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1990年以来,我院收治各类四肢骨折经手法复位后需行石膏固定的病人468例,其中并发筋膜间隔综合征23例占骨折病人总数的4.9%,经即时解除外固定、牵引、放置支架、手术切开筋膜、静点20%甘露醇等综合治疗,无一例遗留缺血性肌挛缩。临床资料并发筋膜间隔综合征的23例患者中,男14例,女9例,年龄最小的12岁,最大的58岁。从石膏外固定到确诊早期并发筋膜间隔综合征,时间最长26小时,最短8小时。23例骨折分别为前臂双骨折,胫腓双骨折,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孟氏骨折,其中相关原因:骨折移位未完全矫…  相似文献   

2.
1881年Volkmann首次详细描述了缺血性肌麻痹与挛缩.1890年Hildebrand把前臂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后期结果命名为Volkmann挛缩.目前人们已经认识Volkmann挛缩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组织液压力升高,导致前臂密闭的筋膜腔内肌肉和神经循环障碍而产生一系列症状[1].虽历经百余年的实践研究,但前臂缺血性肌挛缩仍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儿童创伤的一个严重的、“灾难性”的并发症[2 -3].本文对儿童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 解剖特点与小腿解剖结构相似,前臂的肌筋膜与尺骨、桡骨、尺桡骨间膜一起构成4个筋膜室,分别为背侧筋膜室、掌浅筋膜室、掌深筋膜室、桡侧筋膜室[4].通常筋膜室解剖位置越深,越容易缺血受压[5]. 掌深筋膜室包括屈拇长、屈指长肌腱、旋前圆肌和旋前方肌等,由于尺桡骨之间的骨间膜坚韧而缺乏弹性,掌深间室的容积侧向扩张最易受阻,故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时常首先累及该筋膜室;掌浅筋膜室包括屈指浅、尺桡侧腕屈肌等,该筋膜室位置处于掌深筋膜室的浅面,受累率次于掌深筋膜室;背侧筋膜室包括腕、指伸肌;桡侧筋膜室[6]包括肱桡肌、桡侧腕伸肌等[7].正中神经深支穿行于掌深筋膜室其主干在前臂的中1/3段行掌浅、深筋膜室之间,最易受累;骨间前神经支配指深、拇长屈肌,行于掌深筋膜室底面,故缺血性肌挛缩时,该神经也易受累并加重相应的肌肉损伤;尺神经在前臂中段被尺侧腕屈、指浅届、指深屈肌间所包绕,位置表浅,受累率次于正中神经;桡神经深支和骨间后神经分别位于桡侧筋膜室和背侧筋膜室的底面,位置表浅,受累率较低,多见于严重型的病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儿童前臂筋膜室间隔综合征不同时期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0年3月天津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14例前臂筋膜室间隔综合征住院患儿的病史、诊断、治疗和结果.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早期:受伤后24h内就诊且得到治疗,未出现前臂缺血性肌挛缩(10例);晚期:受伤后超过24h就诊,经过治疗残留不同程度的前臂缺血性肌挛缩或截肢(2例);后遗症期:来院就诊时已出现不可逆的前臂缺血性肌挛缩(2例).结果 儿童前臂筋膜室间隔综合征最常见的骨折是孟氏骨折7例,其次是完全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4例,移位大的尺、桡骨骨折3例.早期10例行前臂筋膜切开减张术,预后良好.晚期2例行前臂筋膜切开减张术,1例出现前臂缺血性肌挛缩,1例截肢.后遗症期2例,1例行肌腱转移使腕部功能改善但畸形仍存,1例尺桡骨成角畸形合并前臂缺血性肌挛缩,只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发现前臂骨骼肌肉均被纤维组织代替失去功能,前臂已无好的动力肌腱作为转移肌腱改善前臂功能.结论 儿童前臂筋膜室间隔综合征早期诊断,及时行前臂筋膜切开减张术可完全阻止前臂缺血性肌挛缩发生,预后好.延误诊断和治疗可造成严重的与肌肉坏死程度相关的病变,晚期肌肉纤维化和神经功能缺陷可终身致残.  相似文献   

4.
正中神经掌皮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 为腕掌部手术避免损伤掌皮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5 0侧成人上肢标本的掌皮支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其营养动脉等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 掌皮支在腕远横纹的“0”点近端(4 4 .9± 2 1.6)mm处发自正中神经桡侧 ,在该点近端 (18.6± 11.5 )mm处穿出前臂深筋膜后 ,紧贴深筋膜和屈肌支持韧带浅面 ,越豆、舟顶间线的中、外 1/3交点至手掌。在“0”点远端 (8.2± 3 .4)mm处穿出掌腱膜。掌皮支干长 (4 9.7± 2 5 .2 )mm ,起点处宽 (1.2± 0 .9)mm。掌皮支主要分支有 3支者占 5 2 %(2 6侧 ) ,2支者 3 4% (17侧 ) ,1支者 14 % (7侧 ) ,它主要分布于手掌的大鱼际区和掌中区。桡、尺动脉发出营养支 (84.69% )与掌皮支干伴行后进入神经 ,掌浅弓发出营养支 (89.62 % )直接进入掌皮支的手掌部分支。结论 腕掌部手术应靠近尺侧作纵切口以免损伤掌皮支  相似文献   

5.
夹板固定并发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预防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430061)熊昌源,尹晓光从1976年以来,我院共发现筋膜间隔区综合征13例,现报告于下。临床资料本组13例中男9例,女4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45岁;从受伤到本征确诊时间最短8小时,最长18...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对足筋膜间隔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2例足部损伤患者在双侧腘窝上缘用电刺激坐骨神经。刺激强度为20 mA,时程0.2 m s。同心圆针电极插入足部各筋膜间隔内相应的肌肉中,记录各自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及波幅变化。各电极阻抗均<5 kΩ,滤波带通20~200 Hz,分析时程50 m s。同时采用W h iteside法测压装置监测足部各筋膜间隔内压的变化。结果21例主诉伤足无法忍受的剧痛进行性加重,伴有明显伤足肿胀患者,相应肌肉MEP潜伏期明显延长。当潜伏期为健侧的1.9±0.16倍时,筋膜间隔内压均>4 kPa(30 mmHg),确诊为足筋膜间隔综合征。结论电刺激MEP作为诊断足筋膜间隔综合征的客观指标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附15例报告)马建林张洁刘世华近年来小腿、前臂和手的骨筋膜室综合征已有大量报道,但足骨筋膜室综合征报道较少,笔者从1988年7月至1996年3月共诊治15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  相似文献   

8.
总结1989年至1994年间收治的38例前臂间隔区综合征及缺血性肌孪缩的治疗体会。从治疗观点将其分成3期:(1)减压期,即间隔区综合征期(48小时内);(2)缺血性肌挛缩期(48小时至1年以内);(3)功能重建期(1年以上)。本组13例间隔区综合征,及时行切开减压后,无1例发生缺血性肌孪缩。而25例在48小时内末及时有效治疗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肌孪缩,经神经肌肉松解后,功能部分或完全恢复。故松解术越早越好。前臂缺血性肌挛缩治疗效果不佳者,主要是合并神经裂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避免腕、掌部手术切口损伤正中神经掌皮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52例成人上肢标本正中神经掌皮支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血管显微解剖等进行解剖测量.结果 52例标本均有掌皮支,50例自正中神经桡侧发出,2例自尺侧发出,走行在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的深层.发出点距离0点(远侧腕横纹中点)为(45.2±21.2)mm,穿出前臂深筋膜处距离0点(19.8±12.3)mm,穿出掌腱膜处距离0点(8.2±4.3)mm,掌皮支主干长(49.2±24.2)mm,起点处宽(1.2±0.7)mm,掌皮支与舟骨结节中点的垂直距离为(8.3±2.8) mm.掌皮支分3支者31例(占59.6%),分2支者15例(占28.9%),1支者6例(占11.5%).掌皮支主要分布于鱼际区和掌中区,以直入式、伴入式和肌支式进入神经.结论 掌皮支的来源、行程均较恒定.为避免伤及正中神经掌皮支及其营养血管,在腕部手术切口应选在尺侧半(环指纵轴的尺侧),在掌部应靠近第四掌骨作纵切口.  相似文献   

10.
张功林  章鸣 《中国骨伤》2007,20(1):70-71
急性间隔综合征(Acute compartment syndrome,ACS)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骨科并发症,人们对前臂缺血性挛缩和小腿急性间隔综合征比较熟悉,但对股部急性间隔综合征的发生认识不足。已有临床研究资料表明[1-3],该症的发生呈进行性增长趋势,且有一定的死亡率。为提高对本症的认识,本文对其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进行综述。1发病机制虽然身体任何肌肉丰富的部位均可发生ACS,但以四肢发病最为常见[4-7]。四肢肌肉成组地被包裹于肌间隔、骨间筋膜和骨骼所形成的筋膜间隙内。筋膜是坚韧而无弹性的组织,不因间隙内的张力增高而有伸展与退让,这就…  相似文献   

11.
血管瘤通常在人体表而多见,而在前臂屈肌腱发生则较少见。我院近年收治2例前臂屈肌腱血管瘤,报告如下。例1男性,2岁。父母发现其右前臂肿物1年,无红肿热痛。查体:左前臂掌侧上段有一肿物,呈半球形隆起,皮肤表面颜色正常,质软,边界欠清。诊断:右前臂掌侧血管瘤,全麻下手术切除,取前臂正巾切口约7cm,见桡侧屈腕肌肌腹全被毛细血管瘤占据,呈暗红色,血管迂曲成梭形团块。作桡侧腕屈肌肌腹全切除,其腱性部分与掌长肌腱吻合以功能重建。术后8天拆线,石膏托固定3周,病理报告:混合血管瘤。术后随访2年,未见复发,屈腕…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一种用于手部手术的腕部正中神经阻滞麻醉的新方法。方法在腕部掌侧远端腕掌横纹近侧2cm,于掌长肌腱的尺侧进针,将局麻药注射在掌长肌腱的深层,麻醉正中神经主干;另将局麻药注射在掌长肌腱及深筋膜浅层,麻醉正中神经的掌皮支。结果麻醉起效时间2~23min,平均9.1min。手掌桡侧半、桡侧三个半手指掌侧、示指及中指中远节背侧、环指中远节背桡侧均起到麻醉效果。132例患者中仅2例出现拇指掌侧及示指桡侧麻醉不完善,追加指根阻滞麻醉后手术得以顺利进行。结论对于手部掌桡侧半手术,应用腕部掌长肌腱深、浅层正中神经阻滞麻醉法,患者痛苦相对较小,麻醉确切,安全可靠,是一种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由骨与骨间膜和肌间隔及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状和体征称之为骨筋膜间室综合征。此征常发病于前臂掌侧和小腿,由于骨筋膜室的室壁坚韧和缺乏弹性,当室内的容积骤减如敷料包扎过紧或长久压迫,或室内容积骤增如水肿、出血、注射高渗液时,阻碍了室内的血液循环,使室内的肌肉和神经组织缺血长久,致使肌体出现不可逆的损害,甚至坏死,全身中毒症状的出现  相似文献   

14.
前臂间隔区综合征与缺血性肌挛缩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1989年至1994年间收治的38例前臂间隔区综合征及缺血性肌挛缩的治疗体会,从治疗观点将其分成3期:(1)减压期,即间隔区综合征期(48小时内);(2)缺血性肌挛缩期(48小时至1年以内);(3)功能重建期(1年以上)。本组13例间隔区综合征,及时行切开减压后,无1例发生缺血性肌挛缩。而25例在48小时内未及时有效治疗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肌挛缩,经神经肌肉松解后,功能部分或完全恢复。故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19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右前臂远端掌侧包块伴右手掌胀痛,指尖麻木1年余。参加重体力活动、训练或局部受凉刺激后右手症状明显,经休息后症状稍缓解。入院前3月右前臂远端包块明显渐增,并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诊断为“右前臂远端正中神经纤维瘤”收入院。  相似文献   

16.
前臂掌侧浅层肌有肱桡肌、旋前园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指浅屈肌和尺侧腕屈肌等。作为修复手部屈肌腱缺损,常用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因此我们对这两条肌腱与前臂筋膜的血供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前臂翻转筋膜瓣修复腕掌部电烧伤刘作华,张世民,梁广俊,韩平良,李元勇,杨秀海自1991年始采用远端蒂翻转筋膜皮下脂肪瓣,修复前臂远端和腕掌部严重电烧伤创面5例,均获成功。1手术方法(1)设计:彻底清创,切除瘢痕挛缩及坏死组织后,纠正腕关节屈曲畸形。测...  相似文献   

18.
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诊疗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骨筋膜间隔综合征 (OsteofasciaCompartmentSyndrome ,OCS) ,是创伤严重合并症之一 ,系肢体创伤后发生在四肢特定的筋膜间室内的进行性病变。其主要的原因是骨筋膜间隔区容积恒定 ,当内容物体积增加时 ,压力增高 ,以致于其内的神经、血管、肌肉组织受压引起进行性缺血坏死。 1992年 5月~ 1998年 5月 ,我们共收治OCS 2 5例 ,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 2 5例 ,男 2 2例 ,女 3例 ;年龄 16~6 8岁 ,平均 38岁。发病部位 :前臂 5例 ,小腿 2 0例。计尺桡骨双骨折 3例 ,尺骨、桡骨单…  相似文献   

19.
部分桡侧腕屈肌腱瓣修复陈旧性第一腕掌关节部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一腕掌关节脱位为第一掌骨受到轴向加尺偏暴力使掌骨基底部向背侧、桡侧近端移位所致,常常伴有韧带断裂,招致关节不稳,严重影响拇指对掌及外展活动。作者自1999年始采用部分桡侧屈腕肌腱瓣修复陈旧性第一腕掌关节脱位患者8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8例,男性,年龄18~25岁。受伤原因:击打沙袋3例,擒拿格斗4例,摔伤1例。受伤时间:3个月~1年,平均6.7个月。所有病例均经过门诊复诊。1.2手术方法于前臂腕掌桡侧作“S”形切口,自腕掌横纹向近端延伸,长约10cm,切开皮肤、皮下及前臂深筋膜,…  相似文献   

20.
陈步国  张松  吴尧  董自强  李刚  郑大伟  朱辉 《骨科》2022,13(1):20-24
目的 探讨程序化手术操作在尺神经皮下前置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尺神经松解皮下前置术治疗肘管综合征病人34例.所有病人均采用程序化操作处理前臂内侧皮神经、Struthers弓、内侧肌间隔、Osborne韧带、尺侧腕屈肌两头、指浅屈肌筋膜、尺神经伴行血管、尺侧屈腕肌肌支及关节支、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