发现:MEP作为诊断筋膜间隙综合征的客观指标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入rTMS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4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rTMS组加经颅磁刺激。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运动诱发电位(MEP)、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中风量表(NIHSS)、Fugl-Meyer评分(FMA)、Barthel指数(BI)。结果:治疗后两组MEP、CMCT、NIHSS、FMA、BI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rTMS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rTMS可以提高运动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缩短患者中枢运动传导时间;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与电刺激MEP在刺激方式、信号特征和临床意义等方面的导同。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经静脉麻醉后采用Mag2型磁刺激仪和Cantada型肌电图仪分别进行单次经颅磁及电刺激,观察不同刺激强度下,在T12硬膜外和双侧前肢伸肌和后肢腓肠肌记录的MEP变化特征。结果:磁刺激脊髓MEP先正后负,以P1或N1波最显著,波形不够稳定,个体间差异较大,随着刺激强度增大,MEP潜  相似文献   

16.
周进  王家萍 《广州医药》2000,31(6):11-12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在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5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结果:患者瘫痪侧上肢MEP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与健侧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MEP异常程度和临床症状呈正相关,且与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MEP反映中枢运动传导通路受损情况,对预测其预后亦有帮助。  相似文献   

17.
赵沂敏  方定华 《北京医学》2002,24(5):307-309
目的通过测定脑血管病患者发病后运动诱发电位(MEP),验证MEP在预测梗死后运动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9例大脑中动脉梗死的患者,在发病的第1日行经颅磁刺激(TMS)检查,记录其MEP,同时进行临床评价,在发病的第28日,所有检查再重复一次.结果在发病第1日能够引出MEP的患者,其预后较不能够引出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好.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行MEP检查,是评价患者将来运动功能康复的一项客观、安全、有效的预测手段.  相似文献   

18.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指经颅磁刺激大脑皮层运动细胞、脊髓神经报及周围神经运动通路在相应肌肉上记录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是1985年后应用于临床的新技术。磁刺激MEP的优越性在于可兴奋大脑皮层运动细胞、脊髓神经根、神经丛和神经干,可分段测定其功能,技术无例、无痛、使用方便。在国内最早引进这一先进技术,先后对137例健康人远端肌肉、100例近端肌肉、30例面神经及50例经C7和经颅磁刺激隔神经MEP正值进行了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研究包括:(1)多发性硬化45例,发现潜伏期延长占86.7%。异常率高于其它EPS;与锥体束征…  相似文献   

19.
对50例有颈神经根损伤的病人,进行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测定,并与52例(104侧)健康人的MEP比较,结果发现50例(100侧)病人中93%有MEP异常,其异常改变是颈7,Erbs点,肘点的潜伏期(PL)延长,其中43例为颈7延长,27侧为肘点延长,23侧为Erbs点延长.认为无创伤性的MEP能客观的反映颈神经损伤的情况,可作为临床判断颈神经损伤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枕骨大孔区髓外肿瘤口才的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表现。方法 对经核磁共振影像(MRI)证实22例枕骨大孔区髓外肿瘤患者进行了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测试。结果 枕骨大孔区髓外肿瘤患者的MEP异常率为95.5%,表现为潜伏期延长,中运动传导时间(CMCT)延长,波幅降低。MEP的异常表现与肿瘤部位有关。结论 MEP改变较临床评估更为敏感,且能客观客量地反映运动功能的损害程度。MEP可预测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