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肠道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并发症的护理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营养支持对机体术后康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营养支持有肠内与肠外两大类,而肠内营养更符合生理要求。有研究表明,腹部手术后数小时肠蠕动功能就能恢复,术后胃肠道麻痹仅局限于胃和结肠,术后6~12h小肠消化、吸收功能就能恢复,早期的肠内营养对小肠有局部营养作用,能刺激肠蠕动,并可使肠功能提前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研究胃肠道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对患者机体恢复的影响,保证患者足够的营养摄入,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早日痊愈。方法本组56例胃肠道手术后患者,经鼻胃空肠营养管给予早期肠内营养。结果56例患者中发生腹泻3例,腹胀6例,胃管阻塞1例,经相应处理后恢复良好,无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胃肠道手术后患者经鼻胃空肠营养管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能促进胃肠蠕动恢复,加速蛋白合成,减少机体能量消耗,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3.
肠内营养是经济、安全、有效、简便的营养支持途径。通过回顾分析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35例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早期实施肠内营养,选择鼻胃管的途径缓慢均匀滴注,可提供患者足够的热卡和氮量,维持肠道功能,改善和纠正患者营养不良情况和低蛋白血症,检测了各项生化及营养评定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应用结果证明手术后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益的,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肠内营养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手术前和术后第5天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ALB、PA、TF和Ig水平,观察术后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ALB、PA、TF水平和IgA、G、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血浆蛋白等的提高以及胃肠功能的恢复,对患者术后康复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在胃肠道肿瘤术后的临床应用。方法:将2012年3月—2014年3月手术后6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术后给予早期多次少量饮水及肠内营养制剂,对照组术后采用传统围术期处理方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营养情况及免疫功能。观察比较术后总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等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等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肿瘤根治术后患者肠内营养制剂能改善患者的基本状况,恢复肠道功能,同时提升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在脑卒中患者肠内营养的胃肠道并发症护理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入住该科的68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十二指肠营养管置于胃内,给予鼻饲饮食,针对高危因素进行预见性护理干预,早期发现病情变化,预防并积极处理鼻饲后呕吐、反流、误吸、腹泻、胃潴留等胃肠道并发症。结果 68例患者中胃肠道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2.1%(15/68),其中分别为呕吐2.9%(2/68)、反流1.5%(1/68)、误吸1.5%(1/68)、腹泻10.3%(7/68)、胃潴留5.9%(4/68)。结论对脑卒中患者肠内营养的胃肠道并发症产生的潜在因素提前干预,及早采取有效防治护理措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肠内外营养途径在胃肠道手术后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严骏  周瑞祥 《医药导报》2010,29(12):1592-1594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手术后全肠外营养(TPN)、肠外营养(PN)联合肠内营养(EN)对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接受胃肠手术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全肠外营养组(TPN 组)和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组(PN+EN 组),各24例。两组患者于手术后第 1 天开始分别给予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于手术前 1 天、手术后第 8 天检测体质量、血生化、营养状态指标及肠道黏膜通透性,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平均住院费用。结果PN+EN组体质量、清蛋白、转铁蛋白下降幅度少于TPN 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N+EN组前清蛋白、纤维连接蛋白下降幅度明显少于TPN 组(P<0.05),白细胞、C 反应蛋白升高幅度均低于PN 组(P<0.05)。PN+EN组患者肠道通透性显著低于TPN组(P<0.01),吻合口瘘、肺部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 TPN 组(P<0.01)。PN+EN组平均住院费用低于TPN 组(P<0.01)。结论手术后PN+EN 较 TPN 能改善胃肠道手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8.
肠内营养是指将一些只需化学性消化或不需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液注入到患者的胃肠道内,提供患者所需营养素的方法,其途径有口服和经导管输入两种,其中经导管输入包括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管、鼻空肠管和胃空肠造瘘管[1]。肠内营养是一种安全、简便、经济、有效的营养补给方法,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临床和实验室研究均表明在身体危重状态下,早  相似文献   

9.
背景和目的对于胃肠道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EEN)是优于传统处理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的,但可能出现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仍然限制其在临床上的运用。因此,针对早期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和患者的可耐受性、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患者住院时间和相应的护理措施,我们对自己科室的患者进行观察和评估。方法随机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8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24h内进行空肠营养支持的患者(EEN组),观察临床表现和住院时间,并与同期术后进行传统处理的74例患者(TM组)进行对比。结果与传统处理组相比,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快,并发症的发病率低,住院时间短。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胃肠道手术患者的术后恢复,是一种安全和可以被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析在脑梗死重症患者中使用肠内营养集束化护理对预防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医院收治的89例脑梗死危重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护理方式的差异性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其中常规组45例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44例患者行肠内营养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营养指标(白蛋白、血红蛋白、转铁蛋白)、体态指标(体质量指数、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水平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概率。结果 研究组干预后的肠内营养并发症总发生率比常规组低(P <0.05);研究组干预后的白蛋白、血红蛋白、转铁蛋白均比常规组高(P <0.05);研究组干预后的体质量指数、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均比常规组大(P <0.05)。结论 在脑梗死重症患者中使用肠内营养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患者出现肠内营养并发症,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和体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胃肠道肿瘤术后不同起始时间应用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行肠道肿瘤手术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A、B、C、D四组,均行肠内营养支持,起始时间分别为术后6 h、12 h、24 h、48 h,观察比较临床效果。结果随着肠内营养应用时间的提前,患者蠕动恢复及肛门首次排气所需时间逐渐缩短,A组患者肠蠕动恢复时间及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明显短于D组,腹胀不适发生率明显高于D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腹胀不适均可耐受。结论胃肠道肿瘤术后6 h、12 h、24 h应用肠内营养支持均可缩短患者肠道恢复时间,其中术后6h开始肠内营养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时机及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方法 156例神经内科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8例)采取传统营养支持和护理,观察组(78例)按照患者具体情况入院后6-24 h内予以营养支持和护理,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和总蛋白三项营养指标改善效果均显著好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住院时间(50.6±5.6)d,对照组住院时间(78.8±8.6)d,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要并发症包括上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和肝肾损伤,观察组上述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营养支持和护理利于神经内科重症患者吸收营养,降低并发症,缩短了住院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张红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4):257-258
目的对机械通气患者胃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用有效的护理对策防止机械通气患者胃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我科20010年1月至2010年3月22例机械通气患者进行胃肠内营养时,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结果 22例机械通气患者胃肠内营养时减少了腹泻、腹胀、便秘,防止了胃内容物反流、误吸的发生,避免了管道堵塞、非计划性拔管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取预见性的护理措施可防止机械通气患者胃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4.
李宏 《家庭医药》2016,(7):90-90
目的:观察胃肠道肿瘤手术后对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66例接受胃肠道肿瘤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只采用常规的输液治疗以及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实施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取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营养状况良好,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低,两组治疗的总体效果相比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接受胃肠道肿瘤手术治疗的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以显著的提高治疗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肠内营养在危重患者救治中已经被广泛应用,而预防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则是患者能顺利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关键。本院于2007年10月至2009年8月对68例危重患者实施胃肠内营养,并运用了循证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规范化护理对危重病人肠内营养并发症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规范肠内营养护理对防止危重病人肠道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将70例危重病人以实施肠内营养规范化护理时间的前后划分为2组,对照组仅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规范化护理。观察两组肠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胃内潴留、腹泻、误吸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危重病人实施肠内营养规范化护理对防止胃肠道并发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43例ICU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月间笔者所在医院ICU行肠内营养并发腹泻的患者43例,分析肠内营养并发腹泻的发生原因,提出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发生与营养液供给的量和速度、患者并发低蛋白血症以及药物的使用等有关。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低蛋白血症,降低肠内营养患者腹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肠内营养(EN)在临床营养支持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国外应用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的比例已由8∶2转变为2∶8[1]。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PN)相比,肠内营养更符合生理状况,能维持肠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费用低,使用和监护简便,并发症较少且易处理。从长远讲,对患者的胃肠功能的恢复也有肠外营养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只要患者胃肠道功能完整或具有部分胃肠道功能,就应该选择肠内营养。目前提倡肠内早期营养。有研究证实: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可以明显降低严重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2-6]。1肠内营养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消化道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对58例患者行肠内营养时重视并发症的观察,针对不同原因加强护理。结果通过前述护理,提高了肠内营养患者的耐受性,减少了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通过加强护理,能减少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肠内营养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分析食道癌、贲门癌术后肠内营养的应用及护理要点。方法对115例食道癌、贲门癌患者术后分别采取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并注意滴注速度,保持管道通畅及预防并发症发生,进行效果对比。结果早期采用肠内营养,能为患者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同时有助于患者胃肠道功能早日恢复。结论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更符合生理,给药方便,有助于维持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