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金钱草总黄酮提取物对大鼠体内血栓形成和血小板凝聚率的影响.方法:制造大鼠体内静脉血栓形成模型,观察血栓湿重;采用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凝聚,测定血小板在不同时间的聚集率以及最大聚集率.结果:金钱草总黄酮提取物30、20mg/kg组均不同程度地抑制大鼠体内静脉血栓的形成,减轻血栓湿重和干重;抑制由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不同时间点的聚集率和最大聚集率.结论:金钱草总黄酮提取物可明显对抗血栓的形成,并且有明显地降低血小板聚集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复方银杏滴丸抗血栓及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复方银杏滴丸(CO-GBE)抗血栓形成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方法①制造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模型,测定血栓湿重及干重;②分别采用胶原、PAF、ADP诱导豚鼠血小板聚集,测定血小板在不同时间点的聚集率以及最大聚集率.结果.复方银杏滴丸 40、20、10 mg/kg均可以不同程度地抑制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减轻血栓干重及湿重(P<0.05,P<0.01);抑制不同诱导剂诱导的豚鼠血小板在不同时间点的聚集,降低其最大聚集率.结论.复方银杏滴丸可明显抗血栓形成,并具有高效广泛的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山茶花总黄酮对血小板聚集和实验性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山茶花总黄酮(TFC)对血小板聚集和实验性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法观察TFC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采用大鼠动静脉血栓旁路法观察TFC对实验性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 TFC 1.0、0.5、0.25 g/L能明显对抗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TFC 60、 30 mg/kg能明显减轻大鼠血栓的湿重.结论 TFC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毛冬青酸抗血栓实验研究及机制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毛冬青酸(I1exo1ic acid,ILa)的抗血栓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测闭塞性血栓形成时间(occlusivc thrombus formarion time,OT);称大鼠下腔静脉血栓湿重;测大鼠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测大鼠血浆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ADP、胶原诱导家兔血小板聚集,测5min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5M);放射免疫法测大鼠胸主动脉壁6-酮-PGFla和血小板内cAMP含量。结果:iv ILa20、40、80mg/kg均可明显延长大鼠颈总动脉OT,减轻大鼠下腔静脉血栓湿重,缩短ELT,对PT和KPTT无影响;iv ILa25、50mg/kg均能明显抑制ADP、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iv ILa20、40、80mg/kg,大鼠胸主动脉壁6-酮-PGF1a含量均增加;ILa3、6mg/m1 PRP 37℃水浴15min,血小板内cAMP含量均增加。结论:ILa具有抑制动、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绞股蓝总甙与乙酰水杨酸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绞股蓝总甙(Gypenosides,GP)与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ASA)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和用血栓法测定血栓湿重。结果体内给药40mg、80mg、160mg/kg可明显抑制ADP诱导的大白鼠血小板聚集,并呈剂量信赖性地减轻血栓的重量,同时GP 60mg/kg可明显延长小白鼠尾动脉出血时间。结论GP具有对抗血小板聚集诱导剂引起的血栓形成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泽兰有效部分L.F04: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影响,探讨其活血化瘀作用机制。方法用高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推注造成大鼠血瘀证模型,观察泽兰L.F04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大鼠体内血小板聚集以及体内动静脉旁路血栓、体外旋转环内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 L.F04 0.408,0.204g/kg对模型组大鼠ADP诱导的体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明显增加皆有显著的抑制。且呈剂量依赖关系;与对照组相比,血瘀模型大鼠体外血栓质量明显增加,长度仅有增加趋势,L.F04高、低剂量(0.408,0.204g/kg)皆有抗血栓形成作用,L.F04高剂量对血栓干质量、湿质量的减轻尤为明显;L.F04高、低剂量对实验性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27.41%,27.14%。结论泽兰L.F04可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及体内、外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及不同提取部位对大鼠的活血化瘀作用.方法:建立血瘀模型,测定大鼠体内血小板聚集率、血瘀大鼠全血、血浆和血清比黏度的影响.结果:白及正丁醇提取部位和水溶性部位可显著升高腺苷二磷酸(ADP)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而乙酸乙酯提取部位可显著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石油醚提取部位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无显著影响.结论:白及乙酸乙酯提取部位能显著降低血瘀大鼠的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及血清比黏度,是活血作用的主要有效部位,其活血作用与其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红花总黄酮对大鼠局部脑缺血及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 采用栓线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观察其对大鼠脑缺血的影响;采用在体动脉血栓形成、静脉血栓形成法,观察其对血栓形成的影响;并研究其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 红花总黄酮呈剂量依赖性改善大脑中动脉栓塞所致脑缺血大鼠的行为障碍,减少脑缺血区面积,抑制大鼠体内血栓的形成和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结论 红花总黄酮对大鼠局部脑缺血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改善凝血状态、抑制血小板依赖性血栓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前列地尔微脂球制剂对大鼠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介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阿司匹林对照组、小剂量组(5μg/kg)、大剂量组(10μg/kg),灌胃1次/d、连续10 d给药后取血,用ADP作血小板聚集的诱导剂,测定血小板3 min和5 min内最大聚集率。结果:前列地尔微脂球的2个剂量均能抑制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3 min和5 min聚集率,大剂量组作用更明显。结论:前列地尔微脂球制剂可显著降低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脑安滴丸 ( NDP)抗血栓形成及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方法 :利用实验性体内血栓形成测定仪、体外血栓形成测定仪、血小板聚集仪等测定血栓形成时间、血栓干重及湿重、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结果 :NDP高、低剂量组均能延缓体内血栓的形成 ,减少体外血栓的形成量 ,并可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上述 3项指标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NDP具有较好的抗血栓形成及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11.
溃结安对兔及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溃结安对兔及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 (1)麻醉兔后,颈动脉取血,制备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加入溃结安(0.45、0.90、1.80 g/L),用多功能血小板聚集仪测定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利用 2,4,6 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发大鼠 UC,溃结安(50、100、200 mg/kg)灌肠20 d,摘眼球取血,制备 PRP,测定 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溃结安(0.45、0.90、1.80 g/L)能明显抑制ADP诱导兔的体外血小板聚集率 (P均<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溃结安(50、100、200mg/kg)灌肠能降低UC模型大鼠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均<0.01);溃结安用药呈一定量效关系。结论:初步证实溃结安能在体内及体外降低ADP诱导动物的血小板聚集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竭总黄酮对大鼠及兔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及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血小板聚集,大鼠体内深静脉血栓形成及结扎冠状动脉所致急性心肌缺血实验模型,结果:血竭总黄酮对体外ADP放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及PAF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明显抑制大鼠实验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及结扎冠状动脉所致急性心肌缺血面积。结论:血竭总黄酮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和抗血小板,抗血栓形成作用。  相似文献   

13.
噻氯匹啶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能抑制多种诱导剂所致的血小板聚集。大鼠灌服给药25~200mg/kg后,能明显降低外源性ADP、凝血酶、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且呈一定的量效关系,等剂量(100mg/kg)的噻氯匹啶与经典药物阿斯匹林相比,二者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相似;能明显抑制动脉血栓的形成,形成的血栓干重和湿重均低于等渗盐水对照组,且随剂量的增加而抑制作用增强。大鼠灌服噻氯匹啶后,能明显延长出血时间,并随剂量的增加而延长,但不影响血管壁PGI2活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银杏内酯对家兔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方法 进行体内、体外实验观察银杏内酯对由二磷酸腺苷(ADP)、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结果 银杏内酯体外抑制 ADP及 PAF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IC50分别为 65.48 μg/mL 和 31.14 μg/mL,体内实验则同时抑制 ADP、PAF、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结论 银酯对 ADP、PAF诱导的体内、体外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对 AA 诱导的体内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但对体外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很弱.  相似文献   

15.
益母草对心肌缺血大鼠血液流变学及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益母草注射液对心肌缺血大鼠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血小板聚集率及体外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室支复制心肌缺血的动物模型.心肌缺血1小时后从尾静脉注入益母草注射液,缺血2小时后取血栓测各项指标.结果益母草注射液能明显降低大鼠心肌缺血过程中升高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及血浆纤维蛋白原(P<0.01~0.001),并可降低二磷酸腺苷(ADP)及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0.05~0.01);显著抑制体外血栓的形成,其主要表现为使血栓长度明显缩短(P<0.01),血检湿重和干重显著减轻(P<0.05~0.01).结论益母草注射液可减轻心肌缺血过程中血液粘度的升高,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因而具有抗心肌缺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红景天苷对正常动物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给予红景天苷5 d,观察其对大鼠血小板聚集率、小鼠凝血时间和血小板数的影响;采用体外血小板聚集法,利用不同的诱导剂,观察红景天苷对血小板聚集率的作用.结果:红景天苷各剂量组均能降低大鼠血小板聚集率;对ADP、花生四烯酸和胶原诱导的家兔体外血小板聚集,红景天苷1.85、0.93 m g/mL能显著降低1 min、5 min体外血小板聚集率和最大聚集率;红景天苷48.0、24.0 mg/kg能明显延长小鼠的凝血时间,各剂量组对血小板数目无明显影响.结论:红景天苷明显降低大鼠和家兔血小板聚集率,延长小鼠凝血时间,具有一定的抗凝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腐敏注射液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以ADP和CO诱导血小板聚集反应,用血小板聚集仪测定血小板的聚集性。结果:腐敏注射液体外对大鼠ADP和CO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较强的抑制作用,IC_50分别为0.58g·L~(-1)和0.34g·L~(-1);体内不同剂量50、100、150mg·kg~(-1)均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聚集率(%)分别为:ADP诱导:52.17、16.83、31.44,NS为61.31;CO诱导:62.5、29.57、22.13,NS为63.25。结论:腐敏注射液可以抑制ADP和CO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眼络通冲剂(YLTG)对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血作用。方法实验用体外ADP诱导法,测定大鼠血小板聚集作用;大鼠或小鼠poYLTG5g/kg、10g/kg、20g/kg,连续10天,观察其对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的影响。结果YLTG能抑制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并能延长大鼠凝血时间和小鼠断尾出血时间。结论YLTG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血作用,从而起到改善视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乌苏里藜芦总生物碱中乌苏瑞宁对大鼠的抗血栓作用,确证乌苏瑞宁是否为总碱中抗栓活性成分。方法应用电刺激诱发大鼠颈总动脉血栓形成模型和瘀血诱发大鼠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模型评价乌苏瑞宁的抗动、静脉血栓形成作用;采用Born’s法测定大鼠体内外血小板聚集率以研究乌苏瑞宁的抗血小板作用。结果大鼠iv5种不同剂量的乌苏瑞宁(1.25~20.00μg/kg)均能导致电刺激诱发的大鼠颈总动脉血栓形成所致的血管阻塞时间显著延长;亦能减少大鼠下腔静脉血栓的干质量;乌苏瑞宁在剂量为1.25~5.00μg/kg以及质量浓度为6.25~50μg/L时,能抑制大鼠体内外血小板聚集。结论乌苏瑞宁具有强大的抗大鼠动、静脉血栓形成作用和抗血小板作用。乌苏里藜芦总碱的抗血栓作用与其中的化学成分乌苏瑞宁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熟大白菜汁体内、外对二磷酸腺苷(ADP)、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 将生理盐水和熟大白菜汁分别与正常人富血小板血浆(PRP)孵育,加入血小板聚集诱导剂,观察熟大白菜汁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普通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定量饲以生理盐水、熟大白菜汁,观察不同时间后血小板聚集情况.结果 ADP、胶原诱导下,熟大白菜汁与对照组相比对人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明显,其抑制率分别为72.39%和80.89%;普通白兔在饲以熟大白菜汁后,ADP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率从第1周开始降低,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在第1、3、5、8周末分别为42.8%、45.7%、53.6%、48.5%.胶原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率从第5周开始降低,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在第5、8周末分别为54.9%、56.3%.结论 ADP或胶原诱导下,熟大白菜汁体内、外能够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具有潜在的预防与治疗血栓性疾病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